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公益课堂回放 | 传统文化和语文教学的深度融合(上)

01
传统文化和语文教学的深度融合(上)

老师们好,我要讲座的题目是《传统文化和语文教学的深度融合》。为什么要将传统文化和语文教学做深度融合?传统文化和语文教学怎样才能深度融合?要将传统文化深度融合到语文教学当中,对我们语文教师提出了哪些要求和挑战 ?下面我们先来看一段视频。
视频播放《向幸福出发》李尚容节目片段。
当您看了六岁女孩李尚容的表现,我想您一定有感触,一定有问题。一个才六岁的孩子,已经认识了四千多个汉字。《大学》、《中庸》、《论语》、《易经》、《诗经》、《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百家姓》、《唐诗》、《宋词》,这孩子简直是脱口而出。她真的是个神童吗?她怎么就变成现在这个样子?这个背后有什么秘诀吗?我们继续往下看。
视频继续播放《向幸福出发》李尚容节目片段。
好的,我想李尚容的妈妈叶老师的这番话,应该带给我们很多的启发。是的,她让自己的孩子从小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根本的目的是一个——为了做人。中国传统文化是古代经典,难读很大。但是叶老师说:“对于小孩子来说,一开始并没有难易的概念。”所谓的难度很大、很有可能,是我们成年人的偏见和成见。从对李尚容教育的成功,虽然这是个个例,至少 对于我们语文教育和传统文化的融合提供了一些很有价值的做法,很有价值的一些可以遵循的原理。
第一,重估课程的文化价值。我们为什么要让孩子学习语文?学习语文最终极的价值到底在哪里?这是需要我们重新反思的。
第二,重估儿童的精神潜能。儿童的理解能力、接受能力到底如何?从李尚容的身上可能我们需要重新考虑。
第三,重估教师的人文素养。我们在视频当中看到两位主持人的尴尬。这个尴尬,不是事先脚本的设计,是因为主持人确实不知道、确实不懂、确实没有读过。,在一个六岁的小孩面前,他们的人文素养,他们的中国传统文化素养确实是有距离,有缺陷的。
其实,从2019年开始,所有的小学语文,我们现在都在使用同一套教材。现在我们叫统编教材。统编教材,跟原来的教材相比有很多改革、改进和完善之处,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统编语文教材大比例的增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因素和内容。这就为中国传统文化和语文教学的深度融合提供了课程资源,课程背景。我自己简单的做了一个梳理,就目前统编语文教材跟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来看。在我们教材当中,一共涉及到这样几大类。在我们的教材当中,有所体现的是:
第一类,汉语言文字文化。对应的教材,比如说:有识字的“天地人,你我他”(一上),有对韵歌:“云对雨,雪对风。花对树,鸟对虫。山清对水秀,柳绿对桃红。”(一上)等等。这些所对应的是汉语言文字文化,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第一大类在教材当中的体现。
第二类,传统文学文化。比如古诗《静夜思》(一下),比如文言文《司马光》(《宋史·司马光传》)(三上)。比如古典名著:《草船借箭》、《景阳冈》、《红楼春去》、《猴王出世》(五下)。比如寓言故事:《亡羊补牢》、《揠苗助长》(二下)。这是中国传统文化在语文教材当中落实的第二大类。
第三类,传统历史文化。对应的教材有:《曹冲称象》(二上)、《圆明园的毁灭》(五上)等等。
第四类,传统艺术文化。对应的教材有:《剪窗花》(一上)、《一幅名扬中外的画》(三下)等等。
第五类,传统传统科技文化。对应的教材有《纸的发明》(三下)等等。
第六类,传统民俗文化。对应的教材有《端午粽》(一下)等等。
第七类,传统宗教文化。比如对应的教材有《腊八粥》(六下)与佛教文化。
第八类,传统意象文化。比如《秋天》当中的“大雁”意象(一上)。涉及到古诗词当中,还有很多经典的文学文化意象。
这是目前我们在使用的这套统编教材,将中国传统文化落实其中的这样一个内容体系。所以我说这就向我们的语文教学,语文教师发出了一个重要的信号:课程和教材已经做了改进,已经做了改变,已经将传统文化内容大比例的编入、融入到我们的教材和课程当中。那么作为语文老师,我们该如何做?这就是我讲的:我们要努力将传统文化和语文教学实现深度的融合。当然,我们一线的语文老师更关心的是怎么做?王老师,您说怎么做?这么一个宏大的内容,在我们具体的教学实践当中,到底有哪些策略?有哪些具体的抓手和载体呢?接下来,我想从四个方面和老师们一起分享传统文化和语文教学深度融合的路径与策略。
一、汉字是中国文化的基因。
首先要抓识字教学,要抓汉字当中的文化因素和文化内涵。台湾作家余光中先生在他的《听听那冷雨》这篇散文当中,有一段关于汉字的话,写得很美,写的很有深意。他说:“杏花,春雨,江南。六个方块字,或许那片土就在那里面。而无论赤县也好神州也好中国也好,变来变去,只要仓颉的灵感不灭美丽的中文不老,那形象、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当必然长在。因为一个方块字是一个天地。”老师们,注意最后一句话,点睛之笔。一个方块字很小,一个天地很大。很小的方块子跟很大的天地放在一起,形成一个巨大的反差,形成一种张力。那为什么说很小的方块字居然是一个很大的天地?它究竟承载着什么?蕴含着什么?我们来举一个具体的案例。
比如,孩子们读小学,认识的第一批最早的汉字,肯定会有这个字——大,大小的大;大人的大;大众的大;大美的大?。这个“大”字,作为教材,出现在我们小学语文统编教材第一册的第一篇课文里,这篇课文叫《秋天》。你们看,其中有的生字只认不写;而有的生字,既认又写,会读会写。这个大字是既要会认、会读,又要会写。那一般的语文教学,会怎么教这个大字呢?我曾经把这样的教学概括成一个基本的模式。识字写字教学的基本模式,而且我发现,这个基本模式放在第一学段是完全可以迁移的,是普遍可以使用的,那一般怎么做呢?我们一起来看。
第一步:注意写字的姿势。写字教学的第一步,不是直接写字。而是什么呢?而是注意写字的姿势,这个非常重要。在第一学段,让孩子们逐渐养成正确的、健康的写字姿势非常重要。这是写字教学的前提。您可以编一个顺口溜,让孩子们记住,然后随时提醒,孩子们一提笔就提醒。比如“提笔就是——写字时,写字不忘——有姿势,一拳、一寸和一尺,头正脚平——腰挺直”。每次写字都要强调这个姿势。
第二步,观察。写字教学的第二步也不是写字,是观察。以前练书法,有一个术语叫“读帖”,阅读的读,字帖的帖。其实这个读就是反复仔细的观察。我自己练过,我知道:读帖的最高境界叫“背帖”,背诵的背。什么叫“背帖”呢?就是说你不看字帖,那个字的间架结构、偏旁部首、那个字的位置,你记得清清楚楚,就像完全已经映入了你的脑海,所以你不用看字帖,直接临写也能够写得很像,这叫“背帖”,这是功夫。那么孩子们写字,观察很重要。借助田字格让孩子们仔细观察,甚至你也可以编一编小诀窍、顺口溜,比如说这个“大”字要把它写好,通过观察以后,这个诀窍是:大字一横要斜平。注意手写的大是楷体,是楷书。这一平不是水平,是斜平,是左低右高略高。第二笔是竖撇,而不是简单的撇。竖撇左伸捺右展,这个捺既不是短捺,也不是反捺,而是长捺。长捺的关键是最后的捺角要写得舒展,要写得有力。第三句口诀:撇捺交汇在中心。我们看到,横中线竖中线的交汇点,在中心。最后一句:大大方方立人间。观察了,看仔细了,这是写字教学的第二步。
第三步,老师的范写。老师板演要范写,给孩子们做出样子,一边写一边说出写好这个字的小诀窍:大字一横要写平,竖撇左伸捺右展。引导孩子们继续观察。
第四步,描红。“大小”“大人”“高大”“强大”。描,我们现在的写字本的设计,,描红由以前的描三个字,减少成为描一个字,其实这是不对的。为什么要描红?描红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借助描红的字帖,通过描红让孩子们养成写字的一个动力模型,形成一种良好的、准确的惯性。因为离开了描红的参照,孩子们要把握笔画的位置,要把握字体的间架结构是有难度的,因此,描红要多描几次,只有多描几次才会形成写字时候的动力惯性,才能够最后形成动力定型。这是写字教学的第四步。
第五步,看着范字进行练习。练写结束,写字教学还没有结束。
第六步,要学会评价。我会评。每一个字都要有明确的评价标准,比如说这个“大”字,怎么才算是写得好呢?三颗星,三个标准,做到一个标准,给一颗星。一横斜平,给一颗星;撇捺伸展,再加一颗星;三笔在中心交汇,再加一颗星;写字姿势正确,可以再加两颗星,五星。这是写字教学的整个过程。完整的过程,我把它浓缩在这张写字单上。
然而,这样的套路,其实在第一学段的写字教学当中是完全适用、是完全可以迁移的。如果我们的每一个语文老师对每一个汉字的书写都能够这样去做,都能够坚持不懈,那么两年下来,我有理由相信,无论是孩子的写字水平和质量,还是孩子写字的姿势和状态,一定都会有一个理想的结果。应该说,这样的写字教学已经做得很不错了,已经做得非常扎实了。
接下来是发掘汉字的文化内涵。但是,不瞒各位说,我们从传统文化的语文教学深度融合这个角度来看,我们从如何进一步挖掘彰显汉字的文化内涵和意蕴的角度来看,我总觉得,这样的写字教学指导还欠缺一点东西。缺什么?我认为缺灵魂。
刚才的整个过程,有技术,技术非常清晰、技术非常实用,但是,那只是技术,没有灵魂。灵魂是什么?灵魂就是这个“大”本身所蕴含着的文化。那有人问“大”字有什么文化,“大”字的文化内涵和意蕴到底是什么?我们重新回到教材,一起来看一看。其实,第一课《秋天》要求孩子们练写的一共有四个汉字,第一个是“了”,第二个是“子”,第三个是“人”,最后一个是“大”。老师们,观察一下,编者为什么要这样编写?我想大多数的语文老师可能都会发现,因为左右汉字形成一种“加一加”的关系。“了”加一横,变成“子”,“人”加一横,变成“大”字。当然,你也可以反过来,“减一减”的关系。这样放在一起,属于同类汉字。孩子们在书写的时候,可以按照同类汉字的基本规律来练习,这样的练习可能针对性更强,效率更高。一般的语文老师都会这样认为,这个理解没错,也许编者真的是这样想的。但是这样的观察和分析依然是在技术层面上。无论是笔画偏旁还是间架结构,这些都还只是在技术的层面上。还没有从文化的角度来发现和开掘这些汉字的内涵。
其实,这四个汉字放在一起,按照我的理解,可能还有别的用意和深意在,我们一起来看看,这四个汉字的小篆体。四个汉字,第一个是小篆的“了”,第二个是小篆的“子”,第三个是小篆的“人”,第四个是小篆的“大”。把它们放在一起,变成一组。凭什么?您当然不会说因为它们是生字;您当然不会说它们两两之间有某种关系在。我现在是把它们合在一起看成是一组。为什么可以把这四个汉字看成一组?汉字是象形文字,这是中国汉字最基本的特征。象形、会意、指事、形声,最基本的造字规律就是象形。那我们来看看第一个汉字“了”,看这个小篆,它更接近原始汉字,象形的那个本义。就像图画画出来一样。您看这个“了”像什么?您可以猜猜看。您可以发挥想象,您可以猜各种可能。其实,“了”的本义是:尚在孕育中的胎儿。还是在母亲肚子里的胎儿,是胎儿的意思。第二个“子”从象形的角度来看,它的意义是什么?我想您可能很快就能够猜出来:在这个“了”的基础上,“子”是象形字——刚出生的婴儿。上部是头,左右两边是两臂。在襁褓里的婴儿,很像。第三个字,从象形的角度来看,人的本意是什么呢?象形字的本义是:侧面站立,手臂前伸的人。三个字从词源学的角度,我们已经做了分析——他们都是象形字,他们都跟人有关,而且这个人似乎是在逐步成长、在逐步长大、在逐步变成成年人。现在我把这个“大”字放在最后,您猜猜“大”字的本意,或者说从字源学的角度来看,这个“大”字到底指的是什么?没错,它本意跟大小、大喊、大叫,是程度副词的“大”是没有关系的。“大”的本意也是象形字——两手平伸,两脚分开的成年人。它的本意是“大人”。“大人”这个本义在现代汉语当中有没有保留呢?其实是有的。比如说陕西那一带的孩子叫自己的父亲为“大大”。这就保留了作为“大”最原始的意思就是“大人”。现在你发现了,这四个字放在一起都跟“人”有关。基本上揭示了人从孕育到出生、到成长,到最后成为大人的一个过程。那么古人造字,为什么大人的“大”会写成这个样子?大人的“大”是不是只是一个生理概念?您设想一下,一个有着怎样形象的人才可以称得上大人?而在中国文化当中,所谓大人一定不仅仅是指生理上已经成熟的人,更有精神、人格上成熟的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人才叫大人;“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这样的人才叫大人。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人才叫大人。所以在中国文化当中,这个大人更多的是精神和人格意义上的大人。所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当你把人培养成这样的人,那才称得上是大人,这样的学问才称得上是大学,这样的学校才称得上是大学。而且我们以这样的形象、这样的精神内涵去考量去搜索寻找,在中国文化当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形象。在神话故事当中找一找,您脑海里跳出来的跟这个“大”的形象,完全匹配的神话人物会是哪位呢?我脑海当中冒出来的就是开辟天地,孕育万物的盘古。古书当中有记载:“盘古开天地,天地相距近万里,而盘古日长一丈,高达四万多里。这种顶天立地的形象够不够得上一个‘大’字呢?”我认为这才是“大”字教学的灵魂,这就是文化。这样的文化,通过插图、通过故事,完全可以渗透在”大”字的教学当中。

实录整理:陕西省西安市西安高新国际学校  赵倩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新教材识字教学的编排特点
2010-2011学年第二学期一年级语文教学计划及总结
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方法与策略
汉字教学,一种民族文化的失落[原创]
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
陈先云:新版语文教材的编写理念和主要特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