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对“刘鑫”这类伪弱者,请珍藏好你的“善良”

&阅读说明&

作为新闻事件的相关报道和评论,应该以事实为依据,以理性为准绳。对于“江歌被害案中的刘鑫”,小编仅仅是一个新闻事件的旁观者,所以对当事人没有评说的资格。不过,对于报道中,所描述的“刘鑫伪弱者”的社会现象和背后的生活智慧逻辑,有些感触。本文中,仅仅将刘鑫作为一个社会角色来探讨,无关乎本人的真实情节。所以,这里小编用引号给以区分。借用“刘鑫”这类伪弱者社会现象,来探讨“善良”的处世方法和背后的生活智慧。

&正文&

(一)

善良在变迁

小编观看了江歌妈妈和刘鑫对话的视频,也阅读了许多“有关江歌被害与刘鑫的反应”的报道,小编有几点感触:

第一个感触是:像江歌这类人的善良品质,值得所有人珍视。无论何种社会和生活场景,善良都是无价的。只不过,江歌为她的善良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有些沉重。

感触是:像“刘鑫”之流的伪弱者,确实是社会的毒瘤。作为大多数善良的人,必须要认清社会现实,保持自己善良品性的同时,也要提防被伪弱者利用。

一般社会的法律,不会为伪弱者定罪,也不会为善良者的被利用埋单,这就导致了社会人人自危,善良越来越被冷落甚至抛弃。

小编从小深受传统文化教育,深信“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老吾老以及天下人之老,幼吾幼以及天下人之幼”。所以,在刚刚面对社会的时候,还根本不会拒绝,不会说“NO”。

在工厂上班的时候,往往有这样的同事,说自己文化不高,你是大学生,懂得多,这个机器毛病帮查查,修修。当然,修好了,功劳是他的;如果要修不好,他会在背地里向领导打你的小报告。

当然这些事情,是在反复多次后才被发现的。虽然如此,一旦被请求帮助的时候,虽然心里不那么舒畅,却还是没有办法说出“不”。在自己的大脑里,总是有伦理道德教育“做人要乐于助人,人应该相互帮助”。而看到求帮助的同事,也确实知识有限,能力有限。将心比心,他确实做起来比自己要困难得多。

这是“伪弱者”与“强善者”社会。

(二)

伪弱者

就如同“江歌事件中的刘鑫”,和小编经历中的同事。他们仅仅是在处理某些事情的时候,能力有不及。但不代表通过努力,他完全无法胜任。只是他们知道,开口“请求一下”,态度变得“弱弱一点”,就能得到那些好心人的帮助。他们只关注当下自己面前困难的解决,不会关心对方的好心、善良,也不会真心实意的充满感恩。他们把这种“弱弱的请求”当成了解决自己困难的策略而已,不会有半分亏欠的心理。被求助的人,在他们的眼中,就是完成任务的一个工具和一种手段。

所以,从生存的技能上来说,他们更容易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其实他们才是生活中解决问题的“强者”,虽然手段有欠光明。所以说,他们是“伪弱者。”

另外一点,他们往往只关心自己的利益,想法和感受,不会关心他人的利益情感。他们拥有一副铁石心肠,天生情感不易受到动摇和伤害。所以从情感的角度,他们更牢固不动摇,不易受到冲击和伤害。所以说他们是“伪弱者”。

从生存实际的角度,“脸厚心黑”,往往会让他们获得更多的物质利益,少受情感的伤害。

江歌如果是个“伪弱者”,她自然不会出面帮助“刘鑫”,后面的一切灾难将不会发生。

强善者

这里说的是,并不是心甘情愿的,有充分能力担当的“善良心态和行为”。也就是说,他付出了善意、善行,但是这个“善意”并非发自于本心,不论利益得失,都愿意付出“善良”。这个“善意”往往是被社会理论道德规范教化的结果,在付出“善心、善行”的时候,要么自己本心比较压抑委屈,要么根本不具备这个能力。

小编记得小时候受到的社会伦理教育,要向一个八岁的小孩学习,因为他为了保护队里的辣椒不被地主偷摘,被那个三十几岁的小偷给杀害了。言外之意,就是要“为了集体的利益,不惜牺牲个人生命,不论你的年龄大小,有没有担当能力。”

这是根本没有能力而强行“善举”的“强善者”教育。

现在很多家长也在教育孩子要“助人为乐”,看到走路不方便的老人,要帮忙扶一扶。但是现实情况是,我们无法预料自己的善举会不会被讹上。

这是不分社会场景下的“强善者”家教。

时代在变化,人性在变迁。“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很多内涵已经改变,很多社会场景已经不适用。作为人际交往规范的“社会伦理”,也需要和现实接轨。

(三)

善良之道

每一个人都是独立的生命个体,都在为自己的生存艰辛的努力。善良不是法律强制的,也不是生活必须的。善良是好的品质,但并不表示对人人都要善良,对事事都要善良,时时处处都要善良。善良应该在自己心甘情愿下发生,应该在有能力担当下发生,而不是因为“被社会伦理道德说教了”,所以要善良。

最符合生命实际情况的善良是“不要妨碍、更不要伤害他人”。

小编以为,“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可以算是当下比较符合社会实际的“善良”基础边界了。

对于“伪弱者刘鑫”的批判,其实大可不必。因为这样的人,从古到今都是大量存在的。人性为私、为我,这是有这个独立肉体以来,不得不遵从的基本生命规则。圣人的教化,也仅仅是为了缓和“一群自私者和平相处的矛盾”。在“为私为我”的基础上,“适度地考虑他人”,这就是最基本的“社会善良”。

当然“善良、善心、善行”,不仅仅是社会的一种伦理道德教育,也是人类的一种天性。我们要做的,不是因为“刘鑫之流的伪弱者”而忽视这份“善良的本性”,而是要尽可能的符合社会实际情况,保护好这份“善良”,不要被“伪弱者”欺骗和利用。

“强善者”场景一:

在同事之间,其朋友之间,可能也有家人之间,是不是常常会有如下情景:

大热天,朋友约你相见。见面了,你喝着矿泉水,朋友手里空空。他可能说:“你怎么这么自私,都不给我买一瓶。”这个时候你是什么心情?你可能觉得确实不好意思,居然没有考虑到给朋友带一瓶。特别是那个“自私”的评语,很是刺耳难听。

你之所以难受,是因为你被“人不能自私”的社会道德规范绑架了。每一个人都基本上追求个人的舒适安逸,这是人体“趋吉避凶”的本性使然。你渴了买瓶水解渴,这仅仅是一种基本的生活行为。你没有考虑朋友,那最多是你的“情商不够高”,考虑不够周到。和否定性人品评语“自私”,没有半毛钱关系。所以,当你听到朋友的这个评语,大可不必介怀,也不用觉得刺耳难听。一笑了之,记得下次问一问就行了。除非你买水的时候,确实已经考虑过这个问题,却又舍不得那几块钱,那就是你真的有问题了。

“伪弱者”场景二:

在人流如织的街边、广场,你是不是经常看见有两个落难者,一个躺在地上捂着被子,一个磕头作揖,请求捐钱帮助治病的。人家一天下来,可以赚上几百上千元。等明天又换个地方继续捂着被子、磕头作揖求帮助。

另一个场景就是,一个小姑娘,穿的干干净净,背个书包,地上放着学生证。地面写的字说,钱包被偷了,求好心人给点钱做路费,只要一两百就行。再留下你的电话,以后她还给你。如果细心,你会发现她天天在哪里,钱包 被偷了,求帮助借钱回家。回了十几二十天,都还没有走。

遇到这样的场景,你该如何处置呢?很多时候,确实不容易分辨是真的落难需要帮助,还是“伪弱者”骗人伎俩。

“善心、善行”是人类珍贵的品质,不要因为众多的“伪弱者”的欺骗,而完全忽视这些落难者的场景。如果你愿意,而且也不在乎是不是被骗了,仅仅就是一种纯粹的善心而已,你大可以随便捐捐,不在乎多少,也不在乎是不是帮到了他,或者是被骗了。你仅仅是在保护你的善良、在培养你的善良而已。

如果你将生活必须的费用都捐了,那是“强善者”,它的背后可能已经对自己、对家人造成了间接的损失或者伤害。比如你是学生,你的钱本来就是父母的血汗钱,眼下不分轻重真假,在单纯的“善心”作用下,你捐了几十几百,意味着你的父母要多给你几十几百。

(四)

小结

这个社会现实,因为人性的原因,自私自利的人永远很多。为了自己的利益,有意无意的利用他人的善心、善行,这样的“刘鑫式的伪弱者”永远存在。对于这样的“伪弱者”,社会需要批判,以引领大众的伦理道德走向。但是作为个人,批判没有多大意义。我们要做的是,珍视好自己的“善心、善行”,摆脱“大众善良伦理”的绑架,从生活场景实际出发,发乎本心的善良,同时要避免被伤害。

“善良的基础边界”就是: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发乎本心的“善心善行”就是:

“为善不望报,望报不为善”。

“为善不被挟,被挟不为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最走心的人品莫过于“善心”
话善良(随感)~作者纪祖/主编仝仲堡
升格作文点评:《道德与自觉齐飞,弘扬共传承一色》
善[随吟]
多起善心善念善行.....
【感悟】人生道理 生活点滴(98)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