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唐诗三百首鉴赏大全集》卷六. 高适 刘长卿 杜甫

《唐诗三百首鉴赏》该书图文鉴赏本中所选诗歌都是唐诗中脍炙人口、妇孺能详之作,诗是好诗,赏析亦高雅成趣,同时书中还为每一首诗都配上了壮美幽深的水墨画,造成一种视觉和诗境上的通感,使唐诗之枝繁叶茂、波澜壮阔尽呈眼底,一览无余,相信会给读者带来强烈的震撼力和艺术上的无限美感。唐朝是一个诗的时代,唐诗代表了中国古典诗歌的最高成就。

目录:

第41章 高适

第42章 刘长卿

第43章 杜甫(1)

第44章 杜甫(2)

第41章 高适

诗人名片

高适(702—765)

字号:字达夫,一字仲武

籍贯:德州蓨县(今河北景县)人。

作品风格:笔力雄健,气势奔放

个人简介:少时孤贫,爱交游。天宝八年(749),受睢阳太守张九皋举荐,应举中第,授封丘尉。天宝十一年,因不愿“鞭挞黎庶”和“拜迎官长”而辞官。次年哥舒翰镇河西,高适入其幕府,任记室参军。安史之乱后,得肃宗器重,官至左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故世人常称其为高常侍。永泰元年(765)卒,终年64岁。

高适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与岑参并称“高岑”。以七言歌行最富特色。有《高常侍集》十卷,存诗二百多首。

别董大二首(其一)①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②,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③?

【注】

①董大:即董庭兰,唐朝著名琴师。大,指兄弟排行为最长者。

②曛:日色昏黄。

③君:指董大。

这是一首赠别诗,诗人用慷慨激昂、真率豪迈的笔触将离别之情写得豪放乐观。

前两句,主要描写了离别时的场景,夕阳西落,黄云滚滚,天空一片昏黄,北风呼啸,寒空大雁出没浓云,时隐时现,大雪挥挥飘洒天际。诗人纯用白描,展现了一个凄清寒冷而辽阔苍凉的景象,这两句虽然着力写景,却是为抒情烘托氛围,做铺垫。此情此景,和朋友离别,当是悲酸孤寂,诗人寄情于景,将绵绵的离别情,写得委婉而凄清。

而后两句诗人用豪迈的气势,将这种别离的凄惨气氛写得悲壮而豪迈,诗人豪爽地说到不要担心前路没有知己,天下谁不认得你呢?这两句充满了自信和力量,当时诗人还很落魄,这一句即是对和朋友离别的慰藉,同时,也是自我心志的抒发。读来让人心潮澎湃,充满希望。

这首七绝小诗,语言质朴无华,却写得感人肺腑,寓情于景,将离别之情写得细致入微,这也是诗人内心抑郁已久的喷薄而出,语意苍凉坚定,艺术感染力极强。

后人点评

。《新唐书·高适传》说他“以气质自高。每一篇已,好事者辄传布”。

封丘作①

高适

我本渔樵孟诸野②,一生自是悠悠者。

乍可狂歌草泽中,宁堪作吏风尘下?

只言小邑无所为,公门百事皆有期。

拜迎长官心欲碎,鞭挞黎庶令人悲。

悲来向家问妻子,举家尽笑今如此。

生事应须南亩田,世情尽付东流水。

梦想旧山安在哉,为衔君命且迟回。

乃知梅福徒为尔③,转忆陶潜归去来。

【注】

①封丘:县名,在今河南省东北。高适曾在此任县尉。

②孟诸:古泽名,故址在今河南商丘县东北。这里泛指梁宋一带。

③梅福:汉代南昌尉梅福,忧国忧民,以一县尉小官,屡次上书朝廷,指陈政事,但被朝廷斥为“边部小吏,妄议朝政”,后辞官。

归去来

高适早年间穷困潦倒,天宝八年(749),将近五十岁的高适,终于被宋州刺史张九皋举荐,中“有道科”。但却只被授了个封丘县尉的小官,这让他非常失望。这首《封丘作》就是他在封丘任职时所作,表达了诗人面对奉上欺下行为内心的矛盾和痛苦,希望归隐的心志。

这首诗可以分为四部分,前四句为第一部分,诗人开首四句就一吐心中的激愤,感情激烈。“我本渔樵孟诸野,一生自是悠悠者”,诗人写到自己本是“孟诸”一带“渔樵”,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还可以在“草泽”中“狂歌”有着高洁的情操,和远大的抱负,怎么能忍受做个小吏,在社会风尘中卑微屈膝呢?“乍可”、“宁堪”相对,突出了诗人悔恨和愤怒的心情。可见诗人内心的愤懑已经压抑好长时间了,现在畅快淋漓地全部倾泻而出。

第二部分(从“只言小邑无所为”到“鞭挞黎庶令人悲”),这部分,紧接“宁堪作吏风尘下”一句,描述了自己为官的情况,进一步强化了不堪作吏。诗人心怀雄志却只做了个县尉,不得已屈志任职。本以为小小县尉“无所为”,哪曾想大大小小的繁琐公事,都章程和期限,根本没有一点自由。不仅如此,诗人还要做“拜迎长官”、“鞭挞黎庶”这些违背他志向的事,这让他内心非常矛盾痛苦,让他心碎悲伤不已。这部分充分表现了诗人洁身自好的高洁操守,也反映了朝政的腐败昏暗,情感在激烈的矛盾中越发激越深沉。

第三部分(从“悲来向家问妻子”到“世情尽付东流水”),诗人在悲愤难抑,于是便想家人倾诉。怎料到妻子儿女“尽笑”说“皆如此”,这“尽笑”表现了家人对此不当一回事。他们认为官场本就是这样,诗人过于当真了,这是多么可悲啊。家人的“笑”,反衬了诗人天真率直,不明世事。他心怀高洁志向却无人理解,而官场中的黑暗让他窒息,于是,他想到了弃官,还是耕耘“南亩田”,抛弃这些昏暗的“世情”,过清净的归隐生活吧。

但是,这样的愿望还无法实现,在最后一部分诗人说道,自己“梦想旧山”,但是“为衔君命”还无法交接,所以只能“迟回”了。自己深知官职卑微就像是梅福,即使竭尽忠心,也只是徒然没有结果,这样左思右想,诗人又想起了写《归去来兮辞》的陶渊明了。这里形象生动地刻画了诗人内心矛盾惆怅,最后一句点出了诗人一心归隐的渴望。和第一部分遥相呼应。

全诗语言质朴自然,扣紧出仕后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谋篇布局,结构严谨,转和自然,感情激越而又跌宕起伏。结尾以历史人物作结,意味深长,耐人寻味。

后人点评

王士祯指出高诗风格为“悲壮而厚”(《带经堂诗话》)。

塞上听吹笛

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①。

借问梅花何处落②,风吹一夜满关山。

【注】

①羌笛:一种古代民族的乐器。戍楼:军营城楼。

②梅花何处落:是把曲调《梅花落》拆开,嵌入“何处”二字,从而形成一种虚景。

牧马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前两句描写的是边塞风光:边塞北地,冰雪已经消融,到了牧马的时节了。傍晚战士们赶着马群归来,天空中的明月洒下皎洁的清辉,戍楼间回荡着羌笛的空灵乐声。这些景色描写烘托了一种静谧和平的气氛,这和“雪净”、“牧马”等字的使用密切相关。大地“雪净”,暗示着一个勃勃生机的春天的到来,而“牧马”晚归的情景,则表明此时没有战。开篇给我们创造了明朗壮阔的背景环境。而“羌笛”二字则引出了下文,对笛声的描写。

在这苍茫明澈的夜里,不知是从哪座戍楼里传出了羌笛声,那吹的曲子正是熟悉的《梅花落》啊。那曲子回荡在边关的上空,“风吹”之下“一夜满关山”。诗人巧妙地将“梅花何处落”拆开来用,创造了一种虚景,给人的感觉好像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飘落的梅花花瓣,它们四处飘散,一夜之间洒满关山,花香也弥漫这个关山大地。这就把抽象的曲声描写的可感可见了,意境优美,让人陶醉。虽然这是一虚景,但诗人想象的这个景色正好和雪净月明的实景和谐地搭配在一起,虚实结合,形成了一种美妙辽远的气氛。而战士们听到这个曲子不禁会想到故乡的梅花,想到梅花飘落的情景。自然勾起他们的思乡之情。但是这种思乡之情,在开篇两句边塞明朗辽阔的实景描写中就显得乐观了。

这首七绝笔力豪迈,成功地将实景和虚景协调在一起,创造出旷远而明朗的意境。

后人点评

殷璠《河岳英灵集》称许他“多胸臆语,兼有气骨,故朝野通赏其文”。

燕歌行①

高适

汉家烟尘在东北②,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③,天子非常赐颜色④。

摐(改成扌从)金伐鼓下榆关⑤,旌旆逶迤碣石间⑥。

校尉羽书飞瀚海⑦,单于猎火照狼山⑧。

山川萧条极边土⑨,胡骑凭陵杂风雨⑩。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11,孤城落日斗兵稀○12。

身当恩遇恒轻敌○13,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14。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15。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16,寒声一夜传刁斗○17。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18!

【注】

①燕歌行:乐府《相和歌辞?平调曲》旧题,内容多为边塞征戍之事和思妇征夫的离苦愁思。

②汉家:指唐朝。

③横行:纵横驰骋。

④非常赐颜色:破格的恩赏。

⑤摐(改成扌从)(chuāng):撞击。金:指钲等铜制军乐器。伐:敲击。榆关:山海关,通往东北的要隘。

⑥逶迤:指旗帜很多,连绵不绝。碣石:山名,在今河北省昌黎。这里泛指东北沿海地区。

⑦校尉:武职名,是次于将军的武官。羽书:指插有鸟羽的军用紧急文书。瀚海:大沙漠。

⑧单于;匈奴首领的称号,这里泛指敌军首领。猎火:古时游牧民族在出征前,常举行大规模校猎,作为军事演习。狼山:这里泛指敌军活动区域。

⑨极:直到。

⑩凭陵:进攻、冲击。

○11腓(féi):枯萎。

○12斗兵稀:能作战的士兵越来越少。

○13当:受。

○14玉箸:比喻思妇的眼泪。

○15蓟北:在今天津市蓟县一带,这里泛指边地。

○16三时:指晨、午、晚三个时辰,这里表示时间长久。

○17刁斗:军中用于巡夜打更的铜器。

○18李将军:指汉朝大将李广。

燕歌行

开元二十四年,安禄山讨奚、契丹,兵败。二十六年,平卢军使乌知义出兵攻奚、契丹,先胜后败。开元十五年到二十年(727—732),高适曾一度去蓟门、幽燕边塞之地,目睹了战士们征战艰苦和战场上的伤亡惨状,对开元二十四年之后的两次兵败,感触很深,于是,写下了这篇七言乐府。

诗人在这首诗中用凝练的笔触,描写了战争的全过程,表现了诗人对战士们的同情,也谴责了统治者穷兵黩武、骄傲轻敌使战争惨败,而带来的无谓的牺牲。

全诗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即前八句主要写了出师。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叙述了国家在东北作战,为的是攻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这里表面上是写英勇男儿主动征战沙场,而天子表彰他们,但是其中暗含着讽刺。樊哙曾在吕后面前说过横行匈奴中,季布就斥责他当面欺君该斩。所以,横行二字含有恃勇轻敌之意。为下文埋下了伏笔。紧接着“摐(改成扌从)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描写了行军的浩大隆重的场面,表现了威武之势。军乐奏响,震动青天,旌旗逶迤插满“碣石间”,可谓声势浩大,但从中,我们也看到了军队中不是战士们如何精神饱满而是形式上很盛大,可见,军中的骄傲轻敌之气已经暗含其中了。紧接着,战争爆发,“校尉羽书飞瀚海”,意思是军书紧急飞大漠,敌我双方已经非常接近。一个“飞”字突出了军情的危急,“单于猎火照狼山”,这句话气势雄壮,可见敌人不可小视。这部分概括出征过程,气氛从松缓逐渐紧张起来。第二段八句写战败,第三段八句写被围,第四段四句写死斗的结局。各段之间,脉理紧密。

第二部分(从“山川萧条极边土”到“力尽关山未解围”),写的战争失败。“山川萧条极边土”,起笔就勾勒了辽旷苍凉的战场环境,气氛严酷。接着“胡骑”夹风带雨迅疾而来,“杂风雨”三字,突出了敌军的气势强大,骁勇彪悍。战士们奋力迎击,英勇无畏,杀得昏天黑地,不知生死。但是,这时将军们远离战场在“美人帐下”欣赏“歌舞”作乐。这两幅画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有力地揭露了唐军将军和战士们的不同境况,为战斗失败埋下了伏笔。紧接着诗人写“大漠穷秋塞草腓”,表现了萧条没有生机的景象,衬托了下一句“孤城落日斗兵稀”,能战斗的士兵已经很少,重围难破,孤城落日,衰草连天,再现了边塞战场上特有的阴郁悲惨的景象,烘托出残余兵卒们在苦战之后内心的失望和凄凉。“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这两句回应了上文“横行”沙场的豪言壮志,此时,唐军惨败,唐将深受皇帝重托,却最终轻敌而惨败,罪不可脱。

第三部分(从“铁衣远戍辛勤久”到“寒声一夜传刁斗”),描写了被围困战士们的悲凉应该看到,“铁衣远戍辛勤久”,这一句为下边三句描写征夫思妇煎熬在离别之苦中提供了依据,正是因为长期征战在外不能回家,所以,“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少妇愁断肠,征夫空回首,一个个完好美满的家庭,都笼罩了层层愁云啊。“边庭飘飖那可度”,愁也好,望也罢,但是相隔遥远,都只是徒然。看到的还是“绝域苍茫”之地上,“杀气”冲天,凝聚成的浓重的战云”,听到的只有死寂的寒夜里偶尔传来的“刁斗”声音。这部分表达了思妇们万里相思之苦,淋漓尽致地抒写了战士们的悲愤,这是多么让人绝望悲壮的场面,这是对将领们“美人帐下犹歌舞”的谴责和痛斥。

最后四句为第四部分,“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战士们浴血奋战,视死如归,哪里是为了个人的功勋!这一声控诉,是多么的悲壮,战士们是多么淳朴,善良,勇敢,而他们的结局又是多么的悲惨。最后诗人感叹“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提到了飞将军李广,李广爱护士卒的形象和唐将骄横的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千百年来有那么多的大将而人们只记着李广,怎不教人苦苦地追念他呢?

全诗笔力雄健,气氛悲壮,表达思想含蓄深刻,全诗多处用鲜明的对比,不断深刻地表现战士们的悲惨,谴责将领的骄傲轻敌,不珍惜爱护战士。

后人点评

明人桂天祥:长篇滚滚,句虽佳,然皆有序,若得虚字斡旋影响,方得入妙。(《批点唐诗正声》卷八)

第42章 刘长卿

诗人名片

刘长卿(?—约790)

字号:字文房

籍贯:宣城(今属安徽)人。

作品风格:雅畅清夷,工秀委婉

个人简介:天宝年间及进士第。后历任长洲县尉、海盐令,后被贬为南巴尉。广德年间任监察御史,大历年间做过转运使判官、知淮西等职,因触犯大官吴仲孺而被贬为睦州(今浙江淳安)司马。德宗时被调任随州刺史。

刘长卿诗盛名于中唐前期,内容多反映官场失意或反映离乱的作品。长于五言诗,自诩“五言长城”。有《刘长卿集》十卷,《全唐诗》存录其诗五卷。

长沙过贾谊宅①

刘长卿

三年谪宦此栖迟②,万古惟留楚客悲③。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④,湘水无情吊岂知⑤?

寂寂江山摇落处⑥,怜君何事到天涯⑦!

【注】

①贾谊宅:贾谊曾被贬为长沙王太傅,现在贾谊宅故址在长沙城西北。

②谪宦:贬官。栖迟:停息、停留。

③楚客:指贾谊。

④汉文:指汉文帝。

⑤“湘水”句:屈原自沉湘水支流汨罗江而死,贾谊曾经在被贬长沙时作《吊屈原赋》,以此凭吊屈原。

⑥摇落:指秋季荒凉。

⑦君:指贾谊,也是说自己。

长沙过贾谊宅

大历八年(773)至十二年(777)间的一个深秋,刘长卿因被诬陷,第二次遭贬,被贬为睦州司马。这首诗大概就是在被贬到长沙时所作。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诗人开篇就抒发了对贾谊潦倒结局的感慨,被贬三年最终滞留在这里,落得个万古留悲的结局。“此”字点出了“贾谊宅”。“栖迟”,指像鸟儿敛翅休息,暗喻了贾谊的失意。“楚客”,表明了贾谊的身份是滞留楚地的游子。“悲”字奠定了全诗悲凄苍凉的感情基调。“三年谪宦”最后“万古”留悲,两句上下句紧承,衔接紧密。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诗人在衰落的秋草间寻找古人的影子却不能见到,寒林中只见夕阳西斜。“秋草”、“寒林”,“人去”、“日斜”,这些都渲染了贾谊宅萧瑟凄凉的景象,这样的冷落的环境,诗人还要去“独寻”,可见,诗人对贾谊非常敬仰和追慕。最后的寒林日西斜,既是对眼前景色的描写,也是贾谊被贬长沙的实际处境的反映。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诗人从仰怀古人中联想到了自己,不禁感叹,汉文帝可以称为是有道明君,但是,对贾谊尚且还恩薄。湘水无情怎么知道贾谊在百年后有贾谊来凭吊呢?“汉文”这句话的言外之意就是,现在昏庸的唐代宗,对刘长卿更会有什么恩情啊,所以,刘长卿再次遭贬,仕途坎坷,境遇潦倒,也是顺理成章了。“犹”字强调了“恩薄”,其中饱含了诗人对皇帝的讽刺和不满之情。“湘水”句表明诗人内心的话想要和古人说,可是,古人已去,世人不了解诗人,诗人内心苦楚不知向谁倾诉。诗人内心活动描写深刻,感人至深。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诗人在贾谊宅前徘徊着,渐渐地暮色深沉,江山一片寂静,萧瑟的秋风吹过,黄叶纷纷飘落。这孤寂萧条的环境代表了诗人内心的失落和孤寂,同时,它也象征了国家渐渐衰微。它和第二联日西斜相照应,再一次渲染了凄清冷寂的氛围。最后一句表现了诗人的怨恨和凄凉之情。这里“怜君”不仅仅是在说贾谊,也是在自问,贾谊和自己有着相似的经历,都是受诬被贬,诗人在这里强烈地控诉着:“何事到天涯”。意思是为什么来到这天涯边地,因为什么要受这样残酷的惩罚呢?最后这一问饱含了诗人对这不合理现象的愤恨和哀伤,此时,仿佛诗人仰天喟然长叹的形象就在眼前。这一问发自内心,激荡人心。

这首七律诗怀古伤今,诗人巧妙地将古人贾谊和自己的身世处境融合在一起,诗人替贾谊抒怀、表不平,实际上是诗人对当下昏暗统治的控诉,表达了诗人无限的哀伤和愤懑之情,给后世人以警醒。诗中感情表达含蓄蕴藉,悲凉催人泪下。

后人点评

明人邢昉:深悲伤极怨,乃复妍秀温和,妙绝千古。(《唐风定》卷十六)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①

刘长卿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②。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注】

①芙蓉山:山名,在今天山东省临沂县南。

②白屋:房顶用白茅覆盖,或木材不加油漆的简陋房屋,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这两句主要写的是诗人投宿乡村时的所见所感。“日暮”,点出了诗人投宿的时间是在傍晚,天色渐暗,所以,诗人看远方的“苍山”越发模糊渺远。这一句虽然没有写人,但是,一个带有诗人感情的“远”字点活了画面,一个旅途中边走边望,在山中艰难行走的形象跃然纸上。这个字也暗示了诗人行路的艰难和投宿的急切心情。接着诗人的视线沿着山路投向了投宿的主人家,“白屋”,点明了诗人投宿的地点。在寒冷的天气中,乡村主人家的简陋屋舍静静地卧在山脚一隅,越发显得孤小贫寒。“天寒”二字紧承上句渲染了日暮行远,也为下文“风雪”埋下了伏笔。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这两句诗人另辟诗境,写了诗人投宿主人家后听到的和想到的。诗人已经进了茅屋,准备就寝,忽然听到,柴门外犬吠不止。诗人猜测着主人从风雪中归来了吧。同时,诗人虽然没有看到人归的景色,但是,“柴门”、“犬吠”、“风雪”等或听到的或想到的意象的描写,我们可以清晰地联想到人夜归的场景。这里“柴门”对应了“白屋”,“风雪”对应了“天寒”,“日暮”对应了“夜”,使上两句和下两句紧密相连。

这首诗用凝炼语言,写出了丰富的画面,诗人描绘了日暮苍山的景象,描绘了山间白屋景象,写了风雪人归的景象,这三处景,个个独立,同时又相互紧密连接,诗中有画,画中融情。

后人点评

方回形容其诗“细淡而不显焕,当缓缓味之。”(《灜奎律随》)

新年作

刘长卿

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

老至居人下,春归在客先①。

岭猿同旦暮②,江柳共风烟。

已似长沙傅③,从今又几年。

【注】

①客:指诗人自己。

②岭:指五岭。

③长沙傅:指西汉贾谊。他被汉文帝召用,后又升迁为太中大夫,多有建树,后来受谗被贬为长沙王太傅,这里诗人以此自喻。

至德三年(758),诗人因事被诬贬为潘州(今广东茂名市)南巴尉,这首五言律诗就是他被贬三年后写下的,诗中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愤慨和无限离愁。

“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开头两句直表自己内心的悲苦,每逢佳节倍思亲,诗人被贬他乡,在新春到来之际,越发思念家乡,自己在遥远的天边之地独自潸然泪下。这两句诗人用质朴的语言,娓娓道来,其中悲情,感人至深。

“老至居人下,春归在客先”,这两句诗人化用了薛道衡《人日思归》中的“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表达思乡之情的同时,加入了诗人因为仕途不顺而痛苦的心情,使诗情更加厚重。诗人“老至”反倒落得“居人下”的地步,春节是家家户户团聚的日子,可是,诗人却停滞在边远地区。两相比较,不由让人内心酸楚。这两句发自诗人肺腑,字句凝炼,真挚感人。“老至”承“独潸然”,“春归”承“新岁”,句子之间联系紧密。

“岭猿同旦暮,江柳共风烟”,这两句诗人从悲伤的心情中调转开来,开始写景。岭上的猿啼一天一夜地不停,江上垂柳总是被笼罩在朦胧的烟雾中。辕啼声素来是非常凄哀的,而这猿啼声却早晚不断,这惹得诗人更加悲愁,而江柳好似也带着无尽的愁思,总是朦胧明媚鲜亮,这给诗人心中的愁思又蒙上了一层阴郁之色。诗人以景衬情,情意更悲。

诗人在愁肠满怀、抑郁失望中不禁发出感叹:“已似长沙傅,从今又几年”,诗人在这里借用了贾谊的典故,表明自己和贾谊一样,本是立功却被馋陷遭贬,内心哀怨愁闷不已。但是天高皇帝远,在这个偏远的地方,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去,所以,诗人感叹道“从今又几年”,悲哀无奈之情,跃然纸上。

后人点评

清人顾安:句句从“切”字说出,便觉沉着。五、六以“同”、“共”二字形容出“独”字来,甚妙。(《唐律消夏录》卷五)

余干旅舍①

刘长卿

摇落暮天迥,青枫霜叶稀。

孤城向水闭,独鸟背人飞。

渡口月初上,邻家渔未归。

乡心正欲绝,何处捣寒衣?

【注】

①余干:在今江西省余干县。

此诗是刘长卿在上元二年(761)从岭南潘州南巴贬所北归时途经余干所作。通过对周围环境的描写,表达了自己的羁旅思乡之情。

“摇落暮天迥,青枫霜叶稀”,写诗人独自在旅舍,看到秋季的傍晚,秋叶飘落,天色渐渐昏暗,天空越发模糊悠远了。青枫霜叶变得稀稀疏疏,快要凋零殆尽了。诗人通过描写暮色中特有的秋景,展现了辽旷凄凉的自然景色,春去秋来,时间飞逝,诗人内心凄清孤寂,这样萧条的环境也为后边诗人的抒情蓄势,做了铺垫。

“孤城向水闭,独鸟背人飞”,诗人望着望着,时间越来越晚,最后,余干城门都关闭了,孤独的鸟儿背向着人飞远了。诗人独立旅社中远望冥思,希望能有所慰藉,可是,“闭”字冷酷地将诗人的希望浇灭。而一只鸟儿飞翔,也给空寂的环境带来一丝生机,但是,独鸟也不愿久留,“背”字表现了诗人内心的落寂和萧条。在诗人的眼里城门也孤零了,而飞鸟暗喻自己时乖运蹇,仕途坎坷凄凉。

“渡口月初上,邻家渔未归”,接着夜色降临,渡口处升起了明月,这么晚了,本该回家的邻家渔夫,今夜还没有归来呢。诗人心思细腻,不禁对邻家渔夫担忧起来,想到未归,便不由地出动了自己在外漂泊的酸楚,想到自己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到家啊,家人肯定也是盼着我回去呢。

此时此刻,诗人内心深深的思乡之情绵绵不断地涌上心头,让诗人伤怀,但是就在诗人“乡心”、“欲绝”时,偏偏又不知道从哪里传来“捣寒衣”的声音,砧声不断,让诗人已经欲绝的心情,更加痛苦,好似把诗人的心都捣碎了。

兴念及此,不能不回肠荡气,五脏欲摧。诗虽然结束了,那凄清的乡思,那缠绵的苦情,却还像无处不在的月光,拂之下去,剪之不断,久久萦绕,困搓扰着诗人不平静的心,真可说是言有尽而意无穷。

这首五言律诗,按照时间顺序描写了日暮后的凄凉景色,凄凉的感情也在逐层递进,直到最后达到了高潮。将凄苦的心情写淋淋尽致,痛彻心扉。诗人巧妙地将内心的感情融合到环境中,自然也变得凄美无比,意蕴深厚,感情绵长。

后人点评

顾璘评其诗“雅畅轻夷,中唐独步。”(《批点唐音》)

第43章 杜甫(1)

诗人名片

杜甫(712—770)

字号:字子美,号少陵

籍贯:原籍襄阳(今湖北襄樊),生于河南巩县。

作品风格:沉郁顿挫

个人简介:杜甫生于世代“奉儒守官”之家,早年多游历,天宝十四年(755),时年四十四岁的杜甫任河西尉,后改任右卫率府曹参军。当年发生安史之乱,长安陷落,杜甫北上投奔肃宗,半途被叛军俘获,次年四月,逃归凤翔肃宗行在,被授左拾遗。不久因上书营救房琯,而被贬华州司功参军。公元759年辞官,年底到达成都。公元760年春,他在成都浣花溪畔建草堂,并断续住了五年。友人严武保他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人常称其杜工部,765年,严武去世,杜甫失去凭依,举家离开成都,迁往夔州居住两年。768年出峡,携家飘泊于云安、岳阳、长沙、衡州等地。大历五年(770)冬,杜甫死于长沙到岳阳的船上,年59岁。

杜甫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诗人,被后人称为“诗圣”。与李白并称为“李杜”。现留其诗一千四百多首,其诗全面反映了当时政治、社会、军事等各个方面内容,所以有“诗史”之称。

兵车行①

杜甫

车辚辚,马萧萧②,行人弓箭各在腰③。

爷娘妻子走相送④,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⑤。

道旁过者问行人⑥,行人但云点行频⑦。

或从十五北防河⑧,便至四十西营田。

去时里正与裹头⑨,归来头白还戍边。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⑩。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11,千村万落生荆杞○12。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

况复秦兵耐苦战○13,被驱不异犬与鸡。

长者虽有问○14,役夫敢申恨?

且如今年冬○15,未休关西卒。

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

信知生男恶○16,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君不见青海头○17,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18。

【注】

①行:本为乐府歌曲中一种体裁。这里《兵车行》是杜甫自创的新题。

②辚辚:车行声。萧萧:马鸣声。

③行(xíng)人:指出征的士兵。

④爷:指父亲。咸阳桥:指渭桥,故址在今陕西咸阳市西南,是唐代长安通往西域的要道。

⑤干(gān):冲。

⑥过者:过路的人,这里是杜甫自称。

⑦点行(háng)频:频繁点名强行征调壮丁。

⑧或:有的人。防河:唐朝时,吐蕃常常侵扰边境,于是,唐朝廷便征调兵员,驻防在河西(今甘肃、宁夏回族自治区一带),因其地在长安以北,称为北防河。营田:古时实行屯田制,军队无战事时种田,有战事时作战。

⑨里正:唐朝时,每百户为一里,设一里正,负责户口、农事、赋役等。幼时以皂罗(黑绸)三尺为头巾裹头。

⑩武皇:汉武帝刘彻。这里以武皇指代唐玄宗。

○11山东:指华山以东地区。

○12荆杞(qǐ):荆棘与杞柳。这里表示村落荒芜。东西:指庄稼长得不成行列,东西难辨。

○13秦兵:指关中一带的士兵。

○14长者:即杜甫。征人对他的敬称。

○15“且如”二句:《通鉴》中载:“关西游奕使王难得击吐蕃,克石桥,拔树敦城。”,今年冬之事,即指此。关西,指函谷关以西的地方。

○16信知:真的明白了。

○17青海头:即青海边。唐朝时,唐军常和吐蕃在此交战。

○18啾啾:象声词,表示一种呜咽的哭声。

兵车行

这首诗大概作于唐玄宗天宝十年(751)。天宝年间,唐玄宗实行开边政策,与吐蕃长期战争,连年的战争给广大中原地区的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壮丁被征,赋税沉重,人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中,杜甫的这首诗就反映了这个社会现实,揭露了朝廷穷兵黩武的罪恶,表达了诗人希望和平的强烈愿望。

这首诗可以分为三部分来赏析。

第一部分为前六句。这首诗一开始诗人就描述了父母妻儿痛苦告别征夫们的让人痛彻心扉的场面。兵车隆隆,战马嘶鸣,被抓的百姓都佩戴着弓箭。父母妻儿们奔走哭号相送,征夫们在以农耕为主的封建社会中是家中的顶梁柱,征夫走了后,家中就只剩下老弱妇幼,征夫的离开,家庭就陷入了困境,甚至家破人亡。一个“走”字,被诗人寄予了浓重的感情色彩,亲人被突然抓兵,紧急押送出征,家属们追奔呼号,征夫和家属至此一别也许就是生死离别了,是多么悲怆。“牵衣顿足拦道哭”,这一句中诗人连用四个动词,把送行人者那种不舍、悲伤、愤怒和绝望细致地描绘了出来。这部分分别从视觉上和听觉上集中展现了战争给千万家庭带来的妻离子散的沉重代价,灰尘弥漫,车马人流,哭声这些交织在一起,场面具有强烈的冲击力,读来让人令人触目惊心。

第二部分(从“道旁过者问行人”到“被驱不异犬与鸡”),征夫们直接倾诉他们的悲惨境遇。

“道旁过者”,指诗人自己。这也说明了诗人亲历了真个过程,此句一出,大大地增加了整首诗的真实感。“点行频”,指朝廷征兵频繁,这一句直接点出了造成老幼妇弱生死离别的原因,是整首诗的诗眼。接着诗人用一个十五征,四十岁还在戍边的“行人”的例子为证,证明了“点行频”。“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这两句将矛头直接指向了唐玄宗皇帝,这是多么大胆的一句话,表达了诗人强烈的愤慨和谴责之情。

接下来诗人笔锋一转,视线从血流成海的边地转移到中原内陆。“君不闻”三字引领我们看到了另一幅惊心动魄的场景。华山以东的广阔原野上,千村万落的村落都变得人烟稀少,田园荒芜,荆棘丛生,一片萧瑟凋敝之色。接着诗人从局部地区的景象联想到了整个中原大地的景象,局部与整体、实和虚相互照映,进一步深化了战争给百姓带来沉重灾难这一主题,这里也流露了诗人对战争的强烈痛恨。

第三部分(从“长者虽有问”到结尾),诗人进一步推进。“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这说明了统治者对他们的压迫,让他们愤怒,但是,他们敢怒而不敢言。但是在下文中,征夫还是一吐心中的愤懑。不敢说又忍不住说出来,这极为细腻传神地将征夫们愤怒而有恐惧的心理表现了出来。接着诗人写到“今年冬”“未休关西卒”,表明统治者不惜百姓生命,开疆扩土,使战争旷日长久且频繁。“租税从何出”与前面“千村万落生荆杞”相呼应。这样前后照应,层层推进,进一步深刻地揭示了社会现实。诗人在这连用了几个五言句,语气急促,形象地表达了征夫们沉重的悲痛哀伤之情,也体现了他们倾诉的急切心情。穷兵黩武的朝廷不仅频繁征兵,还要逼租,这如同雪上加霜,给百姓带来了第二重灾难。诗人感慨:现在生男不如生女好,女孩子还能嫁给近邻,男孩儿只能命丧沙场。这是发自内心的强烈控诉。封建社会本是重男轻女。但是在当时残酷的现实,改变了人们的心理,可见,朝廷的穷兵黩武不仅使百姓生命不保,还在心理上给他们带去的沉重压力。最后诗人用极为凄惨哀痛的笔触,描述了战场上惨烈的场面,青海边的古战场上,茫茫荒野,白骨叠落,天气阴暗凄惨,冤魂哀号的阴森冷寂的情景,让人毛骨悚然、不寒而栗。最后荒无人烟中鬼泣的情景和开头送行时的人群人哭低沉的色调和开头那种人声鼎沸的气氛,悲惨哀怨的鬼泣和开头惊天动地的人哭,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再一次强调了“武皇开边未已”导致的恶果。感情激烈悲壮。

这首七言乐府,诗人寓情于事,深刻地揭示了统治者穷兵黩武的罪恶,诗人激愤的心情渗透在字里行间,诗人忧国忧民的形象跃然纸上。

后人点评

清人沈德潜:诗为明皇用兵吐番而作,设为问答;声音节奏,纯从古乐府得来。以人哭始,以鬼哭终,照应在有意无意。(《唐诗别裁集》卷六)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①,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②。

烽火连三月③,家书抵万金④。

白头搔更短⑤,浑欲不胜簪⑥。

【注】

①国破:指国都长安沦陷。

②恨别:悲恨离别。

③烽火:指战争。

④抵万金:从家里来的书信值几万两黄金,极言家信难得。

⑤短:稀疏

⑥浑欲不胜簪:简直要插不上簪子了。浑,简直。

春望

唐玄宗天宝十五年(756)七月,长安被安史叛军攻陷,唐肃宗在灵武即位。杜甫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叛军俘虏到长安,次年三月他写下这首诗。

整首诗以“望”字展开,这个字既是写诗人望见春色,也表达诗人希望叛军早日被平定,国家恢复安定,家人早日团聚的愿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主要写了诗人目睹的沦陷后的长安城破败之景。首句,国家破败山河依旧。这句气势宏大且苍凉,有物是人非之感。第二句“草木深”,表现了草木无人修剪的荒芜残败景象。饱含诗人感叹之情。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诗人将“花”、“鸟”拟人化且互文的手法,抒写了自己的离别愁绪。诗人有感于国家分裂、世事艰难,家人分离,长安城里的花鸟都落泪惊心。对仗工整,圆润娴熟,诗意浓郁。诗人从高处远望到聚焦花鸟,景色由远及近,感情由弱到强,情景交融,委婉地表达了诗人对世事的激愤感慨之情。

这样一个战火纷飞、动荡不安的时期,能够收到家书是非常难的,所以诗人写“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连三月”表明了战争的旷日持久,也暗喻战争给人们带来了沉重的灾难。“抵万金”表明了战乱中百姓想要知道家人是否平安的急切心情。

诗人心情郁闷,搔首愁思,却突然发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这最后两句,诗人写到自己越来越稀疏的白发,连簪子都插不住了,以此现象表现诗人国破离家的忧愤心情和离乱之痛。

这首五律,情景交融,感情表达含蓄深沉,语言凝炼,充分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整首诗语言铿锵有力,抑扬顿挫,感情激荡。

后人点评

清人纪昀:语语沉着,无一毫做作,而自然深至。(《瀛奎律髓汇评》卷三十二)

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①。

随风潜入夜②,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③,花重锦官城④。

【注】

①发生:萌发生长。

②潜:悄悄地。

③晓:早晨。红湿处:指带有雨水的红花的地方。

④花重(zhòng):花朵沾上雨水变得沉重。锦官城:又叫锦城,故址在今成都市南。后人也以此代指成都。

春夜喜雨

唐肃宗上元二年(761)春,杜甫在成都浣花溪边的草堂时写作一首山水诗。通过对春夜降雨的美景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喜悦的心情。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第一二句诗人写春雨的降临。“好”字表现了诗人对春雨赞美。诗人赋予了春雨人情感,它好像“知时节”,降下及时雨。在诗人的笔下,春雨如此的善知人意,体贴入微,在人们需要的时候飘然而下,滋润万物。这两句把语言委婉,意境优美,在点题的同时,也委婉地表达出了诗人降临春雨急切期盼的心情。

接下来诗人从听觉的角度来进一步描写春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雨在暗夜里悄然而至,顺着春风悄然而至,默默地润泽万物,不吵人,不伤物。“潜”字拟人化,突出了春雨的无声无息、无影无踪的情态,写得非常有情趣,诗人对更加喜爱春雨。“润”字形象地写出了春雨滋润万物,默无声息的特点,非常精妙。在诗人细致地描写中,春雨变得越发轻柔美丽。而诗人能听出“细无声”的春雨,也可知诗人在这个春雨降临的夜晚,兴奋惊喜,彻夜未眠。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紧承上一联,诗人惊喜中睡意全无,于是,下床出门,远望江中风景,平日里清晰可见的田野小径现在也和天空的乌云一样笼罩在漆黑的夜色中。唯有江上渔船的灯火透着明亮的光。“俱”字凸显了夜晚的黑暗,也表明了云之密,没有一丝光亮,这也暗示着春雨下得很密,而江船上“火独明”却反衬了整个夜空苍茫黑暗。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这最后两句是诗人的想象。诗人看着繁密的春雨,心中非常喜悦,想到第二天天亮的时候,锦官城将到处都开满万紫千红鲜花。而春花的烂漫是春雨的杰作啊,烘托了春雨的无私奉献精神。其中“重”字,精确地描写出了春雨过后,城中花朵红艳欲滴的娇美形象。

这五律诗,处处流露着“喜”字,诗人从盼雨到听雨、看雨接着最后写想雨,用细腻生动的笔触描写了可亲可爱的春雨形象,情趣盎然,充分表现了诗人对春雨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诗文结构清楚,承接自然。诗中细节的捕捉和描绘非常精当,用字凝练优美。

后人点评

浦起龙说:“写雨切夜易,切春难。”这首《春夜喜雨》诗,不仅切夜、切春,而且写出了典型春雨的、也就是“好雨”的高尚品格,表现了诗人的、也是一切“好人”的高尚人格。

丹青引赠曹将军霸①

杜甫

将军魏武之子孙②,于今为庶为清门③。

英雄割据虽已矣,文采风流今尚存。

学书初学卫夫人④,但恨无过王右军。

丹青不知老将至⑤,富贵于我如浮云。

开元之中常引见,承恩数上南薰殿⑥。

凌烟功臣少颜色⑦,将军下笔开生面。

良相头上进贤冠⑧,猛将腰间大羽箭。

褒公鄂公毛发动⑨,英姿飒爽来酣战。

先帝天马玉花骢⑩,画工如山貌不同。

是日牵来赤墀下○11,迥立阊阖生长风○12。

诏谓将军拂绢素○13,意匠惨澹经营中○14。

斯须九重真龙出○15,一洗万古凡马空。

玉花却在御榻上○16,榻上庭前屹相向。

至尊含笑催赐金○17,圉人太仆皆惆怅○18。

弟子韩幹早入室○19,亦能画马穷殊相。

幹惟画肉不画骨,忍使骅骝气凋丧○20。

将军画善盖有神,必逢佳士亦写真。

即今漂泊干戈际○21,屡貌寻常行路人○22。

途穷反遭俗眼白,世上未有如公贫。

但看古来盛名下,终日坎壈缠其身○23。

【注】

①丹青:指丹砂、靛青,这都是古代绘画的颜料,这里代指绘画。引:诗体名,《文体明辩》:“述事本末,先后有序,以抽其臆(指抒情)者曰引。”曹将军霸:指曹霸,唐代著名画家,善于画人物和马,受唐高宗的宠幸,官至左武卫将军,故称他为曹将军,唐玄宗末年,他因得罪朝廷,被免官。

②魏武:指魏武帝曹操。

③庶:指平民。清门:即寒门、清贫。

④卫夫人:即卫铄,字茂漪,晋代著名女书法家,王羲之曾向她学习书法。王右军:即王羲之,字逸少,晋代书法家,曾任右军将军。

⑤“丹青”句:指曹霸一心钻研画艺甚至达到了忘老的程度。老将至,《论语?述而》中载孔子言:“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⑥南薰殿:唐代宫殿名,在兴庆宫内。

⑦凌烟:即凌烟阁。贞观十七年(643),唐太宗命阎立本在凌烟阁画二十四功臣图,以褒奖文武开国功臣。少颜色:指图画暗淡褪色。

⑧进贤冠:古代文臣儒士戴的礼帽。用黑布做成。大羽箭:唐太宗制的有四根羽毛的长杆大箭。

⑨褒公:即段志玄,封褒国公。鄂公:即尉迟恭,封鄂国公。

⑩先帝:指唐玄宗。玉花骢(cōng):唐玄宗所乘的骏马名。骢,青白相杂的马。

○11赤墀(chí):又名丹墀。宫殿前涂红的台阶。

○12迥(jiǒng):高。阊阖(chānghé):宫殿大门。

○13绢素:指用于画布的白绢。

○14意匠:指画家构思。惨澹(dàn)经营:煞费苦心地构思中。

○15斯须:一会儿。九重:本义指九重天。这里指代皇宫。真龙:古代称八尺马为真龙,指良马。

○16玉花:指玉花骢。

○17至尊:皇帝。

○18圉(yǔ)人:养马的人。太仆:管理皇帝车马的官吏。

○19韩幹:唐代有名画家。善画人物,更擅于画鞍马。他初师曹霸,后来自成一派。入室:指得到老师真传。

○20骅骝:泛指良马。写真:指画肖像。

○21干戈际:战乱时期,这里指安史之乱。

○22貌:描画。

○23坎壈(lǎn):潦倒困顿,不顺。

第44章 杜甫(2)

曹霸

曹霸是唐朝著名的画家,此时他已经被削去了官职,穷困潦倒。唐代宗广德二年(764),杜甫与曹霸在成都结识,杜甫非常同情曹霸的遭遇,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本诗可以分为四部分来赏析。第一部分是前八句,写到了曹霸的家庭和他学习书画情况。曹霸是魏武帝曹操的后人,虽然现在被免官沦为普通人。虽然祖先的称霸中原的丰功伟业已经成为历史,但是,曹霸却继承了先祖的文辞风采。诗文开头四句写得波澜起伏,豪放大气。

接着诗人紧承“文采今尚在”,写到曹霸书画方面。曹霸曾师承有名书法家卫夫人,名师出高徒,所以,写得一手好字,只恨不能超过王羲之了。曹霸学习刻苦,沉浸在画作中,乐在其中,甚至都忘了老之将至。不慕功名,把富贵看得如天上的浮云那样单薄。诗人用笔灵活,

“学书”只是一笔带过,略作叙述,重点刻画了诗人“丹青”作画。主次分明,有条不紊。

第二部分(从“开元之中常引见”到“英姿飒爽来酣战”),开始进入正题写到曹霸在绘画上的成就。这部分内容写曹霸曾因擅绘画,多次被召入皇宫南熏殿作画。凌烟阁上开国功臣们的画像已经褪色,曹霸奉命重新绘制,曹霸一“下笔”立刻“开生面”。这句留下了一个悬念,为下面描述画像做铺垫。到底是怎样别开生面呢?诗人写文臣头戴朝帽,武将要插长箭。褒国公段志玄和鄂国公尉迟恭,个个毛发飞动,神采飞扬,英姿飒爽仿佛就要从画中出来去沙场酣战一番,表明曹霸的人物画,形神俱备,栩栩如生,气势生动。诗人描写细致,仿佛那活灵活现的人物画就在眼前。

第三部分(从“先帝御马玉花骢”到“忍使骅骝气凋丧”),这部分是全诗中的重点,诗人在前面写曹霸的人物画只是个铺垫,曹霸最擅长的是画马,所以,这里集中笔墨描写了曹霸画马的成就。诗人用精炼传神的语言写了曹霸画唐玄宗的御马玉花骢的过程。玉花骢曾经被很多画师花过,画出来的形象各不相同,一天,御马被牵过来,它“迥立”在宫门,雄峻“生长风”,神气非凡。曹霸“惨淡经营”“意匠”后,一挥而就,片刻功夫,一匹“九重真龙”般的神马就从天而降,出现在画卷上了。那画中的马神骏非凡,一切凡马在此马前都显相形逊色。诗人在先言真马神骏,接着有将其他画工画的马和曹霸画的马进行比较,层层陪衬烘托,凸显了曹霸画马技术之高,如神来之笔。诗人接着将真马和画马放在同一个画面上来写,两马仿若合一,真假难辨。虽然诗人没有一句说曹霸画马惟妙惟肖,意在在言外,仿佛那活灵活现的画马已经跳出画卷了,其中画马的逼真传神,已经表现得非常生动形象了。接着诗人写到,“至尊含笑催赐金,圉人太仆皆惆怅”,通过玄宗和圉人、太仆的不同表现,从侧面再一次烘托了曹霸画技的高超。紧接着,诗人又拿他的弟子、也善画马的韩幹的画马作品和和曹霸之画马比较,反衬了曹霸的画马更富神韵。在这部分中,诗人用大量美妙生动的文字浓墨重彩地描述了曹霸画马,又用了多种比较、反衬手段,烘托了曹霸画马,字里行间表现了诗人对曹霸画马的赞美之情,文字洒脱酣畅。

最后一部分(从“将军画善盖有神”到最后),这部分诗人写了曹霸沦为平民后的潦倒落魄的生活境况。和第一部分中“于今为庶为清门”相呼应。“将军善画盖有神”句,总收上文,点出曹霸画艺高超非凡。曾为皇帝作画的大师,在沦落之后,竟然也不得不为路人画像以维持生计,这样已经让人对曹霸的遭遇倍感心酸了,接着诗人又写到,曹霸还遭到世人的白眼,可见生活不仅贫困,精神上也饱受摧残。曹霸和杜甫同样是胸怀大志,有高超才学,但两人相似的悲惨经历,让诗人不禁感叹,“但看古来盛名下,终日坎壈缠其身”,自古以来,盛名之人经常被穷愁失意包围,所以,曹霸不必太过愁苦,这是诗人在安慰曹霸,同时也是在自慰,其中饱含了诗人对世态炎凉的愤慨,笔调苍凉。

这首七言古诗用笔主次分明,对比鲜明,层次清晰。感情跌宕起伏,整首诗前后呼应,首尾相连。诗人语言生动形象,充满诗情画意。

后人点评

清人金圣叹:波澜叠出,分外争奇,却一气呵成,真乃匠心独运之笔。(《杜诗集》卷三)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①。

无边落木萧萧下②,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③,百年多病独登台④。

艰难苦恨繁霜鬓⑤,潦倒新停浊酒杯⑥。

【注】

①渚(zhǔ):水中的小块陆地。回:回旋、徘徊。

②无边:无尽。

③万里:指远离故乡。常作客:指长期在他乡漂泊作客。

④百年:一生

⑤艰难:时世艰难。苦恨:极其遗憾。苦,极。

⑥新停浊酒杯:指刚刚戒酒。

登高8

因为严武病逝,诗人失去依靠,便离开成都草堂,乘舟南下,本打算直接去夔门(今重庆奉节),但因病痛缠身,在云安呆了几个月,然后才到达夔州。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他在夔州独自登高,见江中秋景,不禁引起了诗人坎坷漂泊的感慨,想到自己老病孤苦的处境,百感交集,于是就写下来了这首七律名作。

前四句写了诗人登高时的见闻。“风急天高猿啸哀”,诗人在首句围绕夔州猿多、峡口风大这些典型环境展开描写。秋季里,诗人登上高处,天高气爽,而这里长风疾速,在峡谷深处不断传出猿的哀啸声,这哀啸声在空荡的山谷中回环,萦绕不绝。接着诗人的视线转移到江渚,“渚清沙白鸟飞回”,在清水白沙的背景下,鸟群在空中飞翔、回旋,这是一幅多么精致的景色啊。这两句中天对风,沙对渚,猿啸对鸟飞,自然成对。一句中天对风,高对急,沙对渚,白对清,节奏和谐。诗人笔下这两句,字字用得非常凝练、唯美。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主要描写了夔州秋季的特点,烘托了秋季苍茫的氛围。诗人远望群山,看不到边际的树林,落叶纷飞,萧萧下落;俯视不尽的长江水,汹涌奔腾、滚滚而来。诗人将景色写得苍茫悲凉。“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生动形象,使人从落叶萧瑟,长江奔涌的景色中不禁想到时光易逝,抱负难以实现的沧桑。这组对句,诗人用深沉雄健的力笔,写出了磅礴苍凉的气势。

前两联着重描写了登高秋景,诗人在颈联开始点出“秋”和“独登台”,这样,诗人就自然地将远眺之景和内心的情感联系在了一起。“万里悲秋常作客”中的“悲秋”二字,写得沉痛非常,诗人见秋之萧瑟,不禁就联想到自己暮年的处境。“常作客”,描述诗人客居他乡、飘泊不定的生活。“百年多病独登台”中的“百年”,指诗人已入暮年。“多病”表明了诗人人老体衰的现状。诗人从空间和时间两个角度描绘了自己的悲苦,使人深深地感受到了他深远沉郁的情感。同时,此联中“万里”“百年”和上一联的“无边”“不尽”相互呼应,诗人的漂泊孤苦的愁绪,好像秋叶和江水一样,驱排不尽,情与景交融,诗中的情感更显深沉。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尾联这两句紧承颈联,继续抒发心中的潦倒漂泊之悲情。诗人感慨自己一生饱尝艰辛潦倒,白发日渐增多,再加上因病停酒,悲愁苦恨的心情就更难以排遣了。诗人起初兴趣盎然地登高望远,到最后却是悲苦交加,可见,诗人内心的苦闷是多么的沉重,诗人眼中的景色都笼着一层阴郁。

后人点评

明人陆深:杜格高,不尽合唐律。此篇声韵,字字可歌,与诸作又别。(《唐诗选脉会通林评林》卷四十三)

登楼

杜甫

花近高楼伤客心①,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②,玉垒浮云变古今③。

北极朝廷终不改④,西山寇盗莫相侵⑤。

可怜后主还祠庙⑥,日暮聊为梁甫吟⑦。

【注】

①花:指春季。客心:这里指杜甫自己。

②锦江:即濯锦江,是岷江的支流,流经成都,杜甫草堂就和锦江紧邻。

③玉垒:即玉垒山,在今四川汶川北、灌县西,这是古代吐蕃入侵中原必经之地。

④“北极”句:写的是广德元年,吐蕃攻陷长安,立广武王李承宏。后来郭子仪收复京城,吐蕃败走,代宗回京。北极星为众星拱卫,且居于天之中枢,所以,这里诗人用北极星比喻朝廷。终不改:终究没有更改。

⑤西山寇盗:指吐蕃。

⑥后主:指刘禅。还祠庙:这里诗人感叹刘禅死后竟然还有祠庙。

⑦梁甫吟:乐府曲名,曲调哀伤。《三国志》中说诸葛亮好为《梁甫吟》。

登楼

这首诗是唐代宗广德二年(764)春,杜甫在成都所写。当时诗人客居四川已是第五个年头。上一年正月,官军收复河南河北,安史之乱平定,但十月吐蕃攻陷长安,郭子仪收复京师。年底,吐蕃又攻陷剑南、西山等地。国家陷入战乱之中。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首联点出诗人登楼时的心境。诗人因“花近”而心中哀伤,为什么呢?因为国家“万方多难”。在这万方多难的时期,漂泊他乡的诗人心中满是愁苦忧思,登上高楼,看到繁花盛开,诗人却满是伤感。诗人写春景之欢快反衬情感之哀伤。但诗人倒装句子,先写见花心伤这个反常态度,再说感伤原因,使人产生悬念,也侧重强调伤心之深痛。“登临”二字,引领下文。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诗人开始从登楼看见的景色写起,描绘了一幅壮美的山河景观。锦江水夹带着朝气盎然的春色从天地间奔腾而来,玉垒山上的浮云飘忽不定,这使诗人联想到了动荡不安的国家,那浮云飘移就像是古今世势的更替变幻。上句从空间上扩展,下句从时间上蔓延,这样延展开来,顿然形成了一片宏阔悠远的意境,包括着诗人对国家山河的热爱和民族历史的回忆。并且,登高望远,视野开阔,而诗人偏偏向西北方向望去,可见,诗人心怀国家,此时,他忧国忧民的高大形象跃然纸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主要写国家战事,诗人登楼远眺,由浮云想到了国家现时情况,虽然大唐朝廷风雨动荡,但代宗又回到了长安,可见“终不改”,这照应了上一句的“变古今”,语气中流露了诗人强烈的爱国之情。接着诗人用口述的语气,好像在告诉“寇盗”一样,让他们“莫相侵”,用语坚定,一片浩然正气。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最后两句,诗人怀古伤今,以此讽刺当朝昏君,寄予了诗人的抱负。诗人迎风挺立在高楼,眺望沉思,不觉之间已是日落西山,在苍茫的暮色中,远处的先主庙、后主祠模糊可见。诗人想到了后主刘禅,不禁感叹道:“可怜刘禅亡国昏君,竟然也有祠庙,享受后人香火。”最后,诗人以“梁甫吟”收尾,暗含了诗人对诸葛亮的无限敬仰和追思之情,也暗示自己希望被人君王赏识,一展抱负的愿望。诗人在这里用刘禅事迹暗喻唐代宗李豫昏庸无能,造成国家动荡、吐蕃入侵的艰难局面,却没有诸葛亮那样的贤相辅佐朝政。而诗人空有报国之心,却无施展的机会,只能在暮色中沉吟低叹。

这首七律,诗人寄景抒情,将国家的动荡、自己的感怀和眼前之景融合在了一起,相互渗透。用字凝练,对仗工整,语势雄壮,意境宏阔深远,充分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诗风。

后人点评

清人沈德潜:气象雄伟,笼盖宇宙,此杜诗之最上者。(《唐诗别裁集》卷十三)

登岳阳楼①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②,乾坤日夜浮③。

亲朋无一字④,老病有孤舟⑤。

戎马关山北⑥,凭轩涕泗流。

【注】

①岳阳楼:在今湖南省岳阳城西门城楼,下临洞庭湖,为游览胜地。

②“吴楚”句:指今湖南、湖北、安徽和江西一部分为古楚之地。江苏、浙江和安徽、江西部分为古吴之地,洞庭湖恰好在两地之间。坼,分开。

③乾坤:这里指日月。

④字:指书信。

⑤老病:杜甫时时已经五十七岁,身患肺病等多种疾病。

⑥“戎马”句:当时,唐朝正和吐蕃激战。

登岳阳楼13

这首诗是诗人在代宗大历三年(768),杜甫漂泊到岳阳时所作的一首诗。诗文描绘了诗人登上岳阳楼后见到的壮观景象,同时诗人触景生情,表达了诗人空有才华、报国无门的悲伤心情。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这两句今昔对比,扩大了时空范围,笔力雄阔,气势宏大。表现了诗人初登岳阳楼时的喜悦心情,同时,其中也暗含了早年抱负至今未实现的感情。但最终,这两句是为了后边洞庭湖的景色蓄势。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这两句描写了洞庭湖的辽阔无边。广阔的洞庭湖水分隔吴楚之地,日月更替从湖中升降,出没沉浮。诗人笔下的洞庭湖景雄伟壮阔,意境宏阔深远。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这两句主要自己漂泊水上,沦落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面对浩瀚的壮美的洞庭湖水,诗人不禁又想到了自己的处境。长时间在水上漂泊,和亲朋的信息都断了,可见,表现了诗人孤单无依。“老病有孤舟”,自从大历三年正月从夔州带着妻儿、乘舟出峡以后,自己就又“老”还“病”,长期飘流,只有一只破舟是自己栖居的地方。而诗人的未来,像这洞庭湖水一样飘渺迷茫,此情此景下,诗人孤单潦倒的酸楚心情更加沉重。

而诗人沦落到现在这样的地步,实在是和当时国家的动荡不安紧密相连的,所以诗人不禁想到“戎马关山北”,即北方边关的战事现在还没有平息。而国家什么时候能够安宁?孤舟上的家已经这般,千家万户该什么时候过上安定的生活呢?面对国家生灵涂炭,自己的报国无门,诗人不禁“凭轩涕泗流”,由这两句可见诗人宽广博大的胸怀,这宽广的胸怀就像是洞庭湖一样,浩瀚无际,诗人的形象和洞庭湖融为一体,越发体现了诗人高尚的人格。

这首五律写得笔力凝练,遒劲有力。以喜写悲,感情表达委婉曲折,展现了诗人宏大的胸襟。

后人点评

明人钟惺:寻不出佳处,只是一气。(《唐诗归》卷二十)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杜甫

纨袴不饿死①,儒冠多误身②。

丈人试静听③,贱子请具陈④。

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⑤。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⑥。

赋料扬雄敌⑦,诗看子建亲⑧。

李邕求识面⑨,王翰愿卜邻⑩。

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11。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此意竟萧条○12,行歌非隐沦○13。

骑驴十三载○14,旅食京华春○15。

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

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主上顷见征○16,欻然欲求伸○17。

青冥却垂翅○18,蹭蹬无纵鳞。

甚愧丈人厚,甚知丈人真。

每于百僚上,猥颂佳句新○20。

窃效贡公喜○21,难甘原宪贫○22。

焉能心怏怏?只是走踆踆○23。

今欲东入海○24,即将西去秦。

尚怜终南山,回首清渭滨。

常拟报一饭○25,况怀辞大臣○26。

白鸥没浩荡,万里谁能驯○27!

【注】

①纨袴:指富贵子第。不饿死:不学无术却不用担忧忍饥挨饿。

②儒冠多误身:指满腹经纶的儒生却多是贫穷困顿。

③丈人:对长辈的尊称。这里指韦济。

④贱子:年少位卑者自称。这里是杜甫自称。

⑤“甫昔”两句:指的是开元二十三年(735),杜甫以乡贡资格在洛阳参加进士考试的事。杜甫当时只有二十四岁,就已经是参观王都的国宾了,所以说“早充”。

⑥有神:有神相助。

⑦扬雄:字子云,西汉辞赋家。料:差不多。

⑧子建:指曹植,他字子建。看:比拟。亲:接近。

⑨李邕:唐代书法家。杜甫少年在洛阳时,李邕听闻他的文学才能,便主动结识杜甫。⑩王翰:唐朝著名诗人。

○11“立登”句:指很快就能获得重要的官职。

○12此意:指自己想要施展政治抱负的愿望。

○13隐沦:归隐,沉沦。

○14骑驴:这是和乘马的达官贵人相比。十三载:指从杜甫参加进士考试,到天宝六年,恰好十三载。

○15旅食:寄食。京华:指长安。

○16主上:指唐玄宗。见征:被征召。

○17歘(xū)然:像火光一现,形容非常快速。

○18“青冥”句:空中的飞鸟折翅。

○19蹭蹬(cènɡdènɡ):行走艰难的样子。无纵鳞:本义指鱼不能纵身远游。这里指自己的理想不能实现。这里指的是天宝六年(747),唐玄宗下诏征有一技之长的人,当时杜甫也参加了。宰相李林甫嫉妒贤能,应试者皆落选。杜甫施展抱负的愿望也因此落空。

○20猥:多。

○21贡公:西汉人贡禹。他与王吉为友,闻听王吉显达,非常高兴,知道自己也该出人头地了。这里指杜甫曾自比贡禹,希望韦济能提拔自己。

○22原宪:孔子弟子,因贫穷出名。

○23踆踆:谦退样子。

○24东入海:孔子在《论语》中说:“道不行,乘桴浮于海。”,意为归隐。去秦:离开长安。

○25报一饭:报答一饭之恩。

○26大臣:指韦济。

○27驯:这里是拘束的意思。

杜甫

天宝七年(748),杜甫曾赠时任尚书左丞的韦济两首诗,希望得到他的援引提拔。韦济虽然赏识杜甫的才能,但没能给出实际帮助,于是,杜甫又写下了这首诗。诗中写了杜甫想要退隐江海的想法和抒发了他对朝廷轻视人才的激愤心情。

“纨袴不饿死,儒冠多误身”,诗人开首这两句就直接抒发诗人内心的悲愤不平的心情,感情激烈,势不可挡。不学无术的纨袴子弟本是社会的败类,但是他们却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而满腹经纶、心怀大志的儒学之士,却被贫困困扰,以至于因此耽误前程。诗人开头就陈述了一个不合理的现实情况,对比鲜明深刻。

“丈人试静听,贱子请具陈”,接着诗人紧承“儒冠”句,写自己的坎坷经历,这句是过渡句,接下来就是对“丈人”即韦济的倾诉。

从“甫昔少年日”到“再使风俗淳”,这部分主要诗人年轻时因才华出众,蒙受的荣誉和自己曾经远大的抱负。少年时的杜甫很早就有名气了,他学识广博,妙笔生花,如有神助。作赋可以和扬雄相敌,写诗就要和曹植接近了。因此,他也受到了当时文坛领袖李邕、诗人王翰的欣赏。他凭借自己的才华,认求取功名,进身仕途很容易。他年轻时还设想自己要辅佐皇帝,教化百姓。这一部分写得快意流畅,气势雄健,表现了诗人当时踌躇满志、意气风发精神面貌。也为后边诗人写到自己后来的境况作铺垫。

接着从“此意竟萧条”到“蹭蹬无纵鳞”,这部分写的是诗人空有抱负,却到处碰壁,报国无门的残酷现实。诗人感叹到自己曾经的雄心壮志,现在都已经“萧条”了,诗人在繁华京城的旅居长达十三年,在这十三年里,诗人骑着一条瘦驴,奔波在大街小巷。敲打豪富人家的大门,受尽富豪子弟的白眼,晚上都是尾随着权贵人的肥马扬起的尘土,郁郁而归。常年在富豪权贵们的残羹冷炙中维持生计。就在不久,诗人还参加朝廷的一次应试,哪曾想奸相李林甫竟然让应试的儒生们全部落选。这起事件使诗人受到了沉重的打击。诗人用“青冥却垂翅,蹭蹬无纵鳞”形象地比喻了当时诗人的心情。诗人种种悲惨的遭遇,让他心中的越发激愤不平。这与诗人年轻时的境况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自己的处境一落千丈,心理的辛酸和悲凉,溢于言表。

从“甚愧丈人厚”到最后,主要写看诗人对韦济的感激之情和自己希望落空,决定离去却又不舍的复杂心情。在坎坷的人生道路上,诗人再也不能忍受像孔子弟子原宪那样的贫困了。他为韦济当上尚书左丞而高兴,就像当年贡禹听到好友王吉升官而弹冠相庆。诗人期盼着韦济能帮助自己,但韦济没能给他实际帮助。诗人内心愤懑不平,却也只能强忍着,想离去却仍有些犹豫。他不舍得自己寄予希望的京都,舍不得好友韦济。但是,希望已经破灭,再待下去,也没有意义了,最后决然隐退,像白鸥那样漂泊于江湖之间。这部分中,诗人写出了自己复杂的心情,真是思深意曲。“白鸥没浩荡,万里谁能驯”,诗人以一个问句结尾,诗人直抒胸臆,控诉世道的不平,同时也表现了诗人旷达的胸怀、高洁的情操和刚强的性格。具有极强的感染力,让人读来荡气回肠。

这首五言古诗成功地运用了对比这一表现手法,曲折地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语言朴实凝练,内容宏阔,意蕴深远。

后人点评

《杜臆》云:“此诗全篇陈情,……直书胸臆,如写尺牍,而纵横转折,感愤悲壮,缱绻踌躇,曲尽其妙。……末段愤激语,迂回婉转,无限深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古代十大文豪
诗歌百练:奉寄高常侍(杜甫)
少年说‖亚亚(143):话剧《杜甫》观后感
杜甫为何称老杜
唐代诗人许浑的9首诗
高适缘何从愤青诗人蜕变成了官僚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