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大波“宝藏”来袭!3D看文物,让你足不出户尽览文物之美妙
始皇帝嬴政曾搞过一件大事。在他的授意下,玉工孙寿将闻名天下的和氏璧雕琢成了玉玺,金龙盘踞其上,表面更刻有李斯的手书“受命于天,既寿永昌”。此后,这枚传国玉玺不但作为权力符码引得刘邦、王莽等人竞相折腰,更留下了一桩文物悬案,自元廷覆灭后,这枚宝贝再不曾现世。然而,历史上许多宝贝都避免不了同样的遭遇——《兰亭集序》、九龙宝剑、《永乐大典》……古老的文物、技艺能穿越时光长廊,存续至今,从来都不是件容易的事情。那么,想让它们硬挺到现在,得做好哪些事呢?金屋藏“娇”,为宝贝保驾护航为了保护好手头的珍宝,先人们煞费苦心。早在周代,就诞生了专门为统治者珍藏宝物的“玉府”,有专门的管理机构和人员,也是最早“国库”雏形。到了宋代,就连统治者也亲自上阵。比如多才多艺却对治理朝政提不起兴趣宋徽宗赵佶,不但工于诗词、喜欢书画,还喜欢收集民间的文物,但凡出彩的金石书画全都往他亲自掌管的翰林图画院搬。为了更好地收藏这些宝贝,徽宗想了个妙招——做“户口本”。在他的统筹下,御府历代所藏的书画被整整齐齐地收编成册,集纳为《宣和书谱》《宣和画谱》《宣和博古图》等书籍。光是其中的《宣和书谱》一书就整整20卷,不仅集纳了御府所藏的历代法书墨迹,将历代书家197人的1344件作品一网打尽,还补充记录了各种书体的渊源、发展情况,甚至是作者生平,遗文轶事,丝毫不亚于现在的收藏丛书。许多珍贵资料得以传世,后人更是由此有机会千年后一瞥浩瀚而宝贵的文人墨宝。▲《宣和书谱》书影。(图片来源:普林斯顿大学东亚图书馆/国家人文历史)除了收藏,先人们还琢磨了保护这些珍品的法子。拿珍贵图书、古籍的收藏来说,一旦有了火灾,再多的心血只能毁于一炬。宋朝两位收藏大家叶梦得、朱常山的万册藏书都没能躲过这样的厄运。不过这个难题,被明代大藏书家范钦化解了。范钦收揽了万余卷图书典籍,退休后建起了藏书楼“天一阁”,专门珍藏这些宝贝。修楼时,为了掐灭威胁藏书的“火种”,藏书阁前被深挖了一口大水池,与月湖相通,就为了蓄水救火之用。范钦还不忘借鉴点“玄学”,为此不惜打破了建筑忌用偶数的规矩,坚持“地六成水”,将书楼分建成六间,在东西两侧筑起防火墙,中厅上面的阁栅上还绘制着各式各样的水纹装饰,就差把“杜绝火灾”写在楼上了。好在功夫没有白费,耗尽范钦心血的天一阁成为我国历史最悠久、图书最多的藏书楼。女娲补“天”,佑文物无畏岁月1976年,中山王墓的发掘过程中,考古学家们发现了一件五指形铜扇架。可惜的是,这件文物表面已有两处非完全性断折。修补中,大家惊讶地发现,其中一处居然存在用锡焊接过的痕迹。结合文物的出土情况,专家推断,此处的焊接绝非现代手笔,反而是在两千多年前先人们做出的“补救”。▲五指形铜扇架,河北省博物馆藏。(图片来源:《王启泰说陶质文物修复》/国家人文历史)事实上,至少在北魏时期,文物修复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齐民要术》就曾记载古书画修复的具体要求,需要“略不觉补”,也就是不仅得将破碎的文物修好,还得修得自然,不能看出修复的痕迹。明清时期,这种修复技法走向规范化。清宫内务府造办处一直有着“八大怪”之说,便是八位手艺最高的工匠。其中的“歪嘴于”就是靠着一手修复古铜器的好本领,闻名于世。除了修补技艺,古人还有一些防患于未然的小妙招。在故宫博物院专门负责青铜器修复的东宫殿就曾有一件“怪事”。同样是两件西周时期的青铜器,一件绿锈斑斑,另一件却是一丁点儿锈迹都不曾有。原来,没有锈迹的那件,用上了老祖宗们为了帮文物延长生命而想出的绝技——青铜器烫蜡工艺。简单来说,水是让青铜器生锈的元凶,正好蜡不溶于水,发现了这个秘密的先人们很快开动脑筋,将特制的白蜡、黄蜡等涂在青铜器的表面,使其与外界环境隔绝,防护衣一穿,这才让这些珍贵文物有了留存于世甚至被修补还原的可能。其实,哪怕是些小习惯,也都藏着古人佑宝的小心思。俗言道,“三分画七分裱”。装裱一直都是中国书画的形式特色,可是这真不单单是为了好看。原来,中国书画分为纸本和绢本两种,但二者都质地柔软,容易破碎和变形,为了将书画破损的可能降到最低,古人才发明了装裱工艺,将绫绢“织”成一件又好看又耐造的保护衣,让画心不受污损,更提高了整体审美价值。正因此,我们才得以穿越厚重的时间迷雾,再度惊艳于《簪花仕女图》《清明上河图》等传世佳作,数不清的书画珍品才保存住能被现代技术继续修补、复原的基础身躯。活态传承,助非遗焕然新生扛住了时光,抵御了岁月,“宝贝们”面临的考验却还没结束。若说有物可依的珍宝和文物还能被收藏、修补、复原,那流于心口相传的古老技艺又当如何破解存世的难题呢?真有人想出了法子。清代《阅微壶杂记》记载:“元泰定年间(1324),泸州始有脱颖而出者,郭氏怀玉也。”由此,一场萦绕着扑鼻浓香的智慧探技与尽心传续拉开了帷幕。这样的追寻可以再往前推上几千年。所谓“古来曲造酒,蘖造醴”。为珍待大自然的馈赠,先人们创造了粮食与微生物的传奇邂逅,酿出了世间美味。其中的“曲”,便是成就这一传奇的精髓所在。生于泸州,十四岁学艺,郭怀玉可以说成长于酒香之中,然而他并不满足于此。历经数十载的钻研,郭怀玉找到了让佳酿更香的窍门——甘醇曲。史载,这种曲药药微生物种群、数量以及微生物酶系更加丰富,酿出的美酒,“浓香、甘洌,优于回味”,在数次改良技艺后,大曲掀开了中国酿酒的新篇章,来自东方的白酒浓香自此滥觞。郭怀玉破了酒香之道,几百年后的永乐年间,“郭家酒坊”新一代掌门人施敬章开创的“窖藏酿制法”,将中国酿酒业领上了新的快车道。而到了万历年间,泸州武举人舒承宗搭上了这趟快车。公元1573年,在他的改良下,“窖藏酿制法”被升级为泥窖固态发酵之法,摸索出“醅糟入窖、固态发酵、酯化老熟、泥窖生香”的一整套大曲酒工艺技术,泸州酿酒业自此走向大繁荣,东方的浓香型白酒寻到了广阔的发展空间。由其建造的酿酒老窖池更是在一坛又一坛的美酿出窖中,沉淀为了中国酿酒业的独家绝技与智慧珍宝。技艺已成,珍宝已在,时光的考验再度降临。这些珍贵技法、智慧结晶何以存世呢?24代匠人,698载薪火传续,给出了答案。自舒承宗后,这组酿酒老窖池被一代又一代酿酒巧匠接续使用,在449年的光阴里成就了一窖又一窖珍酿,散发着一次又一次浓香。▲国窖窖池。(图片来源:宣传片《泸州老窖技艺传承》截图)传承,是破解岁月难题的第一招。1996年,保存完好的1573国宝窖池群被国务院颁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荣膺“中国第一窖”之美称。十年后,这组沉淀着百年匠心与思忖的窖池走向世界,入选中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与其生世相伴的传统酿制技艺业在同年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更在其后被推荐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带着一身浓香成为东方酿酒文化的闪亮名片。发扬,是焕新岁月珍宝的另一法。24代的传续中,中国白酒的民族品牌逐渐育生,泸州老窖,就这样诞于醇醇酒香,长于悠悠岁月,立于源源探索。1915年,这股东方巧思酿制的浓香飘出国门,在旧金山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上俘获世界味蕾。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古老的技艺在时代赋能与守正创新中同现代发展接轨,既伴随经验的探研走向专业与规范,更在“滴窖减水”“加回减糠”等工艺探新中觅得新的成长活力与生命源泉。2008年和2009年,以泸州老窖酒传统酿制技艺为首的“中国蒸馏酒传统酿制技艺”申报项目,经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推荐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成为国家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荐的14个项目之一,自此,一窖一艺,铸成了酒香中的“活态双国宝”,凝结起古今巧匠的味蕾记忆,刻写出中国浓香白酒的文化基因。449年光阴悄然流逝,24代匠心传承,跨越古今的薪传与探拓,智慧的珍宝、古老的技艺终于挣开时光的束缚,跳离岁月的侵蚀,愈存愈旺,栩栩如生。活态传承,这是中国酿酒业予以世界的回答,更是匠人、传人合奏,企业、社会共鸣,一齐激荡的文化回响。6月11日是今年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正如今年的主题“文物保护:时代共进人民共享”,“古老技艺与文物如何突破时光长廊存续至今”的问题,世人终于有了答案。古早时,我们打造宝库,将宝贝留下来;后来,得益于巧夺天工的修补技艺,我们让文物保持本来面貌;现今,我们让文化遗产融入生活,让传统文化活起来,让文明代代相传。(完)(原标题:历史上那些宝贝,是怎么流传到现在的?)(文章来源:国家人文历史)作者/念缓责任编辑:陶思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非遗中国:泸州老窖酒酿制技艺|泸州老窖|非遗|技艺
泸州老窖——酒中泰斗、浓香正宗
好酒地理说:杯盏中的诗酒气韵与文化情怀
泸州老窖颂/永州 王万荣
【大师寻踪】82岁“中国窖父”只为白酒浓香
一百多到三百,有哪些性价比无敌的名酒?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