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寻隐者遇——石虎的东方形式

石虎先生简介

1942年出生于河北徐水县。

1958年入北京工艺美术学校,

1960年入浙江美术学院,

1962年应征入伍,1977年任职于人民美术出版社。

1978代表国家远赴非洲13国写生访问,1979年出版非洲写生集。

1982年南京博物馆个展,1987年香港集古斋个展。

1991年澳门市政厅举办'石虎心象'个展,同年在香港多次举行个人画展。

1992年在新加坡、雅加达举办'天命年展'。

1994参加广州中国艺术博览会。成立'石虎诗会'多次举办'石虎论字思维'诗歌研讨会。

1995年应邀出任世界华人艺术家协会主席。

1999年香港大学博物馆个展。

2003年中国画研究院、香港、澳门、新加坡、雅加达巡回展。

2004年中国美术馆举办石虎艺术大展。

2013年中国美术馆举办石虎艺术大展。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的这首《登幽州台歌》,我以为“独”字用得最好,是诗人独立苍茫,同道乏人,孤独而后的一种悲怆。石虎先生对此也许感同深受。尽管他在纷繁的艺术世界中,寻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话语体系,但他仍是孤独的。尽管离神或者神觉很近,但当他虔诚地接近而永远不能跨越神祗时,孤独也就降临了。

石虎的孤独是他的狂欢,狂欢是这个时代和民族的孤独。狂欢是一群人软弱的逃避,孤独则是一个人的勇敢。一个民族的文化如果不能超越功利,关注终极审美,那一定是个坠落的民族。而所谓的终极审美,其实就是关注人,关注人的一切。石虎在绘画、书法、诗词等艺术领域中砥砺前行,充满审美和审已的勇气,就是在用某种形式介入现实世界,向众多狂欢者昭示他的情感与追求,昭示人与神的理想国。

垂象流形

巴尔扎克在他的一篇政治短论中断言:“一切皆是形式,生命本身亦是形式。”的确,生命本身在本质上就是形式的创造者。形式是生命的样式,我们所谓的“大自然的生命”其实就是各种形式间的一种关系,这种关系是如此不可抗拒。艺术也是如此,形式关系存在于艺术作品中,存在于不同作品之间,它就是整个宇宙的一种秩序,一种隐喻这就是我试图想要表达的“形式”。

石虎先生的形式到底如何呢?

儒家有克复礼的内心准则,释家有往内观的禅秘,道家则有返回的智慧。“反者道之动,弱者强之用”,我认为石虎先生当前的艺术之旅是东方式的回归,是以“返婴”的姿态呈现个体与世界的联系。他的书法,取陶文、甲骨文、金鼎铭文、岩画等上古图文,与秦汉魏晋以来书法的审美取向既定的书相与规则相异。他的诗文,从《诗经》溯上,复归到字的原初本义,重要的也是人们忽视的一点就是,他的诗文回到了真诚的叙述。

中华文明浸染的叙述方式与字词的汉文化精髓,构成石虎诗词的民族情怀。他的重彩画亦是如此。众所周知,回归即意味着家园意识,石虎先生从现实生活走来,却又不断超拔个体经验、突破小我束缚,寻觅供人们集体栖居的精神家园,某种意义来看,石虎先生是一位浪漫主义诗人。 

谈石虎先生的形式离不开其艺术作品中的结构,这是最值得关注的。我观他的书法,是多元的,模糊的,不确定的,指向多义的一种体系,有时候也是碎片的,野性的,甚至完全不可解,只能整体把握,这与我早年欣赏甲骨文的感受几乎相同。

石虎先生的书法,如果单从“字”的角度去观照,是要失败的,但如果从“意”的范畴去体会,则别有风景。他的书法是整体的心象诉说,一幅作品里面,呈现了并置、穿插、奔腾、跳跃、扭转、抬举等舞蹈的姿势,但无论如何,禀气理域,一脉相承,汪洋恣意。这无疑是一种运动的结构,“动”象的自由人格的书写,孕育着开放的情怀,萌动着力量、热情和生命的创造力。我们可以从任何一幅或者任何一行列开始,走进石虎先生的艺术即情感的形式之中。

这似乎是一种秘示,五千多年中华民族文化虽历尽苦难与变幻,气息仍然贯通,薪火仍然传承。天何言哉,千秋邈矣,只有石虎先生自己才能够神接古人而体悟感昭了。

审美推及审,石虎先生在书法和诗文中透露出返回原初之境的意思。那究竟为何境?上古尧舜时代,人神有别,万物有灵,人与世间万物平等,都是上天的子民,人们敬仰昊天,循礼而事,遵上天秩序,同时也是遵心灵启示。时光流至春秋战国,中华民族陷入混乱杀戮的境地,道德分崩离析,皇权假托天意,人神合一,奉行世道。“大道既隐”,圣哲先贤悲叹之余,也应该会驻足仰望彩陶、甲骨、岩画时代的纯朴与美好吧。

艺术的本质在于精神,表现的是个人的胸襟和人格,抒发内心的情感,在自然和形式的关照中领略人生的哲理。石虎先生的回归,是返回一种神圣的天人之道,返回自己的内心。

融合至道

石虎先生的自在已然,其实在他的诗文中已初现端倪。字的并置,只是空间位置的一种表现形式,而真正的神韵,来自融合。汉字的诗性和自生性,成就了它的包容性,这也是中华文明香火不断的根本所在。可以说,没有融合,就没有石虎先生那绚烂多姿的艺术世界。

中国文化本来就是多民族、多种形态文化的分化、融合、积淀的综合体。除了大空间中以汉文化为中心的民间艺术还保留着殷周、汉唐、宋元文化高潮时所有的生命感和气象、透露出上古的遗风外;在各个相对独立封闭的小空间中,已有不同层面的民族艺术和地域艺术,这里面有刀耕为种的原始记忆;有图腾崇拜、密宗秘规、缅寺佛学、洞经乐舞的宗教遗留;有创世神话、巫歌祭调、民谣传说等抒情史诗得以流传的环境,以及这些环境中所产生的远古窟画、古青铜器、寺庙雕刻、泥人剪纸、木刻甲马、民族服饰等等,过去都囿于文人水墨为一尊,而将这些民间的伟大遗存拒之于千里之外。到了石虎先生这里,全部视如出,格外珍爱,一如万佛住世,明心见性,自然成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艺术宝藏。

观察如果仅仅限于此,还不能完全解释石虎先生的创作成就。融合成为首当其冲的需要正视的问题,面对斑斓象华,石虎先生选择返回中华民族文化中去寻找。他找到了自己,升华了民族的人格力量,继而感悟到绵延亘古的华夏灵气,驭气于心,气吞万象,使他内心强大,展现出艺术的朴素、浑厚和粗放奇绝的意境,给人以心灵的深度感动,从而体悟到其中自然主义的“道”境和原始主义的“巫”境,完成一位艺术家对于艺术自身的启示价值和生命价值。 

神性一触

绘画是“心灵之事”。我认为石虎先生的水墨(线条)画蕴含着他的全部情感,并藉着这种情感贯通了时空,融入了天地大美,宇宙大道。水、墨、纸、线、气、象、法,因缘际会,圆融通透,广袤深邃,给人一种亲切敦和的体验。相比之下,他的书法呈现出强烈的感觉或意识流动,尖锐、繁杂、变形、夸张,更像是一场激荡的神巫祭拜。


石虎先生的水墨(线条)画中,我发现其中有非常特别的一笔,这一笔凝聚了他全部的生命精华,既简朴,又抽象;既豪放,又隐喻。下面这幅画,牛的眉心处粗犷的浓浓的一笔,看似随心所欲,放旷不羁,实则酣畅淋漓,神性自然。当我们面对这头水牛的时候,是否有一种与之对话的强烈冲动,实际上,我们已经与之对话,甚至一笔胜千言,石虎先生早与我们畅游在十方之外了。

十八罗汉图一纸本水墨  2018

我们可以在石虎先生的许多画作中察觉到这样的一笔(绘犬、女人体旁的枝梢、山水画中的某一线条)。这一笔,外相耳,无非就是一触,在时空的瞬间交汇中化为触象。古人云,得象忘言,得意忘象,这充满力量的一触,直截了当地触进东方文化的心脏所在,在抽象的线条形式中接续了中国文脉。它如一烛火,照亮“五四”以来西方文化殖民下昏昏沉沉的广袤天际。我们常说“中得心源”,世人多苦苦追究这“源”为何物,而多忽略如何“得”,恐怕这“得”法就是真谛所在。大美而不言,大道而至简,石虎先生有此一笔,不负此形。

廖令鹏

2012年12月为

2013年中国美术馆石虎艺术大展

附:石虎的一行柔情——观中国美术馆石虎艺术大展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凤凰艺术丨石虎彩墨:一个原生而多情的世界
梅墨生诗咏四十位近现代书家书法连载(四)
张洪雷赏石全形拓
书法的形与神,以及似与不似的把握
邵岩一幅抽象水墨画,估价10万到14万之间,能看出什么门道
中国画=“线”的艺术 ( 下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