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特藏精品】模子的诞生——《中国古典文学比较研究》推介

一个中国人如果要研究东西比较文学,该从何处着手呢?从前很多学者会不知不觉依照西方的批评“模子”进行。其实这依赖背后的一个假设:我们相信在“格物”这方面有着所谓超越文化异质限制的“基本形式及结构行为”,这一框架通用于各个经验领域。具体到文学批评,可以建立一个“基本不变的模子”,作为准则用诸各国文学批评之上。在西方学院,用亚里士多德以来的文艺理论模子去批评文学被视为一种“当然”。欧美文学的语言程序和价值判定同源于希腊罗马文化,应用同一模子不成问题。但是一转到中国文学研究,这其中便隐伏危机:用西方的“模子”认识中国文学,往往就会产生歪曲。

        于是便有了《中国古典文学比较研究》,该书针对中西比较文学研究上的潜在陷阱,提供方法论上的试探。《中国古典文学比较研究》1977年由台湾黎明文化事业公司出版,收入十二位作者的十三篇论文:作者为比较文学界的领军人物,除主编叶维廉外,还包括杨牧、陈世骧、钟玲、郑树森等;论文研究对象则涵盖了中国文学的主要文类,从诗歌(诗经、楚辞、汉乐府、唐诗)到散文(《庄子》)、元杂剧以及明清小说等。

        叶维廉撰写了“前言”,并以自己的论文《中西比较文学中模子的应用》代序。前言和序主要关注“模子”这一批评基础。叶维廉所谓的“模子”,指的是一整套文学批评理论和方法,由特定的语言结构、文化传统和思维方式决定,与诗学、美学、价值观念相关。叶维廉认为,要洞察中国文学在美学与结构上与西方文学迥然不同之处,解决其间方法上形形式式的困难,打开一条适合东西比较文学学者的路径,首先得从“批评模子”的辨认着手,建立“模子”的自觉。

        既然东西文学存在差异,我们就必须放弃死守一个“模子”的固执,才能在不同的语言、思维的“模子”中求得“共相”。在这过程中,又必须先明了东西文学批评操作上的基本差异性,围绕两个‘模子’同时进行,从其本身的文化立场寻根探固,然后加以比较,才能得到两者的面貌,建立“基本相似性”,否则就会出现类似早期的东西比较文学中抽出相似性胡乱比较一番的现象。

        读完叶维廉的“前言”与《中西比较文学中模子的应用(代序)》,整本书的要旨和走向就大致清楚了:《中国古典文学比较研究》试图为中西文学比较解决研究方法论、批评理论上的问题。但这还不是全书最为精彩的部分,接下来的十二篇论文通过一个又一个精彩纷呈的例子,加上令人叹为观止的分析、联系和阐发,向读者展示不同方法的具体运用。

        中国诗歌的比较研究篇幅最多,包括陈世骧的《论时:屈赋发微》、叶维廉的《中国古典诗与英美现代诗——语言与美学的汇通》、杨牧的《论一种英雄主义》、钟玲的《寒山诗的流传》、郑树森的《“具体性”与唐诗的自然意象》以及周英雄的《从两首乐府古辞看民间歌诗》,共计六篇,占了一半。

        杨牧的《论一种英雄主义》和陈世骧的《论时:屈赋发微》原文为英文,书中给出的是中文译文。其中《论一种英雄主义》谈史诗问题。史诗及史诗的现实观,在希腊文学中极为重要。二十世纪初,研究中国文学的人经常提出这么一个问题:为什么中国自有文学以来,未能发展出史诗?虽然在中国文学作品中可以找到一些史诗的基本要素,但这些要素却并未能综合起来,形成长篇叙事诗的结构,通过对英雄在战争中具体事迹和场面的叙述描写,确立伟大的史诗视境。杨牧追溯中国儒道传统对武王伐纣等历史事件的看法,细读诗经及李白的战争诗,发现中国强调“文”的观念,摒弃宣扬武力的英雄主义,这也使得中国早期的战争诗虽有颂诗,更多却是哀诗、怨诗,常常略去交锋场面,转而以往返战场的情感对比、季节景物的变迁来营造张力,表达反战的情绪。

        陈世骧的《论时:屈赋发微》指出,屈原的《离骚》在二十个世纪里一直以其“几乎使人不能负荷的激情的呐喊”来感动中国的读者,论文分析了《离骚》的结构,重点关注诗中最具势力的对“时间”的应用,从而指出诗中压倒一切的力量的秘密——那秘密来自屈原处理时间和事件时所采取的悲剧性的高姿态以及强烈主观的调子;“时”字“最后在屈原作品中成为了统领的意象,把所有其他刻划时间的字眼统领于其下,并赋予他们新的感人力量,以达至一种深沉的渗透其全部主要作品结构的悲怆性”。

        论文还发现:如果说十六世纪欧洲对“时间”与“存在”的观念,是建立在广大的、发展得很好的哲学与宗教的辩论背景之上;那么公元前四世纪,中国的“时间”观念则仿佛产生自灵光一闪,源自诗的时间。在中国,“不是哲学家的心智,而是悲剧诗人屈原底激荡的、备受折磨的想象,在追寻人类底持久的本质中完成了这不息的时间之流的概念”。

        陈世骧梳理了中西方对“时间”认知的发展,又逐章细读屈原的《离骚》。其旁征博引,探幽发微的过程,自有一种令人愉悦的知性魅力,使读者沉溺于对“时间”的探究中,以致忘却时间流逝。

        周英雄的《从两首乐府古辞看民间歌诗》关注民间诗歌与歌谣,虽提到欧洲古歌谣乃至爱斯基摩人的民歌,主要还是中国民间歌诗与文人诗的对比,由此整理出中国民间歌诗叙事结构特点。

        叶维廉的《中国古典诗与英美现代诗——语言与美学的汇通》长达五十多页,分为“楔子”、“甲篇”、“乙篇”、“丙汇通与歧异”以及“结语”等五部分,展开中国诗的“美学寻根”。通过中国古典诗歌与英语诗歌(主要是意象派)语言学和美学上的对比,指出中国诗歌异于英美诗歌的十个地方,例如“自我溶入事象”、“无我的无言独化”等。因此要研究中国诗歌,就不能不考虑中国的美感领域与生活风范,一味以西方思维方式和内涵批评中国诗歌并不可取。

        有一点较有意思:电影可以说是最能捕捉经验的直接性的媒介,叶维廉将中国诗独特的时间观比作电影中的时间观,电影中镜头移动与并置(蒙太奇)的效果可与中国诗歌的手法对应。雅各布森将翻译分成三种:语内翻译、语际翻译和符际翻译;似乎文学比较也可以作如是分。如果说周英雄的《从两首乐府古辞看民间歌诗》是“语内比较”,其他文章更多地作“语际比较”,那么这种跨越艺术形式的比较就是“形际比较”了。

        钟铃为最早研究寒山诗在美国译介的学者之一,她的《寒山诗的流传》也是书中一篇影响深远的重量级作品。

        诗歌之外,陈慧桦的《庄子的词章与雄伟风格》探讨散文,认为庄子的词章体现了西方美学上所称的“雄伟”(sublime)风格。用西方美学家之观点来探讨中国文学具备的文体特质,陈慧桦认为“应有轮清之用”。

        还有小说:美国汉学家浦安迪的《谈中国长篇小说的结构问题》从叙事学的角度揭示中国文学(如中国哲学一般)如何以“绵延交替”及“反复循环”的概念来观察宇宙的存在。颜元叔平行比较的的《“白蛇传”与“蕾米亚”》和侯健《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都与原型有关。

        至于元杂剧,古添洪的《悲剧:感天动地窦娥冤》和张汉良《关汉卿的窦娥冤:一个通俗剧》研究的是统一部作品:《窦娥冤》,所用“模子”也以西方为主,如亚里士多德为古希腊戏剧提出的“悲剧”标准,但两篇文章得出的结论却大相径庭,对照着阅读,颇为有趣。

        陈世骧在书中指出:中国文学批评与西方文学批评截然不同,形式上更为随意散漫而无系统,品质上则是主观的、警策的。中国文学批评大部分以诗话、词话出现;另一文学批评传统则是“批”,如金圣叹对《水浒传》等小说的批评以及脂砚斋对《红楼梦》的眉批,“最大企图是在谦虚与欣赏中作一最敏锐的、不懈的、同情的阅读”。《中国古典文学比较研究》既讲诗歌,也谈小说,但其形式并不像诗话那样零碎散漫,也不似眉批那样随意感性,而是遵循着理性与逻辑的规律,以规范的论述与阐发方式,为孜孜求学的读者提供丰盛的知识盛宴。

        书中不少论文,如叶维廉、陈世骧等人的,都能突破中西比较文学中“胡乱比较”或一味套用西方“模子”批评中国文学的路子,代之以富于针对性的的异同比较,对具体文学现象追根究底,深入理析;当然,所收论文中也有不仅符合这些角度的,但同样给人启发,也能引起学者们探讨挑战的兴趣。总之,《中国古典文学比较研究》一书,中国古典文学爱好者以及外国文学爱好者们都不要错过哟!

图书信息

书名:中国古典文学比较研究

作者:叶维廉等 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叶维廉诗选
学术与创作间的缠绕——王宏图教授访谈
蒋寅|拙著《中国诗学之路》出版
谈中国诗教案
郭绍虞 | 关于中国古典文学理论批评研究的问题
陶潜、李白、杜甫与越南文学 ——陈庭史教授访谈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