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深夜文学丨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露易丝·格丽克的诗意王国
本文大约
4033字
阅读需要
24分钟

October

12




10月8日,2020年诺贝尔文学奖揭晓,美国女作家露易丝·格丽克(Louise Gluck)获奖。诺奖的授奖词称:她精准的诗意语言所营造的朴素之美让个体的存在具有普遍性。露易丝·格丽克曾这样说明她的诗歌理念:“我受惑于省略、秘而不宣、暗示、雄辩与从容的沉默。”

露易丝·格丽克获奖图

对于中国读者来说,露易丝·格丽克并不是一个熟悉的名字,但在美国,她是当今诗坛耀眼群星中夺目的一颗,也是狄金森、摩尔、毕肖普之后,当下最杰出的美国女诗人。她于1943年出生于一个匈牙利裔犹太人家庭,17岁时,她因厌食症辍学,开始为期七年的心理分析治疗,随后在哥伦比亚大学诗歌小组学习,1968年出版处女诗集《头生子》,开启自己的诗歌之路。在她童年时,世界正饱受二战创伤,美国总统是大名鼎鼎的罗斯福,而现在,她已经是美国桂冠诗人,普利策奖、国家图书奖、全国书评界奖、波林根奖的获得者,物是人非,窗外换了人间,一个两极化的美国,呈现在她面前。但露易丝·格丽克并不直面政治,她处理的是更隐秘,又更深入人内心体验的感受。格丽克的诗致力于重建与生活的关系,探寻女性丰富的声音,她的诗歌在保留日常经验的同时,开拓出深邃、神秘、雍容的境界,在《村居生活》中达到纯熟。截至目前(2020108日),国内曾两次引进她的作品,分别是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直到世界反映了灵魂最深层的需要》和《月光的合金》。宜昌新诗学会也以内部自印的方式于2015年制作过《露易丝·格丽克诗选》。

露易丝·格丽克的诗作大多是关于死、生、爱、性,关于遥远的记忆、特殊的日常时刻,以及始终耐人寻味的神话与传说,而死亡居于核心。经常像是宣言或论断,不容置疑。在第一本诗集《棉口蛇之国》中,她即宣告:

出生,而非死亡,才是难以承受的损失。

露易丝·格丽克

格丽克是一位典型的抒情诗人,她的创作可以大致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诗人的学徒时期。此时诗人创作多出自生活感受,以《下降的形象》(一九八〇)组诗为代表,诗人将自传性材料融入口语抒情诗中,她的细腻与灵性反哺诗歌,对爱与性的渴望与犹疑,成为常见主题。如《夏天》中:

但我们还是有些迷失,你不觉得吗?

《伊萨卡》中:

被爱的人不需要
活着。
被爱的人
活在脑子里。

在《阿基里斯的胜利》里,格丽克写阿基里斯陷于悲痛之中,而神祇们明白:


他已经是个死去的人,死于
会爱的那部分
会死的那部分。

对于自己的诗歌创作,格丽克坦承:“我相信,我同样是在学习怎样写诗:不是要在写作中有一个自我被投射到意象中去,不是简单地允许意象的生产——不受心灵妨碍的生产,而是要用心灵探索这些意象的共鸣,将浅层的东西与深层分隔开来,选择深层的东西。”以获得普利策诗歌奖的诗集《野鸢尾》(The Wild Iris)为标志,格丽克走向成熟,她的诗歌不但表达人类的幽微心理,也主动将神话、寓言融入诗歌,探讨人的存在根本问题。比如《责备》中,诗人与古希腊神话中的爱神爱洛斯对话;在《神话片断》中,诗人则引用了太阳神阿波罗追求河神珀纽斯之女达佛涅的故事。露易丝·格丽克最被人称道的是她将神话熔炼于对生命的玄思,在长诗《忠贞的神话》中,她写道:


他等了许多年,
建造一个世界,观察
草地上的珀尔塞福涅。
珀尔塞福涅,她嗅着,尝着。
他想,如果你有一个好胃口,你就能享用所有这一切。
难道不是每个人都想在夜里抚摸着
心爱的人的身体,罗盘,北极星,
听那轻盈的呼吸述说着
“我活着”,那也意味着
你活着,因为你听见我说话……

在此,珀尔塞福涅(Persephone)是希腊神话中宙斯与德墨忒尔之女,被冥王哈得斯劫持为妻,后得到母亲的营救,但由于误食了冥王的石榴,每年必须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呆在冥界,其他时间回到母亲身边。

露易丝·格丽克

格丽克突破了男性划定的表达范式,发出属于女性自我的声音,在精准、细腻、陌生化的诗歌写作中,她写出女性丰富的生命体验,并试图将现代诗歌与古典神学相结合,从而使诗歌的主旨更加深邃宽广。童年、家庭生活和亲密关系一直是格丽克作品的中心主题,她的早期作品具有很强的自传性,后期则通过人神对质以及对神话人物的心理分析,导向爱、死亡、生命、毁灭等人之存在的根本问题。

在传统的文学书写里,女性的声音被压制,被教育更多承担“忍耐”与“宽容”,但自萨福以来的诗歌写作,鼓励女性大声说出真实的情感体验,勇于表达“我无法忍受”的瞬间。狄金森、西蒙娜·薇依如此,露易丝·格丽克继承此路。至今,她已经留下了多部诗集,成为美国文坛不可忽略的一道风景,但受限于传播力度,她在中国还很少被人知晓。在获得普利策奖的诗集《野鸢尾》中,露易丝·格丽克不再满足于诗歌的描绘作用,而是发挥隐喻,通过日常意象,赋予万物灵性,从而传递出哲理

在诗歌《春雪》中,她将“春雪”拟人化,写了一首自白诗,诗歌写道:

望着夜空:

我有两个自我,两种力量。

我在这儿和你一起,在窗边,

注视着你的反应。昨天

月亮升起在潮湿的大地之上,

低低的花园里。

此刻,大地像月亮一样闪耀,

像光亮裹着的死物。

此刻你可以闭上眼睛。

我已经听到你的叫喊,

以及在你之前的叫喊,

和它们背后的需要。

我已经给你看了你想要的:

不是信仰,而是屈从,

屈从于依靠暴力的权威。

在《牧歌》中,她又将寓言与乡村村民对生活的反思结合,描绘出村民返乡内心的焦灼。

他们再回来时,境遇更糟。

自认已在城里失败……

他们就回来了,

默不作声,就像他们的父辈。

夏季的星期天,倚靠在诊所的外墙上,

不停吸烟……

她是一位以生死为核心母题来创作的诗人,在她的诗歌中,关于死亡的讨论蔓延纸间。“宁静面对宁静,淡漠面对淡漠,活下来,活在地下。死去的,不做挣扎地死去。”露易丝·格丽克的诗歌犹如小刀,在沉默的黑暗中,闪烁出银色光亮。


年轻的露易丝·格丽克

她不回避沉重的主题,对她来说,死亡并不是一瞬间的事,而是一个缓慢、反复的过程,诗人如是说:

出生,而非死亡,

才是难以承受的损失。

我要告诉你件事情:每天

人都在死亡。

而这只是个开头。

从诗歌谱系来看,露易丝·格丽克亲近艾米莉·狄金森、玛丽安·摩尔、毕肖普、卡图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作文素材:向死而生,向爱而生
她书写爱死亡和毁灭
2020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露易丝·格丽克是谁?中文译者带你认识她
2020年诺贝尔文学奖揭晓!
无标题
2020诺贝尔文学奖颁给这位诗人,你读过她的诗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