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汇聚正能量 建设咱家

启蒙教育中的大学生支教活动。

  (银沙房产讯)过去奖教奖学的受益者,今日家乡建设的主力军。松竹镇东井村秉承优良传统,重视教育发展,培养出大批优秀人才。而难能可贵的是,通过读书走出农门的东井子弟情系桑梓,他们在大城市里抱团发展,同时凝心聚力建设家乡。东井村“奖教奖学—培养人才—反哺家乡”模式备受雷州各地外出人员的推崇。


迎春活动。

  ◆发扬传统——
  把“戏金”投入奖教奖学

  东井村崇文尚德之风源远流长,至今还流传着脍炙人口的“贤人田”故事:约在400年前,该村乡贤周德意富甲一方,他购买了大片良田,用以奖励村中的读书人。“贤人田”的故事,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东井人。

  上世纪80年代初,由于受“读书无用论”的影响,5000多人的村庄,竟然找不到几个在校读书的高中生,考取大学的子弟更是凤毛麟角。这成了时任村支书的周付顺心中的“奇耻大辱”。为发扬优良传统,改变这一尴尬局面。周付顺组织周福太、周光忠等贤老开会商讨,决定成立教育基金会,激励子弟发奋读书。

  1983年春节期间,东井教育基金会宣告成立。值得一提的是,当时在松竹乃至整个雷州,“教育基金会”可以说是屈指可数。然而,村里的集体收入几乎空白,奖教奖学的资金从何而来?周付顺灵机一动,把村里的猪肉摊位的租金悉数投入奖学中去。“按照传统,这笔资金原本是村中年例演雷剧的‘戏金’。”周付顺老人如是说,打这笔资金的主意,自己承受着很大的舆论压力,但为了村中子弟有个好出路,自己豁了出去。


2012年6月17日高校分会正式成立。

  ◆抱团发展——
  学子会凸现“蝴蝶效应”

  都说百年树人,而东井村教育基金会通过10年奖学,便收获了首批硕果:1993年,连同周付顺的儿子周俊飞在内的13名子弟考上大学,在当地引起了巨大的轰动。

  此时,该村的教育事业已进入良性发展轨道,“只有读书才有出路”成为村民们的“共识”。于是,“东井学子会”应势而生。学子会在秉承教育基金会奖学模式的基础上,加强该村在校大学生之间的沟通,并共同为下一“梯队”子弟的学业提供帮助。

  有了学子会这个平台,该村外出求学的子弟通过Q群等方式,交流学业,联络感情,而更多的是关注家乡的教育事业。每逢暑假,学子会都引进大学生支教队伍进入东井小学,对村里的小学生进行启蒙教育。有的大学生子弟还亲自“上阵”,以言传身教激励村里的弟妹奋发向上。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学子会的示范带动下,该村的教育事业形成了“蝴蝶效应”,新生力量“代代传承,源源不断”。据不完全统计,仅2005年至今,该村10年间共走出了265名大学生,其中考取国本线的有31名。


正能量俱乐部成立。

  ◆反哺家乡——
  汇聚家乡建设正能量

  得益于教育事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东井子弟走出农门,走向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然而,众多外出子弟尽管客居异地,但仍然情系故土。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望,那就是反哺家乡,回报乡亲。

  为整合资源,凝聚力量,推动家乡的发展,2011年3月,以福泽桑梓为宗旨的东井子弟会在广州成立。

  “如今全村外出子弟达300多人,遍布于全国各地,他们或经商,或任教,或从医……每个人都掌握有一定的资源。”该村在广州外贸外语大学任教的周俊飞告诉记者,“搭建一个新的平台,把这些力量凝聚起来,将对村庄的发展起着更强的推动作用。”

  据介绍,子弟会与“教育基金会”“学子会”一脉相承,有着一套完整的制度和完善的理事机构。此外,村中子弟周航还特别创作了《东井子弟会会歌》,激情飞扬的旋律,鼓舞人心的歌词,“来吧来吧,乡亲父老,伸出你的手,共同去创造,把我们的家园装扮得更加美好”,是子弟会赤子之心最好的诠释。

  子弟会经常在珠三角地开展活动,共商村庄的发展大计,共同为家乡的建设添砖加瓦。2011年,“子弟会”募捐10万多元,支持村里建设环村路,优化乡亲们的居住环境;2012年,发动村里群众及外出子弟筹集善款22.86万元,把东井小学装扮一新,并动员外出创业成功人士周冠华捐赠400套课桌,为教育创强打下坚实基础;2013年,动员外出创业成功人士周耀森捐资68万元,为东井小学建设一幢教学楼……除了“硬件”建设外,子弟会更加注重家乡文化事业的发展,并形成了四大主题文化活动,分别为9月份迎接新大学生的“迎新活动”、 6月底欢送毕业生的“送旧活动”、7月中旬大学生支教的“启蒙教育活动”以及12月举办的涵盖主题座谈会、趣味运动会、篮球联赛的“迎春活动”。

  此外,子弟会还具有成员相互帮助、相互提携的“功能”。哪位子弟生活上遇上困难,哪位子弟大学毕业需要找工,都能通过子弟会这个平台获得相应的帮助,甚至经商的子弟也能从中获得商机。

  ◆星火燎原——
  “东井模式”引向深层次

  东井村以自然村为单位,以培养人才为手段,并为子弟搭建反哺家乡的平台,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发展模式。这种模式受到雷州各地外出人员的推崇,并称之为“东井模式”。据了解,目前客路镇高上村,纪家镇周家村、包金村等村庄也纷纷效仿,成立了子弟会,凝聚反哺家乡的核心力量。

  然而,作为“东井模式”创始人之一的周俊飞并不满足于现状,他努力把“东井模式”引申到更高的层次。“通过‘东井子弟会’这个平台,我们村庄的各项事业都得到快速发展。这可以说是一个成功经验。同样道理,我们雷州各类精英人才遍布全国各地,如果统一搭建一个这样的平台,影响力必将不同凡响。”为此,他经多方努力,在广州市雷州文化研究会的麾下,召集了全国在高校工作的雷州籍教职员工350多人,成立了高校分会,旨在“传承文化,重教育才,发展科技,服务家乡”。随后,他又在此基础上,通过微信平台,成立了“正能量俱乐部”。

  据介绍,“正能量俱乐部”主要面向热心家乡事业、且具备一定的实力或潜质的雷州人。“在短短的3个月时间里,正能量俱乐部已吸收了124名成员。他们都是雷州外出工作或创业的精英人物。”周俊飞谈及,通过这个俱乐部,将雷州外出乡贤汇聚在一起,大家互助发展,反哺家乡。假以时日,必将成为一支改变家乡落后面貌的生力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宗谊殷切为哺后代 学子情深抱团取暖
那井,雷一中的似水流年
这个村长期重视教育,如今桃李芬芳
王樵生|嘉溪文昌会的前世今生
雷州新坡仔村:奖教奖学 “奖”出好村风
公元814年高安创建全国第一座私家书院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