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汉代合浦郡设立初期郡治考辩


您即将阅读的是第47篇文

汉代合浦郡设立初期郡治考辩

 文/礼尚周

       郡县制产生于春秋时期,推行于秦,汉代日趋完善,《后汉书·百官志》载:“凡郡国掌治民… …岁尽,遣吏上计。”

      《史记.平淮书》记载:“汉连兵三岁,诛羌,灭南越,番禺以西至蜀南者置初郡十七。”东晋徐广对此注释:“南越为九郡。”南北朝裴骃引用晋代晋灼的注解:“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定越地,以为南海、苍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珠崖、儋耳郡。”

      《史记.南越列传》:“戈船、下厉将军兵及驰义侯所发夜郎兵未下,南越已平矣。遂为九郡。”徐广注解:“儋耳、珠崖、南海、苍梧、九真、郁林、日南、合浦、交趾。”

这是最早对合浦郡最早的记载,始见于司马迁所作《史记》。

       但出现“合浦郡”之名,以及较为详细记载合浦郡设置的最早文献是《汉书.地理志》:“合浦郡,户万五千三百九十八,口七万八千九百八十。县五:徐闻、高凉、合浦、临允、朱卢。”

      “合浦”一名因其地理位置而得,其境内有南流江分五条支流入海,故其含义是江河汇集于海的地方。元封五年(前106),西汉设置交趾刺史部,合浦郡隶属于交趾刺史部。现如今的史学研究对汉代合浦郡的地域范围认定较为一致。吴卓信《汉书地理志补注》 “合浦郡”:“按合浦郡,今广东肇庆府之新兴、阳江二县,雷州府之海康、徐闻二县,廉州府之合浦县,琼州府之琼山县,皆其地。”

       若从如今的行政区域划分来看,徐闻县即今广东的雷州、徐闻、遂溪等地;高凉县即今广东的阳江、阳春、电白、化州、吴川等地;临允县即今广东新兴、开平等地;朱庐即今海南岛琼山县境;合浦县相当于今广东的廉江和广西的防城、钦州、灵山、横县、浦北、北海、博白、北流、容县、陆川、玉林、岂宁等县市的全部或一部。

       但由于古文献中缺乏对合浦郡设置早期的郡治所在地的明确记载,导致汉代合浦郡郡治所在地的认定历来饱受争议。目前主要存在两种说法,一说初治徐闻县;一说治合浦县。持“郡治徐闻县”观点的又分雷州与徐闻之说,但笔者认为,汉代合浦郡设置早期的郡治所在地当为古徐闻县,即今雷城。

       笔者认为,合浦郡郡治的迁移路径应该为:初治徐闻县(今雷城),后移治合浦县,南朝齐移治徐闻县(今雷城),不久再迁治合浦县。

       为证实笔者的观点,下面先对两种说法进行分析。

       目前持“郡治徐闻县”之说的主要立足点在于:

       最早记录合浦郡设置的文献《汉书.地理志》虽无明确记载合浦郡郡治所在地,但载有:“合浦郡,户万五千三百九十八,口七万八千九百八十。县五:徐闻、高凉、合浦、临允、朱卢。”按首县即郡治之例,徐闻县当为合浦郡郡治,而且唐宋元明清乃至今日史学研究的主流观点也大都认为合浦郡早期郡治在汉代徐闻县。

      但持“郡治合浦县”观点的则不以为然,认为:

      《汉书》和《后汉书》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两部重要史书,与《史记》并称为“前三史”,在史学研究上具有较高的权威。但最早记录合浦郡设置的文献《汉书.地理志》并无明确记载合浦郡郡治所在地,而作为《后汉书》其中一部分,只记光武帝光复汉室以来有关郡、县的设置和改动的《续汉书·郡国志》则只注明“合浦郡,武帝置”,而无郡治改动记载,所辖各县在书中的排列顺序为:合浦、徐闻、高凉、临元、朱崖。此处的合浦列为首县,则合浦县应为郡治所在地无疑。况且根据史学家严耕望的研究成果:“其时合浦县既当郡之中央,又与郡同名,自为郡治无疑。”

      这等于说,自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创置合浦郡,直到东汉末,该郡的郡署一直设在合浦县城。而持“郡治徐闻县”立足于《汉书.地理志》“首县即郡治之例”之说,显然是取《续汉书·郡国志》中“凡县名先书者,郡所治也”之“冠”,硬戴在《汉书·地理志》的“头上”。《汉书·地理志》并无“郡下首县为郡治”之类的说法。

      单从以上两个说法的论据来看,似乎“郡治合浦县”之说更胜一筹,但如若细细推敲,其实并非如此。

      1.《汉书·地理志》虽无“郡下首县为郡治”之语,但“凡县名先书者,郡所治也”之例亦非《续汉书·郡国志》首创,因此又岂能推出“首县即郡治之例”是取《续汉书·郡国志》中“凡县名先书者,郡所治也”之“冠”,硬戴在《汉书·地理志》的“头上”?

       2.根据汉代合浦郡的行政区域来看,合浦县绝非合浦郡之中央,合浦郡之中央当为徐闻、合浦、高凉三县之交汇处,即今廉江、雷州、吴川范围内。

       故由此可知,持“郡治合浦县”之说的论据看似言之凿凿,实则经不起推敲。

       那么,为何同样作为“前三史”之一的《汉书·地理志》记载徐闻为首县,而《续汉书·郡国志》记载合浦为首县呢?后世有相当部分的史学研究解释为笔误,是笔误吗?笔者认为,作为极具权威的两本史书都不该有这样的笔误。

      值得留意的是,《汉书·地理志》的作者为班固,成书时间大致为建武三十年(54年)至永元元年(89年)之间,而《续汉书·郡国志》的作者为司马彪,成书时间大致为泰始初年(265年)至晋惠帝末年(306年),中间相隔了两百年之久。另外,《汉书·地理志》中记载的合浦郡五县为“徐闻、高凉、合浦、临允、朱卢”,而《续汉书·郡国志》则中记载的合浦郡五县为“合浦、徐闻、高凉、临元、朱崖”,其中的“临允”已改名为“临元”,“朱卢”亦改名“朱崖”。短短两百年就有如此变化,这其中是不是意味着什么呢?

       我们不妨先梳理一下南越地区的历史大事件。

       据记载,秦始皇为开拓疆土,于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年)命尉屠睢率50万大军,分兵五路进攻百越,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大秦帝国攻占百越,是为“秦瓯之战”,又称“秦戍岭南”。统一岭南后,设置南海、桂林、象郡三郡,合浦时属象郡。

       秦末汉初,秦南海郡尉赵佗趁秦末乱世,割据岭南三郡,建立了南越王国。刘邦称帝后,赵佗向汉高祖称臣。

       元鼎四年(前113年),南越王国宰相吕嘉把持朝政,反叛汉王朝。

       元鼎五年(前112年)秋,汉武帝派出10万大军,分兵五路进攻南越王国,以平息吕嘉之乱。

       元鼎六年(前111年),汉武帝平定南越后,将南越王国所属区域划分为南海、苍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七郡,

       元封元年(前110年)增设珠崖、儋耳二郡(今海南岛),这就是史书所说的汉武平南越立岭南九郡。

      始元五年(前81年)被迫罢儋耳郡,“率数年查反,杀吏,汉辄发兵击定之。”仅从珠崖、儋耳二郡置郡至昭帝始元元年(前86年)“二十余年间,凡六反叛”。

       神爵三年(前59年)“珠崖三县复反”;

       甘露元年(前53年),珠崖九县复反;

       初元元年(前48年)珠崖又叛。

       建武十六年(公元40年)征侧、征贰于交趾造反作乱,自立为'征王'(越南语:Tr?ng V??ng),九真、日南、合浦蛮里皆应之,凡略六十五城,后马援平叛之。

       永元二年(公元100年),日南、象林蛮夷反,发兵讨破之。“置象林将兵长吏,以防其患”。

       元初二年(公元108年),苍梧、蛮夷反叛。次年,“遂招诱郁林、合浦蛮汉数千人攻苍梧郡”,后招降。

       永和二年(公元137年),日南、象林徽外蛮夷区怜等数千人反叛,后转盛,交趾、九真二郡兵万余人及待御史贾昌等率众亦不能平叛,后张乔、祝良“开示慰诱,并皆降散”。

       建康元年(公元144年),日南蛮夷又反叛,交趾刺史夏方平定之。

       永寿三年(公元157年),九真郡居风县民攻杀县令,进攻九真郡,进屯日南郡,复用夏方平定之。

       光和元年(公元178年),)合浦、交趾乌浒蛮叛,招引九真、日南民攻没郡县,刺史朱擒平叛。

       自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始,终汉之世,合浦郡的稳定局势不时受到威胁,而且不稳定因素逐渐从珠崖、儋耳二郡(今海南岛),沿着环北部湾逐步向合浦、交趾、日南(今越南)转移。多次反叛后发兵平定,合浦郡都作为了重要前哨和后方补给地区,正如晋黄恭《交广二州记》云:“珠崖在大海中,南极之外。吴时复置太宁,住徐闻县,遥抚之。由此可见雷州半岛对珠崖郡(今海南岛)军事局势稳定有及其重要的意义。因此汉代合浦郡设置早期,从军事战略上考虑,为了珠崖、儋耳二郡之稳定,合浦郡的郡治将会落在汉代的徐闻县,而后来随着不稳定因素的转移,合浦郡的郡治也向合浦县转移,因此在《汉书·地理志》成书与《续汉书·郡国志》成书的短短两百年间,难免不会因南越地区局势变化而从徐闻迁郡治到合浦。

       由此可见,汉代合浦郡设置早期的郡治所在地在古徐闻县的理由更为充分。

       此外,在西汉末,合浦郡几乎是失势朝臣唯一的流放场所。而到了东汉,流放合浦者逐渐减少,更多的则被流放到九真和日南。据统计,《汉书》中提到的西汉因获罪本人及家属被迁徙岭南的人数共计有15人次,全部被徙至合浦;而在《后汉书》中涉及的东汉朝臣及家属获罪迁徙岭南的多达17人次,其中徙合浦的4人次,徙九真的3人次,徙日南的10人次。正如有学者所言:“西汉末,外戚用事,互相倾轧,,失势者合浦常为其归宿地……东汉又将徙所集中于更遥远的九真、日南了。”“移民实边”几乎是历代王朝巩固政权的一项重要措施。朝官流放地由西汉的合浦郡向东汉的日南郡转移,说明了汉王朝统治重心沿环北部湾,逐渐由雷州半岛向日南郡(今越南地区)转移,这便为合浦郡郡治由徐闻县向合浦县转移的观点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既然汉代合浦郡设置早期的郡治所在地在古徐闻县,根据首县县治为郡治之例,汉徐闻县县治即为合浦郡郡治所在地。

       那么问题又来了,汉代徐闻县县治在哪呢?目前主要有两种说法,一说在今日之雷州市雷城,另一说则为今徐闻县南部(具体地点又有多种说法)。

       根据徐闻县历史:

      汉徐闻县,至南朝,齐武帝永明(483~ 493年)改名为乐康县,不久改为齐康县(据《齐书》州郡,上),辖地不变。梁、陈因袭。

       隋文帝开皇八年(588年)将齐康县改为隋康县,辖地仍不变。

       开皇九年(589年)隋康县一分为二:北部析置为海康县,辖雷州半岛中部和部分北部;南部沿用隋康县名,辖半岛南部(据《隋书》地理志)。

       唐贞观二年(628年)改名为徐闻县,即今之徐闻县(据《旧唐书》地理志)。唐徐闻县的面积约为汉徐闻县的1/3。

      宋开宝五年(972年)徐闻县被撤,改名时邑乡,并入海康县。

      乾道七年(1171年)复置徐闻县(据宋代《国朝会要》。

      由此可知,古徐闻县又有汉代徐闻县,唐代徐闻县和宋代徐闻县之分。

       对于汉徐闻县县治在今日之徐闻县的说法,最早见于1221年南宋王象之所撰得《舆地纪胜》徐闻沿革的记载,“在州南二百二十里。《元和郡县志》云:“本汉旧县也”,属合浦郡,自两汉、晋、宋、齐《地理志》并有徐闻县。《隋志》云:旧曰齐康,置齐康郡。平陈,郡废,属雷州,县改名曰隋康。《唐志》“雷州·徐闻(下)”注云:本隋康,正(贞)观二年更名徐闻,《元和志》又云:其县于南崖州澄迈县对岸,相去约一百里。《国朝会要》云:乾道六年(1170),知州戴之邵申云:绍兴十九年,知州王趯乞复置遂溪、徐闻两县。已蒙朝廷复置遂溪外,徐闻未复。乞先将遂溪、海康县八都拨作徐闻县,仍将隶(逮?)角场作县治,本县于乾道七年(1171)复置。”。

       诚如王象之所指,其说法的依据是《元和郡县志》中记载的“本汉旧县也”。《元和郡县志》作为现存最早的古代总地志,由李吉甫创作完成于唐宪宗元和八年(813年)。按理说,李吉甫对其出生前130年发生的唐代徐闻县已非汉代徐闻县的情形应较了解,不可能将唐代徐闻县与汉代徐闻县相混淆,否则将有违史实。

       但值得留意的是,王象之所依据得是《元和郡县志》中记载的“本汉旧县也”,而非“今徐闻(唐代徐闻县),本汉旧县也”。如若《元和郡县志》所载仅为“本汉旧县也”,又怎能证明其所指为唐代徐闻县?如若《元和郡县志》所载为“今徐闻(唐代徐闻县),本汉旧县也”,那么王象之又为何不完整引用以证其实,而留此破绽?

       可惜的是,《元和郡县志》的岭南卷已遗佚雷州部分,而现如今所见的对徐闻县的记载乃是康熙年严观所辑的《〈元和郡县志〉补卷》,因而如今的我们无法窥得李吉甫对徐闻县所载之原文。加之王象之作《舆地纪胜》时,远在江西,江苏,对大陆南端的徐闻县历史不了解,故而产生了臆断,又或者《元和郡县志》所载的“本汉旧县也”并非是指唐代徐闻县,而王象之将其默认为唐代徐闻县。后世关于唐代徐闻县县治(今徐闻县)为汉代徐闻县县治的说法皆由此出,倘若源头出现错谬,那么后世的考证便难以立得住脚。

      而且纵观历朝历代的历史文献,支持“汉代徐闻县县治在海康县(今雷州市)”之说远甚于“汉代徐闻县县治在隋唐时期徐闻县(今徐闻县)”之说(数量过多,在此就不一一列举),更有明朝嘉靖年间黄佐1557年所修《广东通志》的古迹卷说,“汉徐闻县旧址,即今雷州府署”、清朝雍正年间郝玉麟修(1731)《广东通志》公署志中关于雷州府署说,“汉徐闻县故址,唐贞观八年改为府署,明洪武初重建,国朝康熙五年重修”等一大批文献直指汉徐闻县旧址在雷城。

       纵观历史,合浦郡设置之初,雷城是当时合浦郡内唯一的都城,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6年,“楚子熊挥受命镇粤,至此开石城建楼,以示其界”。宋太守张纲因该楼坐落在县城北部而易名“北楼”,《舆地纪胜》谓其实“即楚阁也”。明黄佐《广东通志》记其名为“楚豁”楼,“遗址就在卫治内(今雷州市委党校)”。而其他地区的都城最早只能追溯到建武十九年(43年),《后汉书》马援列传中所载的“援所过辄为郡县治城郭。”治者,修治,建造也。因此,如若在合浦郡内设置郡治,石城(今雷城)便是首首之选。

       合浦郡地处边缘,古时与中原来往很少,为百越之地,在夏商周三代,被称为传说中的“荆州南境”。据《吕氏春秋》记述:“扬汉之南,百越之际,敞开诸夫风余靡之地,缚娄、阳禺、欢头之国、多无君。”说明早在春秋战国之前,“百越之际”就有了缚娄、阳禺、欢头部落,只是这些部落处于无政府状态,并没有建立统一的国家行政机构。直至秦始皇“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此时,才在百越之地建立国家行政机构,此时合浦属于象郡。

       从军事统治的地理位置上看,合浦郡设置初期,合浦郡郡内极其动荡,当时百越地区即便是处于无政府的部落时期,强秦也要发兵50万,历时四年,领兵大将屠睢被杀,损兵30万的代价,方可征服百越之地,因而,百越人之强悍可窥一斑。

      在西汉末年,九郡设立之初,珠崖、儋耳二郡(今海南岛)的不确定因素更甚(“自初为郡县,吏卒中国人多侵陵之” ,“率数岁一反”),乃至初元元年(公元前46年)元帝被迫曾接受贾捐之建议,罢弃珠崖,放弃了对海南岛的经营。

       雷城位于合浦郡五县之交界,合浦郡之中心地带,而今日之徐闻位于合浦郡边陲,由此看,雷城比徐闻更优,把合浦郡的郡治设在雷城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因而雷城素有“天南重地”之称。

       说到这里,可能有人就反驳说,既然珠崖、儋耳二郡如此不稳定,今日之徐闻与海南岛隔海相望,在用兵上应当更为便捷。但不可忽略的是,如若把郡治设在今日之徐闻,对当时的高凉、合浦、临允三县在军事统治与管理上带来诸多的不便。

      由于合浦郡境内没有大的河流,它的内河航运交通远不如南海郡发达,但其陆路交通和海路交通相当发达。合浦郡与京师和内陆的交通以陆路为主,被流放到合浦郡的朝臣及家属,大都走的是陆路。东汉著名循吏合浦太守孟尝在离任时,“被征当还,吏民攀车请之。”说明合浦郡与外界往来以陆路为首选。

       在当时由于航海技术有限(即便是到来唐朝,鉴真和尚东渡日本,也要六次方可成功,其中第五次从扬州出发后,因为遇风浪而迷失方向,船队漂流至海南岛),即便是东汉伏波将军马援征讨交阯女子徵侧徵贰时,若大的军事船队,也要“缘海而进”(见于《后汉书.马援列传》),因此从安全性来说,对于日常的管理统治,陆路比水路更优。

      在当时,只有军事行动才大多被迫采用水路运输,因战争时人多物多,且要求便捷。据《后汉书.马援列传》记载:“又交阯女子徵侧及女弟徵贰反,攻没其郡,九真、日南、合浦蛮夷皆应之,寇略岭外六十余城,侧自立为王。于是玺书拜援伏波将军,以扶乐侯刘隆为副,督楼船将军段志等南击交阯。军至合浦而志病卒,诏援并将其兵。遂缘海而进,随山刊道千余里。十八年春,军至浪泊上,与贼战,破之,斩首数千级,降者万余人。”可见伏波将军马援平叛徵侧徵贰之路乱时,选择的是水路交通,并且是缘海而进,随山刊道千余里。

       “晴朗无风之日,径望朱崖州,如困大,从徐闻对渡,北风举帆,一日一夜而至珠崖、儋耳两郡。”(《水经》卷三六《温水注》),从航程上分析,倘若从今日之徐闻三墩港出发,即便是在当时造船与航海技术技术比较落后的情况下,也不可能需要花费一日一夜才能到达海南岛(珠崖、儋耳两郡),因此唯一的解释是,从雷城(古徐闻县县治)的南渡河口出发。

      而另外一个我们不可忽视的因素是合浦郡的采珠业。合浦郡盛产珍珠,珠母池(采珠点)分布在今日之环北部湾,主要集中在雷廉至合浦之间,而合浦郡行政长官的另外一个重任是采珠,因此,为了便于加强对珠母池的管理,采珠以充供,及时搜集珍珠上贡中央朝廷,雷城的位置更优于今日之徐闻(雷城位于珠母池分布带之中心位置)。

       故而,无论是从哪方面去考虑,汉代合浦郡设立初期郡治只能是在汉代徐闻县之雷城,绝非今日之徐闻县。


-  正宗雷州特产,来自家乡的味道  -


aishangleizhou

长按关注公众号:松人话草多
把您的故事告诉我

天南重地
雷王故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论西汉时期徐闻古港的对外贸易
原来历史上真有一个类似“广南省”的存在,古人真有先见之明
慢读丨海南海北 一衣带水
徐闻、合浦是汉代的重要港口
徐闻珍珠的前世今生大全...
【粤故事】两千年前的海上丝路始发港——徐闻古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