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董董生活随笔165】生死之间的契阔——赏析《诗经·邶风·击鼓》

生死之间的契阔

——赏析《诗经·邶风·击鼓》

文/董问博

击鼓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

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

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

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

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征夫之苦,征战之悲,历来是诗歌永恒的主题。上溯到诗歌的源头《诗经》,我们从《邶风·击鼓》中就能感受这种情愫。

 本诗第一章从“击鼓”“用兵”写起,为我们渲染了一幅紧张的战争画面。“镗”和“踊跃”都给人一种战事吃紧、迫在眉睫之感,感觉身为国家的一份子,理应为国效忠。然而这场战争之前,卫国人并没闲着,他们在服劳役,即“土国城漕”,这里“土国”指文公徙居楚丘,建城市,营宫室。“城漕”指穆公在漕邑筑城。面对不省心的君主,卫人也都能忍受,因为毕竟在国内,还能在服役之闲与家人团聚。相对于繁重的劳役,“我”的境遇更加悲惨,因为“我”要“南行”,要与家人分离。

 第二章继续说是一场怎样的战争:卫人救陈,平陈与宋。进一步印证“我”“南行”的事实,同时“我”的惨状也进一步推进:不我以归,忧心有忡。意思是长期不许我回家,使人愁苦心忡忡。

 第三章写了一段征战途中的小插曲,安营扎寨时战马走失后又复得。情节看似宕开一笔,实则颇具匠心。战争中最重要的战马都能丢,可见军纪是何等涣散,可见征人精神状态是何等恍惚。再深究一下,我们可以得出,战马不愿意受到羁绊驱驰,不愿征战于沙场;征人也不愿意久役不归,他们想回家。第三章的小插曲虽没有直接写思念亲人和家乡,而是通过自问自答的方式,把归期难望的落寞情感表达得很到位。

第四、五章是全诗情感的升华点,也是这首诗最动人心魄的篇章。第四章由眼前之景转而回忆。写出了南行之前,诗人与妻子执手泣别的场景:无论聚散与死活,我曾发誓对你说。紧紧拉着你的手,白头到老与你过。当一场兵役上升到生死阔别的时候,这种大悲恸让主人公和读者都难以自持。临别“白头到老”的盟誓,足可见夫妻感情至深,这么坚贞的爱情,却遭遇了这么冷峻严酷的战争,让人不得不生发感慨,对战争的憎恶不言自明。第五章中,再次强调离别之久,相隔太远,相见万难,信誓难凭。诗歌到这里就戛然而止了,至于诗人想斥责什么,控诉什么,就由读者自己去解读吧!

     这首诗在手法运用上颇具特色。首先是以时间顺序写的。写出了一个被迫南行的兵士出征前、出征时和出征后的行为心理,其中插叙了和妻子分别的场景,表达出战争和兵役使得亲人离散、家人难聚。其次,叙事和抒情相结合,前三章叙事,后两章抒情,既给读者还原了场景,又让读者领会了诗人的感情。这种叙事抒情相结合的诗作,能让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再次,对比手法的运用,强化形象,深化主题。往昔景和眼前景形成的鲜明对比,让最后一章一兮一字的情感抒怀更加水到渠成。透过这几句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抒情,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个老泪纵横,步履蹒跚的征夫,在异乡的土地上,面对苍天发出的阵阵呐喊,让人心生悲悯的是,即使哭声干霄,也无法改变他久役难回的事实。

     这首诗最著名的四句就是“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携老”,体现出一种含蓄而坚决的诠释爱情的方式。没有花前月下、卿卿我我的浪漫,却有着一种斗转星移、海枯石烂的决绝。明明不知归期,但是依然坚守,依然不变。这种天涯孤苦却坚定不移,岂能不让人痛彻心扉、肝肠寸断?

 本文发表于《语文报》【八年级】(2020年6月8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诗经》之《击鼓》:命运无常,誓言有声
诗经·国风·邶风·击鼓(原文)(题解)(注释)(译文)(赏析)
赏析《诗经?邶风?击鼓》
陶妙如:“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原来出自一首反战诗?(妙读诗经)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赏析
中华抒情诗赏析大全(三)凤栖梧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