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左舒艳:运用好互联网技术建设县域农业品牌

互联网时代,是个注重品牌效应的时代。农产品消费量极大,市场对农产品的需求日益多样化、优质化、品牌化,特别是新生代的消费者,生活节奏快,消费理念新,质量要求高,更愿意选择品牌。因而加快农产品的品牌化已迫在眉睫,是提升人们的消费档次、增加农民收入、提升农产品价值迫切需要;也是生产者建立稳定的消费群体、形成稳定的市场份额、提高市场占有率的必然途径。中央文件也多次强调推动自主品牌建设,提升品牌价值和效应。本文结合株洲县的实际,针对如何抓住这一契机加强农业品牌建设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株洲县农业品牌建设仍处在起步阶段


株洲县地处湖南中部偏东,湘江中游,位于长株潭南缘,辖14个乡镇,总面积1053.6平方公里,农村面积1049.3,占全县面积的99.6%;常住人口29.2万,其中农业人口占全县人口的87%;境内农田、丘岗、山地兼有,温、光、水、土等农业自然资源丰富,交通、通讯发达,农业基础设施日臻完善,是典型的城郊型农业县。近年来,县委、县政府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着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大力加强农业品牌建设,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呈现出下列一些特点:

1、品牌的特色有提升,但是数量少

近年在全县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品牌的绿色、无公害认证日益增多。一是无公害农产品认定面积不断增加。目前全县无公害优质稻产地认定面积达28万亩,无公害蔬菜认定面积2.2万亩,无公害茶叶认定面积0.2万亩,无公害水果认定面积2万亩。二是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认证数量不断增多。2013年全县无公害农产品认证20个,绿色食品认证16个。2014年全县通过认证的绿色食品35个。“喷喷香”优质米是全市首个绿色食品认证。

2、品牌数量和档次有提高,但影响范围小

株洲县“喷喷香”大米获湖南省名牌产品,湖南省著名商标;“神垅春露”注册商标茶叶获省名优茶金奖;“湘春”牌朱亭蕨菜获自营出口权,畅销日本、韩国;“松西子”及“湘渌”牌蔬菜打入步步高、株百等超市,走进千家万户;“加春”牌葡萄走入市场;“戴永红炒货”成为享有名望的休闲食品;“长冲鹿茸酒”获全国优质保健品金鹤奖、湖南省名牌产品。但是影响范围多数局限在本地,还没有走出湖南,更谈不上走向世界。

3、农产品的加工规模不断扩大,但龙头企业少

全县共有农产品加工企业48家,囊括粮油、蔬菜、果茶、畜禽、竹木等主要农产品加工,有龙头企业6家,其中株洲湘渌米业有限公司获省级龙头企业,春源集团,松西子农业科技等5家企业获得市级龙头企业。2014年农产品加工总产值达到6.72亿元。建立农产品标准生产基地面积11个,带动农户6.8万户,其中无患子基地,神农林下药材基地,森龙油茶基地等农业产业化项目强势推进。

4、品牌的创建主体成长快,但不够强大

随着农业产业化的组织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农产品加工企业、生产基地和农户有效地结合,与市场实现了更好的对接,在重点发展牵动性龙头企业的同时,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2013年在工商部门正式登记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有77家,其中种植业45家,养殖业23家,服务业4家。2014年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53家,家庭农场62家,全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达512家。这些农业品牌的创建主体,更好地发挥作用。


(从空中鸟瞰株洲的农业产地)
  

二、株洲县农业品牌建设任重道远


株洲县农业品牌建设取得的成效,特别是知名品牌的创建和影响力的扩大,为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在实现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跨越中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农业品牌建设工作仍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品牌宣传力度小,品牌知名度还不高、缺乏国家级和世界级知名品牌等问题,总体来说,当前农业品牌存在“多、杂、散、小”的问题。与时代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

1、品牌建设的理念有差距

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关键就是品牌的竞争。专业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是创立农业品牌的主体,株洲县交通发达,处在城郊,一直以株洲市的农产品供应基地定位,农产品的销售不成问题,所以不够重视农业品牌的创立和维护。一是认为农产品有没有品牌无所谓,认为农产品生产受地域自然条件影响大,质量难保证,产量高就行,有销路就行,不要什么品牌。二是只顾眼前利益,缺少长远眼光,受科学文化素质水平的限制,有些人思想守旧,观念陈旧,再加上信息闭塞等因素影响,缺乏品牌意识,创名牌意识薄弱;或者只顾眼前利益,缺少长远眼光,更缺乏世界眼光。三是品牌意识较为模糊,把商标与品牌等同起来,认为农产品只要有了商标就是有了品牌,也就高枕无忧,不太注重品牌的宣传和维护。四是品牌创建缺少合作参与竞争的意识,总认为宁愿自己重新创牌,也不愿意与其他品牌合作。这些观念与互联网时代的要求格格不入,这个时代赚的是眼球和关注,是全球意识和“第一”“独一无二”的观念,没有品牌就谈不上占领市场,更不说融入这个时代。

2、政府的宏观规划指导有差距

政府是品牌推进和监管的主体,任何一个品牌的成长都离不开政府的推进和监管作用。株洲县还有一个专门的机构来指导建设农业品牌建设,还缺乏引导与扶持;目前的状况是,在农业品牌建设初期,基本上是以企业自发建设为主,缺乏全县的统一规划指导,缺乏政府的引导推动和监管服务,导致各企业各自为战,因而起点低、目光短浅,生命力弱,难以做大做强。

3、评选和管理的机制还不健全

近年来,国家、省、市很多部门都开展了农产品名牌评选,名目繁多,但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名牌认定上也没有充分体现市场和消费者的选择。株洲县没有对评选后的品牌进行服务跟踪管理,导致一些企业虽经多方努力获得了名牌农产品称号,但却不能始终如一地保证产品质量,稳定销路,往往一些品牌产品没有市场竞争力,昙花一现。行业协会也没有充分发挥作用,对企业的协调指导服务还停留在较低水平。

4、建设和发展的环境不够优良

农业品牌的形成往往需要付出几代人的努力,和外部环境的保护和维护、以及难以计数的投入。株洲县农业品牌维护还缺乏良好的流通环境和市场氛围,同时也存在执法、监督不严的现象,以至影响品牌成长和壮大。在实践中往往一个好的农业品牌在市场上畅销,口碑好,就会出现以次充好,假冒产品就会纷纷登场,导致恶性竞争,利润下降,最后直接损害了名牌农产品生产者与消费者利益。如株洲县的野生蕨菜近年在韩国等市场上打开了销路,结果纷纷上马,恶性竞争,导致湘春牌等品牌蕨菜销路受阻。



  

三、株洲县发展农业品牌的对策与思考


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选择,也是株洲县推动城乡一体化。今后一个时期推进农业品牌建设,坚持“市场导向、企业主体、政府推动、社会参与”的品牌建设与保护机制,切实加强品牌建设统筹规划,加快完善品牌建设激励机制,着力夯实品牌建设基础支撑,不断创新品牌建设方式方法,推动优化品牌建设政策环境,加快培育形成一批质量水平较高、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农业知名品牌,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产品竞争力增强。

1、因地制宜科学制订农业品牌的建设规划

株洲县政府应加强组织领导,围绕优势主导产业,制定好农业品牌发展规划。突出资源特色、品质特色、功能特色、历史沿革和文化内涵,筛选一批影响大、对相关产业带动力强的产品,按照一产业一名牌的理念,培育一批省内和国内知名品牌。

一是发挥传统优势,打造地理标识的产品
株洲县原来就具有粮猪型的农业产业结构,形成了三大传统产业:粮食、牲猪、油茶产业。大力发展了优质稻的种植和精深加工,开发小包装优质营养米,新型大米食品,创建玉针香贡米,使“喷喷香”等粮食品牌得以成长壮大。王十万黄辣椒在长株潭地区小有名气,根据这一特点,以翔宏食品厂为重点,改善工艺,加大宣传,把王十万黄辣椒培育成知名产品。

二是以特产为基础,培育新的品牌。近几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无污染、绿色、营养丰富的产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株洲县以丘陵地带为主,适合生产特色品种,比如蕨菜以其无污染、绿色、天然和食用偏好,在韩国等国家盛行。以株洲湘春农副食品有限公司为重点,突出蕨菜拳头产品,开发国外国内两个市场,使水煮蔬菜成为株洲县农业品牌亮点。

三是提高加工工艺,开发高档品牌。油茶是株洲县的一大传统产品,有东方橄榄油的美誉,有开发高档油的潜质。以株洲森龙公司为龙头,推进冷榨、精炼加工,打造森龙高档茶油品牌。

2、结合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壮大创建主体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包括专业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是农业品牌建设的生力军。农业品牌建设和农业产业化相伴而生、相互依存,只有品牌化与产业化相结合,才能显现效益,提高附加值。株洲县从2011年开始创建现代农业示范区,到2015年初已成为农业部公布的第三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随着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建设的不断深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标准粮田建设力度加大。投资1亿多元,改造末级渠系2万亩,新增高标准农田2.5万亩,全县标准农田面积占耕地面积的比重达到52%。“旱能灌、涝能排、路相通、机下田”的现代田园格局越来越大面积出现。全县农机总动力达41.5万千瓦,主要作物耕种收机械化应用率达95%以上。

设施农业迅速发展。2014年设施农业面积达到3.26万亩,占耕地面积的9%,高效设施大棚、高标准养殖区、生态化养殖小区等设施设备大量应用。

新技术应用加快。2014年共推广应用新技术20多项,集约化育秧、育苗、大棚温控、病虫害绿色防控等技术加快普及,对农业增收、增效突出。

新型农民培育加快。全县平均每万名农业劳动力拥有农技人员数量达到50人以上,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不断扩大。全县土地流转超20万亩,农业结构布局优化。探索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试点工作,创新了现代农业家庭农场发展投融资新机制,现代农业发展的内生动力因素不断萌生和聚集。

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的不断发展和壮大,从基础实施,技术服务,组织模式,人才队伍等多方面促进了创建主体的发展和壮大。以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协会作为载体,在主体建设、产业规模、产品品质上下功夫,充分发挥各自作用,不断推动农业品牌的发展。

3、加速运用互联网技术搞好品牌推广

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农业品牌的发展应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构建健全的信息网络和物流系统,在线上和线下为品牌农产品搭建产销信息平台,扩大品牌农产品销售范围和农业品牌的影响力。品牌建设中消费者是主角,品牌对消费者是一份温馨的承诺与期待,消费者因为相信,所以愿意支付。没有农民和市民参加的农业品牌建设是难以想象的,因为那将成为空中楼阁。因而,真诚倾听来自市民和农民的声音,搭建合适的意愿反映渠道与平台,得到赞美就要坚守,得知期许就要努力,听到批评就要改进。充分做到线上和线下的互动,把生产者和消费者联系起来,进一步推动株洲县农业品牌建设,传播品牌理念和方法,交流品牌创建、培育和推广经验,促进新型农业主体自觉树立品牌意识、发掘自身价值,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农业品牌。

按照“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思路,通过举办农产品推介会、组织参加博览会、展销会、评奖评优活动,建设农产品批发市场,促进品牌建设和产品销售。着力提高品牌营销层次,实现从营销原料和初级产品向营销精深加工产品转变,从自产自销的“游击战”向主攻大超市、大卖场和在大城市设立销售窗口的“阵地战”转变。

要高度重视地域品牌建设,根据株洲县地域的特点,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积极申报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加大推广应用的力度,将企业各自为战转变为以地域品牌为龙头统一开拓市场。要积极推进自主商品品牌建设,指导农户学会利用地理证明商标的影响力。积极建设农产品经纪人协会,加强协调,解决“散兵游勇”的问题。加强行业协会建设,发挥行业协会在提供市场信息、协调行业内企业关系、加强企业合作、共同开拓市场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4、以改革为突破致力营造农业品牌的发展环境

加速株洲县的行政、税收、金融等改革,完善有关农产品品牌的创建激励政策,优化农产品品牌培育环境,努力解决农产品品牌创建中的问题,充分调动企业和生产经营者创建农业品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品牌发展的整体工作机制,理清品牌发展的各项职能工作,明确目标责任,避免出现职能交叉;形成品牌发展的激励机制,采取奖补或免费服务等方式,对品牌创建、品牌认证、质量提升、技术创新、品牌宣传推广等有利于农业品牌发展的各项活动进行激励;应鼓励和引导龙头企业、合作组织、行业协会与农户之间建立起稳定的产销关系,并在品牌农产品与经销商之间牵桥搭线。建立农业龙头企业服务机构,对农产品品牌建设给于指导和策划。加大对品牌建设的资金支持,地方金融机构要采取灵活多样的金融政策,帮助他们解决融资困难,增强发展的动力和后劲。形成品牌发展的财政补贴机制,为农业品牌建设安排专项资金,加大品牌农业生产的财政支持力度。加强品牌保护,工商、质检、农委等部门要强化农产品品牌打假力度,维护品牌权益。

形成品牌发展的保障机制,可以根据当前的工作需要成立品牌工作小组,制定品牌工作目标,研究解决和协调处理品牌工作难题,督促检查品牌工作实施情况;形成品牌发展的考核机制,农业部门要建立落实各项工作的责任制,对工作的实施情况进行严格检查考核,务求各项工作落到实处,确保农业品牌发展取得实效。

不断加大农业科技开发、引进和推广力度,积极进行以提高农产品质量为核心的技术改造和技术攻关,建立完善农科教结合机制,通过多渠道、多形式培训,不断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进一步强化农业标准化生产,建立完善品牌农产品相关的系列标准,构建新型农技推广组织体系,指导企业和基地提高产品科技含量,提升农产品档次和水平。


来源:新浪新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六大特色产业激发农业活力
桃源县茶叶产业化建设稳步推进 三招助发展
湖南省桃江县竹笋产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
晋宁县:现代农业托起农民增收一片天
抓“七个坚持”破解农民增收难题
伊通农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