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国内外六大发展模式分享

“民以食为天,国以农为本”。自古以来,农业、农村、农民就是关乎国家全局的大事。随着社会经济和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及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加快,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和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难免相悖。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产生,为我国“三农”问题的解决,以及推动农业结构的调整和农民收入的增加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概念界定

农业科技园区,通常是指在特定的区域内,推动农科教、产学研紧密结合,农业生产要素优化配置,加速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不断提高农业生产力,逐步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一种新型发展模式。

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一项重要任务,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以企业为主导的现代农业建设新模式。其建设要坚持“政府引导、企业运作、社会参与、农民受益”的原则,将园区建设成为我国现代农业科技创新转化示范基地、农村科技特派员创业基地、现代农业新兴产业孵化基地。园区建设要带动区域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为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提供有效模式和科技支撑。

建设成果

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工作自2001年由科技部会同农业部、水利部、国家林业局、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银行等部门共同启动第一批试点工作以来,迄今已有15年的发展历程。

截止2015年,全国先后七批共建立了246个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其中181个在“十二五”期间建设,占总数的74%。15年来,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累计建成核心区300万亩、示范区5000万亩、辐射区2亿亩。园区共计引进培育新品种4.09万个,推广新品种1.46万个;引进培育企业总数达6376家,年产值4827亿元,上缴税额为95.5亿元。

15年来,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打造了一批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平台,建成了一批农业新品种培育示范基地,形成了多样化的科技创新创业模式,探索了一批以园区为纽带的城乡互动发展模式,产生了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

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工作得到了中央领导的大力支持和高度肯定,于2012-2016年先后5次写入中央1号文件。另外国家层面还制定了专门针对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发展的政策,如科技部分别于2007年印发《十一五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发展纲要》、2011年发布《十二五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发展规划》、2012年制定《十二五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管理办法》等。

发展模式

国外模式

示范农场

示范农场是农业生产者了解农业新技术的重要示范场所,是实验室成果和农业新技术实际应用之间的桥梁。美国的州立大学农学院推行研究、教育、推广三结合模式,州立大学农学院设有州立农业试验站,多数建有示范农场,如衣阿华州立大学示范农场等。州立大学的示范农场承担教学、研究和示范推广的功能,并与当地农民及农民组织建立互动关系,农民组织可向农场提出当地农业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推广专家将农业技术研究成果报告通过会议报告、小册子等形式向农民传播。示范农场每年举办开放日,展示各种新技术、新设备等,并邀请专家到场与农民及农业企业主互动交流。

假日农场

假日农场主要包括休闲农场、森林公园和教育公园等形式,是在都市农业的基础上建立的,主要以农业新技术、新品种、农事活动的展示和农业休闲为主要内容。目前这种模式在美国、日本、荷兰、法国、德国和新加坡等国有一定规模的发展。如日本自20世纪70年代发展起来的“绿色畜牧场”“南瓜森林公园”等;荷兰最为典型的哥肯霍夫花舟公园,在每年郁金香节期间,吸引世界各地游客可达100万人次以上;德国、新加坡等国的“农业公园”、“市民农园”,以及美国迪士尼的“生物园”等观光农业园都有着极为可观的经济效益。

农业技术园区

农业技术园区是近年来发达国家的新型模式,一般由政府扶持,由大学或科研单位承办,旨在进行农业高技术的展示、示范和产业孵化等。如美国康乃尔大学建立的农业与食品科技园,一方面作为康乃尔大学农业高新技术的展示基地,另一方面为从事食品、农业或生物技术的企业提供产业孵化的平台,集中进行农业高新技术的产业开发;加拿大Nova Scotia农业学院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建立了农业技术园,旨在为大学和农业企业提供一个创新平台,实现企业与大学、市场的连接。

国内模式

生产要素型园区

生产要素型园区主要指设施农业型园区。设施农业型园区作为我国现代农业科技园区最基本的发展模式之一,有利于我国现代农业科技园区的不断改革创新,该类型适合于初步建设园区,各方条件尚未成熟时的发展方向,集合大量农民运用现代化农业设施,用于园区农产品的高效生产。如山东寿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作为第一批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之一,其发展模式就是以设施农业为主,着力于园区大棚改造与建设、农作物栽培耕作技术设备等基础设施建设,将现代化设施农业放在第一要位,带动寿光区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

龙头企业型园区

龙头企业型园区的建设主体正由政府主办逐渐变为由个别龙头企业承担主要经营职责。一方面龙头企业拥有科技成果孵化和辐射示范的优势,且在产供销产业链一体化与特色品牌精加工上也有发展优先权;另一方面,龙头企业也可借助政府的优惠政策,发展园区经济建设,实现企业、园区、农民的“三方盈利”。如四川乐山国家农业科技园区遵循“政府指导、企业运作、中介参与、农民受益”的宗旨,实行“政府引导、业主开发、市场化运作、产业化经营”的运行机制,创新技术扩散机制和投融资机制,形成互动的利益联结机制,建立了风险保障体系,成效显著。

技术创新型园区

技术创新型园区是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发展模式中的核心模式,是政府推动园区发展的重要指标。这类园区适合在基础设施较为完善,政府投入较为稳定,产学研组织形成固定系统的园区内发展。如,广东国家农业科技园区集生产示范、观光旅游、科普教育、商业贸易、技术推广、科技创新“六位一体”。通过现代农业高新技术的培训学习,对园区名优特品牌和基础设施集中建设,形成“农业科技创新基地+示范基地+中试基地+生产基地”为模式的农业科技创新系统。

经典案例

永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2010年被科技部批准为第三批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为进一步强化园区的基础设施、财政投入、高端产业培育等,2014年9月,永州市人民政府委托中农富通对园区进行了规划修编。近年来,园区按照“土地集约化、产业园区化、产研一体化和园区景区化”的要求,累计规模流转土地近4万亩,每年实现农业总产值达10亿元,通过土地流转、规模经营,真正实现了把成果展示在大地上。

点此了解园区详情→湖南永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

国家农业科技园区通过围绕创新不同类型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及其相应的产业化运行机制,强化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孵化功能,使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成为在不断打造创新链和创业链中实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平台,成为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新农村和建立区域科技创新体系的一项基础性、公共性和战略性工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农业园区盈利模式的探讨
发挥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优势 赋能农业高质量发展
盐碱地上长出“软黄金”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祁阳农业科技园区获评“国家农村创新创业园区”
【富通案例】现代农业园区中家庭农场模式培育探讨——以河南滑县为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