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走东口:一包莜麦籽一葫芦酒,一床铺盖就敢走

爷爷自打过了古稀之年,言语越来越像个诗人。我问爷爷:“咱们老祖从山西来坝上,都带点什么东西?”爷爷回曰:“一包莜麦籽一葫芦酒,一床铺盖就敢走。”奶奶在一旁笑的褶子摞褶子:“还莜面籽?还酒?有吃有喝还走啥东口?别听你爷爷瞎说,那时节穷的,就一床烂铺盖,一双腿。”我听了不喜,奶奶说的一点也不顺口。

不喜归不喜,奶奶说的还是有道理的。爷爷被揭穿了也不着脑,点了一锅子烟,让奶奶去整点下酒菜,慢悠悠和我细细说古。

清末,爷爷的爷爷在山西老家实在过不下去了。作为家中老二,上有哥哥的成亲压力,下有弟弟妹妹一张张干不了活的“闲嘴”,他跟着父母兄长在地里常年埋头苦干,想吃个半饱都是奢望。据说老二祖上也是耕读传家的人家,可传到他这里,地快传没了,书倒是有几本,上不起私塾,老爹照着家里的书本教会了他们哥几个识字,仅仅是识字,语句中的意思,半知半解。

在那个年代,人识了字,也就有了胆子。眼瞅着父母愁容满面,弟妹面黄肌瘦,老二毅然决然地找父母商量,要出去闯一闯。其实爹娘早有此意,却难以明说。缺医少药的年头,离家意味着生死未卜,任哪个爹娘也不忍心让孩儿们出门,可现实摆在那,不出去一家人没准得饿死几口子,既然老二提出来,那就让他走吧,兴许有个活头。

山西人出去闯有两个选择,一是走西口去内蒙,一是走东口去张家口。为啥走西口比较有名气呢?因为老早的时候,西口随便走,东口需要凭证。凭证要花钱买,穷苦人家出不起这个钱。到了老二生活的时光,走东口和走西口一样,你愿意去,没人管。


老二决定走东口,路程短,有乡人走过。他走得前一晚,爹娘拿出仅有的白面烙了几张饼,让老二吃一半留一半当干粮。旁边的弟弟妹妹馋的口水流了一桌子,没人吵闹,他们知道,二哥要走东口了,以后再见很难。

第二天一早,老二拿棍子挑起包袱,两根绳子捆好铺盖一背就走,强忍着泪没有回头。其实老二心里有怨气,他多想爹娘和他说一句:“别走,留下来咱们生死在一块。”他知道爹娘也是剜心的疼,所以走出村子十多里地,他转身朝家的方向磕了几个头,泪水汹涌而出。结伴儿的同乡与他一样,几个人磕了满头灰土,相互扶持着起身,这次,是真的不回头了。

以现在的交通来看,从大同到张家口没多远,开车2个多小时便可到达。在走路全靠腿的时节,这段路程遥远无比。几个同乡都是只有干粮没钱财,干粮也不甚多,所以他们走一路打一路短工,糊着口向张家口的方向挪。好在一路上的店铺掌柜见惯了走东口的人,有活就留下他们做几天,吃饭管饱,走的时候再多给备点干粮,就这样,几个人沿着前人走熟了的路,风尘危险早被踏实的路,走走停停一个月方到张家口。

到了张家口,活计便不愁了。当时的张家口属于大城市,是草原和内陆贸易的交汇处。此地做生意的掌柜,十个有七个都是山西人。山西人节省,但是对老乡不抠搜,不敢抠搜。老家来的人,即便自己这里不请工,也得管顿饱饭,你要是连这点钱财都要省下,不让旁人知道还好,若是外人知晓,你的买卖就别做了。在山西人看来,对老家人都不好的人,人品信誉堪忧,做买卖定然奸诈。

老二他们几个人都找到了事做,在各种商铺里当伙计。这估计是走东口的人都要有的过程,不同的是,有的人把伙计一直做了下去,甚至当上了掌柜;有的人怀揣着对土地的执念,攒了盘缠继续走,出口外当长工。


老二属于后一种。在攒够了盘缠之后,老二向掌柜的辞工,掌柜的没说啥,主动帮他邀了一起来的几位同乡摆了一桌酒菜,算是践行。

吃饱喝足,老二再次踏上了前程。这回不像刚出家门那般忐忑,在大城市见了世面,兜里有了些许积蓄,得知了口外同乡的住处,老二走得不慌。

口外的同乡来此已有三代,买下了无数的土地,有自家的驼队走商,有自家的油坊面坊,对于来投奔的同乡们,他们是来者不拒。当长工也好,做短工也罢,自是不能亏待。

老二很快在同乡家做起了长工。做活第一天,东家告诉他一定要好好干,除了吃喝外,工钱我替你攒着,等够买十亩地,我就帮你买地,钱不能进你兜里,闲来散去的就不知道花到什么地方了。

老二应承着东家,开始了长工生涯。肯吃苦、识过字的老二,体力活不输别人,还能帮东家动动脑子,油坊里记个账,面坊里算个数。没过几年,东家告诉老二,你现在能买十亩地不止,老家还有人吗?不行就再叫来一个,十亩地不少,可咱们这产出少,要是光种地再想攒十亩地就不容易了。

老二一听是这个理儿,跟东家请了假,去张家口央回山西办货的掌柜们给家里捎个信,要是弟弟们愿意,再来一个。不多时,家里的弟弟果真来了一个,老二高兴地拉着弟弟找东家,东家一看,半大小子挺有劲儿,也识字,当下就出门帮老二买地。从此往后,老二在自家的地里耕作,弟弟接替他在东家处干活。

如此过了多年,老二家也有了不少地,他和弟弟在这里结婚生子、开枝散叶,期间不少山西的本家来投,他们也给爹娘捎去不少吃食钱财。老二走东口成功了,两处的家都能过下去了……

爷爷说到这,已经喝得满面通红,炕那头缝被子的奶奶嗤嗤地笑着,再揭爷爷的老底:“你爷爷老糊涂了,刚给你讲的这些,估计大部分是自己编的,他爷爷给他讲这些的时候,他那笨脑子还不到记事的岁数。反正跟我年轻时听到的不一样。”

爷爷不着脑,咂了一口酒道:“大体上没错,小细节掺了点张家的李家的,反正那会谁家来坝上都一样的路数。”


多年以后,爷爷奶奶已经作古,我对家中的来历也不再如儿时那么感兴趣。山西对于我来说,是一个离这不远却很陌生的地方。我去山西办事也好游玩也罢,除了口音听着亲切外,没有丝毫“近乡情更怯”之感。毕竟,我从小生活在坝上,吃惯了草滩里的牛羊肉,喝惯了盐碱地里的苦咸水,老百姓嘛,在哪生活就说哪好,在哪过日子,哪就是家乡。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忻州地区走西口研究(二)
张家口塞北文化的根源
父亲的莜麦精神
山西商人为何能扬名天下?秘诀只有2个字
山西侯家逃荒内蒙后山记【三】
木门月‖吃熟面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