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皖南山村金秋的交响曲

这是皖南的一个鲜为人知的小山村。村子的名字叫“姬公尖”,绕口不好记。我们是看到一本杂志上的一张宣传照片而追寻而来。

小山村很偏僻,颇费一番周折才找到。走进这个山村,那种寂静,那种平和让我仿佛走进那里一个亲切的家!清晨、这个山村就在云雾缭绕的帷幕中开始一天的精彩。略带一点甜甜味道的山风飘然而至,沁人心肺,


这是一个满山遍野长满柿子树的小山村。这是山里百姓主要的经济来源。


这种柿子像一盏盏小灯笼,欲称之为“灯笼柿子”。远远望去,就像是村里在办喜事,红彤彤的一片。


远远看见这位农家汉子站在高高的木梯上采摘柿子。红红的灯笼柿子十分诱人,忍不住想品尝一下。这位兄弟从树上摘下几个熟透的柿子叫我尝尝。顾不得“形象”,一口气吃了两个,糯糯甜甜的味道真叫一个爽!


没有熟透的柿子摘下后,需要把皮削掉,用线绳一个个串起晾晒,柿子饼就是这样做成的。


这个季节,最怕就是连绵不绝的下雨,柿子就不能如期采摘,不能晾干而烂掉。我看到家家都有一个土制“大烘箱”,下雨时、就把削好的柿子挂在烘箱里烘干,这样烘干会影响柿子饼的味道。


这个季节,您走进“姬公尖”,家家户户都是这样的“画面”。虽然,对他们来说这只是常年劳作,以此为生计的一种手段,而在我的眼里,这是多么美好而温馨的家庭氛围!我们的记忆里,忘不掉那个遥远的小山村,忘不掉白发苍苍老妈妈那个炙热的吻!


和煦的阳光照进这个山村小院,也照在这位女主人的脸上。她用勤劳的双手创造属于自己的那份幸福。


早晨,在一家农家院的晒台上拍完晨曦,这家大哥大嫂(尽管他们比我年轻,我还是以当地的习惯叫法吧。)热情叫我们进屋里吃他们用柴火灶烧好的稀饭。当我用已冻得冰冰凉的手捧起热腾腾的粥,就着他们自家腌的咸菜,听着他们那“多吃点,别客气”的亲切话语,我的心里真的是暖暖的,仿佛是在我远方邻家的一位大嫂家。轻轻放下20元钱,我知道他们不会收,我也怕亵渎了他们的一片心意,只是为了自己能心安一点………。


晨曦微露时,那一抹摄影人梦寐以求的耀眼却柔和的光芒撒进村寨,独具特色的“姬公尖”村沉醉在那金色之中。


这个村子大部分居民都姓“汪”,独具皖南特色的马头墙小屋顺山坡而建。房前屋后,山上山下挂满了只有这里才有的“灯笼柿子”。


看到这样的画面我总会有一种心旌摇曳的激动。


这个村子还不富裕,这里好吃又好看的灯笼柿子在市场上还没有占领一席之地。但他们正循着市场经济的规律做着不懈的努力。个子不高,办事利落的汪村长正四处为村民寻找建立销售渠道,他对慕名而来的摄影人和游客给予许多的帮助。


这里的村民朴实厚道,你可以随意进到宅子屋里拍摄。一条小狗,一只小猫会随时闯入你的镜头,一幅幅温馨的农家画面让我拍的心旷神怡!


透过红红的柿子远远望去,我仿佛看到的是一条幸福之路连接着那粉墙黛瓦的农家小院,


村长的诚意,村民的厚道,村庄的美丽,那点点滴滴的故事在我本是平静的心里溅起一朵朵涟漪。


我能做的事就是把我拍下的图片分享给我的朋友们,用我拙劣的文字记录那里的人与事,让更多的人知道那个偏僻的小山村。


深秋、你走进皖南,寻着那条山路走进那挂满灯笼柿子的山村。那里会因为您的光临而充满欢乐,那里会因为您的宣传而充满希望!


您在那里,不仅仅收获一份美丽,更能收获一份感动;您带回的也不止是吃着香甜的灯笼柿子,而会是那里淳朴善良山民对您的一娄娄温馨!


这是一处农家小院,柴火、灶台,铁锅,我仿佛回到江南常熟外婆老家。多么亲切的场景。老人平和的心境沉淀着人生阅历的厚度。你烧火我切菜,曾经轰轰烈烈的爱情演绎成今天的《老伴》。


庭院深深,人生如梦,一路走来,总会携带岁月的痕迹,生活总会给我们留下许多感慨。


经过的事,路过的人,总会给我们带来许多故事。


秋色中那层薄薄的雾气,它轻轻的来,悄悄的走,飘渺的气息沁人肺腑。


秋风,细雨;白墙,红叶。观秋雨,赏红叶,静的只听见淅淅沥沥的细雨声,心里感受的就是一种淡然。


这是紧邻皖南的江西婺源篁岭古村。秋风飘香时,闻名遐迩的“篁岭晒秋”吸引着众多的游客和摄影爱好者前往。


走进篁岭,只见梯田覆叠,白云环绕,云山雾罩,又一处农家书屋的诱惑!


据史料记载,篁岭是清代曹氏父子宰相的故里。作为魏武帝曹操的后裔嫡脉,曹氏父子历乾隆、嘉庆、道光三代皇帝,把持朝政达75年之久,清王朝大半历史都在他们父子的影响之下。凭着“宰相朝朝有,代君三月无”的训诫、虽有曹氏家族的荣耀,但村民恪守自身终年。


伴着老屋,闻着墨香,一曲悠扬的“高山流水”,让我感受到山村浓郁的文化底蕴。


每当日出东方,晨曦微露,整个山间村落,饱经沧桑的徽式民居土砖外墙和晒架上圆圆的晒匾里,五彩缤纷的丰收果实组合绘就出世界独一无二的“晒秋”农俗景观——最美的“乡村符号”!


我仿佛走进一个凤华秋实的美丽世界。


这种村民晾晒农作物的独特方式和场景,许久以来,成就了多少文人墨客,也成为无数画家、摄影师追逐梦想的地方。


用超广角镜头拍摄,似乎更能显现“晒秋”的大气磅礴。


曾有人指责篁岭“晒秋”是人为作假,对此网上贬褒不一。望着这让人心悦诚服的景象,我想说:晒秋景致不是为了迎合摄影人和旅游者的需要而刻意做出来的,而是数百年来,世代居住在这里的村民依据自然客观环境的局限激发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久而久之,造就了今天独特的“晒秋人家”。


晒秋是地域性的农俗劳作方式,篁岭把“晒秋“保持并发展成今天的喜庆丰收的“视觉盛宴”。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篁岭山村也建立一些商业小店,宣纸墨笔,咖啡小屋………,小店不落俗套,很是雅致,且经营也规范,成为我们摄影行走的休息驿站。


人来人往,谁人走,谁人留?谁人来去谁人愁;


花开花落,谁错过,谁落寞?落花有意水自流。


纵算水尽山穷落叶成空,那逝去的年华依然可以风姿万种。篁岭的晒秋成为了亘古不变的优美旋律。


秋依偎,一语未尽。留下的是这般美好的记忆。


浅浅相遇,静静收藏,看这记忆里的篁岭,云烟雾绕。


山村的风,拂在脸上,篁岭的秋,留在心底。有一种别样的舒爽,只有此时,一切困顿,烦扰,惆怅仿佛都随之消失。


这里有秋天的澄澈,这里有秋的灿烂,这里有秋的淡雅。这种浓淡相宜,让人释怀,让人坦然。


我走了,走出篁岭,却走不出这斑驳的光影,走不出这秋实的喜悦,走不出这晒秋的记忆。


这位老人见证了山村的变迁,岁月催老,不变的是他那平和的心态、安祥的面容。


秋天,小山村清浅、宁静。石拱桥、老黄牛,在浅浅的岁月中沉淀了深深的生活痕迹。我静静的倚在时光深处,看枫飘花落,似水流年。


虽然明天花落,一地凌乱,但记忆却会是一片璀璨。用一颗感恩的心去看您所遇到的一切风光、你会觉得,实际上它比你看到的想象的更加精彩!


一片落叶渲染了秋色,一地落花沧桑了流年。一片枫叶,一叶木落,飘摇着萧瑟;一滴秋露,一缕秋风,遮掩了心扉。岁月在白墙黛瓦留下时间的痕迹,沉淀为历史的记忆。


图文:丁慧平(苹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这个叫马泉沟的小山村每年10月都会被游客挤爆,到底是什么吸引他
(28)2014年的皖南(13)还是晒秋和贡菊
皖南探秘 3、姬公尖赏灯笼柿(古梅群更为壮观?)
白云生处
吴冠中最美的农家院
一个小院,一只小犬,一亩菜地,这就是你要的乡居生活 | 西厢房·苍葭小院主人众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