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PD-1/L1或CTLA-4抗体治疗引发的炎症毒性机制与应对方法

PD-1/L1或CTLA-4这类检查点抑制剂的抗体至今临床已15年有余,伴随其较好的抗肿瘤作用,其炎症毒性也是临床用药的关注重点。炎症症状大多在治疗后的几个月内就能产生,可以发生在单独器官,也可以是系统性并发。截止目前报道,几乎所有器官都有可能发生炎症毒性,但最常见的是屏障组织,如皮肤、胃肠道、肝脏、呼吸上皮;也有报道,内分泌器官(如甲状腺炎)、关节炎症等。大部分炎症症状没有生命危险,但少部分诱发心肌炎、神经毒性的患者有致死风险,且病情进展急速。

近期来自哈佛医学院的一篇Cell综述对该炎症毒性进行了分类及发病机制讨论。文中将毒性分成两类,一类是有寄生微生物且寄生T细胞的屏障器官,二类是无菌性且T细胞较少的器官(如内分泌器官)。(1

图1.炎症毒性的分类与机制

屏障器官的炎症毒性重点剖析了结肠炎并发症的机制,大概涉及3个方面:效应T细胞激活与招募、Treg功能失调、髓系细胞活化。1)T细胞:在结肠炎反应的患者活检中发现,增生的CD8+T细胞表达IFNγ、颗粒酶,还有PD-1、CTLA-4,且其TCR的克隆型与组织寄生的T memory cell一致;另发现增生的T细胞还表达CXCR3,响应于肠炎相关的髓系细胞。这两点结合在一起可以说明,在实施PD-1抗体治疗后,肠道寄生性记忆T细胞激活,由此产生了系列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诱使招募更多的T细胞涌入肠道,造成炎症。但其它屏障器官(如皮肤、肺)是否是类似机制将有待更多数据验证。2)Treg细胞:虽然伊匹单抗显示可以清除Treg,但是在患者出现肠炎反应时的立即活检结果中发现,Treg并未完全清除(理应有控制炎症的作用),加之IL-10分泌水平下降,因此残留的Treg是否还具有正常功能值得思考。3)髓系细胞:经单细胞测序发现,伴肠炎毒性的患者其转录组水平发生了变化。在IFNγ的作用下,活化后的髓系细胞表达TNF-α、OSM、IL-1β炎性物质,并表达CXCL9/10趋化因子,该趋化因子进一步诱导外周T细胞浸润肠道,引发炎症。

无菌性器官的炎症毒性发病率较低,主要涉及B细胞介导的自免并发症、感染病史产生的T记忆细胞。就B细胞而言,检查点毒性产生的自身抗体并不是临床诊断的常见抗体,在桥本甲状腺炎并发症患者中没有找到,在免疫性肝炎中也没找到,这提示机体产生的抗体识别了新抗原,但在一部分神经肌炎并发症患者中倒是可以检测到自身抗体(抗乙酰胆碱受体抗体)。就T细胞而言,通常无菌性器官的寄生性记忆T细胞很少,如果产生并发炎症极有可能与自身反应性T细胞的激活有关,比如糖尿病并发症患者体内可以查到特异性识别胰岛的T细胞。

此外,文章还比较了检查点肠炎和常规溃疡型肠炎的区别、检查点糖尿病和常规I型糖的区别,以期找到该类炎症毒性与常规炎症疾病的差异之处

溃疡型肠炎和检查点肠炎的临床症状很相似,但检查点肠炎发病更快。单细胞测序和组织活检发现,溃疡型肠炎含有更多IL17+CD8+T细胞,其受体IL23R的多态性是该类型肠炎致敏的主要因素;而检查点肠炎含有更多IFNγ以及诱导的相关髓系细胞活化基因。

I型糖尿病T1D和检查点糖尿病因β细胞破坏而需要胰岛素补充治疗。从发病表现看,T1D发病缓慢,检查点糖尿病则发病迅速且伴有低血糖、酮酸中毒、β细胞功能完全丧失。这种快速发病提示组织内早就含有自身反应性T细胞,以至于快速引起T细胞扩增炎症。这种猜测同样适用于快速发病的心肌炎,这说明病史预警作用的重要性。从自免抗体看,95%的T1D患者含有至少1种识别自身抗原的抗体,而检查点糖尿病患者仅40%群体含有类似水平;此外,T1D患者大部分携带HLA-DR/Q等易感基因,而检查点糖尿病患者没有明确界定,有待进一步研究。

所以综合看,这两类检查点毒性都存在发病快的特点,与临床相似病症存在明显差异。

炎症毒性的治疗目前没有标准方案,但却迫在眉睫,因为要考虑该类治疗是否会影响肿瘤生长。基于多项回顾性分析,文章根据药物机制将并发症治疗分成4类:糖皮质激素抑制、炎症因子阻断、T细胞迁移阻断、共刺激信号抑制。

表1. PD-1/L1或CTLA-4抗体引发的炎症反应治疗药物

肿瘤的检查点治疗是为了释放T细胞抑制,但患者的免疫水平、病史存在差异,这就导致使用PD-1/L1或CTLA-4类抗体出现了各种炎症毒性(2),以至于停药或增加抗炎治疗而降低肿瘤杀伤效果。为了提高肿瘤治疗水平,还需投入更多研究到检查点抑制剂的使用中。

图2. PD-1/L1或CTLA-4抗体的炎症毒性 

下表2总结了截止目前上市/临床阶段靶向IL-6、IL-1β、α4β7、TNF-α的抗体及融合蛋白。虽然这些药物的临床应用主要集中在肠炎、风湿、糖尿病、多发性硬化等损伤性炎症或自免性炎症中,以及当下COVID-19引起的细胞因子风暴中,但结合文章对多项临床实验的回顾性分析以及机制探讨,IL-6、α4β7有望在检查点免疫治疗中实现突破,从竞争概况看,这2个靶点还不是很拥挤。尤其是α4β7靶点,在一项复发/难治性肠炎的临床实验中优于TNF-α拮抗剂。由此看,后PD-1时代的竞争将出现更多差异化。

2.  靶向IL-6IL-1β、α4β7TNF-α抑制剂

参考文献:Understanding andtreating the inflammatory adverse events of cancer immunotherapy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Nature | 两种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联合使用,谁来保障其安全性
PD-1导致严重免疫性炎症:这个日常药品可大幅降低发生率
《Nature》: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毒性的长期影响
PD-1 CTLA-4联合疗法毒性大怎么办?Nature提示TNF抑制剂可减毒增效
肿瘤免疫治疗:一切才刚刚开始
NEJM I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毒性相关的十个关键问题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