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乌拉街的方言土语(01)

乌拉街的方言土语(01)

 

乌拉街为乌拉街古国的国都,早期居民主体是满族汉军旗满族,后来满汉杂居,其满语融于汉语中,又因小环境中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有别于其他地区的民风民俗,形成了独特的地方方言词汇,目前还存活于当地现代社会中,或者已进入了吉林东北方言中的词汇予以探源和诠释。

 

01-拉 拉:拉拉为满语音译,意译为黏。如“拉拉土”为黏土,“拉拉饭”为黏米饭的意思。

02-卡巴拉:“卡巴”在满语中是一对的意思,原音为“搽不虾拉”,这在《吉林通志》《永吉通志》中均有记载,引申为树干、树枝分叉处为树卡巴,也叫“卡巴拉”、“卡不拉”。用这种“卡巴拉”可直接做成生活、生产中的工具,这在乌拉街旧时的居民家中比比皆是。如打场用的两股木叉、筛子架,用于大井中打水时勾水桶的井勾子,支摘窗上扇的窗户勾,饽饽筐勾,烧柴用的烧火棍,儿童游戏中的高跷腿、弹弓子把等等,都可以选不同形状的卡巴拉。此词引申一切分叉的地方,如人两腿和裤子的上夹裆地方,就叫“卡巴裆”,葱叶与葱杆间的葱裤部分,都可称为“卡巴拉”。

03-呼落吐:满语,小高岗地之意。乌拉街的弓通,原名就叫呼落吐,因为当年建村时的地点为一个小岛的高岗地,周边有水环绕。在村中若是挖一个菜窖,菜窖的底部,与窖外的路一般高,可知这个小高岗在这环水之地特征多么突出。

04-喝 咧:源于满语,唱的意思。满族人喜唱,如满族传统民间文学说部,就是边说边唱,萨满在祭祀、烧香时的神辞也是用说唱表现的,再如丧葬中人们对死去亲人怀念的哼唱,以及悠孩子的摇篮曲,儿童游戏中的儿歌等等。这种唱不是纯粹的唱,是伴有哼哼的喝咧,也说成是喝喝咧咧,满族民间音乐的喝咧调,基本源于此,喝咧调是半诵念半唱的声调。

05-察 拉:察拉系由契丹语转为满语的,又由满语转为方言,这在《奉天通志》中有所说明,也可写成“查拉”“碴拉”。在满语中,“察拉”为勇敢的意思,这个词在乌拉街还有如下的意思:(1)形容人除了勇敢,还敢于说、敢于做,办事果断,风风火火,作风泼辣,如:“这小媳妇,可察拉了,在铲地时孩子生了下来,自己就把脐带给咬断了。”“那是个察拉角色,十多个案子,一上午就审完了。”(2)形容一些不容易吃饱或不容易消化的食品,如“几盘点心,简直就是察拉货,小孩子们一抢就光了”,“馇子条是察拉货,吃多了要肚子胀的”。

06-拉 忽:也写作“喇呼”、“喇和”、“邋忽”、“拉胡”,满语原意“谓遇事疏忽”,粗心大意,也有忘掉和丢三落四的意思。如:“这样大的事、他都给忘了,真拉忽。”“他这拉拉呼呼的毛病什么时候能改呢?”

07-哈 什:这里现在仍称仓房为哈什,满语。一个富裕点的三合院,一般东厢房的上三间为哈什。旧时哈什可住伙计,也可做仓库。乌拉街人流传一句顺口溜,是外地人给总结的“仓房不叫仓房,叫哈什;答应不说答应,叫嗯哪;睡下不叫睡下,叫趴下;一段不叫一段,叫一骨节”,说的就是乌拉街的一些方言。上世纪六十年代我在那里读书,首先接触到的就是这方面的群众教育。

08-嗯 哪:也做嗯啊,满语“答应”的意思。如:“你吃饭了吗?”对方答“嗯哪”,就是说吃过了。

09-兀 突:也写做“温突”,口语为兀拉巴突、兀里巴突,原为满语,意指“水不热不凉的那种温度。”如:“兀突水”、“温突水”,流传日久,又有了模糊不清、不清爽、不清晰不温不火的意思,如:“他是个二乙子,说话不清楚,兀拉巴突的。”“这事不能就这么兀拉巴突地了事,要有个说法。”

10-秃 鲁:满语,也写做“秃拉”,原意为“事不履行,约不践言曰秃鲁”。就是说,已经定好的事,说话不算数了,不去兑现自己承诺过的事。如今,除原意外,还有如下的意思,一是布、布制品、棉毛制品的边缘因磨损而松散开,如“这件毛衣秃鲁边了”。二是脱落,如“你衣服上的扣子都秃鲁没了”。三是在水中蘸一下、洗涮一下的意思,如“洗衣服要搓透,不能秃鲁两下就完事了”。四是办事不成,如“他们两家的亲事算是彻底秃鲁了”。用原意时,也说成“秃鲁扣”,而“秃鲁扣”又可指绳子打结时,没系紧而松开了。又可引申为“秃拉反帐”,形容不整齐、反悔,也可做“秃拉光叽”,形容光秃秃的,口语中还可以用做词尾,如形容人说话啰唆为“提拉秃鲁的”,吃东西既快而又不利索,“他吃面条,提拉秃鲁就下肚啦”。“幔杆子上挂着的衣服提拉秃鲁的”。

11-杵 子:手攥成拳头状,叫杵子,用力向前打去,叫“打他一杵子”。语源于乌拉街这地方的两种用具,一种是墙杵子,乌拉街用土打墙时的一种木制工具,六尺左右长,中间圆形刚好用手握住,两头各一尺半长,扁长方形,头上削成斜面,在土打墙时用于杵实墙板内边角上的土。另一种物件是木制的豆杵子,二尺多长,一头为圆马蹄形,有斜面,一头为细圆把,用之杵捣烀好用于下大酱的黄豆和烀好的小豆馅。这两种工具使用时均为向下“杵”,所以打人时说的杵子就与其非常形象,尤其和豆杵子相像,如“你就挺着在那里挨他的杵子呀!”

12-还愿的:也说“还大愿”的,意思是该死的。因为这地方满旗、汉军旗满族均有烧香还愿的习俗,因为什么事,或如老人的嘱托或因家中某人有病久治不愈,于是向天向神许愿,如事成则杀猪还愿,表示对天对神的敬谢。许愿后就要找一纯黑毛公猪,留做还愿用,而这还愿的猪是早晚要杀的,所以长辈骂晚辈或平辈之间相骂,就说“你个还愿的”,“你个还大愿的,”意思是你早晚得死。

13-砬子:凡桶类物可称为砬子,如薄铁桶,称为洋铁砬子;酒桶,称为酒砬子,其语源不详。

14-年纸单子:意指长而又杂乱无章。如,“他的作文,像个年纸单子,又臭又长”。旧时当地人过年前,都要上买卖家(店铺)买过年的东西,事先将所买的东西写在一张长纸条上,想到什么写什么,因而显得杂乱无序,又因要买的东西很多,故纸条很长,到买卖家买主和店掌柜的品茗闲唠,伙计们按年纸单子点货打包,是忙年中的一道风景。

15-呸:源于满语,“叽诮人之辞也”。说时尾音多拉长音,有人说的同时要吐一口唾沫,表示不屑一顾的样子。多发生在两人口角或争论时,或对某人做的某件事不服气时,含有讥诮、轻蔑、不佩服。如,“呸,看你那德行吧,孩子也好不到哪儿去”。

16-插  车:亦写做“查车”,意为碰车,碰到一起的意思,语源于当地的婚俗。满族及汉军旗人结婚的正日子那天,女方的送亲车从“打下处”出发,迎亲车从新郎家出发,半路上遇到一起,就叫“插车”。这时互相致礼及问候后,新娘的娘家哥哥要将新娘抱上迎亲的车上或轿子上,后来汉族也沿袭了这一婚俗。其平时口语的意义就是碰到一起、错不开了。如“后天你要请客,可是我们家那天也有客人来,这不插车了吗,我大概是去不了啦!”

17-撇 拉:源于满语,满语谓碟子为撇拉。后来方言中称圆口的、圆周不圆有歪斜状的器皿,如“撇拉碗、撇拉盘子”。

18-素 待:原文写作“苏单”,也有写作“疏单”、“疏淡”。语源为满语,“苏单远了也”。今较原意有了延伸,一是亲友不经常来往“疏淡”了。如“虽说咱们是亲戚,但是这么多年没来往,有些疏淡了”。二是招待不周或饭食不好,多为主人的谦词,如“没有啥好吃的,都是自产的,素待了”。

19-憋 性:意思憋憋其人性子,减减锐气和火气,语源为满族的婚礼习俗。新娘子的喜车或喜轿到新郎家门前时,要在门前停一会儿,不让新娘子马上进屋,意为憋憋新娘的性子,看其定性如何。如:“这孩子,毛手毛脚的,把他锁屋里一上午,好好憋憋性。”

20-哈 拉:语源为满语,原意为肉变质。实际上指肉、油、油性食品因受热或放置时间过长而变质后散发出一种难闻的油腻气味。如,“这坛子荤油,火的时候没放盐,过了夏天就哈拉了”。另外还有“哈拉皮”一词,指兽、畜腹部的肉皮,难以切割,煮时又不易烂,寓意指人滚刀肉,不讲道理,听不进别人的道理。如“那个人是有名的哈拉皮带板筋,不进盐酱、不讲理,谁说跟谁来”。

21-熟皮子:原意为鞣制畜兽皮革的一个过程,现指打人,多指打小孩。皮铺中的师傅为使一张畜兽的皮子制成革,需要刮毛,去腐肉,用石灰水浸泡、捶打等多道工序,都是对皮张进行收拾。而打人时主要是打人的表皮,故也就顺理成章地叫做“熟皮子”。如“好好在家写作业,要是不听话,等我回来给你熟皮子”。

22-特特拉拉:原语音为特特塔塔,满语,“轻浮不定之貌”,今亦写作忒忒拉拉,简化为“忒拉”,转意为不整洁、不利索。如“那家的小媳妇自己打扮的还干净,可是屋子里却是特特拉拉的”。

23-扎咕:也有写作“扎孤”的,原为“满语治也”,即诊治疾病。如“你这是小病,扎咕扎咕就好啦”,现在除了保持原意外,增加了一个“打扮”的意思,如“她把她的小姑娘天天扎咕得漂漂亮亮的”。

24-唱喜歌:意为说好话,为满族秧歌中的一个节目,当秧歌队到各商户及各家拜年时,都要唱上一段吉祥、喜庆、祝福的话,叫唱喜歌,开头大多以“一进大门抬头观哪”,或“一进大门两眼溜呀”为首句,然后现场编词。现在这个词还有过分讲说成就、不实事求是的意思。如“你别净上我这儿来唱喜歌,等工作结束再细查一下”。

25-钻头不顾腚:指人办事毛毛楞楞,顾这边不顾那边的意思,源于旧时上山撵野鸡。以前乌拉地方雪很大,野鸡也多,一场大雪下来以后,白茫茫一片大地,雪地上几乎没有野鸡可吃的东西。趁它们虚弱,人们就外出撵它们,野鸡一次只能飞几十米,就得落地,人们在四周撵上几次,它们就飞不动了,然后一头扎在雪里,把尾巴(屁股)、身子留在外面,任人捕捉,于是就有了“钻头不顾腚”的说法。如“办事得有头有尾,有条不紊,不能丢三落四、钻头不顾腚的”。

26-排插:有写作“拍萨”,“排叉”,口语为“排叉子”,似以“排叉”更为恰当。语源于满语,意为隔板、挡板,主要指炕头与灶台的间隔板,也指连二炕上的中间隔板。乌拉街老民居上房三间的话,一般在举行祭祀和烧香活动时,屋内就显得窄巴,若是五间、七间时,一条炕上要住几辈人或几伙同辈人,于是他们将靠近灶台的隔墙就用活动板,平时和外间隔开,祭祀烧香时拿开,使屋内空间加大。而五间房、七间房的炕就更长了,叫连二炕或连三炕,每一间中用活动隔板隔开,晚上安上,白天或全拆开或拆三分之二,留三分之一高,一迈腿就可过去,不耽误来回走动,又少拆几块板。此板也有叫吊挡板的。吊档板白天可吊起来,晚上放下,吊挡板有的长度同炕,有的与炕沿同长,二尺高。

27-卡了器:卡,方言又读洽(qià),故又写成“洽拉器”或“恰了器”、“萨拉器”,语源为满语,满族萨满用的一种打击器,主要用于祭祀请神时击打,类似神行走的脚步声。该器系用绳结成的两块木板片,结法如现在的竹板,个别也有用三片木板的,可一手拿一个,让两个木板自己击打的同时,两手的“恰了器”再互相击打,发出啪啪的声音。后来发展成乐器,在歌舞中使用,现在是乌拉街满族大秧歌的主要打击器,在《满洲祭神祭天典礼》上明确规定为长1.15尺,宽0.2尺。在民间祭神祭祀烧香活动中,在杀猪的时候,也由萨满拍打着卡了器,在前引领着杀猪的活动。

28-哈拉巴:语源为满语,原为儿童游戏用具,初使用猪的肩胛骨也叫琵琶骨做成,杀猪时将其取出剔净肉、晒干,其形如半展开的扇子,尾部细而有柄,正好用手握着,也可在上部两端钻眼,系上制钱或小铜铃,摇晃使之响动,也可互相拍打,用于儿童自娱或逗幼儿玩耍。现也有用牛肩胛骨的,牛骨大些,适用于大人在扭秧歌和歌舞时使用,如满族大秧歌中扮傻柱子的克里突一角,即可手拿哈拉巴骨,在场中蹿扭。

29-三碗菜爷太:源于当地汉军旗人家丧礼习俗。在举办丧礼时,如没请阴阳先生,则由当地较明白丧葬习俗的人去张罗此事,如请了阴阳先生,屯中也有这样善于张罗和主动出面去张罗的人,上事主家去帮忙,而且指挥别人(汉族地区叫“张罗”,或“落”头忙的),因为他不光张罗丧事过程,也兼管厨房事宜,故称三碗菜爷太。这样的人也管婚礼方面的事,称号相同。

30-大娶大绕:意为绕着圈和绕道走,语源于当地婚俗。旧时满族娶亲,新娘子的车、轿快要到婆家时,要以婆家为轴心,绕着圈走,有路走路,无路走野地,最后围着村屯转一圈,才走到婆家门前,因此才有此一说,如“放着近道不走,还大娶大绕的”,也有写做“大脱大绕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1379)[转载]史海钩沉(四):20句,300年前“地道的满族普通话”(乌拉街“满族”方言土语)!
东北话中哪些词来源于满语?
满语满俗与东北方言
中国国学网
东北话中的一些满语词汇(转载)
方言土语|行绝、犯绝,行偓佺、犯偓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