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敬凌/在红尘中炼心——论十大居士

一、居士文化简述

在中国古代,居士一词最早出现于儒家《礼记·玉藻》:“居士锦带。”郑玄注:“居士,道艺处士也。”在《韩非子》一书中,亦谓东海有任矞、华仕等居士,曰:“吾不臣天子,不友诸侯,耕作而食之,掘井而饮之,吾无求于人也。”皆指颇有道艺而不求仕宦之处士。

其后,泛称有道之处士为“居士”。道教人也有“居士”的称谓。印度佛教传入后,又被翻译入佛经,佛教居士的主体则是既富有资财,又信奉佛法的在家徒众。

公元179年,由月支僧人支娄迦谶译出的《佛说般舟三昧经》,称在俗学佛者为“居士”了,支谦继承了老师关于“居士”的说法并用以自称。“居士”一词在梵语中称为“迦罗越”,凡是居家之士,皆可称为居士。

大乘佛教中的“居士”概念,是在《维摩结经》传入中国后才出现,鸠摩罗什将居士定义为“白衣、多财、富乐者”。智者大师在《仁王护国般若经疏》中说:“居士者,外国积财至亿,名为居士。今此富有七净财,故名居士。窥基法师在《妙法莲华经玄赞》卷中说:“守道、自恬、寡欲、蕴德,名为居士。”李通玄长者在《新华严经论》卷中说:“以行仁德,化利群品,名为居士。”

道教正式使用“居士”一词,则见于民国五十五年“中华民国道教会”的成立,当时即设立有“居士会”,为针对有道教信仰之信徒所成立的处所,并发布有《道教居士教徒之礼节》手册,教导道教信徒相关道教礼仪及知识。而现今台湾社会中,则是多以居士称呼佛教的在家信徒。

居士,从某种角度来说,是西天佛教化为东土佛教,冲击中国文化,所形成的在家修行人士,是儒释道融合的产物。

概括起来,居士类型有三,一是信奉儒家经世致用但又淡泊名利之人;二是信奉佛道的在家修行人士;三是文人雅士自称。

那么,在佛教传入中国之前,诸如孙武、范蠡、鬼谷子、河上公、黄石公、张良、严君平等属于中华民族原生文化的隐士,和后来流行的居士略有区别。

我们把经过儒释道三家文化激荡后,所形成的儒道佛居家隐修文化,称为居士文化的开始。而越到后期,特别是阳明心学之后,儒释道呈现合流趋势,居士往往兼易儒释道四家为一体,很难分清具体到底属于哪一家。这些,其实,都是居士做的贡献。中华文化的最终合流,和居士文化分不开。

佛教居士在世界东方最早的代表无疑是维摩诘,他是和佛祖释迦牟尼同时代且齐名的人物。他的《维摩诘经》是佛教居士文化的开创之作。道教起源于道家,道家创始人老子无疑是最早的道家居士,经典《道德经》也可以说是道教居士文化的开拓之作。儒家隐士更多,诸如颜回、荀子、董仲舒、扬雄等都具有隐士风范。但直到公元一世纪之后,佛学传入中国,居士文化才开始成型。

中华文明经过儒释道三家文化激荡后,中国最早的佛教居士是牟子,他的《理惑论》是最早的居士佛学著作。傅大士是居士佛学的开创者,代表作有《心王经》。李道玄号称中国第一大居士,他的《华严经讲记》对佛教影响很大。杨文会是近代中国佛教居士文化的开拓者。还有杨炫之、萧子良、刘遗民、刘勰、李道玄、庞蕴、袁了凡、周安士、杨文会、欧阳竞无、南怀瑾等都是佛教居士的代表。近代佛教居士的开拓者是杨文会,晚清民国,居士文化成为时尚风潮,欧阳竟无、章太炎、熊十力等曾经都是著名的居士。

道教最初并不提倡出家离俗,直到王重阳全真道后,才有出家道士之说。因此,早期道教大多属于居士和山林并举。中国最早的道教居士是葛玄,代表作为《清静经》。开创者为葛洪,代表作为《抱朴子》。陶弘景为重要代表,代表作《养性延命录》。魏华存、许逊、寇谦之、顾欢、陶弘景、司马承祯、李筌、谭峭、陈抟、张伯端、种放、陈樱宁、萧天石等是道教居士的代表。他们有些虽然没有自称居士,但实际具备居士的特质。

儒家多称作隐士,即使在山野也不忘经世致用之志。在公元一世纪之后,郑玄为儒家居士的开启者,也是两汉经学的集大成者。刘劭、颜推之、王通、邵雍、吴澄、陈白沙、王阳明、湛若水、颜钧、林兆恩、黄宗羲、王夫之、周太谷、段正元等为儒家居士代表。

平常我们知道最多的是著名文人的自称居士,随便一查,就有好几百个,陶渊明、王维、李白、白居易、欧阳修、王安石、辛弃疾、范成大、唐伯虎、董其昌等等,宰相居士有张商英、耶律楚材、张之洞、翁同龢等等,都属于雅称。有如古代尊称当官的为“大人”一样,和真正的“大人”含义却是相差甚远。

我从成百上千个著名居士中选取十位代表。他们是葛洪、陶弘景、傅大士、李通玄、庞蕴、邵雍、吴澄、颜钧、周太谷、杨文会等十人。文人居士十人为陶渊明、王维、李白、白居易、苏东坡、李清照、倪瓒、唐伯虎、徐渭、蒲松龄等十人。居士必修十大经典为《易经》《道德经》《黄帝内经》《庄子》《素书》《清静经》《心王铭》《大学中庸》《抱朴子》《渔樵问对》。印度经典为《维摩诘经》《胜鬘经》。

二、易儒释道十大居士

1、葛洪:道教仙学居士的开创者

葛洪(283—363年),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郡句容(今江苏句容市)人,东晋道教理论家、著名炼丹家和医药学家,世称小仙翁。所著《抱朴子》是以道为体,融中华文化儒释道为一炉,在中国思想史、文化史、炼丹术具有很大影响。葛洪自小有意归隐山林炼丹修道、著书立说。曾参与作战有功,被封为“伏波将军”,赐爵关内侯。但很快隐居于罗浮山,绝弃世务,锐意于松乔之道,服食养性,修习玄静,继续从事《抱朴子》的创作。他修行炼丹,著书讲学,从学日众。《抱朴子》内篇20卷,论述神仙方药、养生延年、禳邪却祸之事,总结晋代前的神仙方术,包含守一、行气、导引等,为医药学积累了宝贵的资料;外篇50卷,论述人间得失,世事臧否,阐明其社会政治观点。全书将神仙道教理论与儒家纲常名教相联系,开融合儒、道两家哲学思想体系之先河。他强调“欲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若德行不修,而但务方术,皆不得长生也”。并把这种纲常名教与道教的戒律融为一体,要求信徒严格遵守。他对儒、墨、名、法诸家兼收并蓄,尊君为天;不满于魏、晋清谈,主张文章、德行并重,立言当有助于教化。葛洪还精晓医学和药物学,主张道士兼修医术。“古之初为道者,莫不兼修医术,以救近祸焉”,他还是炼丹史上一位承前启后的炼丹家。他的《神仙传》开启了中华仙学的先河。

二、陶弘景:山中宰相,在家居士。

陶弘景(456—536年),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谥贞白先生,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南朝齐、梁时道教学者、炼丹家、医药学家。南朝士族出身。10岁读《神仙传》,有养生之志,15岁作《寻山志》,倾慕隐逸生活。20岁时齐高帝引为诸王侍读,后拜左卫殿中将军。30岁左右,拜道士孙游岳为师,受符图、经法、诰诀,遂遍游名山,寻访仙药真经。南齐永明六年(488),在茅山得到杨羲、许谧手书真迹。永明八年东行,拜谒各地居士和法师。永明十年(492),辞去朝廷食禄,隐居句容句曲山(今江苏茅山),传上清大洞经箓,开道教茅山宗。梁武帝即位后,多次派使者礼聘,坚不出山。朝廷每有大事,常往咨询,平时书信往来频繁,当时人称为“山中宰相”。陶弘景继承老庄哲理和葛洪的仙学思想,揉合道、佛二教观念,主张道、儒、释三教合流,认为“百法纷凑,无越三教之境”。其著作很多,除上面提到的以外,还有《真诰》、《登真隐诀》、《养性延命录》等。他还是中国本草学的奠基人。

3、傅大士:中国维摩禅居士文化的开创者

傅大士(497—569年),本名傅翕,字玄风。又称善慧大士、双林大士、乌伤居士。东阳郡乌伤县(今浙江义乌)人。他一生以居士身份修行佛道。二十四岁得达摩大师指引,发愿精进修道,为南朝梁代义乌双林寺始祖,中国维摩禅祖师。与达摩、宝志并称“梁代三大士”。曾作有300多首诗偈颂文来阐释佛理禅意,劝导世人看破世间的功名利禄,尽心修证佛法,得到大解脱。其传世著作有《心王铭》《语录》四卷(即《傅大士集》或《善慧大士语录》)《还源诗》等。他的《心王铭》是参禅佳作,其所阐述的心性论是后世禅学的核心和源头。他是一个能“普应万机”的“绝世通人”,被认为是弥勒化身,是十地菩萨。傅大士经过十年的修道和弘法,形成中国式大乘佛教的基本理论,还聚集了一批能以生命殉道的信徒,人才济济。他不臣天子、不友诸候,梁武帝却很尊敬他,请他讲《金刚经》等经书。南怀瑾说:“如傅大士者,实亦旷代一人”。傅大士创导三教合一,以道冠、僧服、儒履为表相,指要有佛家的慈悲,用道家的智术和儒家的伦理,才不会走入偏激的途径。王安石有一首赞诗:“道冠儒履释袈裟,和会三家作一家。忘却兜率天上路,双林痴坐待龙华。”。他合“空”、“有”为一义,将解脱修行和社会参与二者统一,不但是中国佛教史上超悟的禅师,而且是中国文化史上的哲人。

4、李通玄:中国华严学第一大士

李通玄(635—730年),世称李长者,又称枣柏大士,是唐代的华严学者,被称作中国第一大居士。青年时钻研易理,到四十余岁时,专攻佛典,潜心《华严》。当时正值八十《华严》译成。于开元七年(719)春,他携带新译《华严经》到太原盂县西南同颖乡大贤村高山(一作仙)奴家,造论阐明经义。三年足不出户,据说每天早晨只食枣十颗、柏叶饼一枚,由此世称枣柏大士。他后来携带论稿移居神福山原下的土龛(即太原寿阳方山土龛)继续撰述,经过五年告成,这就是《新华严经论》四十卷。继而又作《略释新华严经修行次第决疑论》四卷。他在智俨、法藏一系以外,别树一帜,于华严一宗传统的学说,别树一帜。而论中应用《易经》的思想来解释《华严》,创“三圣圆融”说。精微入妙,为世所重。立“十宗十教”的判教理论,接受《大乘起信论》的影响。其学说对以后中国华严学的发展影响很大。

5、庞蕴:禅宗白衣居士第一人

庞蕴(—约815),字道玄,又称庞居士,唐衡阳郡(今湖南省衡阳市)人。禅门居士,初为儒生,研习孔孟之道,后摒弃科举转而向佛。终身以儒生之形,参禅悟道,慧根天成,得道成佛。被誉称为达摩东来开立禅宗之后“白衣居士第一人”,素有“东土维摩”之称。中唐佛教居士庞蕴自参马祖道一、石头希迁二大师以后,享誉禅林。他的“心空”、“日用”、“空诸所有”三偈表现了其一生禅悟的境界,在禅林中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有关他的公案时见于禅家开示拈提中,以作为行者悟道的重要参考。居士与马祖初相见时,尝问“不与万法为侣者是什么人?”马祖答“待汝一口吸尽西江水,即向汝道”。居士言下豁然大悟,复呈一偈“十方同一会,各各学无为,此是选佛处,心空及第归”。其传世的偈颂(迄今流传近200首)以模拟佛经偈语的风格,殷殷嘱咐学佛者修行的依归,在唐朝白话诗派中以其重于说理为一特点。至于他和女儿灵照游戏自在的情节,配合其诗偈中全家习禅的描述,不仅成为后代佛门居士向往的模范,也转而成为戏曲宝卷文学着墨的题材。庞蕴形象具有儒释道三教合一的特性,是元末三教合一哲学思想在戏曲作品中的艺术显现。

6、邵雍:先天易学大隐者

邵雍(1012—1077年),字尧夫,自号安乐先生、伊川翁等,谥康节。北宋理学家、易数家、诗人,生于林县上杆庄(今河南林州市刘家街村邵康村),与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并称“北宋五子”。少有志,游历天下。后师从李之才学《河图》《洛书》与伏羲八卦,学有大成,著有《皇极经世》《观物内外篇》《先天图》《渔樵问对》《伊川击壤集》《梅花诗》等。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定居洛阳,以教授为生,从祀于孔庙。邵雍年少时才智出众,几乎无书不读,慷慨激扬的欲求取功名。悟到了伏羲八卦中自带的先天因素,写下数十万言的著作,并悟到“道在是矣”,推崇天人之学。但由于处于隐居状态,很少被世人所知。宋仁宗下诏求散失的贤才,被推举,称病不任。他的《皇极经世》是一部运用易理和易教推究宇宙起源、自然演化和社会历史变迁的著作,以河洛、象数之学显于世。其中《观物篇》实乃邵雍之哲学、易理、历史学的理论大纲。《渔樵问对》着力论述天地万物,阴阳化育和生命道德的奥妙和哲理。通过樵子问、渔父答的方式,将天地、万物、人事、社会归之于易理,并加以诠释。目的是让樵者明白“天地之道备于人,万物之道备于身,众妙之道备于神,天下之能事毕矣”的道理。

7、吴澄:道统大于政统的草庐先生

吴澄(1249—1333年),字幼清,晚字伯清,临川郡崇仁县(今江西省乐安县鳌溪镇咸口村)人。元朝大儒,杰出的理学家、经学家、教育家。自幼聪慧,勤奋好学。南宋末年,考中乡试。南宋灭亡后,隐居家乡,潜心著述,人称“草庐先生”。隐居时间长达五十多年,曾短暂在元代为官,出任国子监丞,任翰林学士。敕修《英宗实录》,参与核定《老子》《庄子》《大玄经》《乐律》《八阵图》等,对《易》《春秋》《礼记》及郭璞《葬书》。获封临川郡公,谥号“文正”。吴澄从小过目不忘、悟性甚高,读书常常通宵达旦。7岁时,对《论语》《孟子》以及“五经”(《诗》《书》《易》《礼》《春秋》都能全部背诵。15岁已深知科举之业不足致力,于是专务圣贤之学,伊然以圣人之道自任一生以《勤》《谨》《敬》《和》铭自勉。“研经籍之微,玩天人之妙”,最终形成了自己的一家之说,“深造自得”,成为元代理学界朱陆合流的代表人物。他曾作《道统图并叙》,阐明了儒家道统历代承传和发展的脉络,以道统的接续者自居,撰写了《皇极经世续书》。以诸葛“草庐”自居。成为宋明之间文化思想承前启后的关键人物。

8、颜钧:三教合一,布衣王侯

颜钧(1504—1596年),字子和,号山农,又号樵夫。明江西吉安府永新县三都中陂村(今江西永新县)人。颜钧上承王艮,下启罗汝芳,何心隐,为泰州学派重要代表人物,被誉为平民思想家。二十五岁时,开始接触王阳明(守仁)的学说(手抄《传习录》),思想大变,自觉接受王阳明的“致良知”理论。颜均继承王艮思想,并从自身和平民的现实生活去推解儒学,将王艮的“大成学”衍化为自己的“大中学”。所谓“大中学”即其所谓“大学中庸”之学。在颜钧看来,“大学中庸”体现了儒学的精神命脉,为“仁神正学”,这是他独特的宇宙观和人生哲学理论。颜钧的“大中学”宣传“急救人心”的道德救世思想,重在如何“做人”“救世”。1553年,颜钧游京师,阁臣徐阶邀他在灵济宫主会来京觐见天子的官员350人,讲学3日,又邀他与会试举人700人讲学3日,两次轰动京城。三公以下,望风请业。颜钧机辨响疾,问难四起,出片语立解,往往于眉睫间得之。颜钧虽然以救治人心为主,但对具体的社会问题也十分关心。曾以“知兵法”的“异人”身份受到总督胡宗宪的礼聘。颜钧晚年提倡“三教合一”的理论并通过民间的化俗实践,传播儒家的孝悌仁义等纲常教义,以布衣而提出“运世造命”的社会改造理想,通过周流天下的讲学活动,成为儒家价值理念的倡导者和名教秩序的维护者。代表作有《耕樵问答》等。

9、周太谷:儒家居士,圣功弟子

周太谷(1762—1832年),字星垣,一字太谷,自号崆峒子,安徽石埭人,是中国最后一个儒学学派——太谷学派的创始人。他吸收了道、佛两家的一些思想,其理想境界是土地共有。他出生于地主家庭,少孤,喜读书,博览经史杂家,好游山水,足遍名山大川,广交异人,拜师寻友,见庐山周敦颐镌石之“志伊尹之志,学颜渊之学”,方悟解“伊尹之志”是治国,“颜渊之学”是修身。回扬州后,遂专门传授“圣功”之道。当时从者如云,数以千计。被两江总督张百龄缉拿并准备处死,被救走后他隐身山林、匿迹扬州,以行医为生,经常出入茶馆市肆,言行怪异,不流时俗,被有识之士关注。扬州书生汪全泰率先求道,高足弟子有张积中、李光炘、陈一泉、韩仰瑜、汪竹海等人。学派自称其传为“羲、文、周、孔、周”,为学要在蒙以养正,故自称圣功弟子。其修持方法,并非出世的修真了道,而是通过立德立言立功。只要功德在人,或学术文章一技一艺为社会所益,命尽之日即还于太虚,常住两间,久存于人心。他的遗言被弟子记录整理成《太谷经》。其学融摄儒、释、道、墨诸家学说,总结历史教训,提出了变通、以人为本、实学实用等新思想,可以说是传统儒家学派的总结,现代新儒学的开端。著作主要有《周氏遗书》《张氏遗书》《李氏遗书》及《语录》等百余种。

10、杨文会:近代佛学居士的开拓者

杨仁山(1837—1911年)名文会,字仁山,安徽池州石埭人。金陵刻经处创始人,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居士、佛学家,有《杨仁山居士遗著》十二卷留世。被誉为“近代中国佛教复兴之父”。早年喜读道书,后来学佛,但又主张佛道相通,所以他就取道书来笺释,“以佛道相通”之旨解之,是唯识宗复兴的播种者。他发愿流通佛经,集友好共同创设“金陵刻经处”,刻印佛经。仁山晚年曾创设“祇洹精舍”,为中国最早的僧学堂之一,门下弟子,济济多士。谭嗣同善华严,桂伯华善密宗,梨端甫善三论,而唯识法相之学有章太炎、孙少侯、梅撷云,蒯若木、欧阳渐等。杨仁山门下弟子中以太虚大师与欧阳渐居士二人最为突出。二人同为佛教思想界之巨擘,对近代佛学之复兴发生了重大的影响。他说:“道家之阳神,乃佛经之业识也。所证果位,在欲界以下。必须超出三界,永脱轮回,方称大丈夫事业”。

附录:

维摩诘:印度居士文化的开启者

维摩诘,又叫维摩罗诘,维摩居士。是在家的大乘佛教居士,是著名的在家菩萨。据《维摩诘经》所讲,维摩诘是古印度毗舍离地方的一位富翁,家有万贯,奴婢成群。但是,他勤于攻读,虔诚修行,能够处相而不住相,对境而不生境,得圣果成就,被称为大菩萨。这位大菩萨早已成佛,他才智超群,享尽人间富贵,又擅论佛法,深得佛祖尊重,也是诗人王维心中的楷模。维摩诘认为解脱不一定出家,只要在主观上修养,则虽有资生而实无所贪,虽有妻妾而远离五欲。《维摩诘经》宣扬大乘佛教应世入俗的观点,主张不离世间生活,发现佛法所在,提倡“人不二法门”,主张世间与出世间、生死与涅槃、有相与无相、有知与无知等一切分别平等不二,由此不二法门,可得无生法忍,远离一切烦恼妄想,进入涅槃境界。维摩诘精通佛理,即世间而出世间,以世间为出世间,使文人士大夫在他这里找到了理想的人生哲学和生活方式。后世把《维摩经》作为在家佛教的重要经典,而维摩诘也被看成是在家佛教理想的体现者。

三、文人雅士十大居士

居士文化一盛行后,立马得到了文人雅士的青睐,文人雅士自称居士的著名人物人数众多,加之通过文学诗词、生活情趣的独特传播方式,很快成为中华文化的一股潮流,成为文人的心灵之乡。知名文人居士有陶渊明、王维、李白、白居易、苏东坡、李清照、倪瓒、唐伯虎、徐渭、蒲松龄等。

1、陶渊明(约365—427年),名潜,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羲黄上人。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东晋末到刘宋初杰出的诗人、辞赋家、散文家。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有《陶渊明集》。

2、王维(约693—761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河东蒲州(今山西永济)人。唐朝诗人、画家。王维出身河东王氏,于唐玄宗开元初年中进士第。历官右拾遗、监察御史、河西节度使判官。世称“王右丞”。王维参禅悟理,精通诗书音画,尤长五言,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因笃诚奉佛,有“诗佛”之称。书画特臻其妙,后人推其为南宗山水画之祖。

3、李白(701—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李白自称为青莲居士来源于他的故乡青莲镇。李白有诗:“青莲居士谪仙人,酒肆藏名三十春。湖州司马何须问,金粟如来是后身。”,再如在《僧伽歌》中有:“此僧本住南天竺,为法头陀来此国。戒得长天秋月明,心如世上青莲色。”,再如:“了见水中月,青莲出尘埃。”,说明青莲出污泥不染。总之,李白是以儒家为基础,主要崇尚道教,兼信佛教。“青莲居士”表明了他自身的品行高洁,再则用“居士”表明对黄老的崇信。代表他晚年境遇的描述和心理寄托。

4、白居易(772—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白居易曾被提升为左拾遗,因得罪达官贵人,被贬为江州司马。因此想远离官海,隐居起来。晚年对香山的香山寺情有独钟,修复香山寺,并与香山的僧侣交朋友。白居易有诗:“空门寂静老夫闲,伴鸟随云往复还,家酿满瓶书满架,半移生计入香山。”

5、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一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美食家、画家。北宋元丰三年二月,苏轼因“乌台诗案”贬去黄州。于是他效仿白居易,在城东开垦了五十亩荒地,在这里盖了一间起居室,名为“东坡雪堂”,称自己为“东坡居士”。当然,居士,也寄托了他对佛道自由超脱生活的向往。他的《东坡》诗:“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6、李清照(1084—1155年)号易安居士,宋齐州章丘(今山东济南章丘西北)人,居济南。宋代女词人,婉约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所作词,自辟途径,语言清丽。“别是一家”。她的“易安”取《归去来兮辞》文中的“审容膝之易安”一句,意寓哪怕在一间小的陋室,却可以有着饮酒自乐和傲然自得的生活,这是李清照所向往的生活。

7、倪瓒(1301—1374年),初名倪珽,字泰宇,别字元镇,号云林子、幻霞子,净名居士、朱阳馆主、沧浪漫士、海岳居士等。江苏无锡人,元末明初画家、诗人。倪瓒与黄公望、王蒙、吴镇合称“元四家”。擅画山水和墨竹,以侧锋干笔作皴,名为“折带皴”。存世作品有《渔庄秋霁图》《六君子图》《容膝斋图》等。

8、唐寅(1470—1524年),字伯虎,小字子畏,号六如居士,南直隶苏州府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明朝著名画家、书法家、诗人。弘治十二年,卷入徐经科场舞弊案,坐罪入狱,贬为浙藩小吏。从此,丧失科场进取心,游荡江湖,埋没于诗画之间,终成一代名画家。唐寅晚年生活穷困,依靠朋友接济。山水画融会南北画派,笔墨细秀,布局疏朗,风格秀逸清俊。人物画艳丽清雅,体态优美。绘画上与沈周、文徵明、仇英并称“吴门四家”,又称“明四家”。

9、徐渭(1521—1593年),汉族,绍兴府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号天池山人,青藤道人、青藤居士、天池渔隐等。他是诗人,画家,书法家,戏曲家。与解缙、杨慎并称“明代三大才子”。徐渭晚岁自谓“青藤”,号青藤居士。对于青藤的情有独钟,有诗:“写图写藤寿吾寿,他年吾古不朽藤”的诗句自寿。石涛曾赋诗一首,有“青藤笔墨人间宝,数十年来无此道”之句,郑板桥干脆直言“青藤门下一走狗”。

10、蒲松龄(1640—1715年)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现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人,汉族。他的代表作是文言文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他号“柳泉居士”,来源他的家乡蒲家庄,东门外数十米处即为柳泉。传说蒲松龄曾在茅亭上设茶待客,听取乡夫野老谈孤说鬼,以写《聊斋志异》。持续20多年,终于汇编成了“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的不朽小说《聊斋志异》。

四、居士必修十大经典

居士必修书籍很多,我推荐中国十大经典为《易经》《道德经》《黄帝内经》《庄子》《素书》《清静经》《心王铭》《大学中庸》《抱朴子》《渔樵问对》。印度经典为《维摩诘经》《胜鬘经》。现做一简单说明。

《易经》是中国文化的起点,是玄学、心学,儒道的共同祖书,自然也是居士的必修经典。

《道德经》是道家、仙学、道教的源头,但他本身又不带有宗教性质,是居士必备书。

《黄帝内经》是医学宝典,凡居士必学医。内径中所阐述的阴阳五行,养生、长生文化都和每一个修行炼心者息息相关。

《庄子》是文学修养、道学修养的必备书。

《素书》是内圣外王的隐者之书,也是心性谋略的最佳读物。

《清静经》是道教人士也是居士修心养性的简要之书。

《心王铭》是参禅打坐的必修书。《大学中庸》是居士大学问、大规模人生格局的必修书。

《抱朴子》综合儒道两家,以道为本体,做到了入世和出世的结合。

《渔樵问对》可以让我们更好的理解天人情怀,建立宇宙信仰,实现人生的大突围。

两部印度经典《维摩诘经》《胜鬘经》阐述了在家大德的超越智慧,历来是佛学居士修行的典范。

敬凌简介
独立学者,心学家。自号敬诚山人。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阳明文化研究员,多家大学特聘教授,多个企业机构顾问,专著多部,主张通过在心性经典的基础上重建我们时代的精神家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什么是儒释道
从三教并立到三教合流
范子烨:六朝名僧与麈尾风流|文史知识
儒释道与中国文化(讲座文稿)
儒释道:纷争与融和
宋 佚名(仿李公麟《维摩居士像》)京都国立博物馆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