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圣贤智慧的十大心法

           

关于东西方文化共融,已经过了几代人的努力,但收效甚微,特别在精英圈子里面,更难做到,为何?非有意也,乃是千百年来积淀的基因使然。我们不必苛求国人,一定要强行拈一个自由、信仰什么的来指责民众服从西方的价值观念。以逻辑、真理、信仰、自由、平等构成的科学精神是西方最核心的文化,而中国文化五千年沉淀下来的文化,是由仁礼、敬诚、中正、和合、通同等为核心构成的圣贤智慧文化。圣贤智慧是东方精神的核心,是东方文化的集中体现,它的思维方法是通和合;科学精神是西方精神的核心,是西方文化的集中体现,它的思维方法是专和分。最好的方式是东方人以东方文化为本,适当尊重和吸纳西方精神文明,从而丰富和形成独具特色的东方精神。

现在我就体现东方圣贤智慧的仁、礼、敬、诚、中、正、和、合、通、同十大心法进行概述,这十大心法形成了十大观念系统,体现了中国文化的核心内容,是中国国学精神的核心。

何谓仁?仁指人与人之间相互友爱、帮助、同情的意思。左边表示一个站立的人,右边代表天、地,也指做人要效法天地,同时也指自然本心,是天命之赋予人性的原始本心,是人伦五常的基础和起点。“仁”在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他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包括孝、悌、忠、恕、恭、信等内容。仁和礼是相通的,何谓礼?礼本义是举行仪式,也就是制定一套规范按照自然本心做事,礼是制度,也是行为标准。礼是分,可以使社会上每个人在贵贱、长幼、贫富等等级制中都有恰当的地位。荀子云:“人道莫不有辨,辨莫大于分,分莫大于礼”。礼与仁是儒家学说的核心,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所以礼和仁相连接的,礼是仁的外在表现,它是制度,也是规律规则,是天道赋予人伦的基本准则。仁义礼智信五常是中国儒家文化的精神核心。西方照样有忠义、智慧、信用,而仁礼最具中国特色,是五常之本。仁本礼用,仁内礼外,仁礼互构,形成了儒家文化的基本观念系统。儒家主张礼治,以差别性的行为规范即礼作为维持社会、政治秩序的工具,同法家主张法治,以同一性的行为规范即法作为维持社会、政治秩序的工具,原是对立的。但是因为礼有了仁这个词,又在精神层次上高于了法家的法治。

何谓敬?所谓敬就是直心展现自然本心,所谓“敬以直内”是贯彻内外知行、修己治人的。道讲本心,德讲直心,所以敬是德性的集中体现,是圣贤精神的阶梯。作为涵养工夫的“居敬”是宋明理学的根本,是道学的常道和根本心法。敬和诚是相连的。何谓诚?所谓诚,言成也,也即真心也。《中庸》云:“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认为“诚”是天的根本属性,努力求诚以达到合乎诚的境界则是为人之道。又说“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认为一切事物的存在皆依赖于“诚”,可见,诚又具备本体涵义,是解决事务的源头;孟子认为反省自己以达到诚的境界,就是最大的快乐;荀子把“诚”看作是进行道德修养的方法和境界;周敦颐在《通书》中把诚作为至高无上的宇宙本体:“诚者,圣人之本。大哉乾元,万物资始,诚之源也。”;王夫之认为诚是宇宙的一般规律。康熙以“澹泊敬诚”来律己并教训子孙,作为治国之道。敬和诚相连接,意义非凡,敬和义来说,是“敬以直内,义以方外”。而敬和诚来说,却是敬事表现在外,比如恭敬,礼敬,而诚却在内,诚在心则敬在外。敬诚,敬诚,是宗教精进的核心,也是五常的根本。一切成贤成圣,成事成功,无不以敬诚为本,敬诚之道,大矣!

何谓中?中者,衷也,中心也,四方上下两端者为中。《周易》里其中二、五爻分处上下卦之中,是为“得中”。《中庸》说:“中者,天下之大本也”,“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可见,中也具备本体的意义,在未萌发的状态,它又是具有初始的涵义。中国,即中央之国,是天下核心之国的意思,就明显带有尊崇和领袖的意蕴。那何谓正?所谓正,就是守一而止,意思是不偏斜,平正。“一”意为“一天下”、“天下定于一”、“止”意为“止步”。说明天下一统之时。《周易》里有阴爻处阴位,阳爻处阳位是为“得正”。可见正是一个十分褒义的词语,得其正才是天下之道。中正连接,就有了不偏不倚,恰到好处,在儒家学说里中正也指中庸,和佛之中观,道之中道相应。一切方正之德,柔和之德都称之为中正。中正,既具有本体意蕴,又兼备工夫和方法论,同时还含有目的论意蕴,真可谓圣贤不可或缺之法门。

何谓和?和,就是相安,协调的意思,也指和谐、和平、祥和。《中庸》说:“和者,天下之达道也”,“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可见和仅次于本体,是本体生发转化中达通的部分,和中相对应。《诗经》讲“和羹”;史伯讲“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也子讲“和为贵”;孟子讲“地利不如人和”。荀子讲“万物各得其和以生”;《老子》讲“冲气以为和”。何谓合?三口相同为合,本义是闭合,合拢,恰到好处,没有过与不及的情况,也指结合、融合、合作。“合”是自然的、全面的,它包括内外相合,上下相合,左右相合,前后相合等。所以,和合相连接,则是一种近乎天人合一的手段和能力。《国语》有:“商契能和合五教,以保于百姓者也”。《管子》载:“和合故能习,习故能偕”。人有了道德修养,便和合,和合是修养道德的目标和追求。和合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概念,也是中华文化人文精神的精华和首要价值。它与“同”、“争”一起,构成了世界的三种关系态。《周易》讲阴阳和合是“保合太和”;《管子》和墨子都提出“和合”的概念; 道教《太平经》讲“乐乃可和合阴阳”;佛教讲“因缘和合”。这些思想成为中华多元文化中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的“一致”、“同归”之道,并贯穿中国礼乐文化的各个层面,成为当时人们行事办事的指导原则,亦是儒学的核心精神。只有和合才能合理地、道德地、审美地化解,才能创造性地解决中西文化的价值和合与传统文化的现代转换。

何谓通?通是没有堵塞,可以过的意思。《说文》说:“通,达也。《易·系辞》:“往来不穷谓之通”,“推而行之谓之通。”《论衡》说“博览古今者为通人”。可见,通不属于本体范畴,但属于方法和目的论范畴。在中医学里也有通则不痛,痛则不通的说法,可见通是事务解决的最佳状态,比如男女之间的:“心有灵犀一点通”就是一种很高的情性境界。古代沟通天人,就是圣,所谓圣者,通也。圣而不可知谓之神,而只有“神”才可以通行于天地万物之间,只有神通才能广大。那何谓同呢?《说文》说:“同,合会也。”即能够达到同意为相同参与聚集之意。《易·杂卦》中也提到:“同人亲也。”而古代文化以亲亲为大,所以同作为方法论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命题。儒家文化的理想社会就称作大同社会,在《礼运》中描绘道:“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通和同的连接包含有串联的意思,意思相近。通和同是圣贤精神抵达天道人伦的最高境界。

仁、礼、敬、诚、中、正、和、合、通、同十个字,是中华文字中内涵最丰富的文字之一,每一个字都独立构成一个观念系统,形成东方圣贤智慧的十大心法。而仁礼、敬诚、中正,和合,通同又可以彼此连接,在中华上下五千年发挥了极为不寻常的作用,构成了中华文明的核心,并将在未来世界也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敬凌简介:

独立学者、诗人、策商。博学多才,行遍名山大川,神交古圣先贤,主张通过诚、定、通把修学和事功融会一体,出版专著多部,深度结合《周易》和阳明心学,独创《九易心学》。



扫描二维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被误解了千年的奇书,这样理解才对得起古人的智慧
《无锡国学专修馆学规》唐文治
四书疑节 卷九
心烦吗,那就听听吧!(长期有效)
心无遮蔽,无所不通,洞悉人心,无困不解。
智慧法語:佛說心能轉物與佛無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