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新好论道|GES2019 俞敏洪与张邦鑫再对话:教育的温度

导语

回到2017年的未来教育大会上,俞敏洪和张邦鑫认为教育是最大的公益,教育也要做公益,所以双方共同出资成立了情系远山公益基金会,现在两年的时间过去了,公益项目有什么样的成果,科技为公益带来的是什么?两位老师对教育和对行业竞争又有什么新的看法?

以下为俞敏洪与张邦鑫在GES 2019未来教育大会新好论道上的对话,经鲸媒体整理编辑:

问题一:为什么想到做情系远山项目,为什么联合做公益项目?

问题二:这两年它取得最大的成果和效果是什么?

俞敏洪:昨天我们刚刚开完情系远山的慈善晚宴,为乡村的孩子们筹到了300多万人民币。

情系远山的起源很简单,有一次我跟张邦鑫聊怎么样帮助山区和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我们决定两家机构分别出5000万人民币成立一个公益基金,通过这个公益基金把好未来和新东方好的系统和好的教学资源融入其中,服务于山区和贫困地区的孩子们。

情系远山成立以后,又有十几家市场上比较有名的培训机构和其他相关教育机构加入进来,最后形成了一个帮助贫困山区孩子和农村地区孩子的系统。通过两年的时间,现在情系远山已经接近为10万名农村小学孩子和农村高中孩子提供了服务:

第一,小学英语。英语教学和双师教学最受农村老师欢迎。

第二,高中教学。我们的目标就是利用两到三家机构的老师资源,帮助农村孩子从高考中走出来。去年的数据表明,我们通过这样的系统培训(双师课堂),能够把农村普通高中的高考入学率提升20%左右,这意味着每100个农村孩子,多出了20个去上大学。

我跟张邦鑫说过,我们互相之间在业务层面是良性竞争,在公益层面和战略层面大家可以精诚合作。

未来我们也希望在座的各位有一定实力的可以进入情系远山理事席位,我们的目标比较简单,希望最后能够惠及200万以上的农村孩子。

我通常是提供情怀,但是张邦鑫能够提供解决手段。他是北大技术出身,而我是学情怀的。所以在我提出了情系远山以后,好未来在技术架构方面做了很多的事情。我们两个在情系远山的公益项目上配合非常好。

问题三  在教育整个大行业中,我们如何用科技更好地去赋能教育?

张邦鑫:我和俞敏洪老师都是农村长大的孩子,属于学习改变命运的一代。但是为什么到这个年代才开始做公益这件事情呢?我们经常在思考这个问题。

我觉得很重要的原因是,而且我也相信包括在座的各位,中国从来不缺乏有心去帮助贫穷山区孩子的人,某种程度上来说也不缺少支持的资金。但是其实缺少的是有效的连接手段和真正能落实帮助到他们的方法。

过去几年由于技术的发展,使得这种帮助的可能性出现,并且它的有效性也可以被检验。昨天情系远山的慈善公益晚宴上,我们有做测评的,可以通过双师、面授、录播、直播等不同方式,连续观测5年,看这些孩子最后到底是不是真的有进步,这种进步是不是在统计学上是显性的,是不是能够经得起时间和数据的考验,而在以前这些方法都不成熟。

具体主要有三个前提条件:

第一,教育的分工。我们教育行业以前的分工是按照语文、数学、英语这种学科的分工。而今天我们看到的这种分工,比如双师大班课,就把同一个学科的老师分主讲老师和辅导老师,辅导老师将来还会分得很细:有的老师负责答疑,有的老师负责跟家长沟通,有的老师负责解决孩子的心理问题。

这种分工将来会推动教育,因为没有分工就无法在一个领域里面垂直纵深做深入的研究,很多技术和科学用不上,所以这是我们看到的第一个变化。

第二,互联网的杠杆以及网络效应。互联网的杠杆就使得一个老师可以给100人、1000人、1万人,像俞敏洪老师可以给100万人同时讲课,网络的杠杆不等于网络效应,网络效应是可以让社会上人人为师,可以让每一个人既做学生,但是他又可以当老师地参与进来,这就调动了全社会的教学资源。

第三,基于内容加上数据,它就会产生智能,这种数据智能,使得一个好的内容,它本身就能像老师一样跟学生进行智能的交互。

这三方面的条件使得情系远山可以把北京、上海这类大城市的教育资源,输送到边远山区。好的老师、好的课程、好的内容,结合当地情况,加上当地的辅导老师,能有效地让当地的学生学到跟北京、上海类似(我只能说类似,很难说完全一样)效果的内容。所以做公益这件事情的前提是效果的有效性。

过去几年互联网技术、数据、AI技术带来的变化,就使得公益的效果可量化成为可能。因此把这两个事情结合起来,才产生了过去两年的一些效果。尤其是去年我们看到,在内蒙一个中学,用了双师的班比没用双师的班高考成绩提高了50多分。某种程度上来说,科技、互联网解决了教育的不均衡。

俞敏洪:科技带来的几个优势是非常明显的:

第一,无边界、无空间、无时间的限制。我们曾经试过,把录播课给学生看,和直接同步直播让学生听,学生的兴趣完全不一样。学生发现对面是录播的时候,兴趣明显下降,他觉得那个老师不是我的,当学生们发现这个老师是同一个时间在北京、上海几千里外的地方对他们上课的时候,学生的兴趣立刻就起来了。

第二,精准教学这件事情对孩子来说也非常重要。如果孩子听不懂的话他就不听了。

但是,让孩子们自觉地听这样的课是有难度的。因为孩子的专注力不可能做到自觉地把所有的课都学完,所以一定带有我们现在说的双师模式,就是说线下有老师监督他们学。

这就是为什么面对面教学到今天为止,依然比在线效果更好的一个重要的原因。但是,在线能解决面对面教学解决不了的问题,所以在线要解决的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学生的学习效果问题。现在所有的机构都在摸索,我觉得这个摸索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随着对学生数据的精准定位,也随着把线下的辅导监督机制搬到线上去到最后是能够解决的。

这也是情系远山那些孩子学习效果能体现出来的一个重要原因。现在这个任务是谁完成的呢?是农村的那些老师完成的。

问题四:民办教育培训机构所担负的责任是什么?

俞敏洪:首先我认为培训教育是充满活力的,而教育最终的目的从来没有变过:培养一个完整的人。

第一,孩子成绩的提升,使孩子未来有更好的前途。

第二,但是其实家长背后也隐含了另外一个目的。我的孩子能否通过不同的教育系统,让孩子变得对学习更加热爱、更加有兴趣。身心要更加健康。

我觉得培训机构,一方面是对公立教育的拾遗补漏。我们更多的任务是把那些有需求的孩子,通过适当的方式让他们对学习产生兴趣、热情,并给自己自信,这是培训教育特别重要的一个要素。

第三,我们可以做实验。可以用科技体系,通过不同的教学方法、不同的科技手段,不同的数据应用来做实验。

当然了,整个培训领域要提高整整一个层次才行,这个层次是什么呢?

第一,我觉得要从目的性来说要提高层次,因为现在资本介入培训领域太多,不管是在线的还是线下的,资本推动培训机构往前走,这就导致很多对教育内涵并不真正了解的人也冲进了教育,而资本后面的推手,导致了把教育领域跟其他的什么商业领域一起来好像往前推动,甚至希望快速成功,一两年就要做出一个上市公司来那种感觉,这是第一个层次需要提高的。纯粹把教育当做一个快速成功的商业模式来做,我觉得这个认识是要提升的。

第二,整个培训领域中间的教学研究水平和老师水平要提升。教育领域承担了一个重大的责任,这个责任就是我们都是先收学生的钱,我们常常会发生很多教育机构做着做着做不下去了的情况,到最后的结果受害的不仅是老百姓损失的那几个钱,受害的更是这个孩子,耽误了学习。

张邦鑫:我觉得咱们作为培训机构,民办教育第一个是给公办学校拾遗补漏,刚才俞敏洪老师讲到了,没有做到的有些地方我们相当于做了补充。第二个,确实做了一些探索。因为一个公办学校不可能集中几千个研发人员来朝着一个方向、一个相对还不那么宽泛的方向去做突破研究。

俞敏洪:这里面还要补充一点,民间机构有试错的空间,在这点上我特别要向张邦鑫学习,因为张邦鑫在过去几年的科技投入中间特别敢于试错,尽管有很多不成功的时候,但是中间只要有一个成功了其实就是大事儿。

张邦鑫:第三,民办教育是社会发展到这个阶段必然的产物,尤其是我们中国社会,我发现中国人特别重视对未来的投入(整个华人,或者受中华文明影响的,包括我们周边的国家,像日本和韩国,都受到影响),比较重视对下一代的培养。实际上这些国家也在很短的时间就发展起来了,这跟大家重视教育是有关的,经济是社会发展的速度,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加速度,重视教育是非常划算的事情(不管对于个人、家庭还是国家),个人投资未来,你看我们成年人,那么多人去听喜马拉雅、看得到、上混沌,大家都在投资自己的未来。家庭就更不用说了。国家我觉得也是一样的。

同时,教育为整个行业解决了社会1000万人的就业。所以这个行业对整个社会的贡献和价值是非常大的,当然他们上课和授课,要么在家里头,要么是在办公室里面,要么是在教室里头,所以没有像外卖、出租车司机那么凸现出来,但其实他们不应该是一个被社会忽略的群体。

问题五:怎么看待新东方和好未来彼此之间(尤其是在培训行业和教育领域里面)的关系?

张邦鑫:用一句话总结,我觉得竞争最好的方式是向竞争对手学习。

新东方是在我创业第一天开始,内心就非常尊敬的一家企业。有几点特别值得我们学习:

第一,在那么多机构里面,新东方是第一个想明白,教给孩子(大学生)最重要的不是知识,而是学习的动力。让学生喜欢学习,而不仅仅是教给他知识。

第二,新东方最早想明白了,教知识不重要,教给他理想或者说情怀更重要。我第一次听到新东方精神的时候是蛮热血沸腾的,“追求卓越、挑战极限,在绝望中寻找希望,人生终将辉煌”。这句话我学到的是企业发展最重要的真不是教知识,更重要的是你能否给我们的学生、客户传递一种正向的积极的价值观和能量,我觉得好的教育是传递能量的,而不是传递知识的。

第三,我到今天还没学明白的一点。新东方非常牛的是,新东方做任何一个领域,到目前为止几乎都是后发先制的,不要说俞敏洪老师不愿意犯错,因为大家犯错,你犯好错,我照着学,再过几年我一样超过你,我不着急。新东方最早是做托福GRE的,后来做考研然后做留学,最后做K12,基本上他做到每一个领域,新东方体制内应该都有一套方法,这套方法就是如何向同行学习,并且在未来一段时间内超过他。当然我也想借这个机会跟大家一起,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好奇这个问题,好奇我们一起来请教一下俞敏洪老师。这是我一直很想知道的第三点。

俞敏洪:我们两家确实是冤家,确实几乎在同一个领域互相之间的竞争对手。但是中国有句话叫不是冤家不聚头,我们常常说夫妻之间常常也是冤家。好未来和新东方之间,真的是形成了一个良好的冤家之间的又是竞争又是合作的一个特别良好的局面。当然人才之间也有一些互相的流动,这个是非常正常的事情了。而且我说句实在话,要没有好未来的话,新东方做不到今天这么大,因为新东方当时是唯一比较大的机构(在好未来上市之前),我们觉得上市了就是万事大吉了,就可以安心睡觉了,在好未来上市之前,新东方是没有K12的,今天新东方K12占据的是绝对大头。为什么我们后来要拼命做K12呢?就是因为有好未来在做榜样。

张邦鑫:所以说新东方入侵了好未来做的领域,并且做到了某种程度上来说超越好未来。

俞敏洪:其实是相互入侵,因为好未来现在英语教育做得也不错。到底谁入侵谁,这个时间点还没有确定清楚。竞争对手之间的关系,如果从良好的角度上来讲就是这种关系。在座的所有的培训机构,不要在意你边上的竞争对手。我觉得竞争的底线大家要守住,不要在背后互相做突破底线的事情,这件事情上,好未来和新东方之间是从来没有发生过的,都是正常的那种能够摆到面上来讲的竞争关系,这个都不算是恶性竞争。所以这是第一点。

现在新东方和好未来比,好未来的市场估值比新东方要高(在美国上市公司的),后来我就跟新东方那些小兄弟们说,你们出去创业,我们加起来估值比好未来高就行了,所以大家有没有发现,新东方的小兄弟们在外面创业的挺多的。当然这也是开玩笑。

我只是想说,有这样一个竞争系统在,大家能形成一个强大的合力,互相之间能够学习,而且只要不破底线,到最后还能共同一起做一些对中国的发展有用的公益事业,或者说是提供互相之间的帮助,我觉得这件事情毫无疑问是一件美好的事情。我们都是做教育的,所以我特别看不惯我们教育领域之间的暗动作,因为你是做教育的,如果你在做教育中间内心都不光明,或者说中间有一些腻腻歪歪,我觉得你就不配来做教育。所以我觉得我跟张邦鑫在这方面还是达到了比较好的一致,这也是看到这两家机构,放在一起,对中国的民办教育领域,我觉得是有一定的示范作用的。我们要力图保持这种示范,使我们能够做得更好。

总而言之,我希望我们做教育的,我们的天空稍微干净一点。我觉得这是我们要做的事情。

主持人:新东方和好未来的关系是战略上精诚合作,业务上友好竞争。刚才两位说的过程,其实我想到以前我跑马拉松,老师讲过的国际上训练,跑得最快的运动员的方式,他们发现这个运动员非常有天赋,但是让他自己一个人练,他永远没有办法取得世界级的成绩。可是如果当他跟其他的队员在一起集体训练的时候,他们都成了世界顶级的运动员。我想这就是竞争与合作共存的一个重要的标准,一个因素。

今天,我们跟两位行业的领军者共同在这里探讨了与教育、与情怀有关的内容,让我想内心,我自己曾经也是民办教育的一员,我想教育是什么?刚才两位老师也说了,教授知识是需要的,可是教授知识是更好地让我们认识世界,但是在知识之外,我们无论在教育行业自己做好自己,其实我们也是给同行业,或者是来我们这儿购买我们服务的这些人提供一个标杆。我们有了情怀,我们有了对自身的标准,我们有了对自己企业和行业的标准,我想当我们有了这份儿情感的时候,我们不仅是在认识世界,我们更多地是在认识自己,这也是教育的终极目的。认识世界、认识自己,并且共同拥有美好的未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俞敏洪对话张邦鑫:最好的方式是向竞争对手学习
深网 | 俞敏洪对话张邦鑫:要把农村普通高中的高考入学率提升20%
俞敏洪张邦鑫二度“论道”:幽默中点透教育行业真谛
俞敏洪:反对6岁的孩子学15岁的“超智培训”
俞敏洪:我只用3招,让孩子彻底爱上学习!比你打骂强万倍!
扒一扒“体制外”教育培训圈内有趣的人和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