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诸葛亮“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解读

从《淮南子》到《诫子书》

 ——诸葛亮“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解读

          一、“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最早出处

   

 一千八百年前,诸葛亮在“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精神境界中,在隆中躬耕苦读十年。一提起“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人们就自然地想起了诸葛亮的《诫子书》(亦称《诫子篇》)。其实,这句话的最早出处是西汉初年,刘安的《淮南子?主术训》,其中语云:“是故非澹薄(同“淡泊”——引者)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宽大无以兼覆,非慈厚无以怀众,非平正无以制断。”

   刘安(约公元前179—公元前122年)是汉高祖刘邦的孙子,他比诸葛亮(公元181—234年)的年龄要大出360岁。《淮南子》是由刘安与他召集的门客共同撰写的一部规模宏大、内容丰富的哲学和政治学巨著。全书共二十一卷,除第二十一卷《要略》,作为介绍著书目的及各篇的内容提要外,其他各卷都冠以“训”,意思是对各种理论观点的阐释、解说。《主术训》系《淮南子》的第九卷,它阐述了君王驾驭群臣、治理国家的策略和手段。其主题大意是,考察左右的人,任用没有偏私,才可以算作公平;监督朝廷内外,判别是非没有偏颇,才可以算作正直。《淮南子》在对道家“无为”思想进行诠释的前提下,还大量引用了《易》、《诗》、《书》、《礼》的言论,对儒家的道、德、仁、义等观念,也给予了充分的肯定。综观《淮南子》全书的哲学、政治思想,最近乎老、庄,同时也融进了孔子、墨子、韩非子的思想,被称为“杂家”学派,堪称集大成者。

   三百六十年以后的诸葛亮,在隆中博览群书,兼容并包,兼收并蓄,摄取了包括《淮南子》在内的历代各个学派的营养,从而造就了这位名垂千古的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就是诸葛亮汲取了《淮南子?主术训》中的精粹,并在此基础上将其充实、拓展、完善,直至他54岁临终前,作为《诫子书》写给了他年仅8岁的儿子诸葛瞻,并以警醒诸葛氏后人。

   通读《诫子书》,我们就可以发现,诸葛亮是对《淮南子?主术训》中精华的借鉴、传承与弘扬,而不是翻版、复制与克隆。这本身就启示我们,当我们今天解读、实践“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时候,既要尊重它的历史原意,也要结合时代特征,赋予它新的内涵。

 

 二、“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思想贯穿诸葛亮一生

 

   诸葛亮跨越五十四个春秋的一生,共有两个二十七年,公元207年以前的二十七年,是他博览群书,修身养性,广交名士,静观天下,立志用世的准备阶段;公元207年到234年的二十七年,是诸葛亮身体力行,完善自我,尽忠蜀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奉献阶段。我们也可以说,前二十七年是他的“淡泊”、“宁静”阶段,后二十七年则是他的“明志”、“致远”阶段。生前,他深受国人爱戴,死后更长期受到后人的敬仰,他的精神,已经成为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份宝贵遗产。我们不得不承认诸葛亮是个天才,而在这位天才的一生中,为何单单对这个借用来的“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情有独钟呢?

 

   先让我们来看看他的《诫子书》全文:“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漫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其字面的大意是:有道德修养的人,是这样进行修养锻炼的,他们以静思反省来使自己尽善尽美,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不清心寡欲就不能使自己的志向明确坚定,不安定清静就不能为实现远大理想而长期刻苦学习。要学得真知,就必须使身心在宁静中研究探讨,人们的才能是从不断的学习中积累起来的;如果不下苦功夫学习,就不能增长与发扬自己的才干;如果没有坚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学业成功。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冒险草率、急躁不安,就不能陶冶性情使节操高尚。如果年华与岁月虚度,志愿时日消磨,最终就会像枯枝败叶般一天天衰老下去。这样的人不会为社会所用,不会有益于社会,只是悲伤地困守在自己的穷家破舍里,到那时再后悔也来不及了。这既是诸葛亮对其一生经历的自我总结,更是对他儿子及子孙后代的严格要求。

 

   在诸葛亮短暂的一生中,出山之后,日理万机,所以著述不多,在《三国志》本传中载有《诸葛氏集目录》,共二十四篇,十万四千一百一十二字,主要著作有《出师表》、《隆中对》(陈寿记述)、《上先帝书》、《答关羽书》、《与孙权书》、《将苑》、《诫子书》等。而“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作为引用语,却贯穿了他的一生,最后作为遗训,划上了他人生的圆满句号。

 

 三、“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思想博大精深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寥寥八字,竟然为天才的诸葛亮钟爱一生,而且经过人们一千八百多年的传颂,其影响力早已远远超过他的原创——《淮南子》,如果我们对“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轻易地做出“消极”、“过时”、“否定”等等的诠释,那只能说明我们自身的草率。“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所体现的思想,是博大精深的,它的精髓至少能从哲理性、真理性和进取性诸方面凸现出来。

 

   哲理性。“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是一句富含哲理的话。我国古代的哲人中,如孔子所说:“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老子也明示:“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它同“欲想取之,必先与之”,欲达目的,需先迂回曲折的道理一样,现在的“淡泊”、“宁静”,不想有什么作为,是要通过学习“明志”,树立远大的志向,待时机成熟就可以“致远”,轰轰烈烈地干一番事业。这就是老子《道德经》中所倡导的,“无为”的结果是“无不为”,他言“宁静”实则“制动”,他甘“居后”实则“占先”。尽管我国古代有儒、道、墨、法的“诸子百家”之争,但其实他们的哲学理念在很多方面是相通的。

 

   周恩来同志19岁时写的一首诗:“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正好体现了“淡泊”、“宁静”与“明志”“致远”的辩证关系,这就是哲学上的以“静”求“动”、以“屈”求“伸”、以“退”为“进”的辩证关系。有的人认为,“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说的似乎只是“文化界”和“读书人”的事,其实不然,因为哲理的境界是最高境界,它所阐述的道理是带有普遍性的。比如鲁迅在小说《故乡》中有这么一段话:“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里难道说的仅仅就是“走路”吗?不,它道出了许多让人深思的哲理;

 

   真理性。可能有人认为,“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太古老了,离我们太遥远了,太缺乏时代感了,其原因是,他们还没有真正悟出“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当中,所蕴含着的真理性。比刘安、诸葛亮早得多的孔子,说过许多话,比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比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是真理,到现在也没过时;孟子说过许多的话,比如“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这是真理,到现在也没过时;荀子也说过许多的话,比如“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这也是真理,到现在也没有过时……所谓真理,是正确反映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认识。“判定认识或理论之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毛泽东语)由此,我们考察古往今来,古今中外,凡成功者,莫不遵循了这一真理法则;凡失败者,莫不违背了这一真理法则。就拿诸葛亮生活的汉代来说,就刘邦、项羽而言,当初项羽的实力比刘邦要强大得多,照说得天下的应该是项羽,而不是刘邦。可是项羽贪于酒色,骄横狂野,最后仅落得一个“霸王别姬”、“自刎乌江”的悲剧下场。政治家、军事家如此,科学家、企业家、文艺家,乃至普通公民,也概莫能外,尽管真理有“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之分。但经过千余年检验的“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证明了它是真理,所以它也是没有时限的。

 

   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咏史》中有句名言:“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淡泊”、“宁静”,实乃中华民族的传世珍宝。诸葛亮自己实践着他“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座右铭,他躬耕陇亩,心忧天下。在清风明月中读史,在竹林泉石旁对弈,日观风云变幻,夜察斗转星移,不问名利,不求闻达,胸中的浩然之志和济世之才,已经在那青山绿水间浑然成就,当他离开隆中时,嘱咐切勿荒废农事,此去若大业能成,那时将回来继续享受这田园之乐。这一去,矢志不渝,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作为蜀国丞相,身后没有留下一分私产,留下的只是千古流芳的“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精神。

 

   进取性。然而“淡泊”不是弃世,“宁静”也不是慵懒。倘若只是一味孤高自许,却没有植根现实的理想,也不过是消极的逃避现实。倘若只是一味封闭自守,懒于交流,更是愚人的做法。“淡泊明志”,志在修身,进而济世;“宁静致远”,因达于天下而远,因泽于后世而远。“淡泊”与“宁静”并非空洞的华丽辞藻,并非书生的自命不凡,它需要真正高尚而淳朴、丰富而博爱的心灵。“淡泊”与“宁静”,是以“明志”与“致远”为终极理想目标的,是积极向上,催人奋进的。古人说过的话,是无法更改的了,“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这八个字,我们今天也不能更改它,如同当年诸葛亮给“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注入了新的内涵一样,到了今天,我们同样可以赋予它新的时代内涵,使其具有新的活力,新的生命力。

 当年,诸葛亮在我们生活的这块热土上,汲取了“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养分,同时也把这份宝贵的遗产留给了我们;一千八百年前,它曾经是诸葛亮的精神,今天,它理所当然地应该成为我们这座城市的精神,成为这座城市人的精神。

 郁达夫在鲁迅去世后不久,曾说过一段精辟的话:“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让我们永远爱戴诸葛亮,永远崇仰诸葛亮“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崇高精神,并使其与时俱进,发扬光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2018年——2041年”!!!“戊戌年——辛酉年”!!!“贰拾叁年时间”!!!“我和我的挚爱”!!!“我们壹致认为”!!!“宁静致远”!!!“非常得重要”!!!——2018年4月10日——戊戌年贰月贰拾伍日。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是什么意思啊?
集颜体楷书录诸葛亮《诫子书》(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书法家常写“宁静致远”,您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品读: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