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一位匿名培训经理的辞职感言


我在某通信行业知名企业供职11年,从底层技术支持岗位做起,到技术管理岗位,再到培训岗位和基层管理岗位,最后在培训经理这个职位上连续做了六年。

 

六年的时间,既不算长,也不算短,我也勉强能算是一个资深培训经理了。这些年,笔者经历了很多,付出了很多,也收获了很多。

 

今年年初,因个人原因决定离开这家公司。在离开之际,我打算做一个总结,把遇到的问题列出来,同时把我的想法也说出来,希望能和大家共同交流,思想碰撞,学习进步。

 

先简单介绍一下我的工作吧。

 

我所在的公司,是国内一家大型通信设备商,旗下产品线众多,覆盖通信行业几乎所有领域。而我所在的产品线,就属于其中的一个。公司除了要将研发制造的设备卖给客户,还要负责设备在用户现场的安装调试。这块,就是通常所说的工程项目交付,其实也就是售后。我所在的部门,就是负责产品支持的售后专门部门。

 

我作为培训经理,带领一个4个人的小培训团队(1名培训助理+3名培训讲师)。这个培训团队的工作职责,简单说,就是组织培训,服务对象是我们部门内部技术支持岗位员工,以及营销部门和国内外办事处部门的技术工程师。培训内容主要是产品技术,也包括一些职业素质类课程。

 

总而言之,一切都是服务于产品交付,服务于工程项目执行。

 

员工的技术水平,直接影响到现场设备的调试进度和成功与否,进而影响到工程进度和验收回款,甚至客户满意度。所以员工培训工作一直都被公司放在很重要的位置。

 

我所带领的培训团队,具体工作内容非常繁杂,挑主要的列一下:

1、负责总部及办事处现场集中培训班的组织和实施、远程培训的组织和实施、总部零散人员单独培养的安排;

2、负责组织产品培训教材的开发;

3、负责培训机房和教室等教学资源的管理和建设;

4、负责培训讲师队伍的培养和建设;

5、负责全年培训需求的收集整理,年度培训计划的制定和落实,以及培训工作总结和成果验收;

6、负责配合总部HR搭建能力培养和发展体系,制定培训制度和流程;

7、负责员工技能测评考试的组织和实施,包括出题、考试、阅卷等;

8、负责全年重点培训任务的推进落实;

……

 

关于工作量,培训团队一直以来都非常饱和。每年光是集中培训班,就要组织30多个,差不多每个班10-20个人,有的班甚至有30多人,难度和压力可见一斑。更何况还有现场培训,甚至还要承担相当一部分客户培训任务(公司有专门的企业大学,一般情况下,客户培训由企业大学交付,但企业大学因为各方面原因,经常会求助我们的帮忙)。

 

搞过培训工作的朋友都清楚,培训经理既要搞培训,也相当于半个行政文员,因为培训的组织实施伴随着大量的行政工作,也就是所谓的“杂事”。尤其是组织集中培训班的时候,学员很多都是外地出差到总部培训,牵涉到的后勤工作更加繁杂。

 

好了,回到主题。其实,我写这篇文章的主要目的,就是把这些年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梳理出来,和大家交流。我是一个典型的处女座工科男,认死理,比较轴。我一直都努力致力于培训工作的效率提升,想尽办法完善工作的每一个环节,对自己和对团队都有要求,希望将培训工作做得尽善尽美。前面说了,本人技术出身,深知培训对于技术岗位员工的重要性。但是,我遇到的问题和困难,虽努力尝试尽力解决,但一直解决不了,备受困扰。说实话,离开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于很多问题的无解,从努力到失败,从失败到失望,从失望到绝望。

 

痛点一、为什么而培训?


这个问题提出来,可能大家会觉得好笑,刚才文章里不是说了么,为了员工能力提升而培训,为了项目交付而培训。其实,表面上虽然是如此,但实际上情况却复杂得多。

 

公司的项目,从来都是缺人的。

 

不仅人员的技能不能满足项目要求,而且人员的数量也通常不能满足要求。所以每当有新项目启动,都伴随着人力的问题,办事处没人,找片区要人,片区没人,找总部要人。能用的人就这么几个,一个萝卜一个坑。往往为了人的问题,前后方吵得不可开交。吵到最后,实在找不到人,只能临时培养。运气好的,能找个有基础的,运气不好,找个新员工来充数,现学现用,临阵磨枪。

 

关于人的问题,属于老大难问题。干了11年,这个问题从头至尾就没有解决过。一方面,是因为成本。行业竞争激烈,利润微薄,想要盈利,就不得不使劲控制成本,包括人力成本。另一方面,是因为人员职涯发展。做工程真的太辛苦,搞技术又难又累,技术更新快,一般很少有人愿意长期干。干个几年,要么转岗,要么离职,所以人员流动比较多(这就是为什么都说干通信的都是吃青春饭的,尤其是干工程的)。再一方面,代表处的工程项目时有时无,都是间续性的。有项目,就要人,没项目,就想着把人搞走。

 

所以我们培训面对的最大问题,就是年年都在拼命培养人,可是年年人都不够用。全年的培训名单,到年底刷新的时候,发现很多人就已经走了(离职或转岗),第二年再刷新的时候,又少了很多,就是这样。选、育、留、用,四大环节,搞定前两个,搞不定后两个,显然是不行的。

 

PS:公司试图通过外包的方式解决这个问题,但是外包人员能力水平不足,加上公司产品在稳定性易用性各方面都达不到要求,所以解决的效果并不尽如人意。(说到外包人员的技能培养,那问题就更多了,限于篇幅,不展开说)

 

培训,是为了解决人的问题。可是人的问题,只靠培训就能解决么?

 

痛点二、人员能力模型怎么才能落到实处?


之所以提出这个问题,也是被它困扰了很久很久。

 

既然要做人员能力培养,就要有人员能力模型,要有培养标准,要有验收标准。作为我们的培养对象,究竟要求他具备哪些方面的能力,分别要达到什么样的程度,是应该明确下来的。但实际上,具有哪些方面的能力,这个比较容易,例如产品开通能力、方案编写能力、故障处理能力、培训宣讲能力等,但是能力的分级,就不是那么容易界定了。

 

比如说,产品开通能力,公司分为初级、中级、高级。(这个定级,为了对人员能力进行评估,也为了对培养前后的效果进行量化。)公司还提出了能力色谱和能力矩阵。看上去高大上的样子。实际上,操作过程中这种评估非常不严谨。评估完全是三两个人凭借主观意见进行评估的,即使评估人是专家,对这种能力的模糊评估更多的“关系评估”。例如开通能力,初级是评估对象能够独立开通,中级是评估对象能够“熟练”独立开通,这其中模糊度太大,再例如,方案编写能力,初级是评估对象可以编写简单的技术方案,中级是评估对象可以编写较为复杂的技术方案,这里面的尺度,对于评估人来说,实在难以把握。到最后,就变成了要么看关系,要么瞎评估。或者就是评估数据服务于报告汇报。什么意思呢?就是为了报告而评估,年初评估分压低一些,年底评估分放高一些,写报告就好写工作量和成绩了。人员能力模型和评估结果变得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工作量也体现不出任何价值。

 

我认为,带有目的性的主观评估都是耍流氓。

 

对于技术水平,其实公司是有产品技能测评考试来进行评估的。包括笔试、答辩和举证。但是在操作的过程中,也暴露了很多问题。笔试作弊,题库泄露,导致普遍高分;答辩都是远程答辩,考官的责任心缺失,加上工作繁忙,经常放水,也有很多关系户,基本上免答直接给过;举证就更虚了,举证材料注水严重,考官也没有精力核实,往往看都不看。在这些情况下,技能测评考试的分数也失去了参考价值。只是因为分数和岗位评级挂钩,所以大家都想办法蒙混过关。这一切都流于形式,大家都在走过场。

 

可是如果人员能力都没有准确的评估结果,那结果运用又从何谈起呢?

 

痛点三、苦等的平台支撑到底在哪里?


大公司有大公司的好处,有自己的管理支撑平台,有自己的平台开发团队。大公司也有大公司的坏处,僧多粥少,永远没机会轮到你调用平台开发资源,你的平台支撑永远都指望不上。

 

培训工作对平台的依赖是很强烈的。培训开班的管理流程,员工的培训数据管理,技能测评考试的组织实施,培训教材的上传发布,这些都离不开平台。但公司的平台资源永远都不会往培训上倾斜,往往投入到商务,物流,合同,人事或其它领导重视的方向上。换句话说,培训在领导心目中的重视,往往停留在口头上。提了多年的需求,永远等不到解决。然后我们只能苦逼地用手工方式来做,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如果平台支撑能够到位,培训工作的效率会大幅提升。

 

平台服务于流程。对于一家大公司来说,如果连平台都做不好,说明它流程一定有问题,管理一定出问题,发展一定成问题。

 

痛点四、到底什么才是最重要的?


培训工作的目标,在于培训覆盖人数尽可能多,培养效果尽可能落地,也就是说,保质保量。

 

围绕这个核心目标,需要不断改进工作中的所有不足之处,包括流程制度的改进完善、培训课程的质量精耕、培训讲师的锻炼磨砺等等。这些都是工作的主要侧重点。一项工作想要做好,无非就是责权利三样。公司对不同产品线的培训团队进行对比评优,工作绩效排名,也就是“考核”。

 

考核是把双刃剑,考核规则的设定非常重要。如果考核规则设计得好,那对团队工作表现会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如果考核规则设计得有问题,不仅对工作不会有正向促进,反而会有负面损害,甚至打击团队的工作态度和积极性。


考核是和企业文化紧密相关的。培训工作的相关内容并不好量化。从工作量的角度看,公司不同产品线,人数差别很大,单纯看开班数量和学员数量并不合理。所以考核项目基本上侧重在效果质量方面。和前文提到的技能评估一样,在公司,对培训的满意度评估也变成了人情评估。打招呼、利益交换等等,为了考核成绩,各个团队的工作方式都变了味。原本是公司考核组织部门对各团队进行工作质量评估,后来拉关系的和钻空子的实在太多,不堪骚扰,改成了学员进行满意度评估,把烫手的山芋甩给了学员。各个团队就开始八仙过海模式了,通过各种方式做学员的关系,争取满分。每次考核的分数一个比一个高,看上去满意度几乎爆棚,工作无可挑剔。可实际上呢,大家都心照不宣。

 

在我看来,公司的考核是非常不合理不科学的。我们一个100多人的技术支持部门,考核指标40多项,很多指标都设置得太理想化,完全没有意义,演变成了为了考核而考核。考核对于领导的重要性又不言而喻,所以每年在各种考核指标中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精力。所以,每年团队的工作量工作强度都很大,但是很多值得深耕细做的事情,都腾不出精力来努力做一下,例如课程开发。

 

考核项目设的多,团队主要目标容易迷失。并不是考核越多,工作都能做得越好。毕竟资源总是有限的。如果无法客观准确地评估,那就更失去了意义,这样的考核项目不如删掉。否则,在虚的上投入了,在实的上必定会减少。

 

总结:为什么一直说企业文化重要,因为企业文化渗透进了企业的制度流程,影响大部分干部和员工的工作方式和态度。中国受儒家文化影响太深,对规则的态度还是以想着如何绕过为主。制定规则的人,也无法做到坚决地执行。人性方面的东西,不是简简单单几个考核制度能够改变的。

 

我不是管理学的专家,只是一个想努力把工作做到更好的普通培训经理,很多问题我都尝试过各种途径解决,但上述问题一直收效甚微。我也无法忍受有问题却无力解决的痛苦煎熬,加上其它的一些原因,所以决定离开。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考核考察情况总结报告
不懂绩效管理,何以为继?-今日头条
想快速走上人生巅峰?请先做一个合格的“加薪”员工
干部胜任力体检项目
检验员培训记录表
企业培训机制的建立_企业内训_北京盛世聚才管理顾问有限公司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