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古风犹存说晋语
userphoto

2023.02.10 山东

关注

                      

中国北方人说的话都是“官话”,有东北官话、冀鲁官话、胶辽官话、江淮官话、中原官话,甘肃、宁夏人说的是兰银官话,就连大西南的云贵川说的也是西南官话。所谓“官话”,可以理解为普通话,周朝称“雅言”,明清称“官话”,1909年始称“国语”。

差不多每个朝代都有“官话”,每个朝代的官话大都以都城附近的方言为基础。中国古代的都城,周秦汉唐主要在长安(西安),东汉魏晋在洛阳,宋朝因为建都开封,官话以开封话和洛阳话为标准话。所以,长期以来黄河流域的方言便成了通行全国的语言。

元朝入主中原后,因汉化程度不高,仍以蒙古语为“官方语言”,但汉语还是元朝民间主要语言。汉化程度不高正是元朝在中原只存在了九十年的原因。

明灭元,“壹以中原雅音为正”,以南京音为基础音系,南京官话为国家标准语。明朝北京宫廷人员,需要讲“纯粹的南京话”

清朝入关后,他们没有以满语作为国家通用语言,而是用他们未入关之前在辽东所学会的辽东方言来当普通话。由于与原来中国的通用语变化不是很大,所以推广很快,此后就变成了现在这样的普通话了。以至于现在我们的普通话仍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语音的一种语言。

晋语为什么能保持独特性,成为中国北方唯一的方言呢?

首先是地形地貌造成的。《山西通志》说山西地貌“恒山峙其北,大河绕其南,四塞襟之,五原控之。”晋语核心区域被太行山、黄河、太岳山脉和中条山脉所包围,阻挡了强势的中原官话北上和北京官话的西进。在这样的背景下,晋语从民族共同语中分化出来,成为华夏语族的一种独特方言,使晋语区成为一座“方言孤岛”。

而中国北方的其它地区,东北地处东北平原;河北、山东地处华北平原;河南和安徽、江苏北部地处黄河中下游平原、江淮平原;关中是八百里秦川;甘肃有连通东西的河西走廊。北方大多数地区都是信息流通,人员往来频繁,想保留语言的独特性,自然很难。

晋语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是一种“古风犹存”的方言。晋语是古语中最早的一批方言,晋语出现时还没有官话,现在的官话里仍能找到晋语的痕迹。晋语别于官话的最大特点就是保留入声①,新《中国语言地图集》将北方所有有入声的地区方言冠名为“晋语”,并从现代官话中分立出来。

晋语非常有特色,很有音律感、韵律感。对照许多北方方言看,晋语是最接近文言的方言,而文言是沟通现代人和古代人的桥梁和纽带,是高雅的语言。现在太原、晋中的方言就是唐朝人当时说的话,甚至是更久远的祖先说的话。

晋语发音难懂,词汇奇特,他们是北方人中的一群“叛徒”。温州话一直以其生僻性被称为“恶魔之语”,温州话因为其发音晦涩难懂常被人们调侃,称其是国家情报专用语。如果说温州话听起来像缅甸语与日语的结合,那么山西话就像是跟外来生物交谈所用的语言。中国“南方有一大群人说北方官话”。反之,同样“北方有一大群人不说北方官话”,这个神奇的方言就是晋语。

古代词汇保留最多的地方,一定是在闭塞偏远的乡间。那里农民习语,全都承自祖先。像山西这样的地方,天高地远,山川阻隔。几千年来生产方式水平低下,生活方式保守落后。官方语言无法融入,政治风云难以波及。正因为如此,许多一两千年前的,甚至更久远的生产生活日常词汇、语义,在这个“圣人布道此处偏遗漏”的地方停滞,在晋地农民的口语当中,活生生地使用至今。

晋语最早可追溯至汉代扬雄《方言》中所述的“赵、魏之西北方言”。由于魏国曾与赵国交换土地,故而魏国西北部除晋南地区被秦国占领,其余地区后来均属赵国。汉语方言学学者乔全生认为晋语为唐五代西北方音的直系遗传,因为在夏汉词书《番汉合时掌中珠》中可以看出很多痕迹都与晋语都有切合。

今山西大部分地区和毗邻地区在春秋时期为晋国所有,战国初期,韩、赵、魏三家分晋,据学者(陈庆延《方言史研究中的社会语言学视角——以晋语史为例》)观察今晋语的区域早在公元前325年到前295年在赵武灵王手中已经初定规模。战国中晚期的赵国,尤其是赵武灵王执政期间,赵国的地理边疆与今晋语区大体相当。此外,韩的一部分地区也包括在晋语区中,所以说今天的晋语区的基础是韩赵两国的疆土。经过两千多年的历史变迁,这样的格局也没有发生大的变化。历代所发生的局部性的变化,不仅使这种格局越来越符合今晋语区的划分,而且使晋语各次方言区的分片,也与历史上的行政区划基本上符合。

晋语是客家话最近的表亲。晋语区的人,就算一次也没有听过客家话,却能大体听懂客家话广播,在听到客家话时,还有一种久违的类似听到乡音的感觉。这是因为南北朝时,“五胡乱华”,十六国动乱,都是从晋语区开始的,晋语区的人大量逃往南方。唐·张籍《永嘉行》诗云:“黄头鲜卑入洛阳,胡儿执戟升明堂。晋家天子作降虏,公卿奔走如牛羊。紫陌旌幡暗相触,家家鸡犬惊上屋。妇人出门随乱兵,夫死眼前不敢哭。九州诸侯自顾土,无人领兵来护主。北人避胡多在南,南人至今能晋语。”

鲜卑族统一北方后建立北魏朝后,并没有将鲜卑语当成普通话,而是将平城方言当成国语(普通话);此后成为“国语”的平城方言很快在中原成为通用语言。至于当时的国语与现在的大同话有无区别,因无录音机,没有样本依据。

晋文化在历史上没有受到严重的摧残,没被割裂,保持了一致性。秦汉、唐宋时期,晋语区特别是雁北、陕北地区民族构成复杂,先后有数十个民族在这里盘踞,这一地区成了民族的大熔炉,生活在这一地区的人们,身体里流淌着几十个民族的血。他们的民族倾向性差,民族意识不强,不管是什么民族打过来,他们能打就打,打不过就降,因此不管是哪个民族都能接受他们,得以相安无事,共存共荣。

到了元明清三代,近800年间,晋语区避开了蒙古人征服中原战争、元末农民和民族战争、明初成祖朱棣的夺班战争、明末李自成和张献忠的农民战争、清人入主中原战争、太平天国战争等一次次导致人口大消亡的战争,在中国北方能避开这么多血腥屠戮的地方委实不多。

靖难之役后,永乐帝迁都北京。由于连年战争,华夏赤地千里,没有人烟。永乐帝随即下令,派十万人马督押,把山西的众多百姓迁徙到人烟稀少的地区来,其中移到北京的不下十万人。通过这种方式,明初经洪洞县大槐树处迁往全国各地的移民,达百万人之多,其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影响之深,不仅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的,在世界移民史上也是罕见的。

山西各地的方言出入较大,即便是邻邑,口音也相差甚远,当真是十里八乡虽同源,却不同音。最令人不可思议的地方是,晋语无法做到覆盖本省,却能覆盖、影射到许多个省市。洪洞大槐树,是一半中国人的老家。一半中国人的母语里,都包含着晋语。

有专家推论:现在的北方话并不是汉代的汉语,也不是唐代的唐语和宋代的宋语,它和元代以后的官话最为接近。由于北方自汉代以来不断地有胡人南下入居塞内或入主中原,现代汉语是从汉唐时期的古代汉语经过占领汉族人中原地区的游牧民族的嘴巴后演变过来的,使得北方的华夏古音逐渐胡化变成了今天的北方话。

此说我不敢苟同,至少晋语并非如此,因为在晋方言中,至今原音词以成群形态牢固地占有着汉语单音词的位置。在蒙元统治之前,原音词早已存在于汉语。《尔雅》《说文》《方言》始有记述,北宋宋祁、孙穆,南宋洪迈、王观国、朱辅等南方人,也都记述了当时南北方口语中的一些原音词。蒙语最有资格,最有势力改造汉语。晋语较完整地保留了入声等古汉语的特征,足可以说明,这里并未发生过蒙语词语批量取代汉语单音词过程。

唐是晋的古名,晋语区是中国唐诗重要产区。《全唐诗》中记录的晋语区诗人作品有5000多首,占总量的十分之一。山西历史上出过许多大诗人,如白居易、柳宗元、王之涣、王维、王昌龄、王翰等。这些唐代诗人肯定不会说当今的普通话,用普通话去朗读唐代山西诗人的作品,许多韵味出不来。实际上,这些唐代大诗人当时都说晋语,因此在诗歌创作中的平仄声调,也多多少少带有今天晋语的影子,如柳宗元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用普通话读和晋语读,韵味是完全不同的。

“平水韵”是由其刊行者刘渊原籍江北平水(今山西临汾)而得名。平水韵依据唐人用韵情况,把汉字划分成106个韵部(其书今佚)。直至清康熙年间,后人编撰《佩文韵府》时,仍遵循“平水韵”的韵部,足见晋语并未受到所谓的胡化。

晋语不等于“山西方言”,晋语指的是山西及其毗邻地区有入声的方言。需要说明的是,语言学的晋语区中不包括晋南27个县(市、区)及广灵县,因为它们的方言中没有入声字。今日临汾、运城所在的晋西南地区,虽然行政区划上归属于山西省,但近世大量接受了来自河南、陕西的人口。其中河南地区人口占比较高,主要的流入高峰是1900年前后和1945年前后。1900前后年的流入高潮,是由于在丁戊奇荒中,山西省的人口损失远高于其余省份。1941年的中条山战役,晋西南死的人数最多,接纳的中原官话区人口最多。所以越往南越说官话,越往北越说晋语。

有人说我们山西话“土”,不好听,我不以为然。清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四朝文臣祁寯藻就是我们山西人。祁氏学识广博、享誉天下,曾作为道光、咸丰、同治三任皇帝的老师,讲经授学,世称“三代帝师”。直接导致道光、咸丰、同治皇帝满口山西话。行走庙堂之间,凭借“吾皇旺岁旺岁旺旺岁”的山西式礼词,使晋语风靡朝廷内外,一时无两。“前后鼻音不分”竟成为当时的“潮流”。

大同方言为典型晋语, 1600年前即为国语。据史料记载,北魏道武帝拓跋珪自公元386年正月定都大同至孝文帝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南迁洛阳,大同一直是北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孝文帝规定在朝廷上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并称汉语为“正音”。要求“一从正音。”三十岁以上的鲜卑官吏,在朝廷上要逐步改说汉语。三十岁以下的鲜卑官吏在朝廷上要立即改说汉语。如有故意说鲜卑语的,要降爵罢官。由于孝文帝的“颁诏”,使当时的若干少数民族语言趋于一统,进而使用标准的官方语言——平城话。

北魏时没有电台,也没有电视。如果有电台及电视,播音员及主持人肯定是一口纯正的大同话。再展想一下,如果那时就有联合国,中国特使开会发言满口大同话;外交部发言人满口大同话;在华留学生,学的也都是大同话。国人都以争相学说大同话为荣。

直至元朝,大同仍是个文艺非常繁盛的地方,街头丝竹之声不绝于耳。不信去看看元朝的杂剧,那句台词不是大同话?

就全晋语来说,按当前普遍认同的说法,大同方言属于大同包头片。主要分布在山西北部和内蒙古中西部,呼和浩特方言就属于晋语。也就是说,呼市的方言搁在北魏,也属于标准的国语。如果眼下大同仍属京城,我们说呼市话的人随意到个地方就可做外教,甚至可以去外交部当汉语翻译或发言人。

其实大同话软软儿的挺好听,不信我给你举几个例子:

1、有一个后生去商店买衣裳,对服务员说:“给拿件带倒插儿的白不(布)散子。”售货员一想这是要衬衫,就顺手拿了一件递给他,没发现后背有点皱。

后生说:“这儿咋圪促啦?”

售货员说:“你扑拉扑拉就展了。”

“那给我拿个猴儿筋。”

“你要猴儿筋竹啥?”

“撸住好拿!”

2、“夜儿个上街,吃了个撅圪达,扑流扑流,吃的就想起你来啦。哇哇的就给嚎开啦,贵贱想你想的扎不住,你多会还岗钱呀?”

3、有个老大同到北京下馆子:“服务员,给岗拿个烟灰钵儿。这水太拔啦,倒点滚水,拿圪垯搌布。”服务员:“·¥#%¥„„%¥—”   

4、大同人参加泼水节,忽然大骂:“谁啪的?谁啪的?咋走不正色?”导游告诉他:“泼你是祝福你!”他说:“哎呀,您儿不知道,那个枪崩猴啪的是滚水!”

5、大同版《大话西游》“曾经有个女女,摆在岗面前,岗硬是没带要朝理她,等到岗知道没求了才想有她也不赖。如果老天再能给岗一次机会,岗会跟女女说:你跟岗哇!”

6、一个大同后生在北京念大学,假期回家后,他爹问他:小兔崽子,啥时候回来的?儿子说:昨晚……他爹过去就给了他一巴掌:重说,啥时候回来的?儿子说:夜儿个黑张……老子笑了……

7、大同人去上海商谈,对方热情招待他们,席间气氛热闹。劝菜时,作为客人,大同人非常礼貌地用“同普话”说:“你们也鸡(攲,夹菜)!你们也鸡!”上海人被搞得十分尴尬,只得默默思索“大同人咋这样啊,真是搞不懂。”

8、即便用大同话朗诵徐志摩的《

悄秘圪促的我走了

就像我悄秘圪促地来

不提溜走一片云彩

水底下的草草啊

圪囚在那儿轻轻地忽颤

不过大同人说普通话可不好听,嘴里就像含上燎炭圪渣了。

还有,土生土长的大同人,说着一口硬气的大同话,很多外地人,听了后犯愁,到底是夸呢还是骂人呢?比如:

乃逼兜呀(意思是给你警告,以后注意点,小心扇你耳光得!)

扑刀子圪呀(意思是你太着急或者是速度太快!)

菜水勒气的、少寡逼哇(意思是你不要多说了,净说点没用的,别人不想听!)

没时收货(意思是你没有一点用!)

则愣玄天(意思是你性格太僵,跟毛驴似的!)

球迷信眼(意思是你不机敏,像没睡醒!)

哥们不要笑话我啊,当年有话为证:世界大同,大同世界嘛。当年平城(大同),琼楼玉宇、华灯璀璨、人声鼎沸、车水马龙、灯红酒绿、歌舞升平,那时哪有北京?那时的北京还是蛮荒之地,属于边陲,不远处的沧州就是林冲发配的地方。我想用孔乙己的口气来结束此文:哼,老子的祖上也曾经阔过,也是都城中之人!

注①:什么是入声呢?诗词里面常说的平仄问题,里面的平是指平声,仄就是上、去、入三个声调。在绝大部分现代官话中,入声已经消失,而并入其他三个声调,比如北京话和普通话。关于入声,我就不说什么学术上的定义了,看这几个字:一、七、八、十、踢、德、捉、桌,只要用大同话念一下,应该都能感觉出来什么是入声了。如果还不明白,请对照一下“不布、一衣、渴可、接姐”这几对字的发音,就一目了然了。

在普通话里以及几乎所有北方的官话方言里韵母都相同,在晋语里韵母就不同:每对的第一个字是入声。就是这几个字的韵母部分最后有一个气流突然阻断的感觉,很“促”的一种感觉,这就是入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山西晋城有什么特别的方言?
为什么山西人说话和周围的河南河北陕西都不一样?
为什么普通话语音四大声调中没有"入声"?
《四方异声——普通话和方言》教案1
有人说唐诗里那些不押韵的诗歌,如果用山西方言读就押韵了,这是真的吗?
汉语知识1. 汉语概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