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在成功学流行的今天,这本皇帝读的书带你大道至简 | 思想食堂


文/思想食堂


在历史的变迁中,统治者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他们的一举一动,影响的是千百万人的命运。所以,从小对他们的知识修养要求也格外严格。


史书记载,周朝的王后一怀孕,小孩还没有生出来,太傅、太保、太师三个老师已经给小孩子指定好了,一个负责体能,一个负责知识,还有一个负责德行培养。


周朝对统治者的教育培训机制非常完善,所以他们的天下相对也坐得比较稳。


《大学》作为四书之首,不仅讲的是统治者统治国家的学问,还是古代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对于普通人如何为人处世,也有非常大的启发。



9月2日,复旦大学哲学系教授张汝伦做客思想食堂,带领大家一起研读了这本儒家经典。


《大学》为什么能成为“四书”之首 


《大学》与《中庸》《论语》《孟子》一起并称为“四书”。


书先生的父亲钱基博说,《大学》之书,古太学(太学是古代的高等学府)所以为学之道。意思是,古代太学为什么要教,为什么要学,学的根本目是什么,答案都在这本书里。




《大学》为“初学入德之门也”,书中第一章便提出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条纲领,又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条目。将儒家整个思想规模、做人为学的前后顺序说得十分清楚。


一字一句读《大学》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这是《大学》的第一句。“明明德”非常重要。 第一个“明”是动词,解释为彰明、弘扬。明德,实际上就是智,智是最高的德,最根本的德。


所以,明明德的意思就是,一个人要把学识发扬光大。对于统治者来说,就是表现在你如何领导人民,如何给人民谋福利;普通人则要在日常行为中显现出来,即“知行合一”。


朱子把“明德”解释为,“人之所得乎天,而虚灵不昧,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


意为通过教和学,让你有能力懂这个道理,能够聚众理而应万事。明明德,不是靠沉思冥想,而是靠道德实践。



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这三个是递进关系,最后达到极致。


世界上事物的根本道理,就叫至善。朱子说,事理当然至极,又说至善是行到极处,就是说做好事做到极致。


“止”有两重意思,一是不达到最高的境界,永远不能停,永远要向前进。二是达到了之后不能够改,不能动摇,即值守不迁。


止于至善非常难,因为人总有各种各样的想法。至善是我们的一个理想,也是我们行为的终极标准,不光要达到,还要守。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


人会有很多个人利益上的考虑,要战胜它很难。但是,《大学》认为,知止就能定,只有真知止,才能守善不偏。


“定而后能静”,就又进了一步。人在这个世界上,时常受到外界和自己的影响。如果我们修为不深,打坐也好、静坐也罢,尽管人坐在那里,思想却像跑马一样。


“定”,包含坚定、镇定、笃定,各种各样的定。有了“定”,才能真正做到吾道一以贯之。


所以如果你不读书,却说自己有一个坚定的信仰,那就是盲目的信仰。一定要读了书,很多道理搞清楚了以后,你才能够真正达到“定”。



“定是理,静在心,既定于理,心便会静,若不定于理,此心只是东去西去。”这是朱子讲的。


总而言之,“定”是一种客观状况,而静是人的主观心灵状态。心理要能确定,下一步就是如何达到静。


朱子说过,心定就是心不妄动,心不妄动就是静,妄动者只是无根而动。为什么会静不下来?因为心里面没有根基,这个根基就是至善的根基,你没有根基,就会无根而动。


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静而后能安”,意思就是我们知道所有的真理、所有的天道后,才能够安。


“安而后能虑”,朱子认为“虑”就是处事精想,做人做事,要考虑得精深一点,长远一点。



虑不是纯粹指思维,儒家倡导思与行合一,思虑得当,行为才能够得当。


当你能够真正地有理性的认识,知道怎么正确地对待事物,你就会有新的思路,这叫“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朱子对这句话的注释是:“明德为本,新民为末,知止为始,能得为终,本始所先,莫终所后。”


他没有直接讲终始、本末之间的关系,而是告诉我们始终和本末在哪里,重点在哪里,主从关系什么样,让我们按照这几个点去思考。


读书、做人也是这样,我们要知道物有本末,事有终始先后,要想清楚,何者为先,何者为后。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明明德”要表现为具体的、实际的,对统治者来说,就是要证明你已经明德,那你就要把国家治理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具体而言就是,要把天下国家搞好,最后还是要落实到个人的修为上。一步一步从外到里,推到最最原始的地方,从“格物致知”开始。



“格物”是什么?汉唐对“格”的解释一个是来,还有一个意思是致。


格物的意思是这个世界不断地向你呈现很多事物,既包括事情,也包括物态,你要能够接受它们,琢磨它们,研究它们。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


为什么不把意诚、心正放在前面,而把“格物致知”放前面?为什么不是先从内心开始,然后琢磨外面的世界?


这么问,实际上是从现代的思维逻辑出发的。我们现在有内外之分,认为诚意正心了以后,才能格物致知,由内到外。


但是古人认为,万物一体,人力和物力、天力是一体的,所以你一开始如何诚意正心?怎么来表明你的心正,怎么能够证明你诚?


因此,格物以后才能致知。这个知,包含了对世界的整体认知,在世界上如何为人为事。


格物致知了以后就是意诚。是说一个人在世界上,做事情要知心,一定不要骗自己。


意诚而后心正。为什么要正心?因为心是不容易静的,摆来摆去不容易正。而正的一个主观条件是,自己不要偏,才能把心放到应该放的位置上去,这样才能够修身。


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修身不是根据既定的行为规范来纠正自己的行为,而是在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过程当中,不断地完善、提高自己,反省自己,能够看到自己的错误,不断纠正自己。


所以修身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始终要在实践当中进行,是一个终身的学以成人的过程。


身修了以后,你才能够齐家,然后治国。


孔子说“修己以治人”,把自己管好、修好了以后,再来统治天下百姓。学习也是这么一个目的:修己治人,修己安百姓。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付金才:朱熹未懂《大学》,妄补“所谓致知在格物者”章
要想读懂《大学》,先看看这些,会让您脑洞大开
《大学》经文章——三纲领、六要素、八条目
《祖述槐轩》⑰——《传》之二章 l 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①
大学课堂培尖练
《大学》注释(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