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儒家经世学派考原6

  理由之七:在孔子去世之后,子贡是孔门实际的接管和料理者。

  孔子子贡师徒两人见面之后七日而孔子卒。《左传·哀公十六年》记鲁哀公诔孔子文:“旻天不吊,不慭遗一老,俾屏余一人以在位,茕茕余在疚。呜呼哀哉!尼父,无自律!”子贡很不客气地批评说:“君其不没于鲁乎。夫子之言曰:‘礼失则昏,名失则愆。’失志为昏,失所为愆。生不能用,死而诔之,非礼也。称‘一人’,非名也。君两失之。”(62)这就是说,孔子生前不尊重而用之,死后却又装作很沉痛的样子发诔文哀悼,而诔文又窃用只有周天子才有资格使用的专用名词“余一人”,既失礼又失名。这样一个既昏且愆的君主,不会有什么好结果的。如果不是名动天下,不是孔门主事之人,恐怕是没有人敢对君主的示好做出如此轻蔑性的批评的。《孔子世家》载,孔子死后,葬鲁城北泗上,弟子皆服丧三年,唯子贡庐于冡上,守六年然后去。在这里应该特别注意的有两点:其一,为什么别的弟子包括像曾参那样以孝著称的弟子都走了,唯有子贡留下来了?难道仅仅是因为师徒情深?还是子贡很闲?师徒情深是肯定的,闲暇则决计不是。子贡小孔子31岁,孔子死时子贡42岁,正值盛年。且他这样的人物怎么会没有事做?只有一个解释,那就是孔子去世后他是主事之人。别人都走了,唯有主事的人不能走。其二,在对他来说极其宝贵的六年之中,子贡都做了什么?我们虽然对此一无所知,但可以推知一定不会只是守墓而已。我很怀疑,后世相传但又难以确定的许多孔子的著作,很有可能就是出自子贡的手笔,至少是经过子贡之手整理而成的。仲尼和子贡是儒家最了不起的代表人物,子贡是孔子的继承者。太史公说“夫使孔子名布扬于天下者,子贡先后之也”(63)。这绝非虚言。荀子把仲尼、子贡并称,不亦宜乎!

  理由之八:子贡与荀子的思想旨趣相一致,盖因荀子受到过子贡的影响。

  《仲尼弟子列传》记他“好废举,与时转货赀”,即喜好囤积贮货逐时货卖以取利。又说他“常相鲁卫,家累千金,卒终于齐”。子贡早荀子不过100多年,且享有如此不朽的名声,这对于崇拜“天不能死,地不能埋”之类大儒的荀子来说是极具吸引力的。荀子曾经长期在齐国游学,对终老于齐国的大儒前辈子贡不可能不加注意。慕其人则求闻其事,闻其事则求知其学,故而荀子之学应该是受了子贡影响的。子贡显于世,荀子也不想埋没了自己;子贡豪富,荀子也不想过那种箪食瓢饮、节衣缩食的生活。翻开其《王霸篇》,便会感到那种宰制天下的磅礴之气。此篇说:“人主者,以官人为能者也;匹夫者,以自能为能者也。”必以自为之者,“役夫之道也,墨子之说也”(64)。过惯苦日子的人总是注重省吃俭用,而豪富者则多想如何生财。荀子认为,“夫天地之生万物也,固有余足以食人矣”,“夫有余不足,非天下之公患也,特墨子之私忧过计也”。(65)在他看来,墨子“蔽于用而不知文”,其“非乐”将使天下乱,其“节用”将使天下贫。主张用“明分”“尚贤使能”“隆礼”“致忠信”“爵服庆赏”“诛奸”等方法使天下富足。这样的思想应该说是与孔子、子贡的思想倾向相合。《论语·八佾》载: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66)子贡受教而追求经世之道,以“博施于民而能济众”(67)为自己的经世理想。荀子的思想可以说与孔子、子贡是一脉相承的。

  总之,我认为子弓即是子贡,是没有疑问的。从根本旨趣上说,儒学乃经世之学。我们当把儒家经世大儒和孔子正宗的继承者这一名号还给子贡。后儒崇颜回、贬子贡,崇思孟、贬荀子,或者把儒学变成一种文人自娱自乐的玄思和独修的学问,或者把儒学变成一种记诵辞章之学和科举取士的敲门砖,实乃从根本上偏离了孔子。孔子尝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68)“君子”在《论语》中均兼德、位而言。孔子要求其弟子做“君子儒”,正是指要求他们做能够经世的儒者。荀子表彰仲尼、子贡,正是要纠孔子之后至战国末期的诸儒派系之偏。

  ①⑨王先慎:《韩非子集解》,《诸子集成》本,中华书局,1954年,第351、352页。

  ②(14)(15)(51)(52)(56)(66)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第199、201、181—182、204、205、45、29页。

  ③④《论语·子张》,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第202、209—210页。

  ⑤(18)(19)(36)《荀子·非十二子篇》,王先谦:《荀子集解》,中华书局,1988年,第104、105、94—95、95—96页。

  ⑥《论语·颜渊》,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第123页。

  ⑦《论语·述而》,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第68页。

  ⑧(59)(67)(68)《论语·雍也》,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第59、58、65、59页。

  ⑩(30)(31)(32)(33)(34)(35)(26)(27)(28)(45)(46)(47)(64)王先谦:《荀子集解》,中华书局,1988年,第139、39—41、120、123、124、128、127、117、14、8、48、73、213—214、52页。

  (11)此依郭沬若先生《儒家八派的批判》的说法,乐正氏即孟子的弟子乐正克。见郭沫若:《十批判书》,科学出版社,1956年,第128页。

  (12)《孟子·离娄上》,焦循:《孟子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第493页。

  (13)《孟子·公孙丑上》,焦循:《孟子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232页。

  (16)(39)郭沫若:《十批判书》,科学出版社,1956年,第132、148页。

  (17)《韩非子·五蠹》,王先慎:《韩非子集解》,《诸子集成》本,中华书局,1954年,第339页。

  (20)《孟子·公孙丑下》,焦循:《孟子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第311页。

  (21)《孟子·滕文公上》,焦循:《孟子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第386页。

  (22)孔颖达:《尚书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75页。

  (23)杜预:《春秋经传集解》,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523页。

  (24)(25)《孟子·梁惠王下》,焦循:《孟子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第163—166、427页。

  (29)(48)(49)(54)(55)(61)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82年,第2348、1909、2195、2201、3258、1944页。

  (37)(38)《荀子·儒效》,王先谦:《荀子集解》,中华书局,1988年,第138、22页。

  (40)(41)(42)(43)(44)胡元仪:《郇卿别传考异》,王先谦:《荀子集解》,中华书局,1988年,第48、149、73、48、48页。

  (50)王充:《论衡》,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96页。

  (53)郭庆藩:《庄子集释》,中华书局,1961年,第1034页。

  (57)(58)《论语·子罕第九》,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第90、126页。

  (60)《孔子家语·在厄》,《百子全书本》,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

  (62)杜预:《春秋经传集解》,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1818页。

  (63)《史记·货殖列传》,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82年,第3258页。

  (65)《荀子·富国》,王先谦:《荀子集解》,中华书局,1988年,第185页。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杨伯峻《论语译注·为政篇第二·17》摘记 - wangxiuhuan1945的日志 - 网...
略考“陈司败问”在何时
晁福林:从“数术”到“学术”——上古精神文明演进的一个线索
杨立华|四书精读·课程大纲·笔记摘录
直播预告 | 张继海:解码杨伯峻《论语译注》
《论语》“山”、“水”论断中的合法性探究(北方文学)(郭涵语)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