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南京地理】消逝的柳树湾

 


   2008年,南京市政府公布87项首批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就包括御道街、朝天宫、贡院街、乌衣巷、朱雀桥等历史悠久、包含着人文典故的南京老地名。这也是首批成为“非遗”的老地名。城市老地名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全国都是首次。

    现在南京又一批老地名有望申遗,正在筹备之中。第二批拟申请“非遗”的地名有:柳树湾、玄津桥、文津桥、上江考棚、颜料坊、牛市、邀笛步、覆舟山、毗卢寺、绒庄街、同乡共井、三步两桥、螺丝转弯等。

颜料坊,覆舟山这些地名我们比较熟悉,但即使是上了年纪的老南京,也不一定知道南京的柳树湾在哪。在权威的《南京地名录》中,记载了柳叶街等以“柳字开头的地名,其中并没有柳树湾。

南京人不熟悉柳树湾,但在云南和贵州,“南京应天府柳树湾”是一个知名度很高的古地名。不论城乡,甚至是一些边远的乡村,遇到汉族老人,只要问起他的祖籍,十有七八都回答:“来自南京应天府柳树湾”。也有的说:“来自柳树湾高石坎”、“大坝柳树湾”或“柳树弯弯大石板”。虽然说法不同,但“柳树湾”三个字是一致的。不仅口头上这样说,许多人家的家谱和古墓碑文上也有同样的记载;不仅汉族人这样,甚至一些白族、彝族、纳西族、傈僳族人也这样说。这是什么原因呢? 


南京地方志专家陈济民先生对此曾做了大量调查。

 1983年秋,南京市地方志办公室收到云南弥勒县县志编纂委员会的来信,请帮助查找该地区“汉族先祖从南京迁滇的情况及遗迹,以满足当地汉族同胞追念远祖家乡的真切之情”。

  笔者接办此事,但查起来难度却很大,因为信中只简单地提到当地汉民祖先是“明初从南京高石坎柳树湾迁去的”,其他就没有更多的信息了。不要说找到“遗迹”,就连信中询问的“柳树湾”、“高石坎”地名,现在的地图上已不可见,只是在城东明故宫的东南面有一处叫“石门坎”,与“高石坎”之名比较接近。

  石门坎是否高石坎?高石坎与柳树湾两地之间有没有某种联系?后来,他们又寄来一份通讯及家谱资料。据云南《玉溪方志通讯》中的一文说:“通海县《王氏家谱》‘始祖名孜伯,原籍南京,世居南京高石坎柳树湾竹子巷。明洪武初年,随沐英军来滇。’”

  这份家谱材料为我们提供了一条线索,就是高石坎与柳树湾的关系,不是互不相关的两地,而是大地段中的小地段,两地应是连成一片。

  笔者一方面翻阅史料,一方面实地踏看。据史料记载,柳树湾在大中桥外,具体在何处,尚难确定。我们从石门坎一带走访至明故宫遗址前发现,一块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的大石碑,一段碑文帮我们解决了难题。碑文曰:

  看得疏通沟渠,乃王政要务。除十三门内大小渠陆续疏通外,惟洪武冈?东,从??关首,下北东城兵马司门首,下北标营、柳树湾、关王庙、太医院等处,过西下北各沟,向来不得下流之处……万历四十年九月初九日建立”(?代表无法释读的字)

  这一段碑文说明两个问题,一是柳树湾的地名明代确实存在,而且就在标营——太医院——大中桥这一弧形区域内; 二是柳树湾靠近某条沟的沟沿上,沟疏浚后“免淹湿之患”,此沟的下游为“百川桥”、“大中桥”。于是,我们结合碑文查阅水道资料,终于查到,明故宫的南部有条沟,此沟与由北向南而来的沟汇合后折向西,通过下游的柏(百)川桥、大中桥入河。

  故宫南部的沟,在另一幅图上有“金水河”三字。“太医院”标在金水河的南岸东段。那么柳树湾在沟的哪一段呢?又据《明应天府城内坊厢图第十一》载,大中桥东南方向标有“柳树湾”三字,再根据碑文和《明宫城图》判断,柳树湾在今蓝旗街南端至后标营一带。


  关于明初柳树湾居民迁徙云南之事,起因与沐英出征有关。

  经查阅正史、野史、地方志得知,明朝初年,朱元璋命傅友德、蓝玉、沐英“率步骑三十万”征讨云南,其中就有原驻柳树湾的羽林左卫,以及原驻正阳门外大教场的金吾前卫的部队。

  第二年,傅友德、蓝玉班师回朝。太祖念沐英“功垂第一”,遂命沐氏世守云南。为了促进这一地区的开发,巩固边疆,洪武十五年前后,沐英除留下官兵及眷属驻守外,还在南京征招一大批工匠去云南开垦荒田,兴修水利。由于柳树湾正是要兴建皇城的地域,住此的居民迁移走也是必然。当时,正要招募居民去云南,柳树湾竹子巷的居民被迁走也在情理之中。他们虽远去云南(后有一部分散布贵州),但他们永世记住柳树湾是他们的“根”。


  清顺治二年五月,豫亲王多铎率清军攻占南京,选定以南京明皇城为八旗兵屯驻之所。

  顺治六年,清政府又改筑明故宫,将汉民与旗民分隔,使驻防城(又称“满城”)成为自成一体的城中之城。太平天国时期,太平军攻进满城,昔日营防衙署灰飞烟灭。后来,清军再入南京,又重建驻防城,但其规模已大为缩小。辛亥革命爆发,驻防城再次遭毁。由于原来为八旗军驻地,尤以正蓝旗与镶蓝旗军为主,所以至今留有“蓝旗街”的地名。

  1986年秋,由云南弥勒县副县长率领的23人考察团专程来南京考察访问,笔者陪同访问团参观了石门坎、蓝旗街,看了“万历碑”,并拓片让客人带回。当年的柳树湾迄今已六百多年,岁月沧桑,旧踪难觅。昔日皇宫的辉煌、驻防城的威严虽已不再,但蓝旗街的地名给这段历史留下一缕可贵的脉络。

文/陈济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那些世代生活在云南的老南京人
寻根南京“柳树湾”
为什么说云南人大部分的祖籍都是来自南京?-拔星君的回答
南京这两个不起眼的小地方,如今竟成为云南汉族人的寻根地
丘北各民族与南京柳树湾的渊源
曲靖人634年的南京情结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