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高中生物核心知识过关练

生物好教师


 高中生物核心知识过关练
 

 细胞的分子组成

基础知识填一填

1.糖类、脂质、蛋白质和核酸共有的元素
C、H、O,除此之外,蛋白质中还含有N
等元素,核酸中还含有N、P元素。磷脂分
子的组成元素有C、H、O、N、P;叶绿素
的组成元素有C、H、O、N、Mg

2.在生物体中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约有
20种,不同氨基酸理化性质差异的原因
在于R基不同。

3.DNA和RNA在分子组成上的差异表现为
DNA中含有脱氧核糖和胸腺嘧啶,而RNA
中含有核糖和尿嘧啶

4.DNA多样性的原因主要是
碱基(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不同;
蛋白质多样性的原因是组成蛋白质的
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以及
肽链的空间结构和数目不同;而不同
蛋白质肽链组成不同的原因是
氨基酸的种类、数目和排列顺序
不同。

5.乳糖和糖原只分布于动物(动物、植物)
细胞;蔗糖、麦芽糖、淀粉和纤维素只分
布于植物(动物、植物)细胞。

6.脂质主要包括脂肪磷脂和固醇,其中,
固醇又包括胆固醇、性激素和维生素D等。
胆固醇是构成动物细胞膜的重要成分,
在人体内还参与血液中脂质的运输。

7.脂肪的含量高于糖类,因此氧化分解
时耗O2多,释放的能量也多。

8.自由水/结合水的比值越大,生物新陈
代谢越旺盛,但其抗逆性相对较低。种子
晒干过程损失的主要是自由水,干种子高
温烘烤出的水珠的来源主要是结合水
结合水
破坏后的种子不能萌发。

9.相关实验中的颜色反应

(1)蛋白质+双缩脲试剂→色;

(2)DNA+甲基绿染液→绿色;

(3)RNA+吡罗红(派洛宁)染液→色;

(4)还原糖+斐林试剂(加热)砖红色;

(5)脂肪+苏丹Ⅲ(Ⅳ)染液→橘黄(红)色;

(6)线粒体+健那绿染液→蓝绿色。

易错易混判一判

1.葡萄糖和麦芽糖可被水解,蔗糖和乳糖
水解的产物都是葡萄糖( × )

2.脂肪酸和磷脂含有的元素相同( × )

3.脂肪和生长激素是生物体内的能源物
质( × )

4.同质量的糖类与脂肪氧化分解,脂肪
消耗的氧多,产生的水多,释放的能量
也多( √ )

5.高温、过酸、过碱等都会使蛋白质
分子中的肽键受到破坏,从而造成蛋白
质分子失活( × )

6.肽键的结构式为CO—NH,其数目在
所有多肽中都是氨基酸数-1( × )

7.细胞中氨基酸种类和数量相同的蛋
白质是同一种蛋白质( × )

8.tRNA、mRNA、rRNA都参与蛋白
质的合成( √ )

9.组成DNA与ATP的元素种类不同(×)

10.T2噬菌体的遗传信息贮存在RNA中(×)

11.真核生物以DNA为遗传物质,部分原核
生物以RNA为遗传物质( × )

12.结合水与自由水的比值越大,生物新陈
代谢越旺盛,但其抗逆性相对较小( × )

细胞的基本结构

基础知识填一填

1.各种生物膜都主要由脂质蛋白质
组成,有的还含有少量糖类。功能越复
杂的膜中,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越多。

2.生物膜的结构特点是具有一定的
流动性,功能特性是具有选择透过性。

3.生物膜系统包括细胞膜核膜
细胞器膜等。核糖体中心体(细胞器)
不是生物膜系统的组成成分。

4.内质网膜与核膜、细胞膜能直接
转化,高尔基体膜与内质网膜、
细胞膜通过囊泡发生间接转化。

5.内质网除了用于蛋白质的加工,
还是脂质的合成车间。

6.根尖分生区细胞没有叶绿体
大液泡,低等植物细胞有中心体
(细胞器)。

7.没有线粒体叶绿体(细胞器)
的细胞也可以进行有氧呼吸和光合
作用,如蓝藻。

8.溶酶体内含多种水解酶,能分解
衰老损伤的细胞器,吞噬并杀死侵
入细胞的病毒或病菌

9.硅肺:硅尘被吞噬细胞吞噬,但
细胞中的溶酶体缺乏分解硅尘的酶,
而硅尘却能破坏其膜,使细胞死亡。

10.核仁与rRNA的合成及核糖体
形成有关,因此破坏核仁会影响蛋白质
合成;代谢旺盛的细胞中,核孔数目
核仁较

11.原核细胞没有核膜、核仁、染色体,
以及除核糖体以外的细胞器。

易错易混判一判

1.各种生物膜都主要由脂肪、蛋白质
组成,有的还含有少量糖类( × )

2.生物膜上的蛋白质有的能运输物质,
有的能起催化作用,有的能与激素结合,
有的能与神经递质结合( √ )

3.细胞膜能控制物质进出细胞,但其
控制作用是相对的,环境中一些对细胞
有害的物质也可能进入细胞( √ )

4.选用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制备
细胞膜,是因为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
没有细胞壁、细胞核和具膜细胞器(√)

5.不同细胞中线粒体数量可能不同,
同一细胞的不同部位分布的线粒体数
量也可能不同( √ )

6.有中心体的一定是动物细胞( × )

7.溶酶体合成和分泌多种酸性水解酶(×)

8.能发生碱基互补配对的细胞器:
核糖体、线粒体、叶绿体、细胞核(×)

9.真核生物细胞具有生物膜系统,有利
于细胞生命活动高效、有序地进行(√)

10.核仁的大小与细胞合成蛋白质的
多少有关。蛋白质合成旺盛的细胞中
核糖体多,核仁大( √ )

11.DNA聚合酶、RNA聚合酶通过核孔
能进入细胞核,DNA、mRNA通过核孔
能出细胞核( × )

12.所有植物细胞都有细胞壁,但不
一定含有大液泡和叶绿体( √ )

13.有中心体,还有细胞壁、叶绿体、
液泡的细胞图像,一定为高等植物的细
胞图像( × )


易错易混判一判

1.植物细胞的原生质层由细胞膜和液泡膜组成,相当于半透膜( × )

2.质壁分离过程中,水分子外流导致细胞内渗透压升高( √ )

3.海带细胞通过主动运输积累I等溶质,因而不会在海水中发生质壁分离( √ )

4.葡萄糖穿越细

胞膜进入红细胞的运输速率存在一个饱和值,该值的大小取决于细胞膜上相应载体的数量( √ )

5.在细胞生命活动中,O2通过主动运输进入线粒体( × )

6.被细胞胞吞的一定是固体物质( × )

7.酶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和脱氧核糖核苷酸( × )

8.同一种酶可存在于分化程度不同的活细胞中( √ )

9.对于一个细胞来说,酶的种类和数量不会发生变化( × )

10.低温能降低酶活性的原因是其破坏了酶的空间结构( × )

11.过酸、过碱或温度过高,会使酶的空间结构遭到破坏,甚至使酶永久失活( √ )

12.ATP的化学性质不稳定,在有关酶的催化下,ATP分子中远离A的那个高能磷酸键易水解( √ )

13.ATP的组成元素为C、H、O、N、P,其中A的含义是指腺嘌呤,P代表磷酸基团( × )

14.ATP与ADP之间的相互转化,时刻不停地发生并处于动态平衡之中( √ )

15.细胞内的吸能反应一般与ATP的合成相联系,放能反应一般与ATP的水解相联系( × )

16.有氧呼吸时,生成物H2O中的氢来自线粒体中丙酮酸的分解( × )

17.无氧呼吸能产生ATP,但没有[H]的生成过程( × )

18.有氧呼吸过程中产生的[H]可在线粒体内氧化生成水( √ )

19.水是有氧呼吸的产物,也是有氧呼吸的反应物( √ )

细胞的增殖

基础知识填一填

1.只有连续分裂的细胞才有细胞周期,高度分化的细胞和进行减数分裂的细胞没有细胞周期。

2.动物和高等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主要区别在于前期纺锤体的形成方式和末期细胞质分裂的方式不同。

3.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为:复制散乱分布→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着丝点分裂→移向两极

4.与有丝分裂有关的四种细胞器为核糖体、线粒体、高尔基体中心体

5.有丝分裂的重要意义:将亲代细胞的染色体经复制后,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从而保证了遗传性状的稳定性

6.观察细胞分裂的操作流程为:解离→漂洗染色→制片。

易错易混判一判

1.动物细胞有丝分裂间期有DNA和中心体的复制,而前者复制过程中需要解旋酶参与( √ )

2.同源染色体配对通常发生在有丝分裂前期( × )

3.纺锤体形成于细胞分裂前期,解体于末期;而姐妹染色单体形成于间期,消失于后期( √ )

4.植物细胞有丝分裂中期形成了赤道板,并且发生联会的同源染色体排列在其上( × )

5.如果细胞中染色体数和核DNA分子数之比是1∶2,它一定不是高度分化的细胞( √ )

6.细胞板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末期形成( √ )

7.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末期高尔基体参与细胞壁形成( √ )

8.无丝分裂过程中不发生DNA的复制和DNA的平均分配( × )

9.细胞器在细胞分裂过程中是平均分配的( × )

细胞的分化、衰老、凋亡和癌变

基础知识填一填

1.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2.细胞具有全能性的原因是细胞内含有形成完整新个体所需的全套基因

3.衰老的细胞体积减小,细胞膜通透性改变,酶活性下降,水分减少,色素积累

4.癌变的机理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了突变。原癌基因主要负责调节细胞周期,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的进程;抑癌基因主要是阻止细胞不正常的增殖。

5.癌细胞具有无限增殖、形态结构发生显著改变、糖蛋白减少、易于分散和转移等特征。癌症的发生并不是单一基因突变的结果,至少在一个细胞中发生5~6个基因突变累积,才能赋予癌细胞所有的特征,因此老年人的患癌率较高。

6.致癌病毒可将含有的癌基因以及与致癌有关的核酸序列,整合到人的基因组中而诱发细胞癌变。

易错易混判一判

1.细胞分化是一种持久性的变化,一般来说,分化了的细胞将一直保持分化后的状态( √ )

2.基因的选择性表达指的是不同组织细胞中表达的基因不同,或同一细胞在不同发育时期表达的基因不同( √ )

3.不是所有的基因都能进行选择性表达,那些维持最基本的生命活动的必要基因在任何细胞、任何时期都要表达( √ )

4.实验表明:高度分化的植物细胞仍然具有全能性,已分化的动物细胞的细胞核具有全能性( √ )

5.由未受精的蜜蜂卵细胞发育成雄蜂,证明了动物细胞具有全能性( √ )

6.老年人头发变白与白化病患者头发变白的根本原因不同( √ )

7.生物体中细胞的自然更新、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都是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的( √ )

易错易混判一判

1.只有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才能进行减数分裂( √ )

2.精(卵)巢内精(卵)原细胞既进行有丝分裂,又进行减数分裂( √ )

3.卵细胞形成过程中,细胞质都是均等分裂的( × )

4.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大小、形态相同的两条染色体可以被称为同源染色体( × )

5.某二倍体生物处于细胞分裂后期的正常细胞内含有10个DNA分子,则该细胞可能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 )

6.一动物精原细胞在进行减数分裂过程中形成了4个四分体,则次级精母细胞中期染色体、染色单体和DNA分子数依次是4、8、8( √ )

7.受精卵中的遗传物质一半来自父方,一半来自母方( × )

8.细胞分裂过程中均可发生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 × )

遗传的分子基础

基础知识填一填

1.S型细菌的DNA能使活的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噬菌体由蛋白质DNA组成,在侵染细菌时只有DNA注入细菌内。

2.艾弗里和赫尔希等人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共同的思路:把DNA与蛋白质分开,单独地直接地去观察它们的作用

3.对噬菌体进行同位素标记的大致过程:先用含相应同位素的培养基培养细菌,再用得到的细菌培养噬菌体,就能得到含相应同位素标记的噬菌体。

4.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特点

(1)两条长链按反向平行方式盘旋成双螺旋结构。

(2)脱氧核糖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DNA分子的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排列在内侧。

(3)DNA分子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成碱基对,并且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5.DNA分子具有多样性特异性和稳定性等特点。

6.DNA复制的特点是边解旋边复制和半保留复制。

7.基因的本质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8.中心法则可表示为:

其体现了DNA的两大基本功能:(1)通过DNA复制完成了对遗传信息的传递功能;(2)通过转录和翻译完成了对遗传信息的表达功能。

9.复制、转录和翻译都需要模板、原料、能量和酶等条件,除此之外,翻译还需要运输工具tRNA

10.一种氨基酸可对应种密码子,可由种tRNA来运输,但一种密码子只对应种氨基酸,一种tRNA也只能运输种氨基酸。

11.基因控制性状的间接途径为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而白化病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分别是酪氨酸酶不能合成控制酪氨酸酶的基因发生突变(注意:老年人白发只是酪氨酸酶活性降低)。

12.生物的表现型是由基因型环境共同决定的。

易错易混判一判

1.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和R型活细菌混合注射到小鼠体内,从小鼠尸体中提取到的细菌全部是S型细菌( × )

2.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 )

3.艾弗里证明用DNA酶分解后的S型活细菌的DNA不能使R型细菌发生转化( √ )

4.噬菌体增殖过程中所需的氨基酸、核苷酸、酶、能量、核糖体全来自细菌( √ )

5.每个DNA片段中,游离的磷酸基团都有2个( √ )

6.DNA上碱基对的形成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即A=U、G=C( × )

7.含有G、C碱基对比较多的DNA分子热稳定性较高( √ )

8.经过DNA复制得到的子代DNA是由亲代DNA链和复制的新链随机结合而成的( × )

9.DNA双螺旋结构全部解开后,开始DNA的复制( × )

10.决定DNA分子特异性的是(A+C)/(T+G)( × )

11.T2噬菌体DNA中碱基对的排列顺序是千变万化的( × )

12.有遗传效应的片段只有DNA片段( × )

13.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能决定一种氨基酸的位置( × )

14.某个体遗传物质的遗传信息在该个体中均被表达( × )

15.遗传信息的遗传均符合遗传定律( × )

16.mRNA在核糖体上移动翻译出蛋白质( × )

17.DNA分子的一个碱基改变,不一定会引起子代性状的改变( √ )

18.转录是以DNA的两条链作为模板,只发生在细胞核中,以4种核糖核苷酸为原料( × )

19.决定氨基酸的密码子有64种,反密码子位于tRNA上,也有64种( × )

20.一个mRNA分子只能合成一条多肽链( × )

21.不同密码子编码同种氨基酸可增强密码子的容错性( √ )

22.真核细胞通过转录合成RNA,原核细胞和某些病毒通过逆转录合成DNA( × )

23.基因可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 )

遗传的基本规律

基础知识填一填

1.孟德尔获得成功的原因:(1)选材恰当;(2)研究由简到繁;(3)运用统计学方法;(4)科学地设计实验程序

2.孟德尔在一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中提出的假说内容:

(1)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

(2)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是成对存在的。

(3)生物体在形成生殖细胞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

(4)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3.在一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中演绎推理的内容有:

(1)F1杂合子产生两种比例相等的配子,隐性类型只产生种配子。

(2)当F1与隐性类型杂交时,其子代应产生显性和隐性两种类型,且比例相等

4.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是在进行减数分裂时,等位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5.基因自由组合定律所研究的基因位于不同对的同源染色体上

6.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在等位基因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7.在孟德尔的两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中,F2出现的四种表现型中各有一种纯合子,分别占F21/16,共占4/16;双显性个体占9/16;双隐性个体占1/16;重组类型占3/8

易错易混判一判

1.相对性状是指一种生物的不同表现类型( × )

2.纯合子自交后代都是纯合子,杂合子自交后代都是杂合子( × )

3.运用假说—演绎法验证的实验结果总与预期相符( × )

4.在杂种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叫做性状分离( √ )

5.体细胞中成对的遗传因子在形成配子时彼此分离,互不干扰( √ )

6.自交就是自由交配( × )

7.杂合子自交n代后,子代杂合子所占比例为:1-1/2n( × )

8.生物体能表现出来的性状就是显性性状( × )

9.等位基因是指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相同位置上的基因( × )

10.测交是让显性个体与隐性个体杂交( × )

11.在自由组合定律的遗传实验中,先进行等位基因的分离,再实现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 × )

12.具有两对相对性状的亲本的杂交实验必须是纯种黄色圆粒豌豆与绿色皱粒豌豆( × )

13.基因型为YyRr的个体自交,子代的基因型有4种,比例为9∶3∶3∶1( × )

14.基因型为YyRr的个体产生4个配子,比例为1∶1∶1∶1( × )

15.基因型为YyRr的个体产生基因型YR的卵细胞和基因型YR的精子数量之比为1∶1( × )

16.有n对等位基因且独立遗传的两个纯合子杂交,F1自交后代F2中有2n种基因型( × )

17.孟德尔遗传规律适用于所有生物( × )

18.所有的基因都位于染色体上( × )

19.性染色体相同的个体所代表的生物均为雌性个体( × )

20.非等位基因在形成配子时都是自由组合的( × )

21.一对表现型正常的夫妇生下一个患病男孩,则该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 )

22.每条染色体上载有许多基因可以说明基因遗传行为与染色体行为是平行的( × )

23.男性血友病患者的致病基因一定来自其外祖父( × )

 生物的变异 人类遗传病 生物的进化

基础知识填一填

生物的变异

1.基因突变

2.自然状态下,基因重组发生于减数分裂过程中,包括自由组合型和交叉互换型两种类型。

3.染色体结构变异包括染色体片段的缺失、重复、倒位和易位。

4.单倍体、二倍体和多倍体

(1)单倍体:体细胞中含有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目的个体。由配子直接发育而来的个体,无论体细胞中含有多少个染色体组,都是单倍体。

(2)二倍体和多倍体:由受精卵发育而来的个体,体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个体叫做二倍体;体细胞中含有三个三个以上染色体组的个体叫做多倍体。由受精卵发育而来的个体,体细胞中含有几个染色体组,就称为几倍体。

5.多倍体植株的优点:茎秆粗壮,叶片、果实和种子较大,营养物质含量增加

6.秋水仙素诱导染色体加倍的原理是抑制纺锤体形成。

7.生物育种的原理

(1)诱变育种——基因突变;(2)单倍体育种——染色体数目变异;(3)多倍体育种——染色体数目变异;(4)杂交育种——基因重组;(5)基因工程育种——基因重组

8.单倍体育种的优点是能明显缩短育种年限。诱变育种的两个特点:提高突变率,加速育种进程盲目性大,优良变异少

9.选择育种是不断从变异个体中选择最好的进行繁殖和培育,缺点是周期长,可选择范围有限

10.通常选择植物萌发的种子进行人工诱变的原因是萌发的种子细胞分裂旺盛,DNA复制时稳定性降低,更易发生基因突变

人类遗传病

1.人类遗传病包括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

2.单基因遗传病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而不是受一个基因控制;多基因遗传病受多对等位基因控制。

3.调查某种遗传病发病率时,要在群体中随机抽样调查,而调查某种遗传病发病方式时则要在患者家系中调查。

4.人类基因组计划的目的是测定人类基因组的全部DNA序列,并解读其中包含的遗传信息

5.人类基因组是由常染色体数目的一半条性染色体组成的。

生物的进化

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1)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2)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

(3)自然选择导致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4)隔离导致物种的形成。

2.自然选择直接作用的是生物的个体,而且是其表现型,但研究进化不能只研究个体表现型,还必须研究群体的基因组成的变化。

3.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4.共同进化是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其是生物多样性形成的原因。

5.捕食者往往优先捕食数量的物种,为其他物种的形成腾出空间,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

6.同一物种的某基因在不同地区的种群中基因频率不同的原因是:不同环境中基因突变率不同和不同环境中自然选择作用不同。

7.同一种群不同个体间的差异是由变异引起的,尤其是可遗传的变异,变异发生在自然选择之前,为进化提供更多的原材料,而自然选择发生在后,不是同一种群不同个体间差异化的原因。

易错易混判一判

1.基因突变通常发生在DNA→RNA的过程中( × )

2.基因突变在生物进化中起重要作用,是因为基因突变大部分是有害的( × )

3.在细胞分裂过程中可发生非同源染色体之间自由组合,导致基因重组( × )

4.一对等位基因不存在基因重组,一对同源染色体可能存在基因重组( √ )

5.减数分裂四分体时期,姐妹染色单体的局部交换可导致基因重组( × )

6.纯合子自交因基因重组发生性状分离( × )

7.细菌的变异类型有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 × )

8.单倍体一定不存在同源染色体( × )

9.人工诱导多倍体的唯一方法是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 )

10.体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个体叫二倍体( × )

11.由配子直接发育而来的个体,不论体细胞中含有几个染色体组都叫单倍体( √ )

12.普通小麦花粉中有三个染色体组,由其发育来的个体是三倍体( × )

13.诱变育种时,突变的个体中有害个体多于有利个体( √ )

14.杂交育种和诱变育种都能产生前所未有的新基因,创造变异新类型( × )

15.杂合子品种的种子只能种一年,需要年年制种( √ )

16.培育无子西瓜是利用基因重组的原理( × )

17.基因频率改变,生物一定进化( √ )

18.生物进化一定会形成新物种( × )

19.物种的形成必须经过隔离( √ )

20.种群基因库间的差异是产生生殖隔离的根本原因( √ )

21.在长期的生物进化过程中,具有捕食关系的两种生物互为选择因素( √ )

22.共同进化包括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不断进化和发展( √ )

23.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种群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 )

24.人类基因组计划需要测定人类基因组的全部基因序列( × )

 


植物的激素调节

基础知识填一填

1.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和作用

(1)生长素的发现

①达尔文根据实验提出:当胚芽鞘受到单侧光照射时,在尖端可以产生一种影响传递到下部,引起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

②鲍森·詹森的实验初步证明: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影响可能是一种化学物质

③拜尔的实验初步证明:尖端产生的影响在胚芽鞘的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了胚芽鞘的弯曲生长。

④温特的实验进一步证明: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影响确实是一种化学物质,并将其命名为生长素。

(2)生理作用:表现出两重性,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

3.植物激素的应用

(1)用生长素类似物作除草剂。

(2)用乙烯利催熟凤梨。

(3)用一定浓度的赤霉素处理芦苇增加纤维长度等。

(4)无子果实的形成,如生长素引起无子番茄的形成。

易错易混判一判

1.生长素的合成部位只能是幼嫩的芽、叶、发育的种子,其也只分布在生长旺盛部位( × )

2.生长素的运输能从形态学上端到形态学下端,而不能从形态学下端到形态学上端,该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 √ )

3.燕麦胚芽鞘中生长素的极性运输与光照方向有关( × )

4.植物生长素促进植物生长的主要原因是促进细胞分裂( × )

5.适宜茎生长的一定浓度的生长素往往抑制根的生长( √ )

6.果实发育所需的生长素主要来自顶芽( × )

7.生长素类似物能促进扦插枝条生根,浓度越高促进扦插枝条生根效果越好( × )

8.顶端优势现象说明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 √ )

9.合成乙烯的部位只有果实( × )

10.脱落酸在果实的成熟阶段含量最高,以促进果实的衰老和脱落( × )

11.赤霉素能促进种子的萌发和果实的成熟( × )

12.细胞分裂素合成于植物体任何部位( × )

13.植物激素都直接参与细胞内的各类生命活动( × )

14.植物激素的化学本质都是蛋白质( × )

15.各种植物激素是孤立地起作用的( × )

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基础知识填一填

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2.完成反射的两个条件:一是经过完整的反射弧,二是适宜强度的刺激

3.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的形式进行传导,在神经元之间则通过突触传递。

4.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只能单向传递。

5.神经元接受刺激产生兴奋或抑制的生理基础是Na内流或阴离子(Cl)的内流

6.神经元上静息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产生机理是K外流;接受刺激产生的动作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产生机理是Na内流。

7.兴奋传至突触处时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

8.神经递质有兴奋类和抑制类。当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特异性结合后,会立即被酶分解失活或被移走,否则将引起突触后膜持续兴奋或抑制。

9.位于脊髓的低级中枢受脑中相应高级中枢的调控

10.大脑皮层是整个神经系统的最高级的部位,它除了对外部世界的感知,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外,还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11.胰岛素是降低血糖的唯一激素,而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均可升高血糖。

12.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

13.各种激素在生物体内都具有微量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的特点。

14.由下丘脑产生、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可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以降低细胞外液的渗透压。

15.冷觉、温觉感受器位于皮肤和内脏器官黏膜上,冷觉与温觉的形成部位是大脑皮层,而体温调节中枢在下丘脑

16.体温平衡是由于产热与散热相等,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促进产热是协同作用,散热的主要器官是皮肤

17.水盐平衡的中枢在下丘脑,渴觉中枢在大脑皮层

18.血糖调节以激素调节为主,胰高血糖素与胰岛素之间是拮抗作用,胰高血糖素与肾上腺素之间是协同作用。

19.糖尿病的病因是胰岛B细胞受损,胰岛素分泌不足。

易错易混判一判

1.反射是在神经的参与下,动物或人体对内外环境的变化所作出的规律性应答( × )

2.反射弧不完整就不能完成反应,另外每个反射活动的完成必须有大脑皮层的参与( × )

3.在反射活动进行时,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 × )

4.感受器是感觉神经末梢,效应器是运动神经末梢( × )

5.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与兴奋在细胞间传递的本质是相同的( × )

6.突触前膜将电信号转变为化学信号,突触后膜将化学信号转变为电信号( √ )

7.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兴奋( × )

8.神经递质分泌的结构基础是细胞膜的流动性( √ )

9.突触小体属于突触( × )

10.大脑皮层H区损伤后听不见别人说话( × )

11.激素对细胞的代谢起催化作用,且与靶细胞结合后持续发挥作用( × )

12.激素作用具有专一性,每种激素只能作用于一种或一类细胞( × )

13.下丘脑能分泌促甲状腺激素,调节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 × )

14.生长激素的生理作用侧重于生长,而甲状腺激素的生理作用侧重于发育( √ )

15.肌糖原不会分解成为血糖,所以参与调节血糖稳定的糖原只有肝糖原( × )

16.胰高血糖素通过促进小肠吸收葡萄糖来增加血糖浓度( × )

17.肝细胞膜上有胰岛素的受体,没有胰高血糖素的受体( × )

18.抗利尿激素是由垂体合成并分泌的( × )

19.当人长时间不饮水时,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导致尿量减少( × )

20.在水盐平衡调节中,下丘脑既是渗透压感受器,还是效应器( √ )

21.高温条件下的体温调节既有神经调节,又有激素调节( × )

22.炎热环境中比寒冷环境中散热更快、更多( × )

23.温觉感受器只分布在皮肤中( × )

24.某人因发烧在24 h内体温维持在39.5℃,在此24 h内,此人产热量大于散热量( × )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基础知识填一填

1.内环境是指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

2.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3.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4.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三部分。免疫细胞主要指吞噬细胞、T细胞和B细胞;免疫活性物质主要有抗体、淋巴因子和溶菌酶等。

5.人体免疫的第道防线主要是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的。

6.体液免疫过程中,浆(效应B)细胞分泌抗体,抗体与抗原结合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进而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7.细胞免疫过程中,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分化形成效应T细胞,进而与细胞密切接触,使其裂解死亡。

8.唯一能产生抗体的细胞是浆(效应B)细胞,且一个浆(效应B)细胞只能分泌种抗体。

9.没有识别功能的细胞是细胞,没有特异性识别功能的细胞是吞噬细胞。

10.记忆细胞寿命,能“记住”入侵的抗原;二次免疫反应,产生抗体

11.胞内寄生生物,体液免疫先起作用,阻止寄生生物的传播感染;当寄生生物进入细胞后,细胞免疫将抗原释放,再由体液免疫清除。

12.免疫功能异常会出现:自身免疫病、过敏反应或免疫缺陷病。

易错易混判一判

1.细胞外液只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三部分( × )

2.血浆中含有水、无机盐、血红蛋白、代谢废物、气体、激素及各类营养物质( × )

3.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的成分和含量完全相同( × )

4.内环境稳定的人,其生命活动就一定正常( × )

5.细胞只要通过内环境,就可以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 × )

6.T细胞、B细胞、浆细胞和效应T细胞的形成均需抗原的刺激( × )

7.浆细胞能够特异性识别抗原( × )

8.浆细胞的寿命比记忆细胞短但所含的内质网相对发达( √ )

9.记忆细胞再次受到相同抗原的刺激后能迅速产生抗体( × )

10.效应T细胞能将靶细胞裂解死亡,释放出抗原并消灭抗原( × )

11.吞噬细胞只在非特异性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 × )

12.泪液中的溶菌酶清除细菌属于体液免疫( × )

13.过敏反应属于特异性免疫( √ )

14.癌细胞的清除说明了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 )

15.进入人体的弹片能作为抗原( × )

16.抗原的最终消灭离不开吞噬细胞( √ )

17.一个浆细胞内的基因数目与其产生的抗体数量是相同的( × )

18.骨髓遭到破坏,一切特异性免疫全部丧失( √ )

19.切除胸腺,细胞免疫全部丧失,保留少部分体液免疫( √ )

20.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需要抑制机体的免疫系统( √ )

21.艾滋病致死的直接原因是HIV破坏了免疫系统( × )

 

种群和群落

基础知识填一填

1.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估算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有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

2.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决定种群的大小,年龄组成性别比例也能影响种群的大小。

3.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的曲线呈“J”型,种群增长率保持不变

4.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K值。

5.K值不是定值,K值的大小与食物、生存空间、天敌数量等环境条件有关。

6.种群数量变化包括增长稳定、波动和下降等。

7.群落的特征包括:物种组成、种间关系和空间结构以及群落的演替。

8.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9.种间关系包括竞争、捕食、互利共生和寄生等。

10.群落的垂直结构显著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群落的水平结构与地形变化、土壤湿度、盐碱度、光照强度、生物自身生长特点,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因素有关。

11.群落的演替包括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人类活动会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方向

12.一般来说,群落演替的结果是物种丰富度变,群落结构越来越复杂,稳定性越来越高

易错易混判一判

1.种群是由许多同种个体组成的,它是个体的简单相加( × )

2.一个种群内的不同个体一定属于同一物种( √ )

3.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有的动物的种群密度调查也可用样方法( √ )

4.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只统计方格内的菌体数量( × )

5.对于“S”型曲线,同一种群的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到环境的影响( √ )

6.种群数量增加,种群密度一定增加( × )

7.种群的“S”型增长,在达到K值之前就是“J”型增长( × )

8.群落中植物的分层现象决定了动物的分层现象( √ )

9.群落的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生物个体数目的多少( × )

10.群落的特征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 )

11.初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无竞争现象,次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竞争明显( × )

12.群落演替过程中种群的基因频率不会发生变化( × )

13.人类活动对自然群落的影响总是破坏性的( × )

14.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进行( √ )

生态系统 生态环境的保护

基础知识填一填

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两方面。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有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其中生产者为自养生物,消费者和分解者为异养生物。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渠道。

2.生态系统具有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三大基本功能。

3.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包括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散失的全过程。

(1)能量的源头——阳光

(2)起点——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

(3)总能量——生产者固定太阳能的总量

(4)渠道——食物链和食物网

(5)流动形式:有机物中的化学能

(6)能量转化:太阳能→有机物中的化学能→热能(最终散失);

(7)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8)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约为10%~20%

4.物质循环指组成生物体的元素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反复,具有全球性。

5.生物圈在物质上是自给自足的,但能量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必须从系统外获得。

6.生态系统中的信息包括物理信息、化学信息和行为信息等。

7.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生物种群的繁衍以及生物种间关系的调节都离不开信息的传递。

8.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表现在两方面: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9.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主要包括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破坏、酸雨、土地荒漠化、海洋污染和生物多样性锐减等。

10.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资源利用加快,环境污染加剧,生物多样性锐减

11.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分为潜在价值、间接价值和直接价值。

12.就地保护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手段。

易错易混判一判

1.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消费者和分解者是生态系统的必备成分( × )

2.消费者通过自身的细胞代谢,能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 )

3.细菌都是分解者,但分解者并不都是细菌( × )

4.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渠道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组成( × )

5.研究能量流动,可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全部流向人类( × )

6.食物网的复杂程度主要取决于生物的数量( × )

7.碳在无机环境中的存在形式是CO2( × )

8.相邻两个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不会小于10%,也不会大于20%( × )

9.动物同化的能量等于摄入的能量,粪便量是本营养级同化量的一部分( × )

10.大气中CO2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只有光合作用( × )

11.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范围只是在生物之间,且沿食物链从低营养级向高营养级传递( × )

12.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其不存在于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 × )

13.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就越强( × )

14.水稻、鸭、害虫和杂草组成了一个农田生态系统( × )

15.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的生物,其体型必然越大( × )

16.物质循环是能量流动的载体,能量流动是物质循环的动力( √ )

17.参与循环的物质是组成生物体的各种化合物( × )

18.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得到的能量必然大于消费者得到的能量( √ )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高中生物基础知识整理
高中生物五大模块知识精编汇总, 满满全是必考点!
【考前回归】 2019版人教版高中生物名词解释
【生物】2012生物高考必记的80个知识点
贯穿高中生物的365个判断题,你能全做对吗?(四)
生物全部知识盲点、错点大整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