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专升本大学语文
高升专升本大学语文
香 市
'清明'过后,我们镇上照例有所谓'香市',首尾大约半个
月。
赶'香市'的群众,主要是农民。“香市'的地点,在社庙。从
前农村还是'桃源'的时候,这'香市'就是农村的'狂欢节'。因
为从'清明'到'谷雨'这二十天内,风暖日丽,正是'行乐'的时
令,并且又是'蚕忙'的前夜,所以到'香市'来的农民一半是祈
神赐福(蚕花二十四分),一半也是预酬蚕节的辛苦劳作。所谓
“借佛游春'是也。
于是'香市'中主要的节目无非是'吃'和'玩'。临时的茶
棚,戏法场,弄缸弄餐,走绳索,三上吊的武技班,老虎,矮子,
提线戏,髦儿戏,西洋镜,--将社庙前五六十亩地的大广场
挤得满满的。庙里的主人公是百草梨膏糖,花纸,各式各样泥
的纸的金属的玩具,灿如繁星的'烛山',熏得眼睛流泪的檀香
烟,木拜垫上成排的磕头者。庙里庙外,人声和锣鼓声,还有孩
子们手里的小喇叭、哨子的声音,混合成一片骚音,三里路外
也听得见。
我幼时所见的'香市',就是这样热闹的。在这'香市'中,
我不但赏鉴了所谓'国技',我还认识了老虎,豹,猴子,穿山
甲。所以'香市'也是儿童们的狂欢节。
'革命'以后,据说为的要'破除迷信',接连有两年不准举
行'香市'。社庙的左屋被'公安分局'借去做了衙门,而庙前广
场的一角也筑了篱笆,据说将造公园。社庙的左起殿上又有什
么'蚕种改良所'的招牌。
然而从去年起,这'迷信'的香市忽又准许举行了。于是我
又得机会重温儿时的旧梦,我很高兴地同三位堂妹子(她们运
岂不好,出世以来没有见过像样的热闹的香市),赶那香市去。
天气虽然很好,“市面'却很不好。社庙前虽然比平日多了
许多人,但那空气似乎很阴惨。居然有锣鼓的声音。可是那声
音单调。庙前的乌龙潭一泓清水依然如昔,可是潭后那座戏台
却坍塌了,屋椽子像瘦人的肋骨似的暴露在'光风化日'之下。
一切都不像我儿时所见的香市了!
那么姑且到惟一的锣鼓响的地方去看一看罢。我以为这
锣鼓响的是什么变把戏的,一定也是瘪三式的玩意了。然而出
乎意料,这是'南洋武术班',上海的《良友画报》六十二期揭载
'卧钉床'的大力士就是其中的一员。那不是无名的'江湖
班'。然而他们只售平价十六枚铜元。
看客却也很少,不满二百(我进去的时候,大概只有五六
十)。武术班的人们好像有点失望,但仍认真地表演了预告中
的五六套:马戏,穿剑门,穿火门,走铅丝,大力士......他们说:
“今天第一回,人少,可是把式不敢马虎,--'他们三条船上
男女老小总共有到三十个!
在我看来,这所谓'南洋武术班'的几套把式比起从前'香
市'里的打拳头卖膏药的玩意来,委实是好看得多了。要是放
在十多年前,怕不是挤得满场没个空隙儿么?但是今天第一天
也只得二百来看客。往常'香市'的主角--农民,今天差不多
看不见。
后来我知道,镇上的小商人是重兴这'香市'的主动者;他
们想借此吸引游客'振兴'市面,他们打算从农民的干瘪的袋
里榨出几文来。可是他们这计划失败了!
一、作家作品。
作者:茅盾。茅盾生于1896年于1981年逝世,原名沈德鸿,字雁冰,‘茅盾’是笔名。浙江桐乡县人。他于1916年北京大学预科毕业进入上海商务编译所,即开始了文学活动。曾任《小说月报》主编,参与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并与鲁迅、瞿秋白等致力于推动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发展。建国后历任中国作家协会主席、中央文化部长、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
矛盾的长篇小说《蚀》、《腐蚀》,中短篇小说《林家铺子》、《春蚕》等,都从不同侧面反映了时代面貌;特别是长篇小说《子夜》,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光辉的革命现实主义巨著。散文集有《风景谈》、《白杨礼赞》等,均脍炙人口。茅盾还介绍和翻译外国文学作品,撰写理论批评文章。他的理论批评文章大都写得明白晓畅,反映出他一贯坚持的为现实服务、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文艺思想。
二、文体知识。
这是一篇记叙文,属记事散文。《香市》发表于1933年7月,《中报月刊》第二卷第七号上,1934年收入散文集《话匣子》,现编入《茅盾文集》第九卷。作者在《故乡杂记》一文中说:“‘香市’就是阴历三月初一起,到十五日止的土地庙的‘庙会’式的临时市场。乡下人都来烧香,祈神赐福,保佑蚕好,趁便逛一下。”
三、中心思想。
本文通过对传统“香市”昔盛今衰的对比描绘,从一个侧面形象而又深刻的反映了:30年代中国农村经济破产、萧条的情况。揭示了造成这种局面的社会原因。即: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和反动军伐残酷剥削、压榨人民,表明了作者对当时中国社会现实的清醒认识。
四、层次段落。
全文分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即前4个自然段。
作者记叙了往昔香市的盛况。文章开头先交待香市举办的时间,并特别点明:香市是传统活动。接着交待了香市的参加者,主要是农民,也就是蚕农。凡日子还过的去的农民,都参加这一年一度的“狂欢节”。“借佛游春”四个字确切的说明了香市的性质。作者交待这一点无疑是告诉读者:香市的盛衰正是农村情况的集中反映。这里有人、物、有情有景,传声绘色笔笔传神,让人感到的确是个“狂欢节”的样子。最后作者点明香市也是儿童们的“狂欢节”。
第二部分:即第5个自然段。
第5自然段是转折过度,写香市被取消。举办香市的场地也被占作它用:“社庙左屋被‘公安分局’借去做了衙门”。“社庙的左偏殿上又了有什么‘蚕种改良所’的招牌。”公安分局“象征着军伐的反动统治无处不在:”蚕种改良所“则象征着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作为香市的场所被瓜分,正暗示了香市衰败的缘由,从而暗示了导致江南农村经济破产崩溃的原因。
第三部分:是第6个自然段到第11个自然段。
第6自然写恢复举办香市。
下面的7、8、9三个自然段,详细了写了禁而复开的香市的冷清衰败。作者在文后指出,往常“香市”的主角是农民,今天是差不多看不见。
结尾写希望借香市振兴市面的小商人也失望了。
五、写作特点。
1.采用对比方法突出主题。对比鲜明是本文的一个显著特色。同一个乡镇的香市,昔盛今衰,今昔迥异。但如果孤立地来看,难见深意。作者将今昔两个“香市”的场面摆在一起,两相对比就给人以鲜明的印象。作者先声色俱到的描绘了往昔“香市”红火热闹的场面。昔日的香市,人山人海,将社庙前50-60亩地的大广场挤的满满的、江湖班表演着各种走绳索、弄缸弄甏等一些杂技,还有髦儿戏等种类繁多的而看客却人海一般。香市的气氛也异常热烈,热闹的骚音在三里路外也听得见。
然后,作者倒转笔锋,描绘眼前“香市”的景象:冷清的市面、阴惨的空气、坍塌的戏台,踝露的屋椽子,单调的锣鼓声,处处透着凄凉。来演出的是在上海都有名气的“南洋武术班”,他们表演着技艺高超的精彩节目,但依然门亭冷落,观者寥寥。今昔“香市”不同场面的对比,还运用了反衬的手法。作者一方面着意描写“南洋武术班”的演艺精赞,票价极低,要是放在十多年前,肯定是“挤的满场没个空隙。”
另一方面作者又强调今天看客极少,特别是往常“香市”的主角——农民,今天差不多看不见。作者极力突出演技的高低与观众的多寡,从而反衬出:重兴“香市”的冷落。
二、场面描写生动而富有层次。
如文章写往昔“香市”热闹情景采用了场面描写的方法。作者
先总写一句:“香市”的主要节目无非是“吃”和“玩”。然后,依次写庙前、庙里的热闹情景。庙前武枪弄棒,各种杂耍儿红红火火,令人目不暇接。庙里烛光点点,香烟缭绕,人们虔诚祈富。最后,再作收述:庙里庙外“一片骚音,三里路外也听得见。”写来层次十分清楚。
六、学习要点。
1.主题在今昔对比中显现。
“香市”并不在意于介绍故乡习俗,也不终情于追忆儿时生活。而是以“香市”的变化,因小见大,揭示30年代初江南农村正在破产,乡镇日益调壁的现实。如此严肃的主题,竟在极其短小的篇幅中得以体现,主要是依做仗于作者运用了对比手法。作品通篇都在描写“香市”,先写其盛,后写其衰,格局的安排就是一种对比。写盛时,极力宣扬繁闹的场面与狂欢的气氛;写衰时,则选择数个境头以显示其惨淡经营。全文像两幅风俗画,同为“香市”,面目全非。今昔不同的场面与气氛,经作者的组接,便产成一夜之秋的效果,鲜明地表现了作品的主题。
2.作品中描写往日“香市”盛况部分的层次与内容。
第一层次,以说明性文字表达“香市”的主要节目是“吃”与“玩”。
第二层次,主要从视觉角度,描写庙前“香市”上武枪弄棒、吹弹拉唱等各种杂艺的场面之大。
第三层次,有多种感观出发,描绘庙里的品物之盛与祈神赐福的香火之缭绕。
第四层次,从听觉角度,表现庙里、庙外的声响之嘈杂。作者多角度的描摹“香市”的内容、场面与气氛,以渲染其昔日的盛况。
三、表现重兴“香市”的冷落景,运用的反衬手法。作品在写“香市”的冷落、萧条时,用了反衬的手法。作者一方面着意描述武术班技艺精湛,远远优于从前,弄缸弄甏、走绳索这些无名的“江湖班”,甚至表演卖力,票价便宜,“要是放在十多年前”,肯定满场没个空隙。另一方面作者又强调眼下看客却少,特别是往常“香市”的主角——农民,今天差不多看不见。从而通过往昔“下三流”的技巧却吸引大量看客,如今艺高价廉的武术班却不能赚取观众的对比。突出演技的高低与观众的多寡成反比的事实,反衬出“香市”的冷落与重兴的失败。
四、“香市”主角转换的内涵。
作者在表现“香市”的盛衰时,突出了一个重要标志:即“香市”主角的转换。“香市”的兴盛本是农民祈神赐福、“借佛游春”的需要,所以昔日“香市”的主要游客是农民。这在作品的开端便有介绍。可是重振“香市”后,却出现了异常的现象:往常“香市”的主角——农民,差不多看不见。“香市”的主角转变为镇上的小商人。这说明了什么呢?其实,农民并非不想祈神赐福、“借佛游春”,只是他们已没有经济能力消受这“香市”了。而农村的破产又直接影响了市镇商贸的繁荣与发展。于是镇上的小商人想重兴这“香市”,借此吸引游客、振兴市面、刺激买卖,可是他们也失望了。这就清楚的表明:在当时的情况下,无论什么商业手段、广告效应,都无法挽回农村破产,市、镇凋敝的事实。
五、重要段落简析。
第一、“革命”以后,据说为的要“破除迷信”……社庙的左偏殿上又有什么“蚕种改良所”的招牌。
这一段仅三句话。每一句话似照实写来,而又都含有暗示,寓意匪浅。
其第一句,不仅表明重振“香市”的时代背景,并且说明大革命以后的时代环境、社会文化对“香市”具有直接影响。
第二句,则以“公安分局”这一具体事物,象征国民党的反动统治以占据农村,并成为致使江南农村破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未句中,“蚕种改良所”一个招牌,暗示了内容更为丰富。什么叫“蚕种改良”?蚕种为会要改良?作者对比虽无介绍,但当年的读者一看便知这招牌的含义。
30年代洋货冲斥市场,严重冲击破害民族工业与农村的自然经济。维系江南地区乡下人生命线的蚕丝也同样难以逃避厄运。于是不得不废弃土种、购养洋蚕种,虽仍无济于事,但这“蚕种改良”正表现了当时农村自然经济变化过程中的一个特征。意味着帝国主义的经济渗透与侵略。这更进一层的暗示,透露了导致江南农村经济破产的又一个重要原因。
第七、疑难词句。
(1)我们镇上照例有所谓“香市”
“香市”:是作者在《故乡杂记》一文中曾解说:“‘香市’就是阴历三月初一起,十五日止的土地庙的‘庙会’式的临时市场。乡下人都都来烧香,祈神赐福,——蚕好,趁便逛一下。”
(2)临时的茶棚,戏法场,弄缸弄甏
弄缸弄甏:是杂耍儿节目之一,常以头、肩等身体部位顶接缸、甏。弄 nong“,玩弄,引申为戏耍。 甏,音”beng“,大瓮、坛子,一种腹大口小的陶器。
(3)庙前的乌龙潭一泓清水依然如昔。
泓:是水深冒。再一个解释是清澈。
(4)上海的《良友画报》
《良友画报》: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编辑出版的一种画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香市
刘锡诚:乌镇的香市
(新高考)茅 盾《香 市》阅读训练
《香市》原文及鉴赏
中国国学网-- 陆龟蒙的讽刺杂文《野庙碑》解析
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合集的别称,你知道多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