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马王堆的古经脉

 

前几天,特意跑了一趟湖南省的长沙市,去逛一逛他们的湖南省博物馆。

在湖南省博物馆里最著名的展览是“长沙马王堆汉墓陈列”。

马王堆是西汉初期长沙国丞相利苍及其家属的墓葬,在1973年的时候被挖掘出来。

在里面出土了大约13万字的帛书、简牍,都是战国到汉初的文献抄本,这些内容涉及到哲学、政治、军事、天文、地理、医学、历史、艺术等方方面面的领域。

当年,马王堆帛书出土之后,曾经在中医界和考古界引起不小的振动,里面有很多文献多为当年“焚书坑儒”的幸存,而后又失传掉的佚书。

最吸引我的是帛书的医学方技部分,有几篇与针灸相关的文献,《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甲乙本,从中能够发现很多古代经络演变的痕迹。

一起去欣赏他们的风采。

马王堆帛书《足臂十一脉》、《阴阳十一脉》所记载的经络数量都是十一条,和现在的十二正经要少一条。

这十一脉的名称如下:

足三阳经脉名:巨阳、少阳、阳明

手三阳经脉名:肩脉、耳脉、齿脉

足三阴经脉名泰阴、厥阴、少阴

手二阴经脉名:臂巨阴、臂少阴


这11脉的脉名很多意思,特别是手三阳经与其他经脉明显的不一样,手阳明大肠经叫作“齿脉”、手少阳三焦经叫作“耳脉”、手太阳小肠经叫作“肩脉。

那时候,手三阳经的名字还没有阴阳的属性,也没有和相关脏腑有任何的联系。经脉只是和身体上的一些部分相关,如牙齿、耳朵、肩膀。

齿脉就是通往牙齿的脉,能够诊察和治疗牙齿病变的脉,耳脉、肩脉都是同样的道理。

战国西汉初,手阳明经主要时治疗牙齿疾病,而不是大肠病,手少阳经主要治疗耳朵疾病而不是三焦病、手太阳经主要治疗肩膀疾病而不是小肠病。

目前,手三阳经与对应腑的联系,在《黄帝内经》等经典文献中,也基本找不到与治疗实践相关的支持,相反在“是动则病”的描述中,牙齿、耳朵、肩膀的描述更多。就是说,目前我们所熟知的手三阳经与腑的联系,其实并不像手三阴经的肺经、心经,与脏的联系那么密切。

因此,有文献研究者认为,这种更早期的命名方法相对于目前的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更加的原始和纯朴,也更加能看得出经脉最本初的含义。

想想,的确是那么一回事,平时治疗大肠病、小肠病,大家往往更愿意用胃经的穴位去治疗(上巨虚、下巨虚),或俞募穴(关元、天枢)。相对于肺经、心经这些手三阴经,应用本经穴治疗还真不算多,这些东西都值得我们慢慢去琢磨琢磨。

再看看其他经络的命名,还有一些有意思的发现。

足六脉都是三阴三阳命名,而手脉只有阴脉用此法命名,手阳脉(齿、耳、肩)还没有用三阴阳的命名法。还有,足三阳经和足三阴经的脉名只有三阳与三阴,前面没有带“足”字开头。而手二阴脉名的开头却有“臂”字。

这就提示,六足脉首先采用三阴三阳命名法,随后手脉才套用这种方法。

怎样知道?如果手足同时用三阴三阳的命名法,那手足脉名之前都应该加一个“足”、“胫”、“手”、“臂”等用来区别上下肢。但是,六足脉都没有,而只有手脉有加“臂”用来指明是上肢,这就是证据了。

就是说,三阴三阳的划分法在那时代还没流行,只是足经这么划分,而手经是后来演变跟随的。当上下肢都采用了三阴三阳的命名法,就会呈现后来的12正经,即12条经脉。

为什么那时候?只有11条经脉,其实这和“五脏六腑”没有关系,因为那时候经脉尚未与脏腑有密切联系。

有学者认为,这些现象与“天六地五”这个神秘的数字有关,并不是说古人当时只是发现了11条脉,只是为了凑够这个“数字”,在经脉数目上也看到“阴五阳六”的现象。。。


到此,顺着历史的印记,我能感觉到古人在经络上种种演变的痕迹,有那么点纯朴,有那么点意思,让我重新开始思考,经络这玩意到底是什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UC头条:《从简帛医书经络描述探讨早期医家身体观》(《中国针灸》)
西汉人体漆雕经脉研究
沟通中西 融合古今 ——天回脉书:从11到12脉的过渡
为什么《足臂十一脉灸经》是十一条经
每天3分钟,给孩子拿三阴三阳,全身经络通、身体壮、不生病!
十二正经与奇经八脉经络动画 >> 中华气功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