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缂丝被遗忘的技艺
正是和爷爷王玉祥这一次极其偶然而平常的对话,使王浩然毅然扛起了家族的缂丝大旗。
王浩然出生于一个缂丝家族,在大学,他学习的是中文专业,但他很早就开始关注文化产业,看到精美的缂丝作品与时下缂丝在国内受到的冷落之间极大的落差,让他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大的课题:“中国传统手工艺发展至今天,已经不仅仅是缂丝这一个行业出现与时下生活脱轨的现象,这种现象具备普遍性。如何让传统工艺做到‘文化自觉’和‘经济自立’才是问题的本质。”
记录时代风尚的技艺
缂丝,是中国最传统的一种采用“通经断纬”织造平纹组织的丝织品。缂丝用的是平纹缂丝机,织造技法依画稿设计的需要,以不同色线作纬线,往返于经线之间。由于不同色线所织的图形间彼此不相关联,所以图案形状周围会留下锯齿状的空隙。这种通经断纬的织造技法,使得缂丝成品形成有规律的空隙,俗称“水路”,这恰恰体现了中国缂丝艺术中的留白之美。而缂丝特有的“合花线”技术,使其不同于一般纺织用过渡色块来逐级褪晕,而可以做成渐变,将不同颜色的丝线绞捻在一起,仿佛绘画中的调色,因此明代画家董其昌称缂丝为“以梭代笔”。
宋元以来,缂丝一直是皇家御用织物之一,常用以织造帝后服饰、御真(御容像)和摹缂名人书画。缂丝的存世精品极为稀少。宋代是缂丝的黄金时代,宋代官署文思院下设专门生产缂丝的“缂丝作”,形成了纯粹供欣赏的艺术门类——缂丝画,故明代文震亨在《长物志》中,将缂丝与刺绣归入书画类,不再当成纺织品。元代缂丝,掺以金线,极为华丽,常用以织造帝后御真画像和佛教绘画,可惜传世作品不多。明早期,在“御用监”下专设缂丝管理机构“缂丝作”,由于明初朝廷力倡节俭,规定缂丝除用于敕制和诰命外,不许用于各类衣物。到明代宣德时期禁令渐弛,缂丝再兴。清代制作了大量供皇室穿着的缂丝服饰及供皇家供奉的缂丝唐卡,均是缂丝中的珍品。
关于古代缂丝艺人的真实面目,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生卒年不详,这里面也包括了宋代的朱克柔、沈子蕃、吴煦;明代的吴圻、朱良栋、王统等大师。他们并非帝王将相、文人墨客,仅仅是记录时代风尚的艺术大师,是他们将中国的一门手艺默默传承。
值得庆幸的是,后人都将他们铭记了。明代沈周形容缂丝为“一丝一缕千万寿,妙合天机造化中。”明人吴宽称赞缂丝为“机中织锦惭秦娥,唐宫刺绣如拙何”“非纻非縠非绮罗,但见空明摇玉波”。这些都是后人通过作品与他们的神交。虽然这些大师们除了作品以外没有为后人留下任何记忆,但这样的留白却恰恰表现了他们作品中忘我的心态。这也是今天缂丝手艺人最难学的技艺。台湾导演侯孝贤说:“我们之所以喜欢古的东西、手工的东西,是因为我们的美感来源,就是由这历时久远的技艺中,逐渐形成。”法国人类学家李维·史陀所言“技艺,是人在宇宙中为自己所找到的位置。”他们,都是技艺的知音。
爷爷曾经有过辉煌
关于爷爷的工作,王浩然的童年记忆是:“小时候我只知道爷爷他们在织布,但是更具体的,织的究竟是什么,我就不清楚了。因为我往工厂跑都是在上小学的时候,那时候的唯一印象,就是那里有很多的织布机。我到了初高中就都没怎么去过工厂——不用说你也知道,我们这一代课业是那么重,别说去不了厂里,就是去了,也得被爸妈给揪回来,我上中学时周六周日都有课外班的,一周也就周日下午才有个休息,还得写一堆作业。但是我知道爷爷织布的工作非常繁忙,我上小学那会儿我爷爷做的厂子有200多工人,固定资产200多万美元。”
当年中国号称有“工美四大名珠”,包括北京工美、南通工艺美术研究所、苏州刺绣研究所等四家。1914年张謇请余觉(著名刺绣艺术家沈寿的丈夫)找到原清宫造办处的缂丝艺人来南通教授缂丝织造技艺。解放后这批学员就组建了南通工艺美术研究所,王浩然的祖父辈是通过在研究所工作而传习了缂丝技艺,而他的父辈们大多是因为家族作坊的制作人手少而传承了这项技艺。
南通工艺美术研究所当年是“不惜工本,创作精品,培养人才”,遍请庞薰琹、张仃等国内名师讲学指导,并把一批批人才送到南京、北京等高等院校深造。南通工艺美术研究所每年都有精品大作,每年都有国家金奖收获。比如上世纪80年代初,由张仃设计、南通工艺美术研究所三代绣工花了几年时间集体制作的《哪吒闹海》以及《渔舟唱晚》等绣品,获得了全国工艺美术作品评选奖金奖。
缂丝行业迅猛发展是在上世纪70年代末中国改革开放后,工艺美术外贸出口任务猛增,日本商家大批量地向中国订购和服腰带和贵袈衣(日本和尚高档礼服性袈裟),出口需求量逐年上升,苏州、南通及杭州周边地区缂丝厂家和作坊也逐渐成立,各缂丝厂家纷纷添置缂机设备,缂丝生产空前发展,缂机上万台,规模超过历史上的任何时代。
不过,好日子总是短暂的。随着日本经济越来越走下坡路,日本女孩成人礼上的和服腰带由购买转变成了借和租。1997年以后,日元贬值,但日本方面给出的购买价格和以前一样抓住“定制难销”的弱点,在当时,一根缂丝腰带出厂价才300元,但在日本的销售价是1万元,2011年,一套缂丝袈裟国内价格10万元左右,在日本是150万元,所以早年的缂丝艺人多成了商人,基本移民去了日本。而由于销售缂丝比制作利润高太多,作坊赚不到钱,同时又缺乏开拓国内市场的能力,国内企业之间只好大打价格战,为进一步降低成本,日本企业开始鼓励越南生产缂丝,他们的人工更便宜。
于是,打击全面降临在缂丝行业,王浩然说:“当年苏州主要织造腰带,一下子就得硬着陆,人员改行,砸机器,用了50年、70年的缂丝机就全部砸掉、毁掉,卖给人家当柴火烧。没办法,缂丝机挺大的,不用的话留着占地方。现在苏州会缂丝的人加起来也就200人,真正能称之为大师级的,能够设计、能够创造、能够模仿古人的韵味和境界的,也就两三个,说起来全国也不足4人。”
王浩然爷爷的工厂则开始转型做袈裟。纯缂丝的袈裟,一套在日本售价折合人民币大约是150多万元。缂丝制品在日本是身份的象征,日本皇室的菅直人、鸠山由纪夫,都在浩然爷爷家定制过东西。可因为是加工,做一套袈裟日本人只给大概10万元的加工费。与此同时,后继无人成为了缂丝传承的难题:浩然的爷爷先后收过一百多名徒弟,最终走掉一大半。改革开放初期,很多人为了生计开始学习缂丝技法,经济发展之后却耐不住寂寞各奔东西。缂丝工艺学习的初始阶段并不难,数月至一年就能学到基本手法,但若要真正掌握没有个三五年是不行的。做缂丝,除了手,还得用脚。手打梭子,左右左右,脚也配合,有时是同手同脚,有时是逆手逆脚。动作协调很麻烦,且梭子打出去——是扔出去的,左手的劲儿和右手的劲儿,力度不一样,门幅会变窄,就是废品。
宋缂丝仅存的流派
南通与苏州的缂丝技艺并不相同,南通缂丝的技艺叫宋缂丝,也叫“本缂丝”,在日本称为“本缀”,历史上它属于缂丝早期产品,它最大的特点是面料挺括,表面显现“瓦楞地”沟纹。“宋缂丝”表面虽粗犷,但又不失细腻精巧。它给人们一种视觉冲击,但又处处蕴藏着细腻精致,耐人寻味。苏州缂丝被称为“明缂丝”,日本叫“明缀”,是缂丝在明朝时期的产品,明缂丝轻柔,表面平纹状、无明显的“瓦楞地”沟纹。由于历史的种种原因,到了近代我国只留存下明缂丝的技法。明缂丝现在比较常见,但是宋缂丝的流派,全国就剩浩然一家了。之后,便有了本文开头的那一段对话。爷爷想对浩然传达的还有另一层深意:如果手艺不传承下去的话,这技术就断在他手上了。浩然说,在说这句话的时候,爷爷特别难过。“过去我也总想着如何传播传统文化,也考虑过用纪录片的形式等等。可是,与其说那么远的东西,那些暂时还摸不到头脑的东西,不如开始从手边做起,比较现实。拿我们家当实验,用新的方式把传统技艺传承下去。”浩然说:“记得佛教中有一个词汇称作‘绢索’,是指一个人被某种物质的东西莫名的贪恋,我想缂丝就是我命中的‘绢索’吧”。
蒙元伊儿汗国(Ilkhanate)1256–1335年,又译伊利汗国或伊尔汗国,蒙古帝国的四大汗国之一,元朝西南宗藩国,成吉思汗第四子拖雷之子旭烈兀所建。
这件缂丝残片,织造工艺精美,运用了平缂、勾缂、掼等技法,色彩和装饰纹样有着鲜明的蒙古及中西亚的风格。工匠非常精致地用缂金来装饰周遍的纹样,是元代缂丝用金的典范之作。
蒙元伊尔汗国缂丝片
平缂
又称齐缂,缂丝基本技法,即依照图案色彩的变化要求顺经纬之理进行平纹交织。
勾缂
缂丝技法之一,又称“构边”。在纹样边缘以区别于主体纹样色彩的另一种色线缂出明显的边界或轮廓线,具有分别色彩层次和划分纹样间界线的作用。
掼缂
缂丝戗色法之一种,即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相邻的不同颜色的色丝依纹样轮廓走向顺序缂织的方法。通常用来表现海水的层次等纹样。
如何选择缂丝作品用于收藏与投资?
缂丝作品一般有三个特点。首先大多是集体创作,后人判断其价值只能看其作品本身的工艺和艺术价值;其次缂丝创作往往很费功夫和时间,都是用丝线一根一根地临摹出来。有时为了完成一件作品需要几个月乃至一年以上;再次,缂丝经得起历史的珍藏,古人用其复制容易损坏的名贵纸质书画,因此,又被称为“千年不坏的艺术织品”。
“宋代宣和缂丝”和“明代宣德缂丝”可称得上中国丝绸艺术史上的双绝,前者主要在于表现书画粉本的自然之美,后者则主要彰显了装饰图案工艺之美。尤其“宋缂丝”在明代文人园林陈设中已属非常难得的装饰品。一幅上等宫廷缂丝作品,已能使用上纯金线、纯银线、孔雀羽毛等多种名贵的材质进行交汇缂织,再配以部分的手工刺绣,整幅作品雍容华贵,巧夺天工。
缂丝的保存
缂丝属于丝绣的一种,所以缂丝的收藏与保养与其他的丝绣品一样。
中国过去常常喜欢将刺绣品裱成画轴,以便于展示,现在人们喜欢将实用品也挂起来展示。展示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不能挂在靠近窗户或其他有阳光直接照射的地方。因为阳光中的紫外线等,容易造成织绣品的颜色退化。
2.不宜接近火炉、暖气等,丝绸等纺织品容易着火烧损。
3.必须装在有玻璃的镜框里,避免弄脏。
4.不展示时的收藏和收藏衣服一样,应该放在通气、干净的箱子里,避免过多折叠,并放一些樟木球以避免虫蛀,也可以用防蛀纸袋来包装。
5.每年春秋季节,天气干燥晴朗时,应将收藏的丝绸绣品拿出来,放在通风阴凉处晾晒一次。
缂丝的作假
收藏界缂丝造假现象很严重。主要有两种造假的方法:
一种是非缂丝的织锦充当缂丝。缂丝有明显的缂口水路,而不是织好后抽纱造成的镂空。织锦两面图案一样,但颜色是不一样的,假如正面的黄色居多,背面则黄色是最稀少的,还有一些织锦背面有很多浮纬,妆花缎一类的多层组织都是如此。缂丝是平纹组织,所以不存在假纬、地纬和浮纬的现象。一种是现代缂丝充当古代缂丝。缂丝多是采用色线,而现代缂丝几乎全是化工染色的丝线,化学丝线有一个特点就是染色特别均匀,光泽过亮,这点与古代所使用的天然染色的方法是不一样的,天然染色线上色不太均匀。天然色线的褪色速度比化工的来得缓慢得多。市面上很多缂丝都是做旧的,一般是用茶叶水浸染过,有的还用高锰酸钾进行人为腐蚀。
后记:
1895年在张謇创建的大生纱厂老工房内,王玉祥的父母、姐姐都曾是大生纱厂织工。
1954年散失在社会上的“女工”学员重新组织起来,在南通百货公司内成立刺绣生产加工组。其后又成立了刺绣生产高级社。
1959年3月南通工艺美术研究所成立,女工传习所的部分毕业生成为南通工艺美术研究所的专业技术骨干和刺绣教学中坚。
1969年南通工艺美术研究所停办,1972年恢复。
1972年王浩然的爷爷王玉祥考入南通工艺美术研究所。
1985年王玉祥成功复原“缂丝引箔技法”,织造出国内第一条引箔缂丝腰带。
1980年代末南通工艺美术研究所解体,王玉祥开办缂丝作坊。
2007年王玉祥与孙子王浩然成立宣和缂丝研制所,以团体研究机构名义加入了联合国教科文民间艺术国际组织。
2010年王浩然荣获联合国教科文IOV“优秀青年传承人”称号。
2011年翰宸文化成立,专注于缂丝及其他手工染织绣品的研究。
缂丝的复兴之路,还很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南通工艺美术研究所那些牛逼闪闪的大师和他们的作品(下)
缂丝
缂丝上的刺绣?说一说鲜为人知的絽缂丝刺绣
缂丝艺术大师王金山
吴中民间手工艺“新生代”什么样
天工缂国宝 经典永流传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