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新形势下医院信息化建设的正确姿势



某日,某神奇的“HIT最有价值专家俱乐部”群在红包漫天飞的背景下,一位叫@伪自由鱼的群友发消息称“我们医院全院发通知,信息科不再建信息系统。各使用部门如果需要系统自己提出合理化建议和需求,由信息科配合进行建设。也就是信息化做不好做的好不再是信息科一个人的事情,是大家的事情。”


一语既出,引来各方热议。有人拥赞,也有人提出不同的声音。归结起来是认可这种思路是好的,但不一定适应所有的医院,更多的还要依据具体情况来做平衡。想必参与讨论的和潜水观战的以及后来爬楼看到的都会有所触动,毕竟趋势是不得阻挡的。


医院信息化建设走过30年,其模式也发生了很多变化。


1、信息化部门的艰难定位


记得有一次作为某三甲医院信息化承建厂商之一参加由院长组织、职能科室与一众承建厂商参加的行政查房,因是新一代HIS和EMRS刚上线,所到之处问题众多。不料查房结束队伍解散之时,院长说了句“各位都应该看到,今天我们看到的问题多是信息化相关的问题,而不是信息科一个科室的问题或某个系统的问题,……”。而早在数个月前,在这家医院的信息系统选型招标过程中,信息科就表示只参与入围厂商遴选和技术把关,不参与最终评标时的投票。要说这姿势也是怪怪的,但却适合这家医院。


其实回看医院信息化这些年走过的历程,单说信息化部门给自己找一个定位都是一部血泪辛酸史。从最早医院没有信息科到后来隶属于财务科或病案统计的微机室再到后来独立成科室,从光杆司令到队伍扩编再到偶尔还“被进人”。归根结底还是如陈金雄主任多年前的论断所言“IT对于传统医院这个资源依赖型的机构来说是有则当然更好,没有也不会影响生存。”相较于盖大楼、买设备、进人才,信息化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无法得到管理层足够的重视,怎么会有得到重视的信息化部门。


最初的信息化建设都是为窗口科室服务的,确保钱能收得快、库能管得好。所以往往由财务科主导,这也是很多医院信息科最早隶属于财务科的缘由。


再往后,信息化延伸到了临床科室,以电子病历为中心的临床信息系统全面铺开。这一时期的信息化建设有个鲜明的特点,就是实施过程中阻力会明显减小。因为像电子病历之类的临床系统是多个临床科室都在用,每个科室分散的需求和声音微乎其微,共性的需求和问题只要解决好,不会有太多个性化的需求。不得不顺带提一下,堪称经典的“妈咪理论”就是这一时期致胜的法宝。


再再往后,尤其是对于一些大型医院来讲,信息化建设和应用如决堤的洪水,各类系统模块不再由信息化部门这一个通道流入医院。一些系统在信息化部门看不见的地方野蛮生长,有买设备配套的、有自个儿掏钱买的。平时相安无事,但到一定时候,比如出问题找不到厂家的时候或者需要与其他系统对接时候,信息化部门才知道居然有这么、那么个系统的存在。于是尴尬丛生,进而有了信息化部门与临床之间越来越深的隔阂。一方面临床抱怨信息化部门主持建设的信息系统这个不好使那个不好用;另一方面,信息化部门对临床自筹自建的信息系统不管不问或敬而远之。长此以往,孤岛林立烟囱高耸,信息化部门的口碑开始在花钱太多和效果不好之间徘徊。


2、信息化人的价值实现


HIT业界有句打了多年的鸡血口号,说什么优秀的CIO既要懂IT又要懂业务,最好还要是临床出身。如今看来也不完全正确,诚然信息人懂医院业务是必须的,但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懂医院业务是建立良好沟通和协调通道的基石,但不意味着能代表临床的想法或替临床做决策。


举个栗子,与信息化部门类似的当属医院的设备管理部门了,如今都叫医学装备部了。医院每年引进的各类医疗设备无论是从数量上还是花费上都远超对信息化的投入,但我们似乎很少看到科室对引进的设备不满意或者医院管理者不愿意买设备的情况。抛开医疗设备的投入能直接给医院带来经济效益不谈,我们可以发现,引进设备的需求都是来源于终端临床科室,之后经过逐级论证才由医学装备部门负责采购、协调安装调试和后期运行维护。


在这其中,合格的医学装备人也强调懂技术、懂临床业务,但他们很少替临床思考和选择,而是严格执行职能部门职责,把好技术关、干好配套活、做好日常管理,定指标和应用的事情,就交给临床了。


同样对于信息系统来说,大部分医院都完成了基础医院信息系统和临床信息系统建设。基础的、共性的信息系统应用已经日趋成熟,或者说已成习惯,但在医院的很多角落里面,有很多不能准确命名的系统等着在去建设和整合。


这时候信息人是出力不讨好的彻底包办,还是与临床结合,相信很多人会选择后者。否则,信息人懂医院业务将不再是一项优势,而将成为一项负担,因为你不会有足够的精力去熟悉所有的临床业务并超越某个临床专业的人员,干嘛不将需求描述和产品初体验义务和权利交给临床科室呢。


当然,选择后者还有一个重要价值:在于不只让这些发源于科室的需求仅仅形成服务于科室的系统,而是要提升其应用的高度,在满足科室需求基础上兼顾全院信息共享与业务联动的需要,发挥信息化建设和应用的最大价值。


至于说技术路线的优劣,我想对于企业信息系统而言,想做得最好无非是界面与流程的稳定顺畅、后台增删改查的准确高效,只有最适合的技术而没有最先进的技术。什么几层架构、CBS之争,只是厂商的忽悠之词罢了,信息人在这方面的把关与临床应用其实是更好的互补。


当然还有一个接口与集成的问题,但其核心也不是技术问题,而是落到了接口费用上。尽管目前甲方都已经普遍认可系统间接口费存在的合理性,毕竟厂商还要吃饭和发展。但笔者可以肯定的说医院管理者打心眼里讨厌收无止境的接口需求和费用,所以才导致了很多医院领到被集成平台和一体化解决方案所忽悠。其实为啥不换一种形式将接口费融入到功能实现之中呢,这样既能优先保证系统的先进性又能兼顾接口的实现。


笔者曾经历过一家医院,信息部门明确表示任何一次接口的需求背后都是流程优化和功能实现的必然要求,你们有足够的理由和预见性可以合理合情的和医院谈判获得合理回报。总是计较接口费,只能让信息化部门的工作限于被动,让厂商之间限于恶性排斥。数年过去了,这个思路的效果还是很好的。


3、信息化的三境界


站在用户角度讲,信息系统应用有三个境界,谓之“有没有”、“能不能用”和“好用不好用”。


第一境界有没有,谁来牵头做这件事都可以;第二境界能不能用,就要看这系统是否能够达到当初预想的目标了,这就要问系统的最终使用者;而第三境界,好用不好用,就像鞋子是否合脚一样,有话语权的不再是信息化部门而是使用者。


在这样的三重境界中,信息化部门其实是逐渐退居幕后的,不是撒手不管,而是承担起守门人角色,多在“基础平台的建设、基础运维的保障、基础设施的到位”方面投入精力,而在系统的应用层面,可以让临床科室发挥更多的主观能动性。


就像悄然改变人类生活的互联网,大多数人都学会了玩电脑和上网,还会自主选择能给工作生活带来帮助和愉悦的APP,而这一切同样不会影响专业打字员和专职司机的存在。在医院信息化领域,信息化部门和信息人也会走入新常态,修炼自己才能解锁更多的姿势去触碰信息化建设的痛点。


来源:HIT专家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张武军:医疗质量精细化管理需要信息化支撑
医院信息化建设-建设思路篇
DRG/DIP支付下,医院信息化建设重点内容是什么?
34年医疗信息化经验,从HIS到AI,医院CIO该如何转型
熊科亮:从临床医生成功转型为信息化建设掌舵人
黄昊:新技术在医院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场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