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创新创优||《东广微话题》打造全媒体时代的“微评论”



 

随着技术发展的日趋成熟,受众获取新闻资讯和观点言论的平台和渠道越来越多,人们已经不满足于传统新闻媒体单向的传播。观点和意见的表达日趋多元,发表言论的成本和门槛在降低。这一方面促进了公众话语权的普及,另一方面也容易为误导性的言论广泛传播提供渠道和温床。如何在“人人都是评论员”的网络时代,发挥广播的媒介融合优势,用升级版的新闻评论去芜存菁,引领正确舆论?《东广微话题》就是在这样的背景和思考下应运而生。



主创团队 


什么是升级版的新闻评论?对于《东广微话题》而言,首先体现在“微”字上。这个“微”包含几层含义:一是话题的“微”。指的是讨论的话题切入口小,接地气,与民生息息相关。比如网民热议的“十面‘霾’伏下收费治理是否合理”“南方供暖你怎么看”“二胎你准备好了吗”等等。这些选题是老百姓最关心、最津津乐道的话题,其背后折射出的是我国社会在经济快速发展中的民生大背景。以小见大、见微知著是《东广微话题》在选择话题时的重要标准。



 

二是结构的“微”。每期《东广微话题》都不超过三分钟,短小精悍。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有网友观点梳理,有记者现场街访市民,有权威人士点评,最后由主播加以提炼总结,引导阐述。在短时间、短篇幅里把道理说明白,并且提炼出媒体自身的观点。这样的广播新闻“微”评论,既能树立自身言简意赅、一针见血、新锐犀利的独特风格又能顺应现代人快速阅读、选择性了解的习惯,还能满足全媒体时代的碎片化传播规律,培养一批忠实受众。

 

升级版的新闻评论还体现在“互动”上。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受众对于新闻报道和新闻评论已经不仅仅局限于被动接受,他们更渴望参与其中,发表自己的观点。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则为公众话语权的普及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东广微话题》就利用了这一契机,打出了“不做新闻旁观者”的宣传语。

 

就制作流程而言,每期的选题首先来自互动。目前东广新闻频率旗下有官方微博、微信、客户端“新闻 ”、阿基米德FM 互动社区、蜻蜓.fm 专区、喜马拉雅FM 专区等一系列新媒体平台。这些平台不仅是东广新闻频率制作分发全媒体产品、扩大媒体影响力的重要渠道,更是东广新闻台采集信源、与听众网友互动交流的主要平台。选题确定后,仍然通过“互动”收集观点评论。因为话题被发布在东广新闻频率多个社交平台上,受众可以选择任何一个他们觉得方便的平台进行讨论,发表观点。除了编辑梳理来自新媒体平台的观点,本台记者也会同步走上街头,对市民群众进行采访。线上线下相互呼应,增加了言论的真实性和广泛度。记者的另一大任务是对热点话题中的新闻人物或者相关人士、相关部门等进行补充采访。这一方面是出于对新闻真实性、客观性原则的严格遵循,另一方面也是《东广微话题》另一种形式的互动——与新闻事件的核心或重要相关方的互动。这样的互动比一般就事论事的网友互动层次更高,也能够更加真实、全面、立体、深入地还原新闻背后的故事,从而为树立正确的舆论观点做好铺垫。



 

也许有人会问,《东广微话题》的互动开放性如此强,如何确保不会泥沙俱下,如何确保“放得开,也收得拢”,这就是《东广微话题》的又一大特点——可控。互联网世界纷繁复杂,充斥着各种各样的讯息和言论,这就需要编辑有一双慧眼,去芜存菁,梳理挑选出真正代表公众心声的话题;需要记者求真务实,用话筒去还原新闻事件的真相;还需要权威人士和主持人加以分析引导和提炼……这每一道把关的背后,都有严格的三审制度的保障。有堵还要有疏。“可控”更要主动而为,引导舆论,引领舆论。



 

作者:毛维静(上海广播电视台东方广播中心)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到底为什么要学评述?
社论
传统媒体如何借力微信(营销案例)
《中国舆论场》栏目介绍
企业自媒体如何运营
"社交媒体的潜规则:如何在虚拟世界中获得认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