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榆社方山,尧庙今昔
userphoto

2022.08.05 山西

关注
随 我 行 走 山 西      许 你 万 里 荣 耀
鉴古  |知非  | 旅途  | 视野  |  生活
方山在榆社县社城镇泉滩村与北寨乡马陵村之间,与两个村的距离大约都在八里左右,海拔1550米;距离县城约六十里。几年前,我写过一篇《二上方山》的游记,并录入近年出版的个人作品集(咱人相好谁知道)。在这篇文章里,主要是记述之前二次上方山寻找“尧庙”遗迹过程,以及寻而不得的遗憾。文章写成后,又有不少朋友“慕名"约我前往,顺水推舟,又接连去了几次。而这之后的几次方山之行,已不再是为了寻见,而是为了收获,收获由行走的汗水涤荡身心之后的种种惬意和自由。但就在2014年的一天,郝北镇梁寺头村的支部书记弓建平忽然找到我,对我书中所言的方山与尧庙之事提出了不同见解。后经查阅史料并实地考察之后,觉得建平所言虽仍有进一步考证的余地,但基本上应该是正确的。也就是说,在《魏书》中记述古榆社"上有尧庙"的方山,很可能不是现在榆社之北的方山,而应该是榆社之南,即现在梁寺头村东南方向的尧神岗。所以,本文所述“方山” ,应一分为二,先写“北方山" ,再说 "南方山”。
方山之上寻尧庙方山在榆社北赛一带颇有名气。这里既是这一带海拔最高的山峰,也是过去交通不发达时北寨一带与社城一带往来交流的必经之路,更是附近老百姓砍柴、创药材、打杏、放牧牛羊的好去处。最初萌生上方山的想法是看到(魏书·地形志)榆社“方山,上有尧庙”的记载,所以就有了2010年盛夏独上方山的惊险阅历。那次是我第一次上方山,因隔着林木,难以看清,与野猪相遇误以为是豹子,虽有惊无险,却也吓出一身冷汗。那次走的路线是泉滩方向。在之后的2014年冬,我仍是选择了从泉滩方向与朋友再上方山。由泉滩登方山,可由距泉难不远的东北面的四城沟而行。四城沟原为自然村,数十年前已退居,之后这个名字便成为原来这个村所在的这道沟谷的地名。由四城沟向东行约5里,至沟掌,再折而向东南沿山梁而上,即可至方山。这一段行程景色平平,路也不甚难走,但有一景颇 “色”,难免让行者“怦然心动” 。我们为它命名“奶头山"。奶头山就在方山西北面,但要真正领略这一景色,却必须选对视角,否则你看到的只会是一处再普通不过的小山头。这个“景观点”就在凹城沟沟掌折向东侧不远的山梁处。由此向东南而望,清晰可见一只顶端嵌了一枚大枣似的馒头状的山包突兀而起,远远看去,怡似一只颤颤丰乳。同行的老装爱唱开花,得见此景,忍不住又扯开嗓子吼了起来 "新媳妇开花开了怀,一只大奶(妹妹)呀露呀么露出来….翻过“奶头山” ,距方山已不远。我们曾于泉滩村西的扁山一带远望方山,其峰顶形状就像是在雄浑的山体之上倒扣着一只硕大的斗:此时看方山,也可能是近在咫尺的缘故,山上之斗状反而不是太形象了。事实上,方山之篇也仅仅就是一块面积不过二百多平方米的狭窄平台,平台之上没乔木,随风摇曳着的只是一些低矮的灌木和稀疏的蒿草。站在方山之巅,向西和西北,可远眺扁山、小杏山、闻家寨等附近高1,东北可望曲里村东苍松披绿的狐爷山。与方山遥遇相对只隔一道址口的南侧是一座海拔略高出方山数十米的山峰,登顶向东南远望,太行苍茫,浊漳流转,云雾缥缈间,隐隐可见楼台林立的榆社县城。两山之间的垭口,则是由北赛一带经方山过社城一带的“通道"。从这里沿山梁向西南而下,便是龙门村,再出去就是双峰水库附近的道陆、双峰、社城等村。从北寨方向上方山,由马陵村徒步更为便捷。马陵之名概由孙腺、庞涓马陵道之战而来,尽管有附会之嫌,毕竟也暗喻了一段历史恩怨。遗憾的是在今天,只因当地方言把“陵"读为“龙" ,于是交通部门便糊里糊涂地在大路边立了块词不达义的地名标识牌-马龙。由马陵上方山,可由村后向西北而行,约三里,再沿山路上山,直顺山梁西上,蜿蜒行约五里,便至方山。这里也是方山的阳面,植被没有从泉滩方向来时那么茂密,而且树种也单一,多为生长多年的杏树。数度上方山,初衷本为寻找尧庙,最终却连一块废砖旧瓦也未觅得。但就在某次登临方山,遥望扁山之际,忽又有新的感悟:方山和扁山一东一西,一方一扁,遥遥相望,且都是因其山势形状而得名,那么,古人在为之命名时,一定是有其深刻的文化含义的--人立于天地之间,太过于“扁”未免圆滑屏弱,太过于“方" ,则显得“宁折不屈"不谙世故:折中之法应当是内圆外方,刚柔相济。所以说,方山和扁山之名,既象征着天圆地方的自然规律,又体现了世人安身立命的哲学智慧。
尧庙本在尧神岗在榆社之北遍寻方山,未遇尧庙。那么,会不会是古人记述有误呢?好像不该。难道“方山”在榆社另有其地?查阅清代《榆社县志) ,在其"祠庙"一栏中记载: “尧神庙,在县南四十里"而在“古迹"一栏中对“尧庙”的初建作了更为详细的描述: “尧神岗,在县西南四十里 相传克都平阳密尔斯地,尝因巡狩登此山,以柴望,人思其德立庙祀之。每岁四月八日,土人犹祀享云。”从地理方位推断,这里所说的尧神岗,便是弓建平给我讲述的梁寺头村东的山梁无疑。确切的描述应是在“县西南四十里",而不是“县南" 。当地百姓把“尧神岗"称作"爷神庙岭" , "爷"应当是年长日久之后村人对“尧”的读音的谐音。“岭”在榆社方言中与“岗"无多大区别,所以“爷神庙岭"也就是"尧神庙岭" , 即“尧神岗".从县志上的记述可以看出当初人们在这里修建尧神庙的原因。也就是说,当初在梁寺头村的山梁之上修建尧神庙,是因为这里靠近尧都平阳(今山西临汾) ,尧王曾来此巡行视察,并在这里的山岗上幡柴祭天,望祀山川诸神(即举行“柴望"仪式)。人们感念尧王的恩德,所以在他走后,便在这里建起尧神庙,并于每年的四月八日供献祭祀。关于尧神庙建庙的具体年代,以及尧于此“巡狩" "柴望"之后,当地百姓为什么会“思其德立庙祀之” ,县志里虽未记载,但我们从一直口口相传于梁寺头一带的民间故事中还是可以略知一二的。相传在很久以前,梁寺头、王宁、任家垴一带的山上土地肥沃,每年庄稼长势都好,秋天自然是丰收满仓,百姓喜悦。忽然有那么几年,不知从哪里闯到山上匹“神马” ,不吃野草,专吃庄稼,害得大好良田,年年歇收。村人量多次组织猎杀,无奈“神马”太厉害,竟是没有人能奈何得了。百姓们苦不堪言。忽然有一年,来了一个本事非常了的的“王" ,伏在树林中专等那“神马”出现,便拉弓搭箭,将“神马”一箭射杀。"神马”死,老百姓又得安居乐业。为感念“王"之大恩,便自发建庙祭祀, 并请人将“王”射杀“神马”的故事绘于庙中的墙壁之上。时至今日,还有年长者依稀记得很早以前的庙墙上确实有过一只“马”被弓箭射杀的图画。由此也可以推断,尧庙的初建年代也是有着相当久远的历史了。民间故事当然不能做为文化考证的依据,但民间故事的产生,肯定有其源于生活的真实性。虽然我们憨厚的乡民连他们说的“王"就是 “尧王”也不知道,甚至把“尧神庙岭”也理解为是“爷神庙岭" ,但这反而更映证了这则故事的真实可信。至于那匹“神马" ,很可能是从外地跑来的一头本地没有的类似于马的食草动物。
从2014年到2015年,在弓建平(本文图片提供者)的“忽悠"下,我数度前往尧神岗进行实地考察。让我首先感兴趣的是梁寺头村名的来历。据(榆社县志)记载 梁寺头“初由梁氏和尚于山头建寺,名清梁寺,后更名“这里说的“寺” ,是指建在梁寺头村商的一座石拱桥南端的寺庙之名。除此之外,这里(包括石桥上方)还建有善萨庙、关羽庙、真武庙等。地方虽小,众神云集。也正因如此,弓建平对县志中的说法持有不同意见,他认为“梁寺头之名,应该是因寺庙建在桥梁之上而得。"有意思的是,当我把我的《沧桑榆社》一书送给弓建平时,他的妻子忽然指着书中的一幅图片插页惊喜道 “这不是咱这里的爷神庙岭?“我解释说是方山。但夫妻俩都说这照片太像是尧神庙岭了。我也感到奇怪,这里与方山,一南一北,相距上百里,怎么会一样呢?之后,弓建平带我去尧神岗探访亮庙遗址。他说,尧庙在上世纪五十年代还在,并且每年四月初八还要赶庙会,四乡八村的人来的很多,相当于这一带的一个节日。这与旧县志上的记载是一致的。只是,这四月初八是佛诞节,应该与尧是没有什么关联的。之所以把原来祭祀尧的神庙改在这个日子起庙会,应该也是在佛教传入我国后受佛教文化影响的结果。当我们走上村东山梁,还未到达尧神庙前,远远望去,就见一座高岗孤孤地突起在远处,岗上满草凄凄,却不见一棵树木,而那形状,也是四方四正,还真与方山之巅十分相似,只是那里是一座雄宏的石山,这里只是一座高高的土岗。近前细看,岗上果然是一处庙的废墙,而这“方正”之地,也是当初人工筑庙时修整土方而致。庙墙早已不存,只有一些青砖灰瓦半掩在土中,而且大多已破碎,寻得几块青灰色的方砖,竟有7公分之厚、36公分之长(边长)。就其浑厚朴实的形制和色泽判断,该是秦汉时期的古物了。庙的东南角大石之上,是一眼已经风化残损的石臼。往东,往南,皆是深谷,往西、往北,则是村人们耕种的坡梁地,往东出沟谷不远,是由北而来的浊漳河,沿河而下就是与武乡县为邻的关整水库--这里在历史上曾是有名的兵家必争之地昂车关:而由尧神岗再向北十几里外,则是另一外有名的历史名关石会关(今榆社县邱园村附近)。1989年版(榆社县志)对石会关的介绍有不确切之处,相比之下,清代《榆社县志》对石会关的记述还是较为全面的。旧志云石会关在“县西(应为西南-笔者注)二十五里,其马南(应为东南--笔者注)即武多之昂车头 唐会昌三年,刘河讨泽路刺将,守昂车美、壁输社,取石会关;先华五年,宋全忠建其将权肆拔路州趋哥阳、出石会关 盖路泽北走普阳之要道也"由此可见,石会关在古代军事战略上的重要性。更有意思的是,由尧神岗南侧下去的沟谷,在十多年前还有一个叫房家沟的自然村,而距此不远处东南方向浩渺的浊漳河两岸的两个村子,一个叫东方山,一个叫西方山。此时,不知为何,我的脑子里忽然涌上清代榆社知县费映查(谒尧庙》中的诗句:
西方山下水泫泫,茅屋三间祀放勋 。
千古讴歌畿甸近,万家忠爱荔蕉芬。
夕阳影里鸟朝树,春而晴时窗宿云。
才拙喜临勤俭俗,肃衣再拜圣明君。
也就在这一瞬间,我对“方山”的存疑,然开朗 这一带既然有东方山、西方山、房家沟等地名存在,那么,这里在历史上也应该是有一个叫作方山的山名的。而比照《魏书》与旧县志的记载,推断尧神岗所在之山,应该原来就叫方山;至少,在北魏时还叫方山,不然,古人也不会以“方山,上有尧神庙"书之。至于现在方山之名在这一带的失遗,很可能是当地随口而称,叫的“爷(尧)神庙岭"或尧神岗多了,便没人再叫方山了(但附近乡民称呼西方山村时,只说“方山”,不说“西方山” )。这种情况类似于我们现在把梓荆山称之为庙岭山一样。而且,从山势推断,古时方山,不仅仅是指建有尧神庙的这一座小山岗,而应该是浊漳河西岸在这一带绵延着的整个这一道山峦的总称。至于房家沟之名,原有房姓人居于此,故有此村名。但也可能同样是因所居方山脚下而得名,后又因同音字演变而将 “方”代之以“房”。在许多时候,历史其实就是一团迷雾。到底今之尧神岗是不是古之方山,还有待有识之士再作探究,拨云见晴。方山、尧神岗徒步指南:登方山可按照文中所述,由社城镇泉滩村方向开始徒步,也可由北寨乡马陵村方向开始徒步。两处徒步往返行程约9公里,耗时约4个小时。一般建议选择由马陵方向登山。徒步尧神岗可选择从西方山村北作为起点,沿房家沟直向西而行,至沟掌再向北侧登山,即可到达尧神岗尧庙遗址处。如对古寺庙布局感兴趣的话,还可以从这里再步行数里,向西北折下梁寺头村,拜谒建在石拱桥上的诸神之庙。当然,也可以选择由梁寺头村上尧神岗。只是,大路一条,开车直达村中,不用走多远就可至目的地,这样也就失却了徒步的本真。来源:原创
有理想的行走有态度的行走有
风景的行走王清茗
行走山西微信号:xzsxwqm
公众号:行走山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碑刻​“名著韩山”解析——附韩非子《功名》
身边的古树
过大年‖爬方山
裴永康//​钩沉救忘话羲和
神奇大峡谷画廊——清水河
右玉县马营河村五神庙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