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打春牛”,东方风来春山到,挥鞭奋蹄是辛勤
随 我 行 走 山 西      许 你 万 里 荣 耀
鉴古  |知非  | 旅途  | 视野  |  生活
在中国人的心里,尽管整个世界依然处在冰天雪地中,但春节是一个分水岭,节前是冰天雪地,节后是春意盎然。特别是春节前后,便是立春时节,有山西民谚:打了春,毛毛不上身,意思为春节或者立春一过,以皮毛为主的厚重冬装将被脱去。
气温并没有回升多少,但必须脱去。这是因为过了初五,猫冬的季节就将结束,备耕工作即将开始,两千年来风雨无阻,每一位农民将为眼前看似贫瘠的土地做好一切准备,只待烨烨震电后春芽勃发的万里锦绣江山。
江山即是社稷,但是有着很大的区分。江山蕴含着诗意,可歌可咏,历代文人骚客面对美景,甚至可以忘记自己的境遇和不幸,饱含深情的讴歌与赞美,如辛弃疾那首著名的《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就写出了辽阔天地下心情悠然而畅:
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
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
社稷则代表忧劳。社是土神,稷是谷神。逸豫可以亡身,忧劳可以兴国。国家的发展必须从脚下的土地去做起,他不是宏观的展望,而更以“汗滴禾下土”勤劳,对每一个发芽的春苗以与精心的呵护。唯有此,才有国家发展的根本保障,才能使亿万斯民安居。
正因如此,春节前后有两个活动必定由官府组织,即祭天仪式和祭社仪式。祭天仪式是位尊九五的皇帝在黄钟大吕下进行,曲高而和寡。祭社仪式在当地父母官主持下进行,普通民众的参与性极强,并且这一活动逐渐地更向民间靠拢,逐渐地衍生出既有庄重感又参与性极强、每个农民都喜闻乐见的一种仪式——打春牛。
打春牛并非是用真正的耕牛,而是偶像。牛在农耕社会中是极其重要的生产工具,历代均出台包括禁止食用牛肉以对耕牛的保护措施。中国甲骨文里的“犁”就形象地说明耕牛在5000年已经被先民使用。
“春牛”以桑木为骨架,取家乡为“桑梓”之意。早在冬至前后,当地父母官就会按照天干地支纪年法,选择辰日辰时,在当地最肥沃的田地里取土为“春牛”塑身。春牛的牛身长三尺六寸五,象征一年365天;牛尾长一尺二寸,象征一年12个月;四蹄象征四季。
在立春前一天,当地官员会悉数沐浴更衣,在父母官的带领下,身着常服,步行至约定好的地方,即“春牛”的供奉点,排摆香案,设置供桌,焚香叩首,以表示对“春牛”的无尚尊敬和寄托。“春牛”一般供奉在当地土地庙或者当地最大的祠堂内,等待第二天由庄严而戏谑时刻的到来。
打春牛的起源已不可考,但耕牛介入农业耕种后就受到从天子到市井的普遍关注。《礼记·月令》中记载,在立春之日,天子亲帅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将出东门迎春,同时还会亲身示范教民稼穑,“天子亲载耒耜,措之参保介之御间,帅三公、九卿、诸侯、大夫,躬耕帝藉。天子三推,三公五推,卿诸侯九推。”
“命祀山林川泽,牺牲毋用牝”,从商周时代开始的这条铁律,成为后世春节祭祀的的标准,猪牛羊作为祭品时,不允许使用雌性,为的是提供机会让牲畜繁衍生息,达到六畜兴旺的目的。或许这便是最早“打春牛”的雏形。
高潮出现在立春这日。将近午时,父母官或者当地有声望的长辈一声令下,于是便有勾芒神在巡官、仓官的陪同下,手持春鞭对着春牛用力抽打下去。春鞭为柳条制作,以24个节气为标准,长二尺四寸,鞭打同时还要配上唱和之词:
一打春牛国泰民安,二打春牛风调雨顺,三打春牛三阳开泰
南宋诗人杨万里在他的诗作《观小儿戏打春牛》详细记录了打春牛的全过程:
小儿著鞭鞭土牛,学翁打春先打头。黄牛黄蹄白双角,牧童缘蓑笠青篛。
土脉应雨膏,不似今看乐。儿闻年登喜不饥,牛闻年登愁不肥。
麦穗即看云作帚,稻米亦复珠盈斗。大田耕尽却耕山,黄牛从此何时闲?
传统中,这一天是可以与除夕和年初一比肩的日子。在打春牛的当天,被礼教束缚“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女孩子们是可以光明正大并且花枝招展的在旁观赏,可以头戴裁剪的春花、春燕等为饰品,名曰“戴春”,而老人和孩子们回家则可吃到春饼的美食,名曰“咬春”。
但现场的惊喜还不止这些。随着春鞭的舞动,“春牛”被打破,“春牛”腹内的五谷以及花生、瓜子以及蜜糖果浆等洒落一地,以小孩为首的众人一拥而上,至此打春牛活动正式结束,父母官们在这一刻实现了与民同乐、天地同春的目的。
清康熙四十七年,时年60岁的孔尚任目睹了山西平阳府(今山西临汾)打春牛的盛况,并忠实地记载下来:
催花羯鼓响沉沉,早吃汤圆喜不禁。老懒能教春打动,自知不是土牛心。
太守衙前缚彩棚,春官春吏把衣更。青旗引道滔滔去,人似东流水上萍。
城楼高处立逡巡,满眼繁华万井新。独有西南城角路,无人从教柳伤春。
舆夫肩上冷飕飕,走出东门市尽头。何处先看春富贵,路人都指亢家楼。
坊门药酒肯遮留,红上衰颜不怕羞。偎依花丛看仔细,春鞭打着也风流。
阴医僧道驿巡仓,头踏排来十里长。都插春花都上轿,官员扮作第三行。
马上驮来舞袖红,真娘小字似雷轰。摇鞭指颐多相识,野老何曾放眼中。
巍峨影壁对神楼,无限风光此处收。粉黛围中停不得,匆忙过去却回头。
大中楼下四门通,乡俗梳妆各不同。人到街心如转磨,东西南北看春风。
行行队队过公堂,拜献讴歌让教坊。管领春风官得意,乌纱尽戴亦何妨。
各为春情闹不休,劝农巧借古题头。谁家吃打谁家戏,世上堪怜是土牛。
羊裘黑染灶煤尘,千里来看晋地春。官长能容屏后立,白头不是落时人。
事实上,打春牛习俗,在唐朝以前就有,至迟在唐朝就形成基本样式。唐朝会昌三年,公元843年的状元郎卢肇曾有感而发,作诗一首:
阳和未解逐民忧,雪满群山对白头。
不得职田饥欲死,儿侬何事打春牛。
乾隆四十四年《临汾县志》表示:“立春前一日,妆春事,戴春花,迎土牛,以送寒气。立春这一天又称打春可以追溯到唐朝,而清代则全国大部分范围内开始统称。名为打春,其实有催耕之意,即鞭策人们去除懒惰勤勉奋进。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华而秋实。中国百姓就是以这一天为号令,日出而作带月荷锄的。
遗憾地是,打春牛习俗现在已经渐渐淡去,特别是失去了官方的指导,现在的春节,缺失这样一个隆重的时刻,打春的由来也就变得茫然起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春打六九头”,立春为何又称为“打春”
老农民说初七“打春”,还要“咬春”,啥意思?
立春:便觉眼前生意满
阜阳牛文化|立春时节鞭“春牛”
斗柄东指 天下皆春(全文)
【西散原创 • 初语阅读】杨坚作品丨立春,与春天邂逅的一场盛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