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产业扶贫要因地制宜
产业扶贫要因地制宜

自2016年6月起,审计署广州特派办派出扶贫工作组,驻村帮扶流沙村。两年精准扶贫,让昔日的贫困村“脱胎换骨”,新农村壮丽画卷在这条被誉为“南珠第一村”的村庄徐徐展开。 (5月10日《湛江日报》)

精准扶贫要拔“穷根”,扎“新根”,离不开产业的保障。送钱送物不如送条“路”。路选对了,产业起来了,贫困户才走得下去,路才能慢慢越走越宽。审计署广州特派办帮扶雷州流沙村的生动实践很好地反映了这一点,是产业扶贫对路写下的“注脚”。

贫困地区贫在没有产业支撑,困在没有产业推动。如何找准适合本地的特色产业,变“输血”为“造血”,成为决定扶贫成效的关键所在。过去,贫困群众在探索本村产业发展上往往会陷入“五无”的困境:无门路、无资金、无技术、无市场、无信心。待得扶贫工作组进驻之后,资金、技术都有了,信心也强了,贫困村却朝着不同方向走——有的贫困村闯出了自己的路,那些番薯、莲藕、红橙、木瓜纷纷成了明星产品,借着电商卖向了全国;有的贫困村在路上越走越迷茫,村中是有了产业,但就是东西卖不好、产业旺不了。这其中的区别,就是有没有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办产业的区别。

开展产业扶贫,首先一定要因地制宜。不能看见别人做什么好我们也盲目跟风,要结合自身实际,找准自己的特色。别人没有的你有、别人有的你更好,这就是一种特色。审计署广州特派办在流沙村找扶贫产业的做法就很典型——依靠优势产业,扶持龙头企业,然后以点带面地突破。他们很快就锁定了“南珠”这个特色资源,然后一直思考“如何对接当地优势特色产业”。为什么是“对接”呢?因为当地已经有做南珠产业的企业了,所以无须重头“挖掘”或者“激活”,我们“对接”好,与龙头企业互相帮助,一起探索产业扶贫的新模式就可以了。

然而,有的贫困村原本是没有特色资源的啊,在别人眼里就是普普通通的一条偏远山村,村里也没有什么龙头企业,那又该怎么办?遇到这种情况,不少扶贫工作队都会“自找亮点”,根据当地的种植情况、地理位置、旅游资源等想方设法地办产业,其中也不乏成功的例子。但遗憾的是,有些扶贫工作队对扶贫产业的定位不算精准,扶贫产业虽有,却难以旺起来,扶贫效果自然也不算太好。不同地方,产业扶贫的模式不尽相同,即便是同一个地方,采取不同的模式、不同的方法,带来的结果也不相同。遇到了“瓶颈”,又该如何突破呢?笔者倒是想和扶贫工作人员们探讨个思路。我们在定位扶贫产业、做大产业品牌的时候,往往是盯着“亮点”“特点”,不妨反其道而行之,留意一下藏在角落里的产业“缺点”“盲点”,以一个局外人的角度,客观地看看我们的扶贫产业的不足在那里。以问题为导向,让“缺点”变“优点”,让“盲点”变“亮点”。困难之所在,正是机遇之所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扶贫新青年
丰宁扶贫攻坚努力打造幸福乡村
雷州流沙村:中国珍珠第一村
种上致富果,摘下穷帽子(记者探访脱贫路)
东青镇精准扶贫工作专题调研报告
贫困村脱贫规划_计划方案_范文先生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