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做人的道理,不过这“五道”和“三德”
欢迎小朋友们查看建筑尘封历史的早晨分享,今后我们一定会给大家分享不同的观点,让你走进历史的海洋
今天我们继续来品《中庸》。
孔子讲:“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
孔子总结,在个人修身、处事乃至为政之间,存在着五个达道以及三个达德。
所谓五个达道即是君臣关系、父子关系、夫妻关系、兄弟关系以及朋友关系。
无论是孔子的年代,还是当今社会,我们人但凡生活在这个社会中,这五种关系是无论如何也脱离不开的。
而处理好这五种关系,是我们人修身处事的基础,因为社会中近乎一切人际关系,都是由这五种关系延伸而来的。
所以,孔子称这五种关系为达道。
而怎么去通达这五种关系呢?
则需要知、仁、勇这三种达德。
“知”,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智”,也就是智慧、学问的意思。这里的智慧和学问我们要广义去理解,比如我们生活中常常评价别人“这个人真聪明”、“他好蠢”。
聪明和蠢就是区分在“知”上,可能因为有些人天生聪明,也可能因为后天读书思考导致的,这都无所谓,没有限定“知”就一定是要天生或是学习来的,对外展现出了智慧和聪明的一面,就是“知”。
而“仁”,我们之前强调过全本《论语》中,孔子针对不同的人对“仁”进行过各种解析,但始终没有明确定义。
所以此处的“仁”我们要结合上文鲁哀公问政中的“仁”来解,即“亲亲为大”,将我们对家人这种最为纯洁的爱扩充开来,推广到别人身上,用同样的真心去爱别人,进而去爱这个社会。
这就是这里“仁”的意思。
而最后一个“勇”,即字面意思,勇敢、勇气,也有果敢和刚毅的意思。
这三种品德加在一起即是三达德。
这三种德行是我们与生俱来的德行,都是由我们心性本能发用和衍生出来的,所以孔子说“所以行之者一也”,这些德行其实本质上是一回事。
但我们会发现,尽管这三德我们与生俱来,是我们心性本能的发用,但现实中的人性展现可不尽相同。
可以说能够通达这其中一德的人都很少见,更不要说三德全通了。
这又该如何解释呢?
孔子解释:“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尽管这些德行是我们与生俱来的,但我们自己却未必知道。
这就又回到人天赋智愚有差的问题上来了。人天生天赋是有差别的,这一点我们必须要承认。
比如我们现实中也时常会遇到,有一些人文化水平不高,但做事情就是有办法,很多人学习了半天也还是比不了,这确实就是天赋问题。
所以孔子总结有些人天赋很好,“生而知之”,天生就通晓三德,知道该怎么做。
有些人则差一些,要通过学习来通晓。
还有一种人,学都学不明白,那便非要经历过一下挫折、困苦之后,才能通晓明白德行的道理,这也就是我们俗话说的“吃一堑,长一智”的道理。
其实我们大部分人都是这“困而知之”的第三等天赋的人,都觉得自己了不起,跟别人不一样,往往直到摔了跟头才能幡然醒悟。
但不论如何“知之”,只要“知”了,那就是一样的。
而之后孔子谈到了行动的问题,人们在去践行这些德行的时候也是存在着不同的情况的。
真正通达三德的人,心中往往是有信仰的,时刻督促自己去践行修身学养的功夫,那么这种人就能够做到“安而行之”,发自内心去践行。
而有些人没有这崇高的境界,但也能够践行这些德行,因为他们受到利益的驱使,这叫“利而行之”。
还有一种人自己本身根本就不想践行,但碍于客观因素,比如师长们的督促等等,被迫去践行,这就叫做“勉强而行之”。
尽管践行德行的动机不同,但只要去践行了,那么结果往往也都是不错的,这就叫“及其成功一也”。
之后孔子又说:“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孔子可能担心这三德太过于抽象,于是举了例子来加以说明。
他说一个人如果能够勤敏好学,那么就接近“知”了。
一来学习本身就是增加智慧和学问的最直接方法。其次,当我们有了用功勤学这一心的时候,这种求知的欲望本身也就已经算是一种“知”了。
当我们能够身体力行去践行我们的德行修养的时候,这就已经接近仁德了。
而当我们能够时刻反省自己,发现自己的错误勇于承认改正,这就已经接近“勇”了。
所以其实“勇”,并不是告诉我们要逞凶斗狠,不服输。
人想要战胜别人其实并不难,最难的在于战胜自己,勇于面对自己的不足,勇于接受自己的不完美,这才是大勇。
明白了这些道理之后,孔子告诉我们:“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
认真去体悟和践行这三种德行,也就明白修身的道理了,而之后也就明白了如何去对待别人,进而把道理扩大化,一步一步也就能通达治国平天下的道理了。
这其实就是《大学》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功夫次第。
所以综上,这是孔子再一次为我们阐述了儒家“内明外用”的学问逻辑。
告诉我们入世做事,无论是做什么,想要做好,其根本还是在于回归自身的学问修养上来。
今后我们一定会给大家分享不同的观点,让你走进历史的海洋,非常感谢你们的观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内圣”的基本功
《大学》《中庸》与《易经》的关系
安德义《论语解读·宪问第十四·28》 - 经典导读 - 国学频道 - 钟鸣网 - 汇集海内外的信息综合门户网站平...
恒卦“不恒其德,或承之羞”讲的是什么道理?
经理学刊 - 意解中庸——帮你解读《中庸》
《易传》系辞(上下)(原文与译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