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漳台客家渊源
靖天大帝刘备:  客家人是汉族的一支重要民系,据有关资料所述,居住在世界各地的客家人约有1亿人之多。在漳州市境内,大约居住着45万的客家人,聚居区主要分布于诏安、平和、南靖、云霄等4个县的19个乡镇、187个村,从其谱牒堂号看,主要有张、李、王、陈、林、曾、朱、江、叶、罗、游、许、黄、钟、魏、刘、詹、赖、苏、简、肖、邱等姓氏。历史上,漳州客家人多次东渡台湾开基创业,繁衍至今后裔已有一两百万人之多。尽管山海阻隔政治更替,两岸客家的血缘亲情却历久弥新。如果你到客家乡村去,人们自然而然就会告诉你许多关于台湾客家乡亲回漳寻根祭祖的感人故事。

源流
客家民系形成

  客家文化的第一源流是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带,客家民系的形成是伴随着客家先民五次大迁徙而完成的。这五次大迁徙是:(一)始于晋末的永嘉之乱和五胡乱华之时的难民南逃;(二)从唐朝安史之乱到唐末黄巢起义引发的居民南迁;(三)从宋金之乱到宋元朝代更替的中原汉人南徙;(四)明清时期战乱和清初的鼓励移民;(五)太平天国起义失败造成的南迁。在上述五次大迁徙中,客家先民凭着原有共同的血缘、地缘关系,尤其是在南迁后经过长期的特殊的环境的磨练和发展,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文化、语言、风俗习惯和道德规范,从而成了汉民族中一支重要民系。

迁台,始于明末

  客家人大量迁入漳州并定居下业,主要在元、明两朝代。据《张氏德远堂族谱》记载,元朝元统年间张氏后裔从宁化、上杭、永定迁徙至南靖书洋乡汶水坑肇基。再如《武城曾氏族谱》所载,宁化、永定曾氏后裔元末迁徙到海澄,元顺帝至元四年再迁平和。又据诏安各姓族谱记载,元代有陈姓元隆、游姓念四、黄姓九郎、林姓向日等客家人从闽西相继入邑开基,其他族姓则在明永乐至清乾隆年间,大批辗转入诏。

  而明末之后,漳州客家人因各种原因,又大量迁往台湾。一是郑成功率领义军收复台湾,其部属有相当数量的诏安籍、平和籍客家人,他们到台湾后便落地生根,以后又发叶开枝,子孙繁衍,遗裔遍于宝岛各地。二是乾隆五十一年,客家人李威光受朝廷派遣,率漳泉义勇前往台湾平息倭患,又有不少客家子弟在台落籍。三是中日甲午战争后,客家人丘逢甲组织义军在台湾力抗日军,大批闽粤客家人士前往参加,随后军中的客家人便散落台湾各地,客家根苗进一步播植发展。四是太平天国起义及义和团起义失败,客家人为避免株连,又纷纷逃往台湾避难。而客家人入台,更多的则是由于经济上的原因。漳州客家人多住山区,山区可供开发的,只有溪流上游山高水冷的贫瘠之地,生存环境之艰苦可想而知,而台湾岛上鸿荒甫辟、百业待兴,“台湾好赚食”的传言,对客家人产生很大的吸引力。漳州与台湾仅一水之隔,由沿海上船,快则一两天,慢则三五天,即可抵达台湾两岸,不少客家人为求生存发展,便寻找机会,携妻带子,引亲呼朋冒险渡台。

  漳州客家人入垦台湾始于康熙三十年左右,盛于雍正、乾隆年间。据清雍正年间编写的《南靖下版寮万五郎派李氏族谱》记载,康熙年间,由南靖移居台湾的李氏后裔有54人。至清道光年间,迁台人数共有280人,在台湾繁衍至今已有十几万人之多。更有材料提到,明清时期南靖县有50多个姓氏、3600多客家人移居台湾,目前台湾有40几万南靖客家人后裔。诏安有关谱志介绍,在清领属台湾的229年中,诏安客家有39个姓氏2000多移民东渡,繁衍至今有后裔近60万人。再如台湾桃园县有与漳州平和县内同名的大溪镇,乃清乾隆年间由平和大溪江寮村江氏三兄弟迁居所命名,目前江氏宗亲在桃园县繁衍了2000多人。 

传说
迁台,历经艰险

  漳州客家人迁台,可谓历经艰险。早期清政府出于军事、政治原因,曾多次严禁沿海民众偷渡或无照携眷入岛,但禁者自禁,渡者自渡,由于沿海起航点甚多,官府防不胜防。康熙四十年(1701年),官陂客家人廖朝孔、廖朝问、廖朝路三兄弟与堂兄弟廖朝近、廖朝厅一行5人,冒着禁令,携带少量干粮、五谷种子和扁担、柴刀、锄头、十字镐、畚箕等生产工具,乘孤舟漂泊数日,竟登临台湾,随后落脚于云林县二仑。

  官陂廖氏兄弟渡台,似乎极其简单。但客家人移垦台湾,不知有多少生命葬身在台湾的“黑水沟”。昔时渡台以帆船为运载工具,若遇狂风暴雨,则船翻人亡;如遇海盗,也大多丧命;而禁令设置的人为障碍,使渡台更添风险。有文载曰:奸顽客头恐汛口觉察获罪,将人赶入仓中,封钉仓盖,不使上下。将船驶至近岛沙汕,便赶骗渡者离船,沙汕距岸尚远,行止深处,全身陷入淖中,为潮流漂溺。诏安涂氏四兄弟一起渡海赴台,在海上历尽险阻,最后只有一人登陆。即使平安登岸,也是险象环生。一是当地生番时常出草杀人,互相拼斗,客家人难免有无辜毙命的;二是垦荒过程中野兽毒蛇出没伤人,也有部分客家人死于非命;三是不少移民因水土不服,不幸罹病,无处求医而死的,也不计其数。为此,在开发台湾的活动中,客家人往往以群体聚居,从而在台湾以同乡、同姓聚落的比比皆是,并出现许多以祖籍地命名的村落,如诏安里、平和里、南靖寮、大溪镇、新营乡等等。

  台湾桃园县大溪镇月眉里李氏,就是一个血缘家庭聚落的典型个案。该家族开台始祖李善明,康熙六十一年生于秀篆乡大坪村,乾隆年间率妻儿渡台。起先帮人挑猪肉,后来自己卖猪肉,积攒了一点钱,便迁往大溪镇美华里,垦田耕作谋生。后经几代人辛勤劳作,终成月眉李氏大家庭聚居的小区域。明清时期,漳州客家人渡海垦台,基本走的是这条路。他们同台湾其他住民一道,胼手胝足,沥血流汗,将林野遍地、满目蛮荒之地开辟成了阡陌纵横、田园肥美的宝岛,为台湾的发展做出了可贵的贡献。由此,漳州客家移民的后裔,也广泛分布于台湾各行各业,在政治、经济、科技、文化诸方面均有崭露头角者。  

寻根
在台,重视生命本源

  经过数百年风风雨雨,今日台湾客家人仍保持着祖地的风俗习惯,其子孙仍然乡音未改,他们的家庭通常沿用客家话,儿童在牙牙学语时即灌输客家话,以此视为家规,世代相传。台湾客家人喜欢看汉剧,也爱唱客家山歌。他们认为讲客家话,听汉乐,唱山歌,能把他们带回童年,引至故乡,引发他们思乡怀归之情,带来极大的愉悦和满足。

  客家人去台,大多带上祖家香火牌位。开初条件艰苦,一般在族人较集中的地方建简陋茅舍置香案供宗亲膜拜。到清末,人丁渐渐兴旺,血缘聚落略具规模,兴建宗祠风气渐盛。到如今,举凡姓氏家族聚居之地,必有宗祠之设。在带去祖宗牌位的同时,有的还带去祖地的神o。在台湾,“三山国王”是客家人普遍敬奉的地方守护神。而诏安官陂奉祀的“靖天大帝”则引自台湾,其缘起颇具传奇色彩。相传康熙年间官陂开台祖张元聪裔孙返乡重建祖坟,在吴坑蛇地山野中,反复寻觅找不到归途。张氏顿悟,将随身带的靖天大帝刘备香火袋挂于树上,跪地叩拜,方得走出坟地。从此该地香火旺盛,两岸官陂张姓,每年农历十一月十一共聚蛇地祭神拜祖,演戏做醮。后又立下祭规,每12年搭大彩楼,每3年搭小彩楼,谒祖祀神,盛况空前。

  客家人重视生命本源,锲而不舍修谱的情状,亦颇感人。1987年11月11日,台湾开放岛内民众赴大陆探亲观光,隔绝40多年的两岸关系解冻,客家后裔掀起“寻根热”。近20年来,到诏安、平和、南靖等客家祖地寻根祭祖、探亲访友、旅游观光的客属台胞有数万人次之多。单是游氏、王氏组团回乡就达70多次,台湾简氏回乡省亲祭祖的竟达2000多人次,台湾吕氏宗亲返乡祭祖省亲的人数达300多人次。台湾宗亲回南靖寻根的有45个姓氏7000多人次,他们中的不少人是返乡抄谱续谱的,据美国犹他州家谱协会在台湾所做的田野调查显示,在台湾单诏安籍的族谱就有353部,可见客家移民续谱热情之高。

  台湾客家乡亲回漳寻根祭祖、修谱有许多感人故事。  

  曾一石 文/图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台湾有闽南人、客家人,为何如今唯独没有潮汕人群体?
台湾的陆丰人
为什么福建会有那么多的客家人?
诏安的由来
客家后裔有哪些?
你在他县还好吗?记1956年从平和县划属诏安县的上洋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