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清明节,我这样和孩子谈死亡

来源:不懂点心理(ID:bddpsy)

作者:吴在天

当你的孩子对你说:“妈妈,我不想让你死,不想让爸爸死,我也不想死…。”你会如何回答他?

 女儿三岁多的时候,奶奶给她买回了一只小鸭子,女儿很高兴。可是鸭子没养好,养了不到两周的时候死掉了。

女儿不知道发生什么事情,但是她感受到了一些东西。

配图 | 绘本《爷爷变成了幽灵》

我告诉她,鸭子死掉了,我甚至没有去诠释‘死掉’的意思,女儿的眼泪就止不住的流下来。

她很难过,我抱着她。“我不想鸭子死掉…。”女儿哭着说。

“是的,我们都不想鸭子死掉。”我回应着。

“可是它为什么要死掉呢?”女儿继续问。

“我想,它走完了它生命的历程吧。”我回答道。

“那我想小鸭子了怎么办?”女儿又问。

“还记得爸爸用手机帮你和小鸭子拍的照片吗?当你想它的时候,你可以看看它的照片,你也可以在心里想着它的样子,想着你们一起玩的时候,当你想它的时候,它会从你心里出来。”

….

接下来的两个月里,女儿几乎都会问我们同样的问题。“爸爸,如果你死了,怎么办?”

我会告诉她,我们已经住在你心里了,你想我的时候我就会在你心里出来。

她也会问:“如果我死了,你们会难过吗?”

我回答她说:“我会很难过。”

“为什么呀?”

“因为我们很爱你!”

再后来,她偶尔还会问我们同样的问题。散步的时候,吃饭的时候,她忽然想问的任何时候。

我依然是这么回复她,我们非常坦然的去探讨生死这个话题。

我小的时候,闹过一个笑话。

那时候,一家人在聊天,聊着银行存款选择哪种方式的利率更高,是活期,还是…。

我竖着耳朵听,觉得很奇怪啊。什么是活期?

于是我就问了个问题:“存钱还有死期的吗?”

在场的大人们都哈哈大笑,我的姨婆在旁边连忙说了几句,“童言无忌、童言无忌…。”

这件事一直印象深刻,除了好笑之外,便是认识了“童言无忌”这个成语。为什么姨婆当时要说童言无忌呢?童言无忌又是什么意思呢?

后来才知道,原来大人们都很忌讳谈不吉利的话题,尤其是和‘死’这个字有关的。

大人们忌讳谈及这个话题,甚至忌讳所有与此有关联的事情。

忌讳,往往伴随着恐惧。

但是,孩子对于‘死’的理解,有时候可能和成年人是不一样的。

听过一位朋友的分享,她的孩子在幼儿园里学了一句口头禅,“哎呀,我要死了”。

有一天,孩子在家里不经意的说了一句,结果老人大发雷霆,指着孩子骂乱说话,不许胡说。孩子被吓坏了,朋友也不知道该怎么样和孩子解释。

还有位网友分享说,孩子在幼儿园里学了手工折纸,在家里折了几朵小花,折完后小盆友很高兴很有成就感,就想和大家一起分享这份快乐。

孩子把折好的纸花挂在了胸口,给妈妈也挂上了,看到奶奶从厨房出来了,孩子跑过去也想送一朵给奶奶。

结果奶奶拿起一扔:“这个都可以戴的吗?纸做的是给死人用的。”

我们对死亡的恐惧,就是这样不经意的传递给了孩子。

孩子不知道‘死’到底是什么。但是,孩子会在大人们的眼神里、语气里感受到恐惧。

孩子会感受到,这个字背后传递过来的恐惧。

白岩松说:中国人讨论死亡的时候简直就是小学生,因为中国从来没有真正的死亡教育。

死亡只是生命结束的最后一步,而我们给它赋予了不可言说的恐怖色彩。

有时候,孩子在讲述死亡的时候,很可能是在考虑一件比死亡更重要的事情,更让她恐惧的事情。

我们成年人常常有类似这样的回答:

“别看,小孩子不要管那么多”;

“他睡着了”;

“他要去很远的地方了”…。

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他还会醒来吗?他要去哪里呢?他是不是不理我了?成年人的搪塞回避,或不切实际的胡乱作答,只会加深孩子的不解及恐惧。

特别是对于幼小的孩子来说,父母(养育者)便是孩子的世界,如果这个世界‘死’了,怎么办?无法想象。

所以,当孩子在谈论死亡的时候,孩子谈论的很可能是,他们需要的爱还在不在。

家里的亲人去世,孩子会问;养的宠物猫狗死了,孩子也会问;甚至清明假期,祭拜祖先、参加葬礼,孩子都会问。

发生了什么事情?爷爷要去哪里了?我的小鸭子怎么不会走了?爸爸,如果我(你)死了,怎么办?

作为父母,当孩子和你谈及生与死的话题的时候,你的态度比你谈话的内容更重要。

如果自己本身都很忌讳,很恐惧去谈及这个话题,那么无论我们怎么样去回应或引导孩子,孩子都会感受到成年人传递过来的焦虑与恐惧。

而成年人从容坦然的态度,可以让孩子无法承受的情感体验得到抱持,多次反复之后,孩子便可以在成年人身上学会,面对死亡的态度和处理方式。

有那么一段时间,我的孩子经常问我关于死亡的问题:我们什么时候死去?会怎么样死去?…

每次我都告诉她:

“会的,我们都会死去,都会有死去的那一天。不过,我也不知道会具体在什么时候,我也不知道会怎么样死去。但我知道,无论我是活着还是死去,我们都爱你。”

女儿常常会和我玩这个问答游戏,每次我这么回答她之后,她会用我告诉她的话来回应我:“没关系,如果你死了,我就让你在我心里活出来。”

绘本《跳舞》也描绘了这么一个故事。

一个从小喜欢跳舞的女孩,在从小到大的舞台上,爸爸都在背后、台下,默默地、微笑地注视着她,开心为她鼓掌。

女儿渐渐长大,结婚,有了自己的家庭。父亲的脸上泪光闪闪,但依然充满了笑容。

过了许多年,爸爸老了病了,女儿回来看望父亲,为他跳舞。

可是,爸爸的生命快要走了。

女儿在爸爸的耳边轻声地说:

“这么多年来,我在许多地方,跳舞给许多人看,可是在我心中,每一次舞都是为你而跳的,如果失去你,我不知道还能不能再跳舞了……”

爸爸摇摇头说:

“你一定要继续跳下去,虽然你看不见我,可是不管你在哪里跳舞,我都会一直看着你。”

因为,无论父亲在哪里,爱,会一直在女儿的心里。

死亡,可以带走生命,但是带不走你在我心里的痕迹,带不走我们的爱。

生与死,都是生命的一部分。

如果我们成年人能够认识到,死亡只是生命的一部分,孩子也会觉得死亡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

如果我们可以放下对死亡的恐惧,孩子便会在我们身上学会对生命的热爱。

泰戈尔说,生如夏花般灿烂,死如秋叶般静美。

死亡,不过是生命的完结,生命的最后一步。

死亡,必然会带来分离,必然带来丧失,带来悲伤、难过。我们不但要告知孩子这些,还要引导他们面对现实的丧失,面对分离的悲伤。

我们害怕离别,是因为我们害怕,爱会因离别而消逝。

但是,爱,依然可以从心里活出来。

如果我们住在彼此的心里,死亡就不是分离。

死亡,结束的是生命,而不是我们之间的爱。

 #为你推荐# 

我们每个人都躲不过死亡,但是我们仍然要记得自己还活着,而且可以活得很精彩,活得很快乐,这是死亡的两面性,也是父母应该教会孩子的,对待死亡的正确态度。

如果孩子不能够正确的看待死亡,死亡将会在孩子的心中留下痕迹,并产生影响。

作为父母,如何交给孩子正确的对待死亡的态度?如何让孩子通过死亡的仪式,回归正常的生活?

在课程《如何成为足够好的父母,激发孩子内在优势》的课程中,青音姐联合6位知名心理专家,以弗洛伊德儿童心理发展阶段为理论基础,帮你解决孩子成长阶段的“死亡”困惑,并结合日常亲子间的情境,为父母解决在育儿中面临的各种实际问题,通过成长自己,激发孩子的内在优势

作者简介吴在天,心理咨询师,心理专栏作者,著有《把生命活给自己看》《亲子关系对了,孩子的世界就对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如果住在彼此心里,死亡就不是分离
如果你把我牢记,死亡就不是别离
别让这些小事,毁掉孩子的安全感
育儿好书《100年也不会过时的育儿智慧》
孩子不听你话的终极原因
女儿抑郁休学四年,对我发出的那些深沉的灵魂拷问。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