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同构、异构课例《〈童年〉阅读课》——孙丽英名师工作室第二期活动报道(总第3期)



起:同构、异构有价值

      通过版块一教师线下共读群文阅读课程设计师、浙江省特级教师蒋军晶的《和孩子聊书吧》以及版块二的线上研讨活动,工作室梳理出了引导学生阅读整本书时会遇到的问题,在理论层面探索出了一些对策,策略到底是否适用,需要用具体的课例设计加以验证。众人拾柴火焰高,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集体力量大。为此,工作室决定采用线上同课同构、同课异构的方式进行研讨,因为同课同构可以引发工作室成员对课例设计中出现的问题更为关注,集中大家的智慧解决问题,让设计方案日臻完善。同课异构能给教师设计教学方案提供参照和比较,让教师看到不同教师对同一课例的不同处理方式不同的教学策略,引发智慧的碰撞,使教师不囿于一己之见,取长补短,自觉地修改完善自己的设计方案。

承:同构、异构有目标

      针对版块二线上主题沙龙活动中梳理出的突出问题、理论策略,工作室综合考虑,慎重地决定选用贴近学生生活实际、适合学生阅读、品味的外国名著《童年》作为指导阅读的典型课例,开展线上同课同构、同课异构设计活动,旨在探求解决与学生聊书困难的示范课例,探求实践层面的问题解决策略。






转:同构、异构有条理

      版块三同课同构活动:2020年1月25日,春节这一天,该期主持人刘娇老师如期奉上《“<童年>读书交流汇报”教学设计》初稿到工作室微信群,成员教师们不惧辛劳,在积极做好学校、家庭关于新型冠状病毒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纷纷抽出宝贵的时间,认真参与设计稿的评价、讨论,对每个教学环节斟酌细思,精益求精地寻求最佳方案,该期主持人刘娇老师虚心听取大家的建议,整理出二次计方案,上传到微信群,大家再次研讨修改,不断完善,最后形成课例设计方案定稿,发到微信群,实现资源共享。

      版块四同课异构活动:接下来,每位成员根据自己阅读《和孩子聊书吧》获取的理论策略及同课同构研讨感悟,结合自己的教学个性,设计了阅读 《童年》的导读课、读中推进课、读后交流课教学方案,上传到工作群,并陈述自己的设计思路、教学设想,大家相互交流学习,肯定方案中的亮点,也提出一些修改建议,设计教师根据建议进行调整完善后,再传到工作群共享。

合:同构、异构有成果


《童年》读书交流汇报教学设计(初稿)

设计:于都城关小学  刘娇

【教学目标】

      通过学生交流读《童年》这本书的活动,促进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的自主读书行动,引导学生走进书中的情节,走近书中的人物,用以洗涤自己的灵魂,塑造自己的精神世界。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如何通过抓住描写方法等对人物形象进行分析,并从中受到启发。
【教学准备】
1.了解作者高尔基,了解《童年》写作背景。
2.熟读《童年》一书,对阿廖沙、外祖母和外祖父有自己的分析。
3.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聊童年
1.说到“童年”,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呢?(快乐、美好、难忘的童年趣事……)
2.几乎每一个伟大的作家都把自己的童年经验看成是巨大而珍贵的馈赠,看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的源泉。马克吐温的密西西比方言、莫言的高密农村、曹文轩的苦难乡村生活。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高尔基的《童年》。
二、聊人物
      小说中, 有许多人物出场, 在这些人物中, 对阿廖沙影响最大的都有谁? 
思考问题:
1. 你觉得作品中对阿廖沙影响最大的都有谁? 这些人物都有什么特点?
生1:“在她没来之前,我仿佛是躲在黑暗中睡觉,但能她一出现,就把我叫醒了,把我领到光明的地方,用一根不断的线把我周围的一切连接起来,织成五光十色的花边。”
分析:在外祖母的影响下,阿廖沙成长了,变得坚强、勇敢、善良。
生2:“至于外祖父,这个红毛黄鼠狼,是个脾气暴躁、容易生气、贪婪自私的小老头,他不论和谁讲话,总是嘲笑别人,欺负人,摆出挑战的神气,极力惹怒对方。”
分析:从这个比喻句中可以看出阿廖沙对外祖父是怎样的态度,用一个词形容,“厌”“怒”“恨”等。
(1)了解外祖父所处的社会环境
师追问:阿廖沙对外祖父除了怨根,还有什么?
步骤一:在对人物形成粗略印象的基础上,寻找与此印象不一样的地方仔细推敲揣摩,多角度阅读。
片段一:他主动来找阿廖沙对他说:“你好啊,小爷子,不要生气了,我给你带了礼物,我当时是对你太过分了。”他吻他,还用涂满颜料僵硬的小手抚摸外孙的头,这无疑是真心的。充满怜爱与悔恨的道款,连阿廖沙也觉得外祖父没那么可怕了。
片段二:外祖父长大后当起了纤夫。“你是坐船来的,而我年轻的时候得用自己的力量拉着货船,赤着脚,脚下是锐利的石块,……哪怕体息一会也好哪怕咽气也好……你瞧,在上帝眼前人们过的是什么日子。”还说他当时给人家欺辱成那个样子,连上帝看了都要落泪。后来他终于熬出头了,当了行会的头,手下管很多人。
片段三:大儿子酗酒闹事,二儿子又将自己的妻子活活打死,唯一的女儿又不肯听自己的话,跟人家秘密结婚出逃,儿子们还算计着自己的财产密谋分居。
分析:同情、怜悯、理解……
(2)分析外祖父扭曲的心理,推断社会环境的特点。
步骤二:通过人物命运推读社会环境特点。
      钱理群教授说,“语言”(说与写)是人的基本存在方式,言说的背后是人的心灵世界。我们反复研读下面一句话以窥探外祖父的心理。“后来我终于熬出头了,当了行会的头,手下管很多人……”
分析:“熬”“终于”“管”和……
三、聊情节
      整本书里有很多关键事件, 你能找出来吗与大家交流一下吗?
四、创意写作-一我和阿廖沙比童年      
      孩子们, 在这本书里我们看到了不一样的童年生活。印度著名诗人泰戈尔将童年比喻成美的金色花。冰心忆起童年说:“童年,是真中的岁,梦中的真,回忆时含泪的微笑。”如果说阿廖沙的童年是黑色的,你的童年是什么色彩?为什么?让我们先填一填表格,再根据表格内容,完成习作练习吧!

同 课 共 构 凝 智 慧


《童年》读书交流汇报教学设计(修改后定稿)

                         整理:于都城关小学  刘娇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交流阅读《童年》的感受,引领学生实现内容统整,促进其深入把握作品内涵,习得通过关注环境描写的方法加深对人物形象的感悟。

      2.以读促写,内化阅读感受,促进学生精神成长。

【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习得通过关注环境描写的方法加深对人物形象的感悟,并从中受到启发。

  难点:以读促写,内化阅读感受,促进学生精神成长。

【教学准备】

  1.了解作者高尔基,了解《童年》写作背景。

  2.熟读《童年》一书,对阿廖沙、外祖母和外祖父有自己的分析。

  3.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聊情节(将其调整至第一环节,因为这是交流汇报课,所以原先第一环节放在导读课上了)

1、读了《童年》,你有什么感受?你觉得阿廖沙的童年是怎样的?

2、阿廖沙童年经历的苦难,可以通过情节波的形式体现,更加直观, 这也是19世纪沙俄统治时期社会的普遍现象。在作品中梳理一个个关键事件故事尝试完成情节波的填写有助于了解整部作品的情节发展。(出示情节波图片,教师先示范,然后学生练习)

思考问题1整本书里有很多关键事件你能找出来吗尝试填写情节波。

  [增加一个环节:个人完成情节波之后再进行小组讨论交流,交流结束请优秀小组出来展示,其他小组补充。]

思考问题2:请认真看看梳理出来的情节波,你又有什么新的发现?(曲折的情节助推了人物命运,凸显人物形象,揭示了社会环境的黑暗。)

思考问题3:回顾我们刚刚聊的过程,一共经历了几个环节?

  二、聊人物

 1.小说中,有许多人物出场, 在这些人物中, 对阿廖沙影响最大的都有谁?(外祖母、外祖父、母亲……)

 2.请同学们通过这样一个思维导图就可以把阿廖沙身边重要人物的特点归纳总结出来, 可以帮助孩子们了解阿廖沙,生命成长中的重要他人。

1.引导思考问题:

     你觉得作品中对阿廖沙影响最大的都有谁? 这些人物都有什么特点? 从书中哪里感受到的?

      预设在她没来之前,我仿佛是躲在黑暗中睡觉,但能她一出现,就把我叫醒了,把我领到光明的地方,用一根不断的线把我周围的一切连接起来,织成五光十色的花边。

分析:在外祖母的影响下,阿廖沙成长了,变得坚强、勇敢、善良。

      预设“至于外祖父,这个红毛黄鼠狼,是个脾气暴躁、容易生气、贪婪自私的小老头,他不论和谁讲话,总是嘲笑别人,欺负人,摆出挑战的神气,极力惹怒对方。”

分析:从这个比喻句中可以看出阿廖沙对外祖父是怎样的态度,用一个词形容,“厌”“怒”“恨”等。

  1)了解外祖父所处的社会环境

师追问:阿廖沙对外祖父除了怨根,还有什么?

步骤一:在对人物形成粗略印象的基础上,寻找与此印象不一样的地方仔细推敲揣摩,多角度阅读。

      片段一:他主动来找阿廖沙对他说:“你好啊,小爷子,不要生气了,我给你带了礼物,我当时是对你太过分了。”

    (引导学生体会):他吻他,还用涂满颜料僵硬的小手抚摸外孙的头,这无疑是真心的。充满怜爱与悔恨的道款,连阿廖沙也觉得外祖父没那么可怕了。

      片段二:外祖父长大后当起了纤夫。“你是坐船来的,而我年轻的时候得用自己的力量拉着货船,赤着脚,脚下是锐利的石块,……哪怕体息一会也好哪怕咽气也好……你瞧,在上帝眼前人们过的是什么日子。”还说他当时给人家欺辱成那个样子,连上帝看了都要落泪。后来他终于熬出头了,当了行会的头手下管很多人。

      片段三:大儿子酗酒闹事,二儿子又将自己的妻子活活打死,唯一的女儿又不肯听自己的话,跟人家秘密结婚出逃,儿子们还算计着自己的财产密谋分居。

      引导分析:有同情、怜悯、理解……

  2)分析外祖父扭曲的心理,推断社会环境的特点。

      步骤二:通过人物命运推读社会环境特点。

      钱理群教授说,“语言”(说与写)是人的基本存在方式,言说的背后是人的心灵世界。我们反复研读下面一句话以窥探外祖父的心理。

    出示句子:“后来我终于熬出头了,当了行会的头,手下管很根多人……”

    引导分析:“熬”“终于”“管”和……

(加上引导学生从这几个词推断外祖父对现实反抗的产生缘由)

1.“熬”是什么意思?能否换成“做、干”?“终于”能否去掉?从这两个词看出外祖父当时怎样的心情?

2.想象一下,熬出头了的外祖父可能会怎样管很多人?体现了他怎样的一种心理?

3.设想一下:如果外祖父像我们的爷爷奶奶一样,衣食无忧,他还会有这样的心理吗?

4.小结:黑暗的现实让外祖父心理变态了,他对现实展开了撒旦般的反抗,他要报复!要报复比他弱小的人报复一切他可以报复的人。他似乎在呼号,“你们曾是怎样对我的让你们也尝尝吧!”病态的个人心理折射的是社会同样的病态。

5.你从外祖父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引导感悟作品内涵)

三、创意写作我和阿廖沙比童年

 1. 孩子们 在这本书里我们看到了不一样的童年生活。印度著名诗人泰戈尔将童年比喻成美的金色花。冰心忆起童年说:“童年,是真中的梦,梦中的真,回忆时含泪的微笑。”如果说阿廖沙的童年是黑色的,你的童年是什么色彩?为什么?[让学生先畅聊自己的童年是什么色彩?并引导结合自己的生活事例来谈。]

2. 让我们先填一填表格,再根据表格内容,完成习作练习吧

【修改理由】

      名著的整本书阅读囿于学生阅读的时间与探究的精力,面面俱到的分析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可取的。作为阅读交流汇报会,学生对《童年》已有了阅读的积累,此节课的主要任务是实现内容的统整,让文本生发出丰富的创意,让学生深入把握作品的内涵。所以,删除了原稿中的第一环节,而是引导学生聚焦人物形象,深入研读,展开头脑风暴,在互动碰撞中分析、推断社会环境对人物的影响,本着落实本单元要素的目标,故关注情节仍保留,但加上了用情节波的方式梳理故事情节,实现内容的统整。

【教学设想

      在教学《童年》交流汇报课时,我将根据单元学习重点对整本书进行整合,使用思维导图等学习工具引导学生对《童年》的情节、人物性格点进行梳理。通过横比、纵比、正反评价人物的性格特点,加深学生对小说内容、作者意图以及所反映的现实的理解。

      结合拓展资料,加深学生对小说社会背景的了解,帮助学生学会将前后情节进行联系阅读的读法。然后分组进行合作探究,最后在课堂上由学生进行分组发言。整个课堂40分钟时间, 学生的发言展示占百分之八十以上,教师作为教学的指导者,针对学生的不足和疑问进行点拨、总结、补充,整节课学生的参与面广,学生的汇报展示不局限于单一的标准答案,从多角度多方位思考、探究。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体现了新课程改革强调的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教师真正成为了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培养者。

同 课 异 构 展 个 性


精彩内容

聚焦情节  关注环境  人物

----童年阅读推进课

于都教科体局 段爱华  于都县实验小学 刘丹萍   

教学目标

1.能再次产生阅读《童年》的兴趣。

2.运用“聚焦情节关注环境品读人物”的方法,体会“外祖父是个怎样的人”。

3.能感受小说情节的曲折、环境的描写对人物形象的丰富、鲜明有着推进作用。

教学重难点】

1.能感受课外阅读的快乐,乐于与大家聊聊阅读感受,分享阅读的成果。

2.品悟人物形象,学习表达方法。

3.能结合社会环境,曲折的情节体会这些小说作品中表达的丰富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我知道大家这段时间都在读这本书,它的书名是——(课件出示《童年》),随机采访孩子们的阅读进度,相机鼓励表扬。

2.我们先来聊一聊这本书的主要内容。

《童年》是苏联作家高尔基的小说故事的主人公阿廖沙三岁丧父后,随母亲投奔外祖父,外祖父粗野自私,经常毒打孩子们曾在阿廖沙打得失去知觉,除了脾气暴躁的外祖父,这个家庭里还有两个为争夺财产,整日争吵打架的舅舅阿廖沙经常惊惧不安,还好有慈祥善良的外祖母安慰她,保护她。

3.这是一本小说,在本学期第四单元,我们读了三篇小说《桥》《穷人》《在柏林》,你们还记得小说三要素吗?

生反馈:人物、情节、环境

二、聚焦人物

引导:这节课我们就来聊聊书中的人物,现在我们来玩个游戏:读情节,猜人物。请看大屏幕,快速浏览,猜猜他是谁?

她把抢救出来的坛子埋到雪堆里,然后跑去打开院门,“街坊邻居们,快来帮忙救火吧!”她扯着嗓子向跑来的人们鞠躬求救。(外祖母)

 “不管对谁都要正眼相待,直视对方,这样,即使是一条狗,原想要攻击你,它也会退却......”他的鼻梁上架着厚厚的眼镜,鼻尖上布满青筋。(格里高利)

他冲过来,推开他,一把把我夺过去,拖到长板凳前。我拼命挣扎,扯他的红胡子,咬他的手指。他怒吼着,夹紧我,用力把我往板凳上摔过去.摔得我的脸生疼。

我还记得他疯狂的号令:“把他给我绑起来!我要打死他!'

我也记得母亲吓得煞白的脸和瞪得老大的眼睛。她在长板凳前跑来跑去,急切地恳求着:“别打!放了他吧!”

他一直把我打昏了才罢手。(外祖父)

(一)品读外祖父的脾气暴躁

1.读了上面的片段,你觉得这是怎样的外祖父,从哪里感受到的?

预设生:从外祖父的动作、语言、侧面描写可以感受到。

2.小结方法:同学们扣住了情节,关注了人物的语言、动作、侧面等细节描写体会到了外祖父的脾气暴躁。关注情节,聚焦细节品人物是看小说的一个好办法。

3.谁来读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4.书中不仅有外祖父打外孙的情节描写,还有环境描写。

PPT出示:萨沙在椅子上不安地扭动,死一般的寂静,只有外祖父的说话声,椅子的吱吱声和外祖母脚蹭地板的沙沙声,在这片被烟熏的漆黑的低矮的天花板下,在这个阴暗的厨房里,留下了我永生难忘的寂静。

5.用一个词来形容当时的环境:寂静。在阿廖沙挨打之前,从这死一般的寂静中你想到了什么?

预设生:感受到暴风雨即将来临。环境描写烘托了外祖父的脾气暴躁。

6.方法总结: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对于人物的塑造,情节的推动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因此小说的环境描写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服务于情节和人物。所以关注环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品读人物。(板书:关注环境)

7.你还找到了关于外公残暴的情节吗?

学生自由汇报外祖父殴打外祖母的情节。PPT相机出示:

突然外祖父冲了进来,对着外祖母的头狠狠一巴掌。过后又甩了甩打疼了的手掌,劈头盖脸地骂道:“臭婆娘,什么时候才能闭上你那张臭嘴?”

他怒不可遏地朝外祖母扑了过来,雨点似的拳头噼噼啪啪的落在了她的头上。

外祖母站起身,痛苦地呻吟着,慢慢的靠到长凳上坐了下来,梳理已乱得打结的头发。

我拨开她厚厚的头发,发现一根发针已刺到头皮里去了。拔出后竟然又发现了一根,吓得我浑身发抖。

我壮着胆子帮她拔出两枚已被压弯的粗发针。

8.读到这个情节,聊聊你的感受吧。 

预设生:我从外祖父的语言、动作、表情以及我和外祖母的侧面描写感受到外祖父真是凶狠至极。

9.师根据生的反馈相机点评。

10.学生继续自由汇报体现外祖父自私自立,凶狠残忍的情节,师相机点评。

(二)品读外祖父的温情

1.小说中的人物往往不是单一的,他是丰满的,立体的,多元的,用上前后勾连的方法去关注情节,环境,思考外祖父还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2.学生反馈找到的。(学生汇报不点评)

预设一:书上第二小节外祖父打完我以后因为愧疚所以来看我时不自在地摇晃脑袋,眼睛在墙上扫来扫去,给我带姜饼,糖果,苹果,葡萄干,凑近我,亲吻我,让我体会到外祖父也不是那么十恶不赦,听了他的经历,这个干瘦的小老头化作了一个巨人形象,觉得他是一个神奇的人物。

预设二:我读到书上第五章时,看到外祖父为了排解我在家的无聊,用他滚烫潮湿的胳膊搂住我的脖子,耐心的教我识字,我觉得这就是慈祥的,平易近人的外祖父。

预设三:外祖父给我讲故事并且认真的回答我接二连三的问题。

预设四:当得知母亲又要结婚时,外祖居然搂住外祖母哭诉,卖掉房子给母亲置办嫁妆,希望女儿过得好,原来在外祖父是爱着自己的孩子的。

......

3.情节的前后勾连,我们又看到了外祖父充满温情的一面。(板书:温情。)这让老师的脑海里不禁浮现出书中这样一段文字(PPT出示:我似乎是每场狂欢的旁观者,各式各样的信息填满我的耳朵,人们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表情、每一个动作都吸引着我,变成一种甜蜜的惆怅冲上心头,欢乐和忧愁就是这样相伴盘旋,他们纠缠着、融合着、变幻莫测。)其实人性的善与恶,美与丑不也是如此交织纠缠融合变化莫测的吗?

4.读到这里你有疑问吗?师相机引出:一个深爱着自己的家人的外祖父为什么会有如此凶狠残暴的一面呢?

预设生一:外祖父从小是个孤儿,一个要饭婆子的儿子,通过自己的努力开了染坊,受尽了磨难,现在终于可以对一大群人发号施令了,所以就把自己经历的苦难复加到身边的人身上。

预设生二:白手起家,好不容易创下的家业,但是三个孩子都不争气,两个儿子经常为争夺家产而大打出手,大儿子甚至想要杀了他。女儿的婚姻不顺利,生活的种种不如意让他更加暴燥。

预设生三:他们共生育了十八个孩子,但是只养活了三个,给他带来打击。

预设生四:19世纪沙俄统治下社会底层人物的愚昧、自私、贫穷、贪婪、野蛮,外祖父的形象是当时社背景下的产物。

5.小结:社会的不公,带来生活的压力,造成生活的苦难,

再加上自身的遭遇导致了外祖父性格的扭曲。

6.外祖父的凶狠残忍给阿廖沙的童年带来了苦痛的回忆,但是少许的温情也让他体会到亲情的可贵。所以在给他带来苦难童年的俄国,在他的眼里依然能看到独特的魅力。

PPT出示:苍冷的天穹分外深邃,绚烂的星辰渐次生辉,仿佛有一股神秘的力量将你从尘土上轻轻托起,那感觉妙不可言!不知是大地在你脚下缩小,还是你奇迹地与星月交融了。

7. 高尔基以一个孩子的视角,在苦难中看到美好光明的新生活,缘于他有一颗百折不挠、乐观积极的心态,把经历的苦难比喻成蜂蜜,虽苦犹甜。

PPT出示:我把自己的童年时代比喻成蜂巢,形形色色平凡又普通的人们如同蜜蜂,把各自采集到的生活和知识的蜂蜜源源不断地输送给我,为我的成长提供丰富养料。尽管这养料又脏又苦,但只要是知识,它就像蜂蜜,虽苦犹甜。

8.这是自传体小说,高尔基以自己为原型写了他童年的苦难经历,这些苦难是不堪回首的,高尔基为什么要把它写下来呢?

PPT出示列宁的话:列宁对高尔基说:“您应当把一切都写出来,老朋友,一定要写出来!这一切都是富有极好的教育意义的,极好的!”

相机PPT出示书192:促使我描写这些丑恶的另一个积极的原因是尽管他们令人痛恨,把无数美好的灵魂摧残压迫,但俄国人的心灵依然不屈不挠,蓬勃向上,他们正在与苦难搏斗,最后的胜利非他们莫属。

9.正因如此才有了这部鼓舞了无数青少年的励志之作!

10.推进阅读

PPT出示:关注情节、环境,聚焦细节,前后勾连,不断追问中品悟人物形象;通过想象联想让自己走进情节、环境中设身处地地去感悟,可以做些适当的批注。用上这些方法去感受小说中其他人物形象。去体会他们鲜明的个性,对阿辽莎一生的影响。

板书设计:

       《童年》阅读推进课

细节                 凶残(经历、子女、社会环境)

环境     品外祖父    自私自利

前后勾连             ...

情节  联系生活       温情        

【设计亮点】

一、依托单元教学,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童年》是六年级上册小说单元推荐阅读的书目。这个单元的语文要素之一是“读小说,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旨在让学生明白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情节、环境”,其中最为主要的是“人物形象”,情节和环境主要用于凸显人物形象。单元教学主要是要引导学生掌握阅读小说的基本方法。此教学是对单元教学的延展和提升,从方法的习得走向能力的提升。因为有方法助力阅读,阅读显得更有品位,更有价值,价值阅读的意识春风化雨般悄然萌生于学生的心中。

二、凸显课型特点,能有效推进阅读。《童年》人物众多,外祖父是其中之一。作者就是借助一个个人物形象的塑造,反应社会群象,从而揭示社会本质。这节推进课,驻足“外祖父”这一个人物形象的品悟,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基于他们自己的阅读所得,在思维碰撞、情意相融中,同经历,共成长,明白小说中人物形象往往是丰富多元、立体的,有时还富有变化,往往是借助情节和环境来塑造,阅读时要关注情节和环境,扣住细节,展开想象和联想,设身处地地去咀嚼与品味,感其形时,不忘悟其神思其韵,在不断的阅读实践中让人物形象逐渐丰满起来,跃然于心。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用上纵横勾连、史料佐证的方法,懂得小说的形象往往不是为形象而形象,更重要的是要体现“这一个”或“这一群”之下的社会意义。教学流程清晰,利于学生从“这一个”读开去,既激了趣又得了法。

三、根据《童年》的独特性展开教学。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整本书内容很多,要学会“弱水三千,取其一瓢饮”,引导学生品其精华悟其要义,必须抓住“这一本”的独特性切入和展开教学。《童年》是苏联重要作家高尔基的三部自传体小说中的第一部(另外两部分别是《在人间》《我的大学》),以平实的笔调,真实记录了作者四岁至十岁期间的成长岁月。书中的每一个人物形象都是丰满的,蘸着悲情,涂着酸涩。书中的大部分故事也渗着寒,透着苦。所有的酸楚、苦寒、悲情都种在当时俄国社会的黑暗中。但真实的丑陋中能发现美,相信美,创造美;黑暗的现实里也不忘寻觅希望,向着光亮坚强生长。用心中的光明撕破黑暗,身处苦难也要让幸福开花,何其可贵!这应该是《童年》成为经典的关键。此教学,由外祖父人性的丑切入(因为这是小学生最强烈、最真实的阅读感受,不能回避。)但引向了人性的真与善,让学生深切体会到了外公的品性之丑写满无奈与无助,是社会扭曲所致。

——于都县教育科技体育局    段爱华

巧把金针度与人

——课例《〈童年〉阅读导读课》教学设计

设计者:于都县城关小学  孙丽英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看书籍导读、浏览目录,了解《童年》的相关信息,习得快速了解整本书信息的方法。

2.引导学生通过关注《童年》的故事情节,感悟外祖父形象,关注相关环境描写,初步掌握关注小说情节、人物、环境的阅读方法。

3.激发学生深入阅读《童年》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关注小说故事情节、人物、环境的方法。

【教学准备】师生课前准备《童年》书籍,教师准备相关内容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巧设竞猜活动,把“金针”——快速了解书籍信息的方法度与学生

1.同学们,你们都是爱阅读的孩子,一定读过不少书籍,也了解了不少有名的作家。下面,我们来比比谁认识的名作家多。

2.依次出示林海音、冰心、鲁迅、列夫·托尔斯泰等教材中有其作品的知名作家,最后分条出示高尔基的简介,比比谁最先猜是他是谁。

(1)他是前苏联伟大的无产阶级作家,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导师,苏联社会文学的创始人。

(2)列宁称他是“无产阶级艺术最伟大的代表者”。

(3)他的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母亲》,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

3.你们猜对了,看来你们都是知识渊博的孩子!你们知道关于高尔基的这些信息在哪儿能找到吗?还想了解高尔基的更多信息吗?(展示《童年》导读中的作者简介)

4.引导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童年》书籍,拿到这本书,你认为应该先看什么?(首页中的导读)

5.导读分几个部分?(作者小传和作品简介)该怎样阅读?

A.作者小传一般是在书的最前面,我们怎样去读呢?请大家打开书粗略地看一遍。

B.从作者小传中,你们了解到了作者高尔基的什么信息?简单介绍一下。

C.从作品简介中,你们又了解到《童年》的什么信息?(《童年》是高尔基以“苦难”为主题的作品,作品以他自己3岁到10岁之间的童年生活为原型,小说写了主人公阿廖沙在悲惨黑暗的童年生活中经历苦难和磨练成长起来的故事。)

6.除了看作者简介,作品简介,我们还要看什么?(目录)

7.浏览目录有什么好处?(目录可以体现作者的思路,通过浏览目录可以了解《童年》的大概内容,所以我们读整本书,还要学会浏览目录。)

A.请同学们打开书,浏览目录中有什么内容?

B.从目录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学生自由发言。

8.小结并板书阅读方法:一看导读,看作者、作品简介;二浏览目录,这是快速了解整本书信息的一种好方法。

二、依趣巧聊,把“金针”——关注情节、人物、环境的方法度与学生

(一)关注小说的情节——三猜(故事情节),四画(情节波)

1.我们学过童话、诗歌、戏剧、小说等文学作品,哪一类作品以故事情节曲折动人吸引了你的阅读兴趣?读了本单元的三篇短篇小说《桥》《穷人》《在柏林》或读过其他的小说之后,你们有什么感受?(学生自由发言)

2.从你们的感受老师听出了多数同学都关注了这些小说的故事情节,想了解阿廖沙的童年生活故事吗?

3.现在请大家再看《童年》目录,选择你最感兴趣的一个目录,猜猜这个目录的故事情节,再打开书看看,我想,你肯定会别有一番感受。

4.学生自由猜想后,组织汇报交流。

预设猜想第二章情节:遭受毒打

(1)看到目录,请你猜一猜其中的故事情节。

(2)小组交流,猜想故事情节。

(3)指名汇报,相机出示原著句段:

      我一进外祖父家就不喜欢外祖父,害怕他,感到他的眼里含着敌意。一天,出于好奇,又受表哥怂恿,把一块白桌布投进染缸里染成了蓝色,结果被外祖父打得失去了知觉,并害了一场大病。

(4)阅读原著中相关内容,与自己的猜想进行对比,你感受到阿廖沙的童年是怎样的?

5.为了让故事情节更明确,我们可以尝试用情节波的形式来描述这个故事的梗概。(教师示范)

6.小结并板书关注情节的方法:猜故事情节,用情节波画出故事梗概。

(二)关注小说的人物——圈(关键句段),品(人物形象)

1.这本小说中, 有许多人物出场, 在这些人物中, 对阿廖沙影响最大的是谁?

2.预设外祖父:外祖父是个怎样的人呢?请找到有关章节内容,圈出最能体现人物特点的关键句段,细细品读,从中体会人物形象。

3.组织交流关键句段,相机出示相关句段。

预设学生汇报外祖父毒打阿廖沙的章节:

(1)根据学生汇报,相机出示:

      他冲过来,推开他,一把把我夺过去,拖到长板凳前。我拼命挣扎,扯他的红胡子,咬他的手指。他怒吼着,夹紧我,用力把我往板凳上摔过去.摔得我的脸生疼。

(2)读上面的句段,思考外祖父为什么要毒打阿廖沙?你从中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外祖父?(残暴、冷酷)

(3)外祖父又是如何对待家人的?谁能找到其他章节,圈出关键句段加以品析。

(4)学生自由找相关章节,圈出关键句段。

(5)根据学生汇报,相机出示:

      破盆碎碗、破坛子料罐子都给了外祖母。外祖父拿走了外祖母几乎所有的旧东西——旧衣服、各种各样的物品、狐皮大衣,卖了700卢布。

(6)读了上面的关键句段,你觉得外祖父还是一个怎样的人?(吝啬、自私)

(7)外祖父的这种性格还体现在哪些事情上?用上刚才的方法找到相关章节的关键句段来品悟。

(8)学生汇报交流后,教师小结可以用找相关章节,圈关键句段品析的方法感悟小说中其他的人物形象。

(三)关注小说的环境——想象场景画面

1.外祖父的自私冷酷给阿廖沙的童年带来了苦痛的回忆,还有哪些经历让阿廖沙痛心疾首?老师想与你们分享一个片段,出示《各种不可思议的故事场景》。

2.小组轮读几个不同的场景描写,然后想象其中的画面,同桌间交流感受。

3.启发思考:读着这一桩桩丑事,一幕幕悲剧,我不由地疑惑重重:为什么同是一家人,外祖父却将亲人变成仇人,本应美满的家庭为什么会支离破碎?是外祖父一个人如此,还是许多人如此?是一个家庭这样,还是无数个家庭这样呢?我从阿廖沙在自编的儿歌得到了答案(出示):

      在我们大门口,无数孤儿和老头,哀号乞讨,到处奔走……

4.从上面的句子,你看到的是怎样的一个社会现实呢?这样的社会现实与外祖父的冷酷、自私有关系吗?

5.组织学生讨论交流。

6.小结:在这样一个腐朽衰败的旧社会环境里,千千万万个像“外祖父”一样的人变得没有亲情,变得自私冷酷,也让千千万万个“阿廖沙”过早地体会到什么是深重的苦难和孤独的黑暗。如果我们在阅读小说时,忽略了这些环境场景描写,该是多大的损失啊!所以,在读小说时,我们还应关注什么?(板书:环境)

三、携疑结课,把“金针”——推进阅读《童年》度与学生

      由于腐朽衰败的旧社会环境,让阿廖沙的童年变得苦难又心酸,除了今天汇报交流的章节,阿廖沙还经历了哪些苦难呢?在他这苦涩的童年生活里,有没有那么一两缕温暖的“阳光”照耀他的心房呢?请同学们运用今天习得的方法,继续阅读《童年》,相信你们会找到答案的。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本课秉承此理念设计。

【设计思路】

       《童年》是前苏联著名作家高尔基写的自传体三部曲之一,怎样让学生感受阿廖沙艰难苦涩的童年,进而体会高尔基对苦难的认识,对社会人生的独特见解呢?导读课的设计显得尤为重要。名著导读,贵在“导”字,要“导”出兴趣,导出方法,通过“导”,落实到学生的“读”上。

      《童年》阅读课是针对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快乐读书吧而设计的,该单元的第一项语文要素是读小说,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为落实单元语文要素,我将关注情节、人物与环境设定为本课的第二项教学目标,也设定为本节课教学的重难点。

        小学生由于年龄小,阅读时往往浮于表面,读书随意性强。之前,学生阅读较多的是单篇作品或少儿文学,多数学生鲜于阅读名篇名著,作为阅读名著《童年》的导读课,教给学生快速浏览整本书信息的方法势在必行,所以我将其定为本课第一项教学目标。整节课的教学环节均围绕以上目标,有梯度地进行设计。 

【设计亮点】

        授之以渔教方法。做任何事情都要讲究方法,这样才能事半功倍,阅读也是如此。作为导读课,此课例设计紧扣“导”,引导学生学习阅读方法。第一环节引导学生通过看书籍导读知作者、作品信息,引导学生通过浏览目录晓作品大致内容的方式,让学生习得快速了解整本书信息的方法。第二环节,“聊”为主线,聊中引读,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关注故事情节、人物、环境的方法,两大环节巧妙衔接。

      依据学情激兴趣。兴趣和爱好是获取知识的动力。小学生好学,好奇心也很强,新鲜的知识往往能激起他们强烈的未知欲,反感单调乏味的东西。倘若教师简单、古板地将阅读方法分条陈列在黑板上,他们一定会觉得索然无味。本课设计无疑避开了这一缺陷,始终关注学情,设法让学生兴趣盎然地参与学习。开课伊始,设计竞猜知名作家姓名导入,极易触动学生好强、好胜的神经,从而以高度的热情进入后面的学习。开课之火烧起来了,接下来的环节,教师巧妙抛出看、猜、画、圈、品、想象等方法,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阅读,让学生在趣味浓浓的阅读、思考、交流中,学会快速了解整本书信息的方法,初步掌握关注书中故事情节、人物、环境的方法。结课时的两个疑问,犹如两块巨大的磁石,吸引着学生深入阅读《童年》的兴趣。三项教学目标全面达成。

       设计方案中,厘清了“主导”与“主体”的关系。课堂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学生在阅读、在思考、在交流,学生主体地位明显。教师不越位,是每个环节的引导者,导在关键处,导在学生的疑惑处,落实在学生的“阅读”上,体现了阅读导读课的特点。

聊聊你最喜欢的人

——《童年》读后交流课教学设计

上犹县第一小学  钟琳   上犹县教研室  朱国华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读书中的情节,感知人物形象,把握人物特点。

2.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感受人物的矛盾性和典型性。

3.提高孩子的阅读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进而激发学生深入阅读、广泛阅读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乐于聊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做一个主动的、积极的阅读者。

【教学准备】

师生共读《童年》,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播放音乐《童年》

一、激趣,聊生所爱

1.孩子们,伴随着欢快的旋律,一起来开启我们今天的阅读交流之旅。上周五,就《童年》这本共读书目,老师布置了两个问题,让同学们为今天的聊书做准备。第一个问题是:《童年》里人物形形色色,你记得谁?用一个词来谈谈这个人物留给你的印象;第二个问题是:《童年》里,你最喜欢谁?

2.先聊聊第一个问题。

3.的确,这些人物个性鲜明,各有特色。那你最喜欢的人是谁呢?!

二、深入,聊生所悟

1.先来说说,什么是喜欢?(指答)

2.是的,喜欢可以是喜爱,也可以是敬佩,还可以是羡慕,还可以是……每个人对喜欢的定义不同,审美不同,喜欢的对象自然也不同。所以,今天我们只要聊自己喜欢的就行,当然如果你能聊聊你为什么喜欢这个人,那就更棒了。

3.先给大家一点自由思考和准备的时间,你可以闭着眼睛想一想,也可以翻翻书找一找文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语段。

4.畅所欲言,交流,师相机点拨。(引导学生找出相关的故事情节,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感受人物的形象特点。)

预设:

1)阿廖沙

A.敏感、善于观察

B.善良、乐观生活,和外祖母相依为命时,想方设法赚钱 

C.坚强、富有同情心、不断追求……

点拨:苦难的童年生活,让阿廖沙幼小的心灵经受了各种灵魂的考验,但是他却出淤泥而不染,他有一颗善良的心,他同情贫苦人,他热爱书籍,积极向上,并不断地锻炼成长为一个坚强、正直、勇敢、乐观、自信的人。

2)外祖母

阿廖沙的外祖母的形象,被认为是俄罗斯文学中最光辉、最富有诗意的形象之一。她有着怎样的人格魅力呢?

A.她喜欢唱歌、讲故事、跳舞。

B.她慈爱、善良、乐观、勤劳能干,在十分嘈杂和混乱的情况下,也能把人们吸引到她的周围,为艰苦窒息的生活增添了一份欢乐的情调。 

C.她坚强,临危不乱。

引导语:是的,外祖母就像是一束阳光,划破黑暗,她乐观善良、慈爱温柔、无私、坚韧,她用自己的爱照亮身边的人,也温暖阿廖沙的童年。

3)母亲:慈祥、善良、保护自己的孩子

      4)“小茨冈”

(相机出示)

      ①谁能说说这个“小茨冈”是谁?

②透过这个对话,你看出了什么?(预设:“小茨冈”非常善良;“小茨冈”是个刀子嘴豆腐心的人;“小茨冈”对我爱护有加,三番两次帮我挡树条子。)

③小茨冈的身上,还有哪些让你觉得难能可贵的地方呢?

5)“好事情”

引导:“好事情”务实、不浮夸、认真、智慧,是阿廖沙的良师益友。在“好事情”的面前,阿廖沙自由自在,不受拘束。

6)其他人物形象

A.父亲:父亲这个人物,作者没有正面描写,但是通过格里戈里和外祖母的回忆中,我们可以知道他是一个坚强、正直、机智、勇敢、善良的人,在文中的形象一直是非常高大的。

B.外祖父:这是一个矛盾的人物,因为幼年的经历和生活的环境,让他变得非常地市侩、自私、残暴、贪婪,但是他的身上也有着人性的光芒。(安慰阿廖沙,教阿廖沙识字,对儿女的关心)

C.格里戈里:是一位老工匠,眼睛快要瞎了。他善良、大度,面对两位舅舅的戏弄,他总是默默地忍受、包容,他对阿廖沙格外地关心照顾。

D.维亚希尔:是阿廖沙的好伙伴,他是一个善良、乐观、勇敢的人,虽然他的母亲总是揍他,但他仍然深爱着自己的母亲。

5.小结:正如《童年》里,作者高尔基所写的“童年时期我常常把自己看作一个蜂窝,形形色色的普通人就像蜜蜂一样,把各自的蜜——知识和生活感受送进蜂窝里,他们从各个不同的方面慷慨大方地丰富着我的心灵。这种蜜往往带着污垢,味道是苦的;但只要是知识,就是蜜。”这些平凡、而普通的人,用他们的知识和生活影响了阿廖沙的一生,也影响着作为读者的我们,所以我们深深地喜爱着他们。

6.孩子们,在你们的生活中,有像外祖母、母亲、“小茨冈”、“好事情”这样让你喜欢、敬佩的人吗?(生汇报交流)

三、延伸,拓生所思

   这节课,我们一起回顾《童年》,聊了里面我们最喜欢的人,在他们的身上,我们发现了许多人性的闪光点。那接下来阿廖沙的生活又会是怎么样,他会遇到哪些人,哪些事?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接着阅读他的《在人间》和《我的大学》。

【板书设计】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开展各种课外阅读活动,创造展示与交流的机会,营造人人爱读书的良好氛围。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的课程目标与建议中指出: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爱、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

【设计思路及亮点】

本教学设计以“聊”为主,营造轻松、安全的讨论环境,提出学生感兴趣且有话可说、有话想说的问题。

交流前,先明确本节课交流的主题——聊聊你最喜欢的人。接着给学生足够的准备、思考时间,让学生理清思路,组织好语言,再展开交流。因为要把更多的自由和空间留给学生,所以在交流环节中,本教学设计只提供了重点人物的特点和原文中的相关片段及个别小结性的语言,而未对教学环节的串词进行详细的设计。也就需要老师在教学之前必须先认真阅读了《童年》一书,并对书中的人物和故事的情节非常了解,在课堂中,根据学生的讨论适时的引导和点拨,老师要具有解释的智慧。

在学生交流汇报之后,以《童年》中的句子作为此次交流的小结,既回归文本,又升华了主题。最后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身边的人,让书中的人物活了起来,更加的鲜明,也更激发孩子们对生活的感恩和喜爱。

最后的拓展延伸,则由一本书的阅读,拓展到相关书籍的阅读,激发学生广泛阅读、深入阅读的兴趣。

阅读点亮童年

——《童年》阅读导读课教学设计

设计:于都县城关小学    管丽娟

教学目标:

1.教会学生看作者简介、阅读导航、故事简介、目录部分,掌握整本书读书的方法,并能在今后的阅读中积极运用。

2.了解全书内容,通过读书中的相关情节,感知人物形象,积累语言。

3.激发学生的阅读积极性。

教学重点:掌握整本书阅读的方法,激发阅读课外读物的兴趣。

教育过程:

一、畅读名言,猜作者。

1.出示高尔基的名言: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只有满怀自信的人,才能在任何地方都怀有自信地沉浸在生活中,并实现自己的意志。

2.你知道这几句都是谁的名言吗?是的,这几句名言的作者都是同一个人——高尔基。

3.谈谈你对高尔基的了解,师相机补充:高尔基4岁丧父,10岁丧母,寄居在开小染坊的外祖父家里。后来外祖父破产,十岁的阿列克谢就在社会上流浪,当过各种杂工。

1)话来形容。你的童年如果也用一个词来形容,你又会选择什么词语?脑海里又会出现怎样的画面?

2)是的,有人说童年是蓝色的,像天空一般自由;有人说童年是红色的,像火焰一样炙热;有人说童年是白色的,像和平鸽一样纯洁……可是,对于高尔基来说,他的童年又是怎样的呢?

二、捕捉信息,获方法。

1.观察封面,说说自己的了解:

图画告诉我们书本的主要人物是阿廖沙和他的外祖母。

简单的文字告诉我们读书的方法。学生齐读读书的方法。

2.学会看图书简介,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主要描写小主人公(     )童年生活中的种种不幸。首先是在三岁时(     ),在外祖父家里有遇见(     )导致外祖父让两个儿子分家。

当他的母亲回家时不久有了一个不成器的(     ),由于他(     )导致家庭不幸。当他到了上学的年龄,在学校又因为(     ),学校打算开除他。外祖父和母亲相继(     ),他成了一位(     )的儿童。

当然小阿廖沙的童年也有自己的欢乐,你发现了吗?

3.再次补充高尔基资料,了解写作背景。

虽然他只上过两年小学,却一直坚持勤奋自学,写下了三部自传体,分别是《在人间》《我的大学》和我们今天要聊的《童年》。这本书会让我们对高尔基的人生有更多的了解,还会对当时俄国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状况、思想情感有一些认识。读完后,或许你会发出这样的惊叹:哇,我完全没想到这个世界上还会有这样的生活!

4.看书目录,详细了解故事基本情节。

目录中指导我们可以精读哪些章节,那些可以略读,这样有什么帮助?

总结已经使用的读书方法:

知作者------读简介------看目录 (可以更快地进行阅读)

猜想和阅读结合     图画和内容结合    理解和现实结合

三、分析人物,立形象。

1.根据课文中的描写猜测人物,并说一说通过前三章的阅读你对他的印象:

1“她胖嘟嘟的身体,大大的脑袋,大大的眼镜,鼻子上皮肉松弛,让人觉得非常好笑。”(外祖母)

她给你留下什么印象?简单谈谈你对她的了解?你喜欢她吗?为什么?

(2)“一天傍晚,他来看我,上身穿着一件金色的绸衬衫,下身穿着一条绒布裤子,叫上穿着一双嚓嚓作响的皮靴。总之,打扮得很体面,像过节似的。(小茨冈)

他给你留下来什么印象?能说一说他的故事吗?你喜欢他吗?

(3)“有一个干瘦的老头子走在最前面,步履如飞,他穿着一身黑色的长衣服,鼻如鹰钩,胡须是赤金色的,一堆小眼睛绿莹莹的。”

这是谁?(外祖父)你认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为什么?

2. 老师一直没有介绍故事的主人公,是谁呢?你会怎样介绍呢?可以从文章中找一找,也可以自己给他设计一个名片,让大家认识他。

3. 刚才我们通过回忆走进书中的人物,你还有什么办法了解他们?

在前言中有一部分内容是“特色人物”,通过阅读我们初步了解了主要人物。这也激发了孩子想认识他们的兴趣。

四、赏析语段,谈感受。

1.这本书不仅故事情节离奇古怪,而且语言有特色。读起来值得细细品味。

2.出示片段一:

“父亲穿着白衣,直直的躺在窗下的地板上,身子显得很长很长。他的脚裸露在外面,脚趾奇形怪状的张开着;那双时常抚摸我的手静静地放在胸前,手指僵硬地、微微地弯曲着;他那双带笑意的眼镜紧紧地闭住,看上去就像两枚圆圆的黑铜币;那张慈祥的面孔已然发黑,牙齿难看地呲着,模样十分恐怖。”

(1)请同学们反复诵读,汇报自己得到的信息。你认为主人公的父亲怎么了?带着迷惑你一直读到哪里才知道真相?能谈谈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2)看来,我们读书有的时候可以再回读一番,这样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此时,你又有了哪些读书方法想与大家共享?

(3)小结:读书的时候经常产生问题,读不懂。带着问题继续读就会有答案。再回头读第二遍不仅能理解之前的感受还能有别样的收获。

(4)用你的理解大声朗读这一段话。

4. 出示片段二:

他主动来找阿廖沙对他说:“你好啊,小爷子,不要生气了,我给你带了礼物,我当时是对你太过分了。”他吻他,还用涂满颜料僵硬的小手抚摸外孙的头,这无疑是真心的。充满怜爱与悔恨的道歉,连阿廖沙也觉得外祖父没那么可怕了。

外祖父长大后当起了纤夫。“你是坐船来的,而我年轻的时候得用自己的力量拉着货船,赤着脚,脚下是锐利的石块,……哪怕休息一会也好哪怕咽气也好……你瞧,在上帝眼前人们过的是什么日子。”还说他当时给人家欺辱成那个样子,来上帝看了都要落泪。后来他终于熬出头了,当了行会的头,手下管很多人。

大儿子酗酒闹事,二儿子又将自己的妻子活活打死,唯一的女儿又不肯听自己的话,跟人家秘密结婚出逃,儿子们还算计着自己的财产密谋分居。

(1)谁还记得这些场面描写的故事,给大家讲一讲。

(2)阿廖沙对外祖父除了怨恨,还有什么?明确:同情、怜悯、理解……

(3)分析外祖父扭曲的心理,通过人物命运推读社会环境特点。

五、对比感悟,惜拥有。

1. 刚才我们只是读了书中的一小部分精彩的情节,透过这些情节,我们读懂了书中人物的形象。现在,你觉得阿廖沙的童年怎么样,与你之前预测的一样吗?把你的童年与阿廖沙的童年比一比,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

2. 在这本书中还有很多的情节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与我们现在的童年生活有很大的不同,由于高尔基过早地体验到了生活的艰苦,所以,他反抗黑暗,追求自由与光明;那对于生活在蜜罐里的我们,更应该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好好学习。“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水小流,无以成江海。”只要我们一步一步脚踏实地地做,一点一点地克服困难,就会实现自己的理想,看到美好的明天。

六、 延伸阅读,点染兴趣。

《童年》是一本独特的自传。它并不像大多数自传那样,以一个主人公为形象创造出一幅肖像。它更多地像一幅长卷斑斓的油画,复原了一个时代,一个家庭里的一段生活。这段生活中,出现了许许多多的主人公。无论是美,还是丑的,都同时站在读者面前,冲击着读者的心灵,我们不得不一次次按捺住激动,继续看下去。请孩子们用在课堂上掌握的阅读方法继续走近高尔基的《童年》,相信这种巨大的神奇的感染力会一次次地冲击着你的心灵。

教学亮点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所以,本课主要的目标还是在感悟作者童年生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亲近书籍、亲近名著,培养学生的语感,让学生爱上阅读,感悟到读书的乐趣,让阅读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所以,这次的导入我选择了将名言导入和背景导入相结合的手法。希望在一个熟悉而感伤的氛围中,激发孩子们迫切想进入到书中的世界的欲望。

本书结构严谨,人物形象的塑造栩栩如生。小说重点刻画了阿辽莎、外祖父、外祖母这三个人物。本课主要是在学生初步了解的基础上,了解情节,交流书中的三个主要人物,引导学生通过抓住描写方法等对人物形象进行分析、对比,并从中受到启发,珍惜生活。课标指出:阅读的主体是学生,老师主要起到引导的作用。学生在课前大概了解的基础上,简单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老师加以引导,使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对精彩情节的赏析、品读,加深学生对故事内容的了解,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适时总结读书方法,为学生阅读整本书提供实质性的指导,从而使读书活动更有计划,真正使阅读点亮孩子们的童年!


《童年》导读课教学设计

赣州市大坪明德小学    李观芸

【教学目标】

初步了解作者高尔基;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阅读这本书的兴趣。

初步感知这本书的文学价值和魅力,初步了解自传体小说的特点。

结合自传体小说特点,掌握根据作者生平事迹预测内容和批注式阅读方法。

【教学重难点】

激发学生阅读的整本书的兴趣,掌握采用批注式阅读法阅读整本书。

【教学过程】

一、聊价值  萌生阅读期待

1.师:有这样一本书,世界名人给予了很高的评价。PPT出示各位名人对《童年》地评价:

《童年》不仅是一部艺术珍品,而且是高尔基的传记,是他全部创作的注解,对于我们来说是极为珍贵的。——丘科夫斯基(文艺评论家)     在俄国文学中,我从来没有读过比您的《童年》更美的作品。您还从来没有如此成功的显示过您的写作才能。——罗曼·罗兰(法国作家)     只有读过高尔基的《童年》的人,才能正确的评论高尔基惊人的历程——他从社会的底层上升到具备当代文化修养、天才的创作艺术和科学的世界观这样一个阳光普照的顶峰。在这一方面,高尔基个人的命运,对于俄国无产阶级来说,是有象征意义的。——卢森堡(德国女革命家)

他的一生,是大众的一体,喜怒哀乐,无不相同。——鲁迅

2.你知道这本书是什么书吗?这本书的作者是谁?他为什么要写这本呢?

二、聊作者 激发阅读兴趣

1.谁来谈谈你对高尔基的了解。

PPT相机出示高尔基生平简介:高尔基(1868年3月16日–1936年6月18日),原名阿列克塞·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苏联作家,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人,政治活动家,苏联文学的创始人。《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是高尔基自传体三部曲。代表作还有长篇小说《母亲》和剧本《小市民》等。1927年10月22日苏联科学院决定就高尔基开始写作35周年授予他无产阶级作家的称号。此后不久回到苏联他受到了许多荣誉:他被授予列宁勋章,成为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成员。他的诞生地被改名为高尔基市。高尔基的作品自1907年就开始介绍到中国。他的优秀文学作品和论著成为全世界无产阶级的共同财富。

2.这是高尔基的一生的成就,如果我们去关注他的成长经历,能让我们钦佩不仅仅是他的成就了,他高尚的人格更令人折服。

PPT出示:在1908年至1910年间,列宁到高尔基在意大利卡普里岛的寓所做客,高尔基不止一次地向他讲起自己的童年和少年的生活。有一次,列宁对高尔基说:“您应当把这一切都写出来,老朋友,一定要写出来!这一切都是富有极好的教育意义的,极好的!”高尔基说:“将来有一天,我会写出来……”不久,他实现了这个诺言,于是就有了我们现在看的《童年》一书。《童年》是高尔基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第 一部,也是高尔基写得投入且富有魅力的作品。

3.出示《童年》封面插图,(题目、作者名、外婆外公与高尔基的合照)仔细瞧瞧封面和封底以及勒口,你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仔细瞧瞧封面和封底,说说你找到了什么线索?这本书是高尔基自己写自己的故事,这样的体裁叫做“自传体”。这是我们接触的第一本自传体小说,这种小说有什么特点呢?

PPT出示:自传体小说是传记体小说的一种,是从主人公自述生平经历和事迹角度写成的一种传记体小说。这种小说是在作者亲身经历的真人真事的基础上,运用小说的艺术写法和表达技巧经过虚构、想象、加工而成。

4.从自传体小说的特点,你猜猜《童年》的主人公有什么特点?他的童年会是什么样的呢?我们来看看高尔基成长历程。

PPT出示高尔基的生平经历:高尔基的父亲是一个木匠。高尔基四岁丧父,被母亲带回外祖父母家。后来除短期随母亲和继父在外地居住外,童年时期主要在外祖父母家度过。外祖父母对高尔基影响很深,外祖父出身贫苦,年轻时做过多种苦工,如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后来从业印染致富,成为所在城市印染行会会长,有相当的社会地位。虽然高尔基的两个舅舅未能承继父业,而是分家分去高尔基外祖父部分财产,但外祖父母家境还是比较富足的。高尔基童年时期,可以上学读书,也大量接触了底层民众。后来高尔基外祖父大笔放贷因借款人破产而损失,家道中落。高尔基十岁时,外祖父要高尔基开始干活谋生。

5.我们刚才根据高尔基的生平经历做了预测,那我们的预测是不是正确的呢,我可以通过目录来检测,目录能让我们了解故事的基本情节。

三、聊插图  滋生阅读动力

1.师:通过阅读目录,我们发现这本小说很长,有的同学可能胆怯了呢。好的文学作品,再长也不觉得长。《童年》是一部好作品,我们先看看插图,插图是小说的窗户,读读插图可以窥视厚厚的书本里隐藏着的美丽风景。

预设:插图一:小茨冈玩蟑螂

看图,图上画的是什么?你感受到了什么?

请学生读下面的文字。

你还想知道什么?(预设:小茨冈和阿廖沙是什么关系?他们还会玩些什么?)

预设插图二:染坊起火

图上画的是什么?

读读这段文字,说说发生了什么?

2.你还想知道什么?(预设:为什么会起火?火被扑灭了吗?后来呢?)

预设插图三:母子重逢

图上画的是什么?

读下面的文字。说说发生了什么?

你还想知道什么?(预设:阿廖沙和妈妈分开了多久?妈妈为什么要离开?妈妈还会离开吗?)

3.师小结:同学们,你看,这些图片就是阿廖沙童年生活的一个个场景,在这些场景里,有人、有物、有事。(PPT出示小说的三要素:人物 情节  环境)读插图总是留下无限的遐想,我们的脑海中总是忍不住出现了好多的问号,走进书里?号变成!号。

四、聊特点 进行阅读实践

1.在读之前,我们回顾一下我们以前读小说的阅读方法。(精读  略读)

2.略读是快速阅读,目的在于了解内容,精读的目的在于揣摩、在于鉴赏。

3.小说人物比较多,略读完以后,我们可以根据人物关系制作一个思维导图。思维导图我们都会制作,大家根据自己的喜好制作就可以。

4.文中有一些细节,动人心扉。我们阅读时要特别关注,细细品读,收获会更多。

PPT出示:她像年轻了似的,利索的站了起来整一整衣裙 挺直身子, 昂起头, 兴高采烈地舞起来。

5.这是关于外婆的什么描写?从这句话中,你看到一个怎样的外婆?(几个动词生动的描写出了外祖母下定决心后的举动,表现了她的自信。)

6.教师总结:精读,关注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等描写,这种叫“批注赏析式阅读”。

7.《童年》中最出色的还有环境描写。

PPT出示:在这温暖的昏暗中,吸饱了阳光的树叶低垂了下来,青草也垂下了头,香甜的气息弥漫了开来。夜幕合上了,一种仿佛是慈母体巾似的东西注入了我的胸怀,让我忘掉了一切;

8.这个场景描写让你感受到了什么?此时的阿廖沙是一种什么心情呢?

9.教师总结:关注景物描写,小说中大量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描写,它们或交代时代背景,或推动情节发展,或渲染气氛,或表现人物心情,或烘托人物形象、表现人物精神。这也是批注赏析式阅读法。

10.孩子们,带着你们的疑惑,一起走进《童年》的第一章。

11.交流阅读心得,展示阅读成果。

第一章节主要写了什么?外婆是个怎样的人?那个场景你最喜欢?你运用了什么阅读方法阅读?

五、聊计划,延展整书阅读 

1.小说特别长,一口气读不完,我们怎么办?生自由交流读书的时间安排,读书时可以做些什么?大家一起制定阅读计划表。

阅读时间

阅读章节

阅读摘记

阅读心得表现形式





























2.不动笔墨不读书,阅读时动手勤勾画,遇到难读的地方我们可以跳过,或者联系上下文猜想他的意思,还可以通过借助工具书、网络等途径解惑。还是不懂的,你可以做上记号,下次咱们交流分享的时候再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

【教学设想】

高尔基的《童年》是一部自传体小说。这种题材的小说,学生第一次接触,而且记录的事情离孩子的生活比较遥远,生活在蜜罐里的他们很难与作者产生情感共勉。我问自己的孩子:“你觉得高尔基写的《童年》好看吗?”“没看完。”“你为什么没有看完?”“太悲惨了,不想看了。”主人公阿廖沙的命运确实悲惨:三岁时父亲病死,母亲带着他到外祖父家生活。而外祖父家是一个充满仇恨、笼罩着浓厚小市民习气的、令人窒息的家庭。在这个家庭里,父子、兄弟、夫妻间勾心斗角,为争夺财产而六亲不认,甚至为一些小事常常争吵斗殴。后来,母亲被迫改嫁,几年后,继父输光了家产,母亲也患肺结核病去世,外祖父破产,十岁的阿廖沙被迫流落人间,开始了独立谋生的生涯,结束了童年。

这是一部沉重的小说,如何让学生爱上它?是导读课的重要任务。开课,我就用众多名人评价,点出《童年》的文学价值,接着用引导孩子根据自传体的写作特点用预测的方法预测小说内容,以及人物特点,让孩子们在预测中找到成就,产生阅读期待。在引导孩子读书中的插图,让孩子通过读图质疑,在疑问中激发阅读动力。最后通过一些精彩语段的品读,点拨阅读中可以运用的方法,教学中没有过多的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为的就是让孩子保持学生的阅读热情,让学生更多的感知小说的写作特点,感受小说情节的曲折,语言的生动,环境的烘托。课尾让孩子自己制定读书计划,让孩子由被动阅读变成主动阅读,就能把阅读从课内延伸到课外。让孩子静下心去读,一定会读出自己心中的童年。

《童年》导读课教学设计

于都县站前小学   曾德兰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高尔基背景,了解这本书的文学地位及价值。

2.通过多种方式激发学生阅整本书、甚至整套书的读书兴趣。

3.复习各种读书方法,制定读书计划,助力阅读。

【教学重点】

1.了解作者高尔基背景,了解这本书的文学地位及价值。

2.通过多种方式激发学生阅整本书、甚至整套书的读书兴趣。

【教学难点】

通过多种方式激发学生阅整本书、甚至整套书的读书兴趣。

【教学过程】

活动一:看封面,识作者

1.出示封面(只有题目和高尔基头像)

孩子们,今天我们来聊聊这本书。大声读出书名一童年。

2.提到童年,你脑子里蹦出了哪些字眼儿?脑海里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3.(指封面头像)猜猜封面人物是谁?说说自己的理由。

4.小结:他既是本书作者,又是故事的主人公-高尔基。《童年》是苏联著名作家高尔基的一部自传体小说,讲述的就是他自己的童年生活。请大家自读勒口的内容,了解一些高尔基的文学成就。

5.读了勒口,你觉得高尔基是个怎样的人?

这样一位伟人,他的童年又会是怎样的呢? 大家继续猜猜

(可天马行空)那你希望读到的是怎样的童年呢?说说自己的理由。

6.其实高尔基的自传体小说还有另外两部,分别是《在人间》和《我的大学》,它们与《童年》合称高尔基的自传体三部曲。如果能读完这三本小说,那么我们不仅对高尔基的人生会有更多了解,还会对当时俄国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状况、思想情感有一些认识。读完后,或许你会发出这样的惊叹:哇,我完全没想到这个世界上还有这样的生活。

活动二: 看目录,找“看点”

1.看封底,了解三部曲的大致内容。

2.看目录,了解小说的篇幅及内容线索,寻找最感兴趣的章节。

活动三:看插图,做预测

1.看了目录后,相信大家都有了自己最想看的内容,迫不及待了,是不是?别急!“看目录,找‘看点’”是一种快速了解书籍内容的好方法!

2.小说篇幅长,内容多,老师再教大家一个看书的妙招:看插图,做预测

3.咱们先来看看小说插图。透过插图这小小的窗户,提前窥视厚厚的书本里隐藏着的美丽风景吧。

插图一:小茨冈玩蟑螂

(1)看图,图上画的是什么?

(2)指名读读下面的文字。

(3)你还想知道什么? (小茨冈和阿廖沙是什么关系?他们还会玩些什么?)

插图二:染坊起火

(1)图上画的是什么?

(2)读下面的文字,说说发生了什么?(3)你还想知道什么?(为什么会起火?火被扑灭了吗?后来呢?)

插图三:母子重逢

(1)图上画的是什么?

(2)读下面的文字,说说发生了什么?(3)你还想知道什么? (阿廖沙和妈妈分开了多久?妈妈为什么要离开?妈妈还会离开吗?)

插图四:母亲去世

(1)图上画的是什么?

(2)读下面的文字,说说发生了什么?

(3)你还想知道什么?(母亲为什么这么年轻的去世了?失去了母亲,阿廖沙的生活会发生怎样的变化?他后来怎样了?)

活动四:赏片段,留悬念

1.故事片段:

我对大人们巧妙地给布料染色的技术非常感兴趣,黄布遇到黑水就成了宝石;灰布遇到黄褐色的水就成了樱桃红?太奇妙了,我怎么也弄不明白。我很想自己动手试一试。我把这个想法告诉了雅可夫家的萨沙。雅可夫家的萨沙讲什么都是头头是道的。他知道我想染布以后,就让我用柜子里过节时用的白桌布试试,看能不能把它染成蓝色的。

我费了好大的劲儿才把桌布拉到了院子里,刚刚把桌布的一角按入放蓝静的桶里,茨冈就不知道从哪儿跑来了。他一把把布夺过去使劲儿地拧着,向一边盯着我工作的萨沙喊道:“去,把你奶奶叫来! ”他知道事情不妙,对我说:

“完了,你得挨揍了!”

2.好奇心太强、调皮、挨揍,估计是孩子们童年的必经课。高尔基的故事是不是勾起了自己对童年的回忆呢?

3.在这个片段中,你最关心的问题是什么? (高尔基挨打了吗? )再看看这段电影

活动五:看视频,“吊胃口”

播放《童年》电影精彩片段,进一步勾起孩子看书的欲望。

活动六:忆读法,定计划,尽情读

1.想知道后面的故事,答案在哪里?(小说里)

就从今天起来阅读整本小说吧!

2.读书之前,咱们先回忆回忆已经掌握的读书方法:边读边批注、猜想、预测、提问、联系生活、前后勾连、做笔记、画思维导图……

3.《童年》是高尔基的自传体小说,结合前面的学习,我们在读小说时,应该关注哪些内容呢?(人物、情节、环境)

对!小说的情节曲折跌宕、扣人心弦;人物个性鲜明、富有多面性;环境描写细致生动,起衬托渲染作用。如果我们在阅读时能关注这些特别的元素,结合自己喜爱的读书方法,你一定会更深刻地读懂高尔基的童年,读懂当时俄国的社会现状,更能读出自己对童年的新的认识。

这么厚的小说,一节课是肯定读不完的。平时每天还要上课、做作业,那你们打算怎样来完成整本书的阅读呢?

4.小结:平时学习任务较多,每晚坚持读书30分钟,周末则可以腾出大块的时间来尽情阅读。制定一份自己具体的读书计划。

5. 那还等什么?用上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赶紧打开书,尽情地读吧。

【设计理念】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2017年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更是将“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作为18个学习任务群之一。在这一背景下,部编教材在小学设置“快乐读书吧”栏目,从低年级开始引导学生的阅读兴趣,初中则设置“名著导读”,引导学生学习阅读整本书的方法。由此可见,整本书阅读逐渐走向课程化的道路。

小学阶段是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形成的关键时期。与单篇文章相比,整本书的阅读材料更复杂、信息量更大、意蕴更丰富,能带领学生进入更为广阔的文学世界。但小学阶段的学生理解力和自制力尚未成熟,教师不能仅仅推荐阅读书目,放任学生自由阅读,而应构建体系化、规范化、科学化的课程内容,系统地指导学生开展整本书阅读。具体而言,整本书阅读教学包括导读、推进、测评与延伸三部分。本课,教师进行的是导读课设计。

【设计思路】

导读课,是以教师为主导,引导学生自己阅读为主要目的的阅读教学课型。“导”的主角是老师,而“读”者是学生。

导读课,导引学生读“整本的书”,侧重点不在于让学生读懂、读透一本厚厚的作品,主要目的是引起学生的阅读期待,体验到审美和发现的乐趣,获得愉悦和满足的情感体验,进而形成持久的读书兴趣,养成主动阅读、终身阅读的良好习惯。

所以此“导读课”以“唤起期待”为导读意图,精心设计各种导读的内容、方式,激发学生阅读整本书的浓厚兴趣。

【设计亮点】

1.以活动为主题,以“聊”为对话方式,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

本节课,教师设置了六个活动环节,以“聊天”的形式与学生对话,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畅所欲言,走进书本。

2.从多角度切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同时引领孩子整体把握全书。

看封面,识作者:从书名入手,从封面入手,从作者入手,了解作者的伟绩及创作背景,形成阅读期待;

看目录,找“看点”:透过目录,整体把握书的主要内容,并自动形成最感兴趣的篇章,进一步激发阅读期待;

看插图,做预测:名著的插图都是名家精心设计的,蕴含丰富的信息,能激发读者无限的疑惑和猜想,加强阅读期待。

赏片段,留悬念:精心挑选的精彩片段,极易抓人眼球、扣人心弦,引发读者看书的欲望。本课选取了阿廖沙私下染布的片段描写,阿廖沙那种好奇、调皮的形象极易引发孩子们的共鸣,让孩子们产生同感,同时他到底挨打了没有的命运又会是孩子们极度关注的,在此时,阅读期待会达到顶点。

看视频,“吊胃口”:在传媒如此发达的今天,充满声、光、影的视频更是孩子们的爱好,几个精彩小视频,没有结果、充满转折,再次将学生看书的“胃口”掉得高高的。

3.忆读法,定计划,将阅读落到实处,提高阅读效果。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并熟练掌握了许多阅读方法。在读书之前,进行复现,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效果。整本书阅读,一定要制定合理的读书计划,督促自己阅读,否则容易流掉。阅读计划在总体时间的要求下可以个性化的制定,这样既保证了阅读的落实,又有阅读的自主性,让学生喜欢。

4.文本特点的提点,让学生的阅读更有方向、更加深入。

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特色。《童年》是高尔基的自传体小说,结合前面的学习,孩子们明白小说的突出特点:人物、情节和环境。在阅读时,关注这些突出特点,有助于孩子读懂小说,读懂小说丰富的含义,使阅读更加深入,提升阅读品质。


《童年》导读课教学设计

                  于都县城关小学   王淑琼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童年》这本书,了解高尔基及写作背景。

2.激发阅读《童年》的兴趣。

3.引导学生通过抓外貌、动作、语言等描写的方法对人物进行分析,学会边读边做批注,大胆把自己的感受写在旁边。

教学过程

一、忆名言,识作者

1.师:关于读书的名言,你知道哪些?

2.师:同学们的积累真丰富!看看这两句名言,读一读。

出示: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我扑在书籍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

3.师:知道这两句熟悉的名言是谁说的吗?你对高尔基有哪些了解?

出示高尔基的资料:高尔基,前苏联作家、诗人、评论家、政治家、学者。高尔基诞生于伏尔加河畔下诺夫戈罗德镇的一个木匠家庭。4岁时父亲去世,他跟母亲一起在外祖父家度过童年。10岁那年,高尔基开始独立谋生。他先后当过学徒、搬运工、看门人、面包工人等,切身体验到下层人民的苦难。在此期间,他发奋读书,开始探求改造社会的真理,积极投身于革命活动。他的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母亲》,自传体小说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

4.师:看了高尔基的简介,你想说些什么?

二、知《童年》,猜内容

1.师:今天老师要跟大家聊的就是高尔基的《童年》这本书。你知道什么是自传体小说?

出示:自传体小说是作者在亲身经历的真人真事的基础上,运用小说的艺术手法和表达技巧经过虚构、想象加工而成的小说。

2.师:同学猜一猜《童年》写了什么?

3.师:《童年》是高尔基以自己的童年生活为题材创作的自传体小说,内容涵盖了阿廖沙3岁至10岁的童年生活。

4.师:猜猜《童年》中会一定会有哪些人物?

5.师:下面,我们来看看世界名人对这本书的评价。

出示:

在俄罗斯的文学中,我们从来没有读过比《童年》更美的作品。——罗曼·罗兰

《童年》不仅是一部艺术珍品,而且是高尔基的传记,是他全部创作的注解,对于我们来说是极为珍贵的。   ——丘科特斯基(文学评论家)

他的一生,就是大众的一体,喜怒哀乐,无不相通。 ——鲁迅

6.师:世界名人对《童年》这本书的评价如此高,让我们看到这本书的封面。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故事的主人公——阿廖沙和外祖母。

三、析人物,学方法

(一)感知外祖母

1.师:外祖母是《童年》中的主要人物之一,在高尔基的眼里,外祖母是怎样的一个人呢?老师找到了文中描写外祖母的句子,我们一起来体会这些描写的独到之处。

出示:黑得像黑樱桃的眼珠儿睁得圆圆的,闪出一种难以形容的愉快光芒。在笑容里,快活地露出坚固的雪白的牙齿,虽然黑黑的,两颊有许多的皱纹,但整个面孔仍然显得年轻,明朗。

2.师:你从这段对外祖母外貌的描写中体会到了什么?

生:这段话通过描写外祖母的眼睛、笑容,写出了外祖母开朗的性格,年轻、明朗的心态,饱含了高尔基对外祖母的喜爱。(师相机在段落旁批注学生的体会)

3.师:再来看看这一段话。

出示:她腰得几乎成为驼背,肥肥胖胖的,可举动,却像一只大猫似的轻快而敏捷,并且柔软得也像这个可爱的动物。

师:从“腰弯得几乎成为驼背”这一动作的描写中,你读出了什么?

生:我读出了外祖母所承担的繁重劳动和生活的艰辛。(让生批注在句子旁)

师:再看看这个比喻句“可举动,却像一只大猫似的轻快而敏捷,并且柔软得也像这个可爱的动物。”你有什么感觉?

生:把外祖母比作一只猫,调皮地写出了外祖母的勤劳能干,也表明了我和外祖母的朋友关系,我对外祖母的喜爱。(生在句旁批注感受)

4师:这就是高尔基的外祖母,喜欢这样的外祖母吗?阿廖沙三岁时,失去父亲,母亲把他寄养在外祖父家。自然,外祖父也不得不让大家先认识一下。

(二)初识外祖父

1.出示两个片段:

有一个干瘦干瘦的老头儿走在最前面,他穿着一身黑,胡子是金黄色的,鼻子是弯的,眼睛是绿色的。他就是我的外公。

他嗷的大叫一声,猛地把我(阿廖沙)往凳子上一摔,摔破了我的脸。“把他给我绑起来。打死他!”

2.师:你看到了一个怎么的外祖父?把你的感受写在句子旁边。把你的感受带到句子中读出来。

(三)小结

孩子们真会读书!能从这些句子的外貌、动作、语言的描写中读出自己对书中人物的感受。(展示所有的批注)《童年》这本书中像这样描写细致的句子还有很多,我们在读书时不仅要读懂故事的情节,更要关注书中的语言,这样我们读书的收获会更大。

四、疑促读,明要求

 1.师:慈爱的外祖母让人觉得温暖,暴躁的外祖父令人畏惧,阿廖沙310岁的童年生活中你现在最想知道的是什么?

预设生:外祖父为什么要打阿廖沙?会打死他吗?外祖父怎么会成为这样一个人……

2.师:老师的脑海也有一个大大的疑问,先请大家看看这个小故事。

出示:在1908年至1910年间,列宁到高尔基在意大利卡普里岛的寓所里做客,高尔基不止一次地向他讲起自己的童年和少年的生活。有一次,列宁对高尔基说:“您应当把这一切都写出来,老朋友,一定要写出来!这一切都是富有极好的教育意义的,极好的!”高尔基说:“将来有一天,我会写出来”不久,他实现了这个承诺,于是就有了我们现在看的《童年》一书。

师:高尔基写《童年》一书,想要告诉我们什么呢?这是老师最想要知道!既然我们想一探究竟,那就让我们起来阅读《童年》吧!

3.师:孩子们不要忘了,我们在读《童年》的过程中也要像这样,边读边把自己的感受批注在旁边。下课!

【设计亮点】

    由学生耳熟能详的读书名言导入,拉近学生与高尔基的距离。在学生认识高尔基产生钦佩之情后,通过世界名家对《童年》一书的价值评价,产生阅读期待。导读的目的就在于让学生对你推荐的书感兴趣,但为了让学生的阅读更有目的,故在初识外祖母和外祖父的片段赏析过程中渗透了抓描写作批注的读书方法,为后面的读书交流作准备。“温暖与恐惧、喜爱与厌恶”两个相对人物的出现,又不禁让人对阿廖沙的童年命运担忧起来,迫切想知道故事情节的后续发展,让学生的阅读期待愈加浓郁。



《童年》导读教学设计

安远县九龙小学  杜春蕾

教学目标:
1、推荐《童年》,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初步学会阅读整本书,课内外结合,读完整本书。
教学重难点:
初步学会阅读整本书,课内外结合,读完整本书。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交流:课前,老师让大家找一张自己三岁时候的照片,你们找到了吗?谁来介绍一下照片上发生的事情?
同学们,据说,大部分人三岁时候的事情都记得模模糊糊的,所以大家不记得照片上的事情其实也很正常,但是今天我们要介绍的作家高尔基,却对自己三岁时候发生的事情历历在目,还详细地记录了下来。他到底记下了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走进高尔基的名著《童年》的第一章。
二、学习片段,提出问题
1. 课件出示第一章节选:
昏暗窄小的房子里,我的父亲摊手摊脚地躺在地板上。
  他穿着一身白衣裳,光着脚,手指无力地打着弯儿。
  他快乐的眼睛紧紧地闭住了,成了两个黑洞;龇着牙咧着嘴,她像在吓唬我。
  母亲跪在他旁边,用那把我常常用来锯西瓜皮的小梳子,为父亲梳理着头发。
  母亲围着红色*的围裙,粗里粗气地自言自语着,眼泪不停地从他肿大了的眼泡里流出来。
  外婆紧紧拉着我的手,她也在哭,浑身发抖,弄得我的手也抖起来。
  她要把我推到父亲身边去,我不愿意去,我心里害怕!
  我从没见过这种阵势,有一种莫名奇妙的恐惧。
  我不明白外婆反复给我说的是什么意思:
“快,跟爸爸告别吧,孩子,他还不到年纪,可是他死了,你再也别想见到他了,亲爱的……”
  我一向信服我外婆说的任何一句话。尽管现在穿一身黑衣服,她显得脑袋和眼睛都出奇的大,挺奇怪,也挺好玩。
  我小的时候,得过一场大病,父亲看护着我,可是后来,我外婆来了,他来照顾我了。
“你是哪儿的呀?”
  我问。
“尼日尼,坐船来的,不能走,水面上是不能走的,小鬼!”
  她答。
  在水上不能走!坐船!
  啊,太可笑了,太有意思了!
  我家的楼上住着几个大胡子波斯人;地下室住着贩羊皮的卡尔麦克老头儿;沿着楼梯,可以滑下去,要是摔倒了,就会头向下栽下去。
  所有的这一切我都非常熟悉,可我却从来没听说过从水上来的人。
“我怎么是小鬼呢?”
“因为你多嘴多舌!”
  她笑嘻嘻地说。
  从那一刻起,我就爱上这个和气的老人了,我希望她领着我立刻离开这儿。
  因为我在这儿实在太难受了。
  母亲的哭号吓得我心神不定,她可是从来也没有这么软弱过,她一向是态度严厉的。
  母亲人高马大,骨头坚硬,手劲儿特别大,她总是打扮得利利索索的。
  可是如今不行了,衣服歪斜凌乱,乌七八糟地;以前的头发梳得光光的,贴在头上,像个亮亮的大帽子,现在都套拉在赤裸的肩上,她跪在那儿,有些头发都碰到了爸爸的脸。
  我在屋子里站了好半天了,可她看也不看我一眼,只是一个劲儿地为父亲梳着头,泪水哗哗地流。
2.阅读归纳:这段话里出现了哪几个人物,他们分别在干什么?(课件出示表格)仔细阅读以后,完成表格。(阅读策略:把握内容、归纳整理)
人物
事件
给你的印象
父亲
躺在地上,闭着眼睛
悲惨
母亲
给父亲梳头、哭号
无助
外婆
让“我”跟父亲告别、跟“我”聊天
镇定、乐观
“我”
恐惧、害怕、不知道发生了什么
茫然
 
2. 结合表格,说一说你眼前好像出现了怎样的画面?(阅读策略:图像化)
3. “我”那个时候才三岁,三岁的孩子眼里看到这样的一副情景,“我”根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但是你们已经十二岁了,你们读到这段文字,能不能猜一下当时到底发生了什么呢?(阅读策略:预测、推理) 
三、深入思考,提出问题
1.读了以上片段,你有什么疑问?
2.梳理疑问,教给探寻答案的方法。
(1)继续读下去,把整本书读完。
(2)查阅相关的资料。
四、指导制定读书计划
1.全书有多少个章节?多少个页码?你计划用多少时间去读完它?每天读多少内容?
2.把阅读计划写在书的扉页。
3.提出本次读书活动的后续安排:
(1)中期交流活动(完成人物活动表格和对后续情节的猜测);
2)后期总结活动(完成人物关系图、读后感+评选“阅读小能手”) 
[设计亮点]《童年》是高尔基的自传体三部曲之一,全书10多万字,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要读懂并不容易,查阅资料是必须要用到的读书方法,但是我偏向于让学生自己去查阅——这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并不难。难的是如何让他们对这部十九世纪的俄国著作产生阅读的兴趣,因此本设计的重点在于激发学生对原著的兴趣,然后在这个基础上教给学生具体的阅读策略。图像化可以还原文中的细节,在交流中,学生会发现同样一段细节,每个人头脑中呈现的画面并不相同,这就是名著的魅力。本书细节描写很多,好处是有利于读者身临其境,不足是容易让读者感觉到疲劳,所以我希望他们用上预测和推理的策略,在只言片语中推敲故事的进展,并在继续阅读的过程中不断验证,在这样的探寻过程中克服细节带来的疲劳,真正进入这本名著。

《童年》阅读指导课

  于都实验小学 刘小玉

教学目标:

1.教给学生读书策略,学习整本书读书的方法,并能在今后的阅读中积极运用。

2.通过相关情节,感知人物形象,积累语言。

3.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教学重难点:通过了解整本书,学会整本书的阅读方法,激发阅读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名言导入,渲染氛围

1.同学们一定收集了许多的关于读书的名言?谁能说一句或者几句?

2.屏幕展示,师生共读。

点评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读好书就是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读书是易事,思索是难事,但两者缺一,便全无用处。】

3.读书的好处真多,同学们一直坚持阅读。今天我们聊聊正在阅读的名著《童年》。

点评:从名言入手,营造轻松愉快的“聊”的氛围

二、看看聊聊,学习策略

1.观察封面,聊聊自己的了解。(如从图画知道主人公是阿廖沙)

板书:观封面,初了解

2.浏览简介,概括这部小说内容。

大屏幕出示:

      《童年》主要描写主人公(    )童年生活中的种种不幸。首先是在三岁时(    ),在外祖父家里有遇见(    )导致外祖父让两个儿子分家。当他的母亲回家时不久有了一个不成器的(    ),由于他(    )导致家庭不幸。当他到了上学的年龄,在学校又因为(    )学校打算开除他。外祖父和母亲相继(    ),他成了一位(    )的儿童。

板书:看简介,知内容

3.走近作者,了解写作背景。学生说一说对高尔基的了解。(可以是从学过的课文中,也可以从课外)教师出示课件,学生默读,进一步了解作者。结合资料,说说作者为什么会写出这部小说。

板书:了作者,明背景

4.通读目录,了解故事基本情节。指导学生默读目录,看看精读哪些章节,哪些可以略读。板书:读目录,会选择5看板书小结读书的策略。

点评:读整本书,学生要有读书的方法和策略。根据以往的读书经验,结合本书,一边看一边梳理出读书的策略,以后的读整本书就爱读会读

三、根据情节,了解形象

1.根据小说中的描写猜测人物,并结合小说内容对人物进行评价。

(1)“她胖嘟嘟的身体,大大的脑袋,大大的眼镜,鼻子上皮肉松弛,让人觉得非常好笑。”(外祖母)她给你留下什么印象?你喜欢她吗?结合小说内容说说理由。

(2)“一天傍晚,他来看我,上身穿着一件金色的绸衬衫,下身穿着一条绒布裤子,叫上穿着一双嚓嚓作响的皮靴。总之,打扮得很体面,像过节似的。”(小茨冈)在你心里他是个怎么样的人?结合他的故事说说。

(3)“有一个干瘦的老头子走在最前面,步履如飞,他穿着一身黑色的长衣服,鼻如鹰钩,胡须是赤金色的,一堆小眼睛绿莹莹的。”(外祖父)你怎么评价外祖父?结合小说中的情节说说。

点评:在猜一猜、评一评的情境中,学生对人物有了初步的认识,而这些认识都是从情节中来的。这就激发起同学认真读书、读出人物形象的兴趣。同时也潜移默化影响学生:读书,就应该沉下来读进去,读出自己的独特感受

2.小说的主人公阿廖沙,你会怎样介绍呢?从文章中找一找有关阿廖沙的描写,认真读读,给他设计一个名片,介绍介绍他。(用设计名片的方式来介绍阿廖沙,把小说中学习到的理解的语言转化成积极的运用的语言3.小说中还有许多个性鲜明的人物,你还有什么办法了解他们?引导学生读前言中的特色人物。

点评:在前言中有一部分内容是“特色人物”,通过阅读初步了解了主要人物。激发了学生想认识他们的兴趣。

四、片段欣赏,感受语言

1.这本书不仅故事情节耐人寻味,而且语言有特色,读起来值得细细品味。

2.出示片段一:

     “父亲穿着白衣,直直的躺在窗下的地板上,身子显得很长很长。他的脚裸露在外面,脚趾奇形怪状的张开着;那双时常抚摸我的手静静地放在胸前,手指僵硬地、微微地弯曲着;他那双带笑意的眼镜紧紧地闭住,看上去就像两枚圆圆的黑铜币;那张慈祥的面孔已然发黑,牙齿难看地呲着,模样十分恐怖。”

指导学生反复诵读,汇报自己得到的信息:你认为主人翁的父亲怎么了?带着迷惑你一直读到哪里才知道真相?能谈谈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读书有的时候会产生什么疑问,怎样解决?引导学生讨论。小结:读书的时候经常产生问题,读不懂。带着问题继续读就会有答案。在回头读第二遍才能理解坐着的感受。3.出示片段二:

      “两个舅舅忽然站了起来,将身子探过饭桌,像疯狗一样呲着呀冲着外祖父大吼大叫,而且浑身哆嗦着;外祖父气得暴跳如雷,两颊也涨得通红,一边用汤匙敲着桌子,一边像攻击一样尖着嗓子大喊道:“滚出去!你们全都给我滚出去要饭吧!”外祖母的脸扭曲了,痛苦地说:“老头子,全都分给他们吧,眼不见,心不烦,你也落得个清静,分给他们吧!”

      谁愿意把这个场面描写的故事,给大家读一读。这些分号在这里恰当的分别写了几个人不同的表现,你找出最有表现力的词语分享给大家。小结:朗读是展现情节的好方法。好的语言有表现力的语言不但要多读,还要积累下来。【点评:学贵有疑,语文重在积累。本环节选取了两个片段,意在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

五、布置作业,深入阅读坚持每天阅读1—2个章节,带问题读书,在文中批注,积累有新鲜感的语言,读出人物形象。到时候我们举行读书交流会。

点评:把本节课学到的读书方法运用到以后的读书实践中,真正做到“课内得法,课外运用”。

童年》导读课教学设计

石城县第五小学 李安霞

教学目标:

1.通过猜读、推想等形式,激发孩子们阅读《童年》一书的兴趣。

2.以阅读《童年》为例,渗透阅读整本书的方法。

3.初步感知阿廖沙、外祖父等人物形象及命运,并关注小说的情节及环境,从书中获得精神上的收获。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1.有人说童年是蓝色的,因为它值得回忆;有人说童年是红色的,因为它美丽;也有人说童年是白色的,因为它纯洁——你呢?你觉得童年是什么样的呢?——播放歌曲《童年》,背景为学生童年生活、学习的照片

2.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说说,你的童年是怎样的?

3.好了,我们先聊到这里,准备上课了!

一、导入,揭题

通过刚才的交流,知道大家都有一个幸福快乐的童年。今天老师带来了一本书,主人公叫阿廖沙,他的童年却是与我们不太一样,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他悲惨黑暗的童年生活。

二、了解封面、简介、目录

(一)书评

1.这是一本让你拿起来就舍不得放下的书,老师是一口气把它读完的,它之所以吸引人,是有原因的,一起来看看读过这本书的人是怎样评价它的。

书评一:在俄罗斯的文学中,我们从来没有读过比它更美的作品。 ——罗曼.罗兰

书评二:它不仅是一部艺术珍品,而且是高尔基的传记,是他全部创作的注解,对于我们来说是极为珍贵的。——丘科夫斯基(文艺评论家)

2.读了别人的评价,你想看这本书吗?

3.这到底是一本什么书呢? 那就让我们一起从抽屉里隆重请出它(出示书),对,《童年》就是这本书的书名,板书童年它是高尔基自传体三部曲之一。

(二)读封面

书名就是这本书封面上的主要信息。读书就要先看书的封面,(板书:看封面)你从封面上还读到了哪些信息?(书名、作者、出版社)

出版社:这家出版社已有60多年的历史了。像这样有名的出版社还有(课件出示),我们在选书买书的时候尽量选择有名的出版社,这样内容和质量才更有保证,明白了吗?

作者:孩子们,你看!( 指大屏幕)在封底的延长内折部分就有作者介绍,我们把这部分叫做“勒口”(出示课件:勒口),来,大家齐读一遍,下面我们一起走进作者高尔基(出示作者简介),感受他的童年命运!默读完后用一句话来说说他给你留下的印象。(轻轻地合上书)

插图:他们是谁呢?书中就有一张人“物”表,(出示人物表)看了人物表,你知道这个小男孩是——对,阿廖沙就是这本书的主要人物,所以在人物表中他们用加粗的字突显出来。那你猜猜看,书中还有谁是主要人物?(外祖父、外祖母、母亲等)对,这也是文字告诉我们的信息。阿廖沙的全名叫……

(三)知书脊

我们从封面上了解到了书名、作者、出版社,还可以从书上的哪个地方也能看到这些信息?对,这个地方,就像我们的脊背一样,我们就把它叫做“书脊”。猜猜看,为什么要把这么多的信息藏在小小的书脊里呢?来,找找看,《童年》在哪儿?(出示书柜图片这样我们就很容易找到想要的那本书。

(四)知简介

1.同学们,面对这样一本十多万字的书,要想在最短的时间知道它的主要内容,你有什么好办法呢?

2.对,(板书:知简介)知简介也是一个很不错的读书方法。内容简介有什么作用呢?来,看一段视频。(播放微课)明白了主要内容的作用了吗?那么,孩子们找找看,这本书的内容简介在什么地方呢?这个部分叫什么?

3.下面自由读读简介。读完简介,知道了什么?用自己的话说说看,你还想知道什么?合书,放桌角

(五)看目录

(出示目录)孩子们,你们的疑惑也能在目录中找到答案,读目录(板书:读目录)也能了解大概内容,读读看,这里的哪个小故事最吸引你?为什么?

(六)小结

孩子们,你看,虽然我们没有读过这本书,但通过刚才的看封面、知简介、读目录,知道了这本书的大概内容,这种读书的方法称之为略读(板书:略读)以后我们拿到一本书,就可以采用看封面、知简介、读目录这样的略读方法来了解书的主要内容。孩子们记住了吗? 

三、赏析人物,精读片断

1.但是,孩子们,只用略读的方法读书是远远不够的,还要用精读的方法来更深入地读懂这本书。板书:精读)

2.这是一本高尔基的自传体小说,全书以阿廖沙为第一人称进行描写,阿廖沙很小的时候就失去了父亲,在常人看来父亲是家庭的支柱力量,失去父亲,他们孤儿寡母的命运将会如何呢?

3.走近阿廖沙、外祖父、外祖母、母亲

(1)(出示插图)第一次挨打,看图猜一猜,可能发生了什么事?学生猜测,教师引导。

(2)过渡:书中是这样写的。(出示片段)

外祖母向我扑过来,两手抱起我喊道:“我不给你阿列克谢!不给,你这魔鬼!”

她用脚踢门,叫我母亲:“瓦里娅,瓦里娅......”

外祖父向她猛扑过去,推倒她,把我抱过去,抱到凳子上。我在他手里挣扎,拉他的红胡子,咬他的手指。他狂吼着,夹紧了我,最后,向长凳上一摔,弄破了我的脸。我记得他狂暴地叫喊:“绑起来!打死他......”

我记得母亲煞白的脸和睁得圆圆的眼睛。她沿着长凳跑来跑去声音沙哑地喊道:“爸爸,不要打.....把他交给我.....

(3)指名读这段话的内容,其它同学边听边思考: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追问:阿廖沙、外祖母、母亲的心情怎样 就把这种心情带进去,分角色再读。

(4)与你自己的猜想进行对比,你感受到阿廖沙的童年是怎样的?

(5)你关注到哪些人物,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呢?(语言、神态、动作等),他们的人物形象是怎样的呢?板书:关注人物

(6)小结并板书板书:关注情节

四、关注环境,加深体会

1.同学们,我们前面刚学过《桥》一文,文中作者用洪水爆发时的村庄的恶劣环境来反衬老汉的高尚情操,那么同学们是否也能在书中找出些环境描写来衬托人物的形象呢?

2.交流:

文段一:星期六晚祷之前,有人把我领到了厨房里,那里一片黑暗,宁静极了。我记得,过道和房门都关得严严实实的,窗外是灰色的浑浊的秋天傍晚,下着细细的小雨。

这段环境描写就让人有一种很压抑的感觉,说明这时阿廖沙的心情还是比较低沉的。为接下来的毒打做铺垫。

文段二:请同学看书中阿廖沙在自己搭建的草棚睡醒以后的一段环境描写,这一段环境描写可以衬托出阿廖沙那段时光感觉非常愉快,而正是在这样美妙的感受中,阿廖沙对生活充满了自信与希望。

3.小结:通过刚才的交流学习,我发现许多同学都能关注环境描写来衬托人物形象,这是非常值得肯定的,希望今后在阅读其他文学作品时也能运用这一点对人物进行分析。板书:关注环境

五、 假设推想,体验角色

1.如果你像阿廖沙一样把桌布染了色,你害怕谁发现?为什么?他的外祖父毫不留情地打了他。你的心里怎么想的?

2.快速浏览17—23页,说说自己的心理感受。把你自己的童年与高尔基的童年比一比,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吗?

3.对比高尔基的童年后我们也发现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多么可贵,希望大家珍惜拥有的一切。 

4.从此以后阿廖沙怎么和外祖父相处的呢?带着问题继续阅读故事吧!他的母亲陪伴他保护他了多久,以后遇到无情的鞭打怎么办?外祖父和外祖母以及母亲的命运又是怎样呢?孩子们,课后去书中找找答案吧!

、阅读计划

1.同学们,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读一本书是要有计划的。那你打算怎么读这本书?

2.老师希望你们每天能坚持阅读,争取下个星期读完书的一半,运用今天所学的精读小说方法关注情节、人物、环境,边读边做批注,并把它记录在阅读存折上(出示阅读存折),好吗?之后的阅读课我们再一同来分享。

、结束语

    孩子们,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读一本书,可以通过看封面、知简介、读目录这种略读的方法去了解这本书的大概内容,还应该用精读小说方法关注情节、人物、环境来更深入地去读一本书。板书:画书)买书时也可以运用这些方法去选书。遇见阅读,遇见你,遇见最美的自己!希望同学们在阅读中遇见最优秀的自己!

设计依据和教学亮点:

课外阅读对学生拓宽视野,性情的培养,人生的成长等,具有深远的意义。如何能让学生利用这有限的时间去看有用的书,把书真正看懂,看明白呢?这一直是我深思的问题。

由于书名叫“童年”,课前谈话时我以“童年”这首歌为音乐背景,展现学生童年生活、学习的照片,未成曲调先有情,这样的谈话唤起了学生的回忆,积极畅谈自己对童年的理解与感悟。

在方法的引导上我分两个层次,略读和精读。略读从了解封面、简介、目录等方面进行入手,让学生读《童年》这本书有一个初步的了解。精读方面主要从小说的三要素入手,关注情节、人物、环境。

学习了蒋军晶老师的《和孩子一起聊书吧》书中第五章第三部分和孩子聊成长小说中的相关策略,我设计了“假设推想,体验角色”这个环节,进行相关推想,以及引导学生与自己的童年生活进行对比,从而唤起学生珍惜幸福生活的意识,获得精神上的收获。

对于环境描写的阅读,我结合学生前面刚学过《桥》一文,文中作者用洪水肆虐下的村庄恶劣环境来反衬老汉的高尚情操,引导学生找出一些环境描写来衬托人物形象呢?引导学生举一反三,从而加深对人物的理解。

我巧妙地运用了多媒体,适时出示微课、精彩片断图片很好地为课堂服务。




    《童年》整本书阅读交流教学预设

            会昌县第三小学   钟玉林

教学目标:

1.感受“我”童年生活的苦难。

2.感知苦难中的人物形象及其命运。

3.对比现实中的童年,懂得珍惜。

教学重难点:感知苦难中的人物形象及其命运。

教学流程:

一、整体感知童年的苦难。

1.了解自传体小说《童年》。

今天,我们来交流一本与童年有关的书。(岀示书的封面)这本书讲述了谁的童年?

如果你会留意一下,你会发现高尔基还有两部与《童年》相联的小说 《在人间》、《我的大学》。因为这是根据作者青少年时期的经历而写的连续性的小说,因此也被称为高尔基的自传体三部曲。

2.整体感知作者童年生活的苦难。

读完了《童年》这本书后,你能说说高尔基的童年是怎样的吗?

(预设:苦难的、可怜的、悲惨的、痛苦的……)

二、感知苦难中的人物形象及其命运。 

出示语段:

“生病的那几天,是我一生中最重大的日子。在这些日子里,我一下子长大了,并且有了一种非常特别的感觉。从那时起,我怀着不安的心情观察人们。仿佛我心上的外皮给人撕掉了。于是,这颗心就变得对于一切屈辱和痛苦,不论是自己的或别人的都难以忍受的敏感。”

作家那一颗敏感的心,却因为童年生活带来的屈辱和痛苦,因为童年生活带给他的无助和对一切美好的渴望与期待!

1.在《童年》这本书中,有没有哪件事或哪个人?是让你感到心痛或心酸的呢?请说出你的具体感受来。(交流中,就某个语段进行品读、感悟,引导学生说岀书中人物的形象。)

2.面对黑暗的现实,“我”没有放弃。是什么让我更顽强、更勇敢的生存下去?请你找到具体的语段来谈自己的理解。

外祖母、茨冈、好事情的爱和温暖使我感受到了力量、看到希望、变得坚强。

三、联结生活,对比 现实中的童年。

高尔基的童年是苦难的、痛苦的,这与他所处的时代有关。对比他的童年,反观自己的现实生活,你想说什么?做什么?

小结:只有真正经历过痛苦才懂得珍惜。希望每一个同学,在感受过高尔基童年的苦难后都能够珍惜现在拥有的幸福和平静。

四、延伸拓展。

1.调查周围的人的童年生活是怎样的。

2.写一写:✘✘✘的童年。

《童年》阅读推进课设计

于都县实验小学  朱雪梅

【教学目标】通过欣赏人物的动作、语言等描写,探究外祖父形象的复杂性。

【教学重点】欣赏关于外祖父的描写

【教学难点】揣摩人物内心世界

【教学方法】朗读法、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看《童年》,能一口气说出印象深刻的5个人的名字吗?

(教学意图:活跃气氛、进入教学情境)

二、活动推进

活动一:回顾全书

(一)用简洁的话说说《童年》这本名著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教学意图:回顾情节,训练概括能力,适机巩固概括的知识。)

活动方式:同桌互说,活跃气氛。

(二)知识卡片:小说及小说三要素

(教学意图:知识回顾,过渡到人物的话题。)

活动二:分析人物

(一)漫谈人物

    1.谈谈《童年》中你喜欢的人物,并结合情节说说原因。

(教学意图:结合情节谈人物,既回顾故事情节,也让学生养成了通过材料中佐证观点的习惯。)

(二)聚焦外祖父

《童年》中有一人物,很多人都不喜欢他,但老师却认为他是最有价值的一个,你们猜猜是小说中的哪一个人物。

1.片段一欣赏

于是他狠狠地抽了一下,孩子的身上顿时像火烧似的起了一条红印子,表哥直着嗓子号叫起来。

“不好受吧?”外祖父问,他的手均匀地一起一落。“不喜欢吧?这是为顶针的事儿!”

  他一抬手,我胸中的一切就随着他的手一起提了上去;他手往下一落,我这个的人也跟着落了下来。

  萨莎可怕地尖厉地叫着,听了令人讨厌。

“我不敢了……我不是已经说过了桌布的事吗?我已经说了……”

  外祖父平静地像念圣诗似的说:“告密不能免罪!告密的应该先挨第一鞭子,这一下是为了桌布!”

  外祖母向我猛扑过来,两手抱起我,大声喊道:“我不允许你打阿列克谢依!我不许你打,你这个恶棍!”  (节选自第二章)

(1)这个片段讲了一件什么事情?外祖父惩罚萨莎和阿廖沙。

(教学意图:训练学生概括能力。)

(2)全体朗读文段,从片段中能看出外祖父具有什么性格特点?

暴力:“狠狠得抽”“萨莎可怕地尖厉地叫”“猛扑过来”

冷酷:“外祖父平静地像念圣诗似的说”

管教方式粗暴:从外祖母的保护的迅猛的动作,可见抽打小孩的事情经常上演。

(3)再朗读,读出外祖父的这个性格特点,注意语气。

(教学意图:以读带讲,通过朗读,分析人物形象。)

2.片段二欣赏

“想的好主意!”有一天,外祖父仔细地看了看我的工作,说道,“不过杂草还会扎你的,因为你留下了草根儿!我用铁锹把地再翻一遍,把草根刨掉,——快,你去把铁锹拿来!”

我把铁锹拿来,他往手上吐了口吐沫,吭了几声,用脚把铁锹深深地踩进肥沃的土地里。“把草根捡出来扔掉!然后我在这儿给你栽上向日葵和筋葵——等它们长起来,那才好看呢!那才……”

突然间,他拄着铁锹弯下身子,不吭声地愣住了;我仔细地看看他,从他那小二聪明的像狗一般的眼睛里,扑簌簌地流出了几滴眼泪,掉进了泥土里。

“你怎么啦?”

他抖擞了一下身子,用手擦了擦脸,模模糊糊地看了看我。

“我出汗了!你瞧,这里的蚯蚓多好啊!”

然后他又挖起土来,突然说:“这些地方,你算是白建造了!白建造了!小老弟。这个房舍,我不久就要卖掉。大约秋天之前就得卖掉,等钱用。需要给你母亲买点嫁妆,就是这样。但愿她能过上个好日子,上帝保佑她……”(节选自第十二章)

(1)这个片段讲了一件什么事情?外祖父和我一起在花园里修筑我的小窝。

(教学意图:训练学生概括能力。)

(2)请两位同学分别扮演外祖父和阿廖沙来朗读,其他同学读旁白。

(3)分析本文段中,外祖父的性格特点。(能干、慈爱、关心女儿、内心苦楚)

能干:我把铁锹拿来,他往手上吐了口吐沫,吭了几声,用脚把铁锹深深地踩进肥沃的土地里。

慈爱:然后我在这儿给你栽上向日葵和筋葵——等它们长起来,那才好看呢!

关心女儿:需要给你母亲买点嫁妆

内心苦楚:扑簌簌地流出了几滴眼泪,掉进了泥土里。

极力掩饰悲伤:“我出汗了!你瞧,这里的蚯蚓多好啊!”

(教学意图:以读带讲,活跃气氛。通过朗读,了解人物内心世界。)

活动三:概括主旨

你现在如何看待外祖父这样的一个人物?

(一)学生思考后回答。

(二)总结:

外祖父由一个一贫如洗的纤夫到小染坊的经营者,这个过程凝聚了他的辛劳付出、不懈奋斗,因此他对来之不易的财富格外珍惜。但是,到了老年,当他无法再拼搏赚钱时,他的儿女却没有一个可以让他依靠的,反而成为他的财富的抢夺者,这促使他护财心切,发展到极致就变成了小气、贪婪和暴戾。外祖父的蜕变历程,也是社会千千万万俄国民众的一个缩影。作品通过人物的蜕变,揭示当时动荡的社会让人无法好好生存。

因此,小说中的人物,是解读作品主题的一个突破口,对人物的全面、客观的解读,才是对作品的尊重。

活动四:学以致用

试从人物的复杂性的角度,分析外祖母和小茨冈,任选一个人物进行分析,注意要言之有据,结合情节!

(教学意图:学以致用。活动形式:全面动笔,批注。)

教学设想

《童年》是俄国文学大师高尔基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的第一部。此小说通过阿廖沙寄居在外祖父家的所见所感,用儿童的视角向世人展现了18世纪末俄国大革命前期的俄国底层人民的生活现实。高尔基的文笔细腻深刻,尤其是对人物的刻画,用词精准、比喻奇特,极富童真童趣。

本课教学点定为:认识人物形象的复杂性,通过跟学生一起分析外祖父的形象,让学生体会外祖父身上的无奈、苦楚和辛酸,从而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小说的主题。也希望在将来的阅读中,学生对作品人物能有更深刻、更全面的认识,从而体会到优秀小说的魅力所在。


-----
-----

      文稿:工作室全体成员

      编辑:孙丽英   刘娇   管丽娟   

      审定:孙丽英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高尔基《童年》习题及参考答案
【云南】宗洋《读"童年"有感》指导教师:杨会琼
结合小说单元例谈“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三)
中考名著欣赏《童年》及习题
面对挫折,敢于说不
《童年》读后感作文|《童年》读后感作文800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