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论语管理日志」11.5 孔子是如何因材施教的

【原文】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论语.为政篇》2.5)

【白话】

孟懿子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孝就是不要违背礼。”后来樊迟给孔子驾车,孔子告诉他:“孟孙问我什么是孝,我回答他说不要违背礼。”樊迟说:“不要违背礼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父母活着的时候,要按礼侍奉他们;父母去世后,要按礼埋葬他们、祭祀他们。”

【心得】

在《论语》中有很多内容谈到了孝顺,最主要的段话就是《为政篇》的2.5到2.8,在这四篇对话中,孔子分别与孟懿子、孟武伯、子游、子夏谈到了孝顺父母,不过有趣的是,和不同的人谈到孝之道皆有所不同,不明就理的人会在阅读这一段时感觉到混乱,不明白孔子所指的孝到底是什么,然而事实却是,在这四段内容充分体现了孔子对孝有深刻的认知,并可以融汇贯通,在面对不同的人生时可以采取灵活多变,因材施教的教育方式。

为什么他会对孟懿子说出“不违”二字?孟懿子是鲁国大夫孙何忌,小孔子二十岁,曾经奉父亲孟僖子之命,向孔子学礼。当时鲁国有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三位大夫把持朝政,经常违反礼制,所以孔子趁孟懿子问孝之机,因势利导,提醒孟懿子即使在父母过逝之后也需要谨守礼制,否则仍然是不孝。

接着在2.6,孟懿子的儿子孟武伯也来问孝,孔子的回答是:“让父母只为子女的疾病忧愁”(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惟其疾之忧”),孟武伯是孟懿子的儿子钟孙彘,身为官二代这样的富家子弟,一天到晚只知道吃喝玩乐,不务正业,经常出现的问题就是惹事生非,所以孔子对他的要求并不高,只要在为人处事方面不要出差错,不要让父母担心就好了。

接下来是2.7,子游问孝,子游即言偃,吴国人,小孔子四十五岁,几乎可以说是孔子最年轻的学生了,年轻人的最大特点是初入职场,年轻气盛,对待父母,很容易用情绪来代替理智,结果就是在处理事情时简单粗暴,乱发脾气,也就是说在处理与父母关系时缺乏尊重之心,因此,孔子才会对子游说:“现在所谓的孝啊,是指能够侍奉父母。就连狗与马,也都能服侍人。如果少了尊敬,又要怎么分辨两者呢?”(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最后一个是2.8,子夏问孝,子夏即卜商,字子夏,小孔子四十四岁,比子游大一岁,所以孔子的重点还是尊敬,不过在表达方式上更加具体:“色难”,对于子女来说,最难的事情是在长期照顾父母之时可以始终保持和悦的脸色,像“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与前面和子游谈到的“能养”是一个意思,都是在照顾父母,色难自然是要在这个基础上更进一步,也就是将尊敬之心表达出来之意。

这样看这四段内容,我们可以总结如下:

1、孔子可以做到因材施教是因为他对孝的理解是深刻的,所以才会融汇贯通,身为管理者也应该如此,唯有对管理有了深刻的理解,才有可能做到因材施教,否则只能是照本宣科,这样的指导工作看起来把工作都做了,却没有办法在实质上指导员工的改善。

2、孔子教育学生要求学生不求满足,永远是要更上层楼,更进一步,这种“不错但不够”的态度让学生总是可以不断树立更新和更高的目标,这样才不会停留在人生的舒适区,而是在每次到达舒适区时,又有了新的学习区的要求,以此不断扩大舒适区的空间,因此得以不断精进。


彭信之

------------

子曰德鲁克

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

用走心的文字让东西方管理思想交流碰撞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论语·为政篇第二》2.5: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
[老年感悟]:(1486)不仅是养,更是敬
孝敬父母也要遵守礼义!
论语68
《论语》今读:为政、做人及孝道
【经】《论语》 为政篇·第五章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