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决定论还是目的论
第四次直播,与亚涛接着聊与经理人有关的话题。你也许会认为,即然是一堂关于经理人的课程,为什么不直奔主题,谈一谈与经理人有关的掌故,说一说经理人的必备技能,如管理上级,有效沟通,战略决策等等,这样才是干货满满。
我和亚涛确实没有走这个“捷径”,没有走的原因呢,就是因为这个捷径实在是太短了,短到只让人记得几个空洞的干货,却不记得这样的干货与自己的生命有什么关系。
是的,市面上关于管理的课程和书籍实在是太多了,关于经理人的课程也太多,放眼望去,看不到尽头。这些课程,有的关注在具体的细节上,讲解某一个具体的工作,比如做出反馈,有的则是高屋建瓴,从高处入手,洋洋洒洒,把经理人的各方面能力需求都做了介绍,但是然后呢,又让人觉得无从下手,却是各有侧重。
是的,这些都是捷径,几乎就是我们每天在做的事情,不过这次写作,我们确实是多想了一点点,经理人的困局到底是什么?是工具缺失吗?是理念不清吗?是,又不是,如果是,那么问题就简单了,缺啥补啥,少啥给啥。
世界要是这么简单就好了,虽然我们一直希望他是如此的简单,但这种简单后果就是或者是陷入到工具崇拜中,不断追求更新,更流行的工具之中,或者就是追求更新的理念,更流行的概念。这样的结果呢?懂了更多的道理却过不好自己的人生者有之,有了更多的工具成为工具人者有之。
理念需要被理解,工具需要被使用,无论是被理解还是被使用,都是被具体的,活生生的人所理解,所使用。
所以我们关注的其实是经理人的行为模式以及背后的认知模式,除非在认知模式上可以更上层楼,否则就只是在低水平的重复中日复一日,这样的重复会陷入到熟练的无能陷阱之中,除了熟练,也只是熟练了。
所以,第四次分享,我们讨论了两种认知模式。
一种是决定论,一种是目的论。接下来我们就一一做个介绍。

首先,什么是决定论
弗洛伊德的决定论用一句话来总结就是说,你的过去决定你的现在。
任何人都不是突然从石头里蹦出来的,而是从出生来到这个世界开始,一步一步走过来的。要理解这一点并不困难,为什么我们喜欢读名人的传记,因为我们可以从一个人成长的经历中读懂为什么一个人会是今天的样子,比如读一读《旁观者》,我们理解了德鲁克是如何成为一名社会生态学家的,读一读《硅谷钢铁侠》,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埃隆.马斯克会梦想着移民火星,读一读《安迪.格鲁夫自传》,我们就可以知道他那个敏感又充满韧性的性格来自于哪里。
对于我们自己也是如此,在直播的过程中,我与亚涛老师回忆了我们小时候的一些生活细节,我们惊讶的发现,今天我们在组织中的一些特征表现,正是自己小时候的某一个阶段形成的某个人格特征的投射-这确实是一个认识自己的好方法,或者说,对于过去,如果只是一味地躲闪,我们对自己的理解是缺乏深度的,而一旦我们理解了自己,我们才有可能真正的接纳自己。
对待别人,也是如此,兰西奥尼的“背景分享”活动就脱胎于此。

然后,什么是目的论
阿德勒的目的指的是,我们应该追寻的不是过去的原因,而是现在的目的。

传统上,我们通常会将一个人的心理困扰归咎于过去某个经历。最典型的是如果一个人对婚姻充满恐惧和不信任,往往会被认为是因为小时候经历了父母离异的悲惨生活。这是我们前面谈到的弗洛伊德式的“决定论”。但阿德勒的目的论却认为对婚姻充满恐惧和不信任是这个人的“目的”,为了说服自己达到这个目的,才搬出小时候痛苦的经历来作为解释。

阿德勒心理学认为,一个人之所以选择对婚姻恐惧和不信任这个目的,是因为这样做对自己有潜在的“善”。例如可能是想维持单身生活的现状,因为这种现状让自己更加安心和自在。
“目的论”较“决定论”最大的不同点在于:决定论认为过去影响现在,而目的论认为无论之前的人生发生过什么,都对今后的人生如何度过没有影响。
一味地关注过去的原因,企图仅仅靠原因去解释事物,会陷入决定论:认为现在甚至未来全部都由过去的事情所决定,而根本无法改变。依赖决定论,将永远止步不前。而阿德勒认为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人生不是由别人赋予的,而是由自己选择的。

很多人羡慕别人的生活方式,但自己却不愿改变,可能他们有“工作忙没时间”、“没有条件”等理由,但实际内心深处是自己不断地下着不改变自己生活方式的决心。因为当前的生活方式有对自己有有价值的地方:未来遇到的问题都可以根据过往经验迎刃而解,但选择新的方式就不知道自己会遇到什么问题,生活充满不安。因此即使人们有各种不满,但还是认为保持现状更加轻松,更加安心。
讲到这里,我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不是这样吗?身边总是很多人,一方面不断的抱怨生活,一方面又不去做任何的改变,我们以为对方缺乏的勇气,而事实上,是因为他们从这种不改变中受益了,这本身里面就有TA的目的:老婆孩子热炕头是一种,安稳的生活是一种,这不是一个简单的缺乏勇气能够回答的,正确的理解方式是:这种生活本身正是TA追求的,因为有这样的追求,这种生活方式让TA可以得到TA一直想得到的东西,只是有时候,当事人自己也不知道罢了。
再举一个例子来说明决定论和目的论的区别:

自卑感是一种能够促进健康、正常的努力和成长的刺激,但当无法认清“情况可以通过现实的努力而改变”这一事实,根本没有向前迈进的勇气,最终会形成自卑情结。自卑情结是指把自己的自卑感当作某种借口使用的状态,并在生活中大肆宣扬“因为有A所以才做不到B”的理论。
自卑情结与自卑感最大的区别在于:前者中人已经被决定论所影响,无法鼓起勇气做出改变。取而代之的是,因为没法忍受这种自卑情结,人们会想要用更加简便的方法来进行补偿,即表现得好像自己很优秀,沉浸在一种虚假的优越感之中。例如虚报履历,过度追求名牌服饰这类“权势张扬”,或者沉迷于过去的辉煌成绩。但是借助权势的力量来抬高自己的人终究是活在他人的价值观和人生之中。
你看,这就是决定论中形成的人格特征,他们会把一切归集于过去,似乎自己可以不被自己的行为负责,他们会用“都是因为……所以我才……”造句,比如:要不是因为父母他们小的时候不理我,我才不会做这样的事情,要不是因为我小的时候呛过水,我才不会怕水,要不是因为一直以来做二把手,我早就负责任了……
但是,健全的自卑感不是来自与别人的比较,而是来自与“理想的自己”比较。阿德勒认为“追求优越性”的人应该是在同一平面上,是自己不断超前迈进,而不是比别人高出一等,自卑这个词变得了一个中性词,一个人可以借由对自卑的理性思考走向未来,自卑可以让一个人从这种状态中受益,这个自卑不是自卑情结的结果,而是当事人一个主动的选择,因为这个选择可以让本人从中受益,所以有健全的自卑感的人会问自己:自卑感对我有什么好处?我可以从自卑感中收获什么?这个问题就变得有趣了。

总结一下,弗洛伊德的决定论说的是,你的过去决定你的现在。阿德勒的目的论说的是,我们应该追寻的不是过去的原因,而是现在的目的。

这是让我们的人生从被动变得主动的法宝一件,当然谈到这里,我们还没有介绍这与经理人工作的关系-因为这已经明天的任务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读书 | 《被讨厌的勇气》,被讨厌和被人认可一样重要
《被讨厌的勇气》文字合集
札记 | 做一个被讨厌的人@《被讨厌的勇气》
自卑和自卑情结
第1期:阿德勒个体心理学之“自卑感”(试听)
自卑感补偿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