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彭信之:当孔子遇见德鲁克
法国分子生物学家弗朗索瓦.雅各布(Franis Jacob)说过:“创造就是重组”,就好像当铁轨与火车头相遇的时候,就好马车与发动机相遇的时候,孔子与德鲁克的相遇从我读到一段德鲁克内心读白开始:
1993年8月10日,彼得·德鲁克在与其客户兼好友鲍勃.班福德的谈话中,将其对美国文明的反思和盘托出:
“在两周后阿斯彭所举办的研讨上,作为主题发言人,我想我恐怕会变成一个极不受大家待见的人,因为我将告诉大家我们所面临的并不是经济问题,我们所面临的都是社会的问题。但是,这些社会问题会层出不穷。今天凌晨三点钟,当我从睡梦中醒来时,你恐怕不会知道我需要靠不断祈祷才能摆脱深深的绝望感,而且到现在我仍未能摆脱掉这种绝望感。是的,我明白,而且正是因为我们内心意识到了绝望这一事实才是唯一一件令人乐观的事情。
读到这段内容的时候是否会让你觉得有些伤感,做为一名基督徒的德鲁克只能用不断祈祷的方式来让自己摆脱绝望感,然而这也正是说明这样绝望是如此的根深蒂固。一方面是积极入世,并为之不断的努力去让这个社会变的更好,而另一方面却又发现,无论自己如何努力,也改变不了这样的现实,最后只能妥协到让这个社会“尚可容忍”,这大约是所有的哲学家共同面对的无奈,身为管理思想家的德鲁克同样逃不出这样的宿命。
每每读到这一段,总会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因为两千多年的孔子曾有过几乎一模一样的境遇,周润发主演的《孔子》,故事就是从这里开始,同样的半夜时分,孔子突然从梦中惊醒,看看四周的环境,很伤感的说:我衰老的好厉害啊,已经很久没有梦见周公了。(《论语》7.5:“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为什么孔子觉得自己没有周公是一件很悲哀的事情?我们今天还在用这句话来调侃一个人睡觉的状态,然而孔子绝非调侃,而是在一种如德鲁克般悲伤的情结绪中流露出来的真情实感。很久没有梦见,正是说明以前是时常梦见的,念念不忘,每每梦中才会有回响,正是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这正是说明孔子志在学习周公,才会如此念兹在兹。
同样的场景相信你也有所体会,我们是否也曾在生命的某个时刻,在夜半时分惊醒,然后辗转难眠,心里想着念着一件对自己很重要的事情,美国最伟大的总统毫无疑问是林肯,当他第一次竞选总统失败之后,他的心就再也不曾放在法律事务上,因为在他的心里装的是政治和奴隶制。他自己如是说道:“一想到成千上万的民众在遭受压迫,我就悲痛不已”。下面这个场景记录在戴尔.卡耐基所著的《林肯传》一书中,就好像是孔子和德鲁克的夜半时分的感受一样:
一天晚上,林肯和另一位律师在乡间旅馆共睡一床。拂晓时分,这位律师发现,林肯穿着睡衣坐在床边念念有词,神情沮丧,心不在焉。他终于开口了,说的第一句话就是“我告诉你,这个国家不能长期容忍一半黑人得到自由而另一半沦为奴隶的状态。”
那些让我们念念不忘的事情,一定是心目中最重要的事情,是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中命中注定一定要完成的使命,林肯最终完成了这个使命,彻底改变了美国这个国家,德鲁克用自己的打字机为这个国家寻找未来的可能性,而孔子则是继承了周公的遗志,为华夏文明的继往开来寻找机会。

周公是谁?周文王之子姬旦(公元前1122-公元前1116),周武王之弟,曾辅佐武王之子成王奠定了周朝的基业,是中国历史上的摩西,后来被封在鲁国,是孔子心目中的偶像,所以当他觉得自己“不复梦见周公之时”就已经是感觉到了自己的年华正在在老去,不能再像以前那样充满斗志,去面对那个让他“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自己以及背后那个礼坏乐崩的社会。
对此,辜鸿铭先生的解读另人耳目一新,他认为:
“周公的礼法就好像是基督出现以前的犹太教义《旧约》,是孔子出现以前的中国宗教。这部中国式的《旧约》第一次对中国的婚姻神圣性给予确定,通过仪式来约束婚姻。而且,通过这种婚姻的约束,维护了周代初年建立的社会组织形式-家庭,一度维护和保障了中国社会的稳固结构。周礼作为中国的旧约戒律,是一种和孔子的国家信仰不同的一种家庭信仰。孔子给了人们国家信仰,这个信仰就相当于西方的《新约》。因为孔子在他教导的国家信仰里使道德准则有了一个新的、更广泛、更有包容性的应用。他的时代之前的周公制定了婚姻圣礼,给了人们家庭信仰,而孔子,通过使他教导君子律法得到新的、更广泛的、更有包容力的应用,制定了新的圣礼。这个新圣礼,不再被乐之为礼,而被称为名分大义,我以前把它翻译为荣耀和责任的重大原则’或者‘荣誉大典’。通过制定新圣礼或者名分大义或者荣誉法典替代了以前的家庭信仰,孔子给了中国人以国家信仰。”
旧约启示针对的是犹太民族,新约启示针对的是普天下所有人。
孔子承礼启仁,这个“礼”所指的正是周礼,而启发的是这个民族的灵魂。
身为儒家的创始人,孔子虽然不断的遭遇到不公但却从来不曾放下希望。李零先生用“丧家狗”来形容孔子引来网上一片争议,但这正是当时的事实,这件事记录于《史记·孔子世家》中,孔子到郑国去,和学生们走散了。孔子独自站在郭东门。有个郑国人对子贡说:“东门口有个人。他的额头像尧,他的后颈像皋陶,他的肩膀像子产,但是腰部以下不到大禹的三寸,憔悴颓废得像失去主人的狗。”子贡将实际情况告诉了孔子。孔子欣然笑了,说:“形容我的样子,是细枝末节的小事。然而说我像失去主人的狗,确实是这样啊!确实是这样啊!“(孔子适郑,与弟子相失,孔子独立东郭门。郑人或谓子贡曰:‘东门有人,其颊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腰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子贡以实告孔子。孔子欣然笑曰:‘形状,末也。而谓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
被人说成丧家之狗,孔子能保持“欣然”的状态,连续用两个然哉然哉,可见孔子是一个懂得自嘲的人,“孔子是一个普通人,却是一个圣人,一个出身卑贱,却以古代贵族(真君子)为立身标准的人;一个好古敏求,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传递古代文化,教人阅读经典的人;一个有道德学问,却无权无势,敢于批评当世权贵的人;一个四处游说,替统治者操心,拼命劝他们改邪归正的人;一个古道热肠,梦想恢复周公之治,安定天下百姓的人。他很栖皇,也很无奈,唇焦口燥,颠沛流离,确实像条无家可归的流浪狗,却又明知不可而为之。”(李零《丧家狗》)
因为孔子的一生从来没有打算是要让自己名动天下,他的所有努力是为了建立他心目中理想的社会,德鲁克也是如此,虽然一生写了四十多本书,但从来没有打算让自己有名而写。各位读者是否记得2002年,通用电气公司前副总裁拉里.博西迪与顶尖商业咨询师兼作家拉姆.查兰联手写了一本超级畅销书《执行:如何完成任务的学问》(Execution:The Discipline of Getting Things Done),这本书在当年制造了一项运动,是继《企业再造》之后最红的书了,两位作者在书中是这样定义他们新发现的“学问”的:”执行是一整套非常具体的行为和技术,意在帮助公司建立维系自身的竞争优势。它本身就是一门学问。在大小企业,它都是即刻成功的关键原则。”

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在那样不同打扮的名词背后,我们都能感受到一种似曾相识的味道,执行是德鲁克大多数概念的核心-尽管它没有用这个词,要做什么,实现什么,如何贡献、衡量、给出优异表现,只不过德鲁克没有给他们起一个叫做“执行”的名字。就好像德鲁克自己所说:他负责“提炼”,虽说也造过一些新词组(比如下一个社会、知识工作者、后工业时代、非客户),可他更看重的是创造新概念,而不是给概念取个好听的名字。
就此我们想到很多新的名词,如战略定位、颠覆式创新(最新的领域是:开辟式创新)、创意精英、迭代、项目制、合弄制……等等在最近的一系列商业图书中令人耳目一新的说法,如果您有阅读过德鲁克的话,就会发现,所有这些,都是德鲁克在书中提到过并且讲到过的,只不过,没有这样好听的名字。
《走进德鲁克》的作者杰弗瑞 A.克雷姆因此提出的一个结论是:
“我相信,德鲁克难得在时下的管理教科书中露面,这是原因之一。弗雷德里克.泰勒有‘科学管理’、法国的亨利.法约尔有他的管理14条;乔治.埃尔顿.梅奥有人际关系运动……这些理论跟大多数管理学教授的教学大纲太投合了。”
德鲁克自己在事业初期也曾有过如此的坦言:“在学术界看来,我不是一个受人尊重的人。”
德鲁克为什么“不受人尊重 ”,其他管理专家也各有其不同的说法,约翰.米克列维特和亚德里安.伍尔瑞齐的观点是,一些学者都是靠大打自己的管理标签来建立影响力,想想看还真是这样,特劳特先生的“定位 ”、迈克尔.波特有“竞争战略”,菲利普·科特勒有“营销管理”、克莱顿.克里斯坦森有“颠覆式创新”……德鲁克的管理思想涵盖了整个管理领域,却不曾自立山头,他也不喜欢别人叫他“现代管理学之父”或者是“管理学大师”,德鲁克认为他些只是一些骗子的伎俩。
按汤姆.彼得斯和管理专家詹姆斯.奥图尔两个人的说法,尽管德鲁克著作等身,但要想在MBA课堂上找到一本他的书实在很难。彼得斯说,他本人获得过两个高级商业学位,其中一个是斯坦福的MBA,可从没有碰过哪个教授规定读过德鲁克书。奥图尔更进一点说:“德鲁克在任何一所主流商学院都拿不到终身教职。”
然而,这些问题丝毫无损于德鲁克所做的贡献-他或许不曾给自己的观点取个优雅的名字,因为他的注意力根本就不在这里,或者说,德鲁克的写作从来不是为了让自己有名而去写作,而是为了这个社会可以更好,作为一名社会生态学家,他的贡献是全人类的。德鲁克在为《工业人的未来》写序言时说,“我一位好友在78岁高龄时开始投入一项新事业时说,‘因为我从来就不是一个乐观主义者,所以我不得不一直努力尝试。’”这句话也同样适用于德鲁克本人甚至是孔子:即使不断碰壁,也要不断坚持,哪怕如丧家之狗。
求仁得仁,吾有何怨?

全文完,感谢您的耐心阅读,请顺手点个“在看”吧〜

本文的参考资料:
1约瑟夫.马恰列洛《德鲁克52周教练指南》
2戴尔.卡耐基《林肯传》
3、傅佩荣《人能弘道》
4李零《丧家狗》
5、辜鸿铭《辜鸿铭讲论语
6杰弗瑞 A.克雷姆《走进德鲁克》
7彼得.德鲁克《工业人的未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丧家狗”孔子
中国人的精神--辜鸿铭--中国人的精神(10)
【《道德经》说家风】我也想做一条丧家之狗
春登孔望
古代有多少以狗自诩的名人
杨立华与李零的争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