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东阳山口大桥

山口大桥是东阳城区南田路与北鹿西路的跨江桥。设计荷载30吨,8跨,总长208米,总宽27.3米,高9.8米。是2002年11月建成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大桥。

山口大桥位于山口村与麻车村之间。夏日,迎着清晨霞光,行走在山口南桥头的湿地公园,只见水生美人蕉红黄相间,相依相偎。走上高高的木地板观赏台,遥望桥东江中有一大沙洲,江水环绕,林木葱茏,杂草丰茂,飞鸟翔集。走近一瞧,渚清沙白,游鱼可数,江堤上一排排垂钓者悠闲伫立,好一幅江溪逍遥图!木台上有个小青年在吹葫芦丝,《月光下的凤尾竹》优美的旋律与周边林间的鸟鸣声相谐相和,引得过往行人纷纷驻足倾听。
当夕阳西下,山口北桥头人来人往、比肩接踵。汽车喇叭声,小贩叫卖声和自娱自乐的音乐声,几里外就能听见。此处热闹景象,与实施“八八战略”的二十年发展同步,历史的演进、时代的变迁都在山口大桥两岸烙下了深深的印痕,让人几多感慨。
山口村西接义乌何宅村,因村庄坐落于黄马山口,村名称“山口”,旧时分为前山口、后山口。前山口以吴姓为主,1368年,义乌大元村吴姓第十世幼子吴顺孙迁此。后山口以虞姓为主,始迁祖虞景临于1711年从义乌华溪迁入。
旧时山口等村有编做草鞋、蒲鞋销往义乌廿三里等地贩卖的传统。上世纪70年代山口人从南马引进草丝编织草帽、蒲扇等,后来引进草丝种植自产自销。
改革开放后,因与义乌相邻,义乌小商品市场建成之初,就有一批村民参与了小商品生产经营。2002年,山口村工业园区有16家企业进驻,外来人口形成一定的规模,并逐步形成了山口劳务市场。现在几乎每天有来自义乌,东阳的大小企业主来山口招工。到了晚上,流动的商贩、各色小吃遍布山口北桥头两旁,夜夜人声鼎沸,一派繁忙景象,引来很多外地人到这里直播。
山口大桥北是麻车村,厉姓为主。明万历年间,麻车村始迁祖厉元化携妻带子自南乡槐堂迁此。农耕时代,麻车人筑坝拦水,引村东的白云溪水进村中的上塘、下塘、下湖等池塘作灌溉和生活用水,现村里还有一口中央塘。因村北有东阳江蜿蜒西流,村庄三面环水,故村名曾叫“环溪”,后因重名,改村名为“梦昌里”,期盼村庄昌盛之意。清乾隆时,因村庄地形似麻雀而名“麻雀”,又因 “雀”与“车”,东阳南乡方言谐音,改称麻车村。
厉氏始迁祖建有“永和堂”,昭示子孙永世和睦。1930年,族人倡建厉氏宗祠,承用始祖题额“永和堂”。永和堂粉墙黛瓦,石柱木梁,廊坊匾额,牛腿木雕,颇具明清风格。建成后,即在该堂设馆延师,接收族内外子弟接受蒙学教育。后因旧村改造,永和堂拆迁至东阳江滨南街之北,成为江滨景观带上一道独具人文特色的景观。
东阳江滨还立着一座“永兴庙”。据说每逢初一、月半,麻车村一些善男信女都要来此焚香。庙内书写的“种德收福”“仁者寿”匾额及功德碑,展示的是麻车村人积德从善的理念。
麻车村因地处东阳江畔,过去水患频发,村里劳力趁农闲外出谋生,从事泥水匠、木匠、补鞋者多,在家妇女则做布鞋,打草鞋。“三日不捏,嘴巴没得涂。”是村中流传至今的顺口溜,道出了当时村民的心酸和无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建了横锦水库,根治了水患,村民生活越过越好。2016年,东阳江整治工程开启,近几年开展的“五水共治”活动,使江滨绿道全线通行,沿江大道花木如锦。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麻车村也迎来了崭新的变化,2015年完成了旧村改造,蓝天白云下,一个美丽的麻车小区已出现在东阳江碧水南岸。
           图文:严梅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当世界遇上东阳,你怎么忍心远走他乡~~~
东阳百家姓·骆氏
东阳的南乡与北乡
黎城县,“边墙”内长城雄关——东阳关
义乌市何宅村
利用图表,巧理方志资料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