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温州市地面沉降防治规划(2006-2010年)
(温州市人民政府   二〇〇八年二月)
前   言
地面沉降是指由于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地壳表层松散土层压缩并导致地面标高降低的地质现象。温州市地面沉降主要由过量开采地下水所引发。
近年来温州市滨海平原已多处产生地面沉降。尤其是永强平原近10年来地下水开采强度不断增大,水位急剧下降,诱发了较严重的地面沉降,至2005年,大于50毫米的地面沉降区面积约17.2平方公里,沉降中心沉降速率达30毫米/年。
地面沉降成灾缓,影响持久,损失大,不易治理,具有不可逆性、累进性和范围广的特点。地面沉降给温州市滨海平原的防洪排涝、土地利用、城市建设、航道交通等方面造成了一定的危害。目前温州市滨海平原地面沉降还在进一步发展,危害在进一步扩大,地面沉降防治形势较严峻。
为达到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有效控制和防范地面沉降,改善生态环境,促进温州市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浙江省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地面沉降防治工作的意见》、《浙江省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06—2010)》、《浙江省地面沉降防治“十一五”规划编制技术大纲》以及《温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等有关法规、规划和文件,编制《温州市地面沉降防治规划(2006—2010年)》(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范围:鹿城区、瓯海区、龙湾区、乐清市、瑞安市、平阳县和苍南县等县(市、区)平原区,面积约1526.3平方公里。
《规划》基准年:2005年。
《规划》期限:2006-2010年。
一、地面沉降与防治现状
与社会经济概况
温州市位于浙江省东南部,东临东海,南与福建省宁德地区接壤,西及西北分别与丽水、台州二市相邻。规划区位于温州市东南沿海,鹿城、瓯海、龙湾三区及瑞安市、乐清市、平阳县、苍南县平原区。陆地海岸线长355公里。规划区地势自西南向东北倾斜。溪流大都由西向东注入东海。东部滨海平原区地势平坦、河网纵横,海拔一般2-6米(黄海高程,下同)。主要岛屿有七都、灵昆两个河口岛。
规划区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在1113-2566毫米之间,多年平均降雨量1818毫米。春夏之交有梅雨,7-9月间有热带气旋。瓯江口历史最高潮位6.10米,最低潮位-1.61米,最大潮差6.98米。
规划区主要水系有瓯江、飞云江、鳌江等,均系山溪性河流,独流入海。除鳌江干流水质整体污染严重,为劣Ⅴ类水外,其它水系干流水质较好,为Ⅱ~Ⅲ类水;平原河网以Ⅴ~劣Ⅴ类水为主。
规划区周边大、中型水库有11座(珊溪水库为大型),总蓄水量为88254万立方米。其中作为供水水源地的有珊溪水库、桥墩水库、吴家园水库、赵山渡水库、林溪水库、泽雅水库、淡溪水库、白石水库等8座,供水总库容86815万立方米。规划区人均拥有地表水资源量为1619立方米,市区人均拥有水资源量为1121立方米,苍南县人均拥有水资源量为1587立方米,均位于国际公认用水紧张红色警戒线(1700立方米/人)以下。市区及各县(市)城关所在地饮用水水源水质总体情况较为理想,各项评价指标均符合标准。
2005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1596.353亿元,人均生产总值21335元,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515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845元。2005年全市财政总收入达到204.9亿元。
(二)水文地质特征
规划区第四纪地层厚度变化大。山麓沟谷区厚度3-10米,向滨海平原递增,平原区一般厚度为80-150米,沉积厚度最大为永强平原,最厚达175.37米。
规划区主要发育第Ⅰ、Ⅱ孔隙承压含水组,第Ⅰ孔隙承压含水组分布面积比第Ⅱ孔隙承压含水组要大。其中第Ⅰ孔隙承压含水组厚度10-50米,由上、下两层组成,上层顶板埋深15-93米,下层顶板埋深50-105米;第Ⅱ孔隙承压含水组厚度5-58米,顶板埋深76-132米。
含水组单井涌水量800-2500立方米/日,局部达到或超过5000立方米/日。受海侵等影响,含水层水质有咸有淡。
规划区浅部堆积有厚20-80米的软土层,为海相沉积,沉积时间短,含水量高,未完成固结,属欠固结~正常固结土层,具塑性变形特征,是产生地面沉降的主要压缩层。
(三)地下水开发利用现状
滨海平原区主要开采第Ⅰ、Ⅱ层孔隙承压含水层地下水,2005年总开采量为2538.05万立方米。其中温瑞平原的孔隙承压水开采时间最长、开采量最大。
1、温瑞平原
温瑞平原地下水开采始于五、六十年代,主要作为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水源。2005年开采量达2433.74万立方米。龙湾区的永强平原和鹿城区的上戍、仰义等乡镇为集中开采区,永中、永兴、海滨、沙城、海城、上戍、仰义等七个乡镇开采量约占市区总开采量的96.6%,其中永强平原开采量为1922.50万立方米;瑞安市的开采井主要沿温瑞塘河居民密集点呈带状分布开采。
随着开采量逐年增加,水位急速下降。永强平原已形成区域水位降落漏斗,漏斗中心位置位于永中水厂,2005年该中心水位为-41.62米,-40米水位闭合圈面积为6.84平方公里,-20米水位闭合圈面积为98.1 平方公里。
2、平苍平原
平阳县八十年代开始取用深层孔隙承压水,2005年平阳县深层孔隙承压水开采主要集中于县城北部的宋桥、郑楼及宋埠等3个镇和县城南部的鳌江镇,现仅余十余眼深井仍在使用,年开采量为50万立方米左右。
苍南县七十年代开始取用深层孔隙承压水,2005年苍南县深层地下水开采主要集中于龙港镇和藻溪镇等地,年开采量为54.31万立方米。1993年于龙港镇初步形成了地下水位降落漏斗,漏斗中心水位埋深16.23米,2005年漏斗中心水位埋深达40米以上。另在舥艚镇一带也形成了次级水位降落漏斗,漏斗中心水位埋深超过25米。
(四)地面沉降现状
规划区地面沉降主要发生于龙湾区永强、苍南县龙港、乐清市天成、鹿城区上戍和瑞安市汀田等地,以龙湾区永强平原地面沉降最为严重。
1、永强平原地面沉降
至2005年,永强平原大于50毫米的地面沉降区北至陡门、东达南荡、南抵水潭、西到山前一带,面积约17.2平方公里。呈北东向分布有四个地面沉降中心,沉降中心累计沉降量分别为238毫米、191毫米、150毫米和186毫米,2004-2005年沉降速率在10-25毫米/年之间,永中一带地面沉降的速率达30毫米/年。沉降速率10-30毫米/年的面积约15平方公里,大于30毫米/年的呈点状分布。
2、平苍平原地面沉降
平苍平原地面沉降主要发生于苍南县的龙港镇和平阳县的鳌江镇、钱仓镇一带,目前地面沉降累计沉降量为31-126毫米,沉降速率为10-20毫米/年,最大约25毫米/年。
3、乐清市天成地面沉降
主要分布于天成乡中南部一带,现已造成万桥2号井井管抬升约0.8米、埠头村超过160亩的农田因水浸无法耕种等。
4、鹿城区上戍地面沉降
上戍平原的下岸村地下水开采中心房屋局部开裂,东侧山前一带的不均匀沉降已造成2-10厘米的沉降差,个别地方更大。
(五)地面沉降发展趋势
近几年来,随着地表替代水源的解决,规划区城镇地下水开采初步得到控制。但由于广大的平原河网及部分主干河段的污染严重,环境治理、供水工程的滞后,农村居民需要清洁的饮用水源,地下水仍将是平原区广大乡村尚难替代的生活用水水源,局部地区地下水开采量将不断增长。如果地下水开采量得不到有效控制,规划区地面沉降,尤其是永强平原地面沉降的范围将逐步扩大、累计沉降量将逐渐加大。
建成楠溪江供水工程、珊溪水库向平苍供水工程,推进平阳顺溪水利枢纽工程等建设,将新增供水能力2亿立方米,基本满足到2010年的用水需求。随着替代水源的解决和城乡供水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地表供水能力不断增强,深层地下水开采井按计划实施封井,深层地下水开采量不断减少,地下水位逐步回升,地面沉降速率将逐步减缓。
温州将建设成为国际性轻工城及我国东南沿海重要的工业、商贸、金融、港口、旅游城市,实施“一港三城”发展战略,加快从“滨江城市”向“滨海城市”的发展步伐。随着城市的发展,滨海平原将成为重点开发区域,城市开发力度进一步加大,未来铁路、高速公路、海涂围垦、大型港口码头等一系列重大区域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有可能引发工程性地面沉降应予注意。
(六)地面沉降危害及经济损失
地面沉降造成地面高程降低,对城市建设、航道交通、港口整治等带来严重危害,地面沉降还加剧洪涝灾害,尤其是台汛或伴随风暴潮时,灾情将更加严重。
由于地面沉降的影响,永强一带海塘沉降更加严重,沉降量更大;随着地面沉降的进一步加剧,将降低海塘的高度,造成海塘防潮能力下降。目前地面沉降严重地区均位于经济发达的城区或城市规划区内,如温州市龙湾城区。这些地区因地面沉降造成高程损失,在城市建设时需大量土石回填,加大了工程建设成本。
地面沉降在规划区造成了较大的经济损失。主要表现在洪水淹没面积和排涝费用增加,以及农田损毁和渍化导致农业减产等;水利工程的防洪和排涝效益已逐步被地面沉降所抵消;市区防汛和排水设施的损毁与改造;城市建设及其他各类建设用地回填土方增加的经济损失等。
据对永强平原安全高程损失造成的经济损失初步估算,地面沉降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1.2亿元,间接损失则更大。
(七)地面沉降防治工作现状
1、管理制度得到加强。温州市地面沉降已引起省、市人民政府的高度重视。先后出台了与地面沉降有关的《浙江省水资源管理条例》、《浙江省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省政府第104号令)、《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水利厅关于划定甬台温地区地下水禁采区限采区意见的通知》(浙政办函[2005]3号)、《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地面沉降防治工作的意见》(浙政发[2006]30号)等一系列法规和文件。根据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的精神,实行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近几年水行政主管部门不断加强对温州市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管理,实施了新凿深井审批和深层地下水按计划开采和限采制度。
2、基础地质调查工作有所加强。近年来完成了《温州北半幅、乐清市北半幅、碧莲镇幅、枫林幅区域地质调查》、《温州市南半幅、乐清县南半幅、梧埏镇幅城市地质综合调查》、《温州市区域水文地质调查》、《沿海主要城市水资源及地质环境评价》和《温州市城市地质调查》等报告,对规划区进行了系统的环境地质调查评价工作,对永强平原地面沉降进行了重点调查和研究,初步查明了永强平原地面沉降现状及危害、造成的损失等,为地面沉降机理分析、预测与防治奠定了基础。
3、地面沉降监测网络初步建立。规划区地下水开采量监测始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初步形成以城市和水源地为中心,温瑞平原为重点的地下水动态监测网。现有水位监测点25个,水质监测点13个,水量监测点33个,水温监测点7个;2003年7月开始开展永强平原地面沉降监测网络的建设,共建有GPS一级点7个,二级点26个,地面沉降监测网络初步建成。
4、逐步开展地下水禁限采。根据省政府相关文件,温州市人民政府对规划区深层地下水逐步实施禁限采,出台了《温州市区地下水限采控制目标方案》,明确划定鹿城、龙湾、瓯海三区24个乡(镇、街道)为深层地下水资源限采区。针对深层地下水开采井,制定了封井工作计划。
温州市在地面沉降防治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地表水环境治理、替代水源建设和城乡供水一体化进程滞后,造成局部地区地下水禁限采难度加大;二是对地面沉降危害认识不够,对地面沉降造成的损失缺乏全面评估;三是地下水动态监测网络不够完善,尤其是地面沉降监测网络仅限于永强平原,控制面积与精度明显不够,监测信息共享机制尚未建立;四是技术装备落后,至今没有开展自动监测和数据实时传输;五是基础研究不够深入,尤其是瑞安市、平阳县及苍南县第四系结构及其工程地质特性缺乏系统的分析研究,以地面沉降预警预报系统和以控制地面沉降为前提的安全的地下水资源开采管理模型尚未建立。
二、规划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目标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建设生态温州,创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以控制地面沉降为重点,以减缓地面沉降速率为防治目标,以地下水禁限采为主要防治措施,依靠科技进步,通过实行全面监控、预测预警,使地面沉降得到有效控制,达到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的协调,确保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1、政府主导,部门协同。温州市人民政府对全市地面沉降防治工作负总责,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对辖区内陆面沉降负责,温州市国土资源局具体负责,水利、城建、环保、交通等有关部门协同,社会各界积极配合。
2、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根据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对规划区地面沉降防治工作进行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制定切实可行的分阶段实施方案。做到近期与远期相结合,局部防治与区域环境治理相结合。
3、重点突出,注重实效。地面沉降的防治规划,要紧密结合温州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突出“以人为本”的原则,重点抓好经济发达、人口密集的城镇和累计沉降量较大、沉降速率较大地区的防治工作,将防治任务纳入社会经济发展计划,以达到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的和谐统一。
4、科技支撑,技术创新。依靠科技进步,加强综合防治研究。采用新技术、新方法对地面沉降成因、规律、形成机制、数学模型等进行深入研究。开展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干涉合成孔径雷达(INSAR) 技术和激光雷达(LIDAR)技术应用实验研究,推进技术创新,提高区域地面沉降防治水平,建立综合防治地面沉降的长效机制。
5、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地面沉降必须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要加大水资源管理和水环境治理力度,加快发展地表水供水能力和管网建设,加快城乡一体化供水进程,从源头上解决城乡居民饮用水问题,大量减少深层地下水开采量,合理利用地下水资源。必须加强地下水动态监测和地面沉降监测。
健全地面沉降防治管理制度,明确防治工作的政府职责,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地面沉降监测与防治能力,通过实施地下水禁限采、地面沉降基础研究、建立健全地下水与地面沉降监测网络、建立地面沉降监测管理信息系统等,加大地面沉降防治工作力度,使地面沉降得到有效控制,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地下水禁限采控制目标
随着供水管网逐步完善,工业企业自备井到2008年底前,以地下水为水源的制水单位到2010年底前,除留作监测、应急供水和因地表水供水管网未达到而确需暂时保留的生活用水深井外,实施封井,全面禁止开采地下水。
为保证在紧急状态下及时启动安全的地下水水源,应有计划保留和维护水量大、水质良好的开采井及其取水设施作为应急供水设施。
2、地面沉降控制目标
到2010年,规划区滨海平原地面沉降速率大于10毫米/年的面积较2005年减少50%;沉降速率大于30毫米/年的点,全部控制在30毫米/年以下。
3、地面沉降监测目标
在地面沉降较严重地区建立系统的地面沉降监测综合网络,控制面积约398.8平方公里。
(一)加强地下水禁限采
根据《温州市区地下水限采控制目标方案》,各级水利、建设、国土资源等有关部门要加强协调配合,保证限采工作的顺利实施;对划入限采范围的地区,要根据限采的时限要求,落实供水管网建设任务;依法加强对地下水开采的监督管理。至2005年底,规划区共有承压地下水深井232眼,其中龙湾区153眼、鹿城区69眼、瓯海区10眼,计划2006年封井20眼、2007~2008年封井191眼、2009~2010年封井21眼。
(二)预留地下水应急供水井
为确保因地表水污染导致生活饮用水困难等突发性事件发生时能提供应急饮用水,在由当地水利部门组织封井的同时,按均匀分布的原则,有计划保留和维护水量大、水质良好的开采井及其取水设施作为应急供水设施,并制定地下水应急供水保护方案。按照日人均20升饮用水计算,区内保留10眼深层地下水开采井作为应急供水井,其中龙湾区2眼、鹿城区上戍1眼、乐清市1眼、瑞安市3眼、平阳县1眼、苍南县2眼。
(三)建立健全地下水与地面沉降监测网络
根据城市发展趋势和地面沉降动态,充分利用各部门布设的监测网,结合地下水禁限采工作,保留和改造一批监测井,建立和完善地面沉降与地下水动态监测网络。
建立和完善平面以GPS区域监测网为骨干,城市建筑密集区精密水准监测网络为辅,垂向以基岩标、分层监测标组控制为主的地面沉降监测网络体系。永强平原建1组基岩标、分层标组,分层标8-10个,配套的水位监测孔3-5个,并相应建立自动化监测系统。地面沉降监测网络主要控制永强平原,以及平苍平原、瑞安平原、上戍平原等地,控制面积约398.8平方公里。
补充完善地下水动态监测网。规划区滨海平原、沿江平原第I、II含水组补充监测点27个,并安装地下水自动化监测设备20套。地下水动态监测网络控制面积约1526.3平方公里。
按省国土资源厅统一要求,开展地面沉降监测和地下水动态监测。地面沉降每年监测一次。基岩标、分层标实施自动化监测和监测数据适时传输、自动处理。地下水位监测采用自动化监测与区域定时统测相结合。
(四)规范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
全面推行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在规划实施中,编制易发区内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时,应进行地面沉降危险性评估;对省重点工程建设项目、基坑开挖深度超过4米(含4米)的建设项目和地面沉降重点防治区的工程建设项目,应当在可行性研究阶段或者勘查阶段进行地面沉降危险性评估。
(五)加强地面沉降基础调查研究
加强基础地质、环境地质调查与研究。对瑞安市、平阳县及苍南县等地平原区第四系结构及其工程地质特性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并依据工程地质性质进行工程地质层划分;对规划区滨海平原和沿江平原开展地下水动态和地面沉降调查评价,对地面沉降的经济损益进行全面评估;进一步查明产生地面沉降的地质背景、地面沉降的分布规律和形成机理,分析论证地面沉降与地下水开采、水位动态和地质结构间的关系;对乐清市天成乡一带地面沉降进行专项调查,为政府及时确定地面沉降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六)建立地面沉降监测管理信息系统
建立地面沉降监测管理信息系统,逐步实现实时在线监测,分层标组利用自动化监测技术逐步实现土层变形、地下水位的自动采集、传输,使自动监测纳入网络化管理体系。建立数据库,进行信息系统和地面沉降模型的研制,逐步实现全区地面沉降监控的现代化、网络化、信息化、可视化,对地面沉降自动采集、人工采集数据的综合集成,通过地面沉降监测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地面沉降预警预报及信息的查询和发布等。
(一)地面沉降易发分区
地面沉降易发区是指容易产生或可能产生地面沉降的区域。易发区的划分基于产生地面沉降的地质环境条件,主要取决于平原区第四纪沉积物的工程地质性质与结构、含水层分布与水文地质特征等。选择软土层发育程度、松散层厚度、含水层分布状况、地下水水质等作为地面沉降易发区评价因素,采用量化分析结合定性分析的方法,划分出地面沉降高易发区、中易发区和低易发区。
、高易发区(I)
分布于龙湾永强平原,面积约56.5平方公里。第四系堆积物厚度120.0-170.0米,地表为第四系海相沉积,浅部软土层厚度较大,为30.0-80.0米。分布有上、中更新统二个承压含水层(Ⅰ、Ⅱ层),含水层顶板埋深60.0-70.0米,厚度40.0-119.0米,水质为淡水;承压地下水开采历史悠久、现状开采程度较高,开采强度达26.05万立方米/平方公里·年。2005年,地下水位最深为-41.62米。永强平原地面累计沉降量大于50毫米沉降区面积约17.2平方公里,最大沉降量为186-238毫米,最大沉降速率达30毫米/年。
、中易发区(II)
垟、鹿城的上戍平原、龙湾海城~瑞安郑楼、平苍平原的鳌江~龙港~巴艚一带等,分布面积约355.8平方公里。其中虹桥约28.8平方公里、翁垟约13.5平方公里、上戍平原约22.0平方公里、龙湾海城~瑞安郑楼约165.3平方公里、平苍平原约126.2平方公里。第四系堆积物厚度30.0-150.0米,地表为第四系冲~海相、海相沉积,浅部软土层厚度为20.0-70.0米。分布有上、中更新统二个承压含水层(Ⅰ、Ⅱ层),含水层顶板埋深15.0-55.0米,平苍平原为65.0-72.0米,厚度为20.0-90.0米,乐清虹桥、翁垟水质为淡水,上戍平原为微咸水,龙湾海城~瑞安郑楼和平苍平原的第Ⅰ含水层主要为微咸水~咸水,第Ⅱ含水层主要为淡水,承压地下水开采历史较长或现状开采程度较高。2005年地下水水位埋深一般较浅,较深处为20.0-30.0米,局部大于40.0米。局部地面沉降迹象表现为房屋开裂、地面下降63-177毫米或井管抬升180-800毫米等。
3、低易发区(III)
垟北、柳市以及鹿城~瑞安、平阳~苍南、七都、灵昆、临江、仰义、双屿等地,分布面积约1114.0平方公里。其中面积较大的淡溪~乐成约58.8平方公里,柳市约96.1平方公里,鹿城~瑞安约593.8平方公里,平阳~苍南约303.2平方公里。第四系堆积物厚度30.0-140.0米,七都、灵昆为155.0-160.0米,地表为第四系冲~海相、海相沉积,浅部软土层厚度10.0-70.0米。分布有上、中更新统二个承压含水层(Ⅰ、Ⅱ层),含水层顶板埋深15.0-55.0米,含水层厚度12.0-87.0米,水质以微咸水~咸水为主,淡水体位于山前一带。深层孔隙地下水基本处于未开发状态或补给充分。地面沉降迹象未发现。
(二)地面沉降防治分区
地面沉降的防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在地面沉降易发区评价分析基础上,依据地面沉降灾害危险程度,结合社会经济发展布局和城市发展规划,分析地面沉降灾害对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影响,在注重可操作性基础上,把地面沉降作为一个统一体来考虑,确定地面沉降防治分区。把防治重点放在经济发达、人口密集、重大工程项目集中分布地区和规划新城镇。据此,划分出地面沉降重点防治区(A)、次重点防治区(B)和一般防治区(C)。并遵循加强重点地区,兼顾一般地区的原则,按照轻重缓急部署地面沉降调查、监测、评价与防治工作。
、重点防治区(A)
A1)
分布于龙湾城区一带的滨海平原,为地面沉降高、中易发区,现状地面沉降较严重,面积约73.7平方公里;该区也是人口最密集地域及经济最发达地区,地势低平,地面标高一般为1.5-4.5米。
分布有第Ⅰ、Ⅱ孔隙承压含水层,均为淡水,以开采第Ⅰ孔隙承压含水层淡水为主,其顶板埋深60.0-70.0米,含水层厚度40.0-119.0米, 开采强度约26.05万立方米/年·平方公里,2005年开采量约1922.50万立方米,地下水位漏斗中心水位-41.62米,年平均水位为-35.86米。
该地段为地面沉降最严重的地区,近年来地面沉降不断加剧,至2005年,累计沉降量大于50毫米的地面沉降区面积约17.2平方公里,四个较大的沉降中心累计沉降量为186-238毫米,沉降中心最大沉降速率达30毫米/年。
地表水水质干流及水库水质较好,为Ⅱ~III类,平原河网较差,为V类水。随着供水能力的不断提高,到2010年基本满足区内用水需求。
地面沉降防治工作的重点是:
——实施地下水禁限采。区内龙湾区限采范围为:永中街道、海滨街道、永兴街道、海城街道、沙城镇、状元镇、天河镇。限采区原则上不增打新井,确需增打新井的,必须经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并持有取水许可证。区内共142眼深层地下水开采井,至2010年底除留作应急供水井和监测井外,全部封井。
——强化地表水厂供水能力。加快地表水替代水源工程的建设,加大管网建设力度,充分发挥并扩大现有地面水厂供水能力,满足区内的用水需求。
——提高建(构)筑物基础的设计标高和预留标高;提高城市防洪能力;定期对河道进行疏浚,保持通航能力。
——建立健全地下水与地面沉降监测网络。充分利用各部门布设的不同目的监测网,结合地下水禁限采工作,保留和改造一批监测井,建立并完善监测网络。规划建基岩标、分层标1组,建立配套的水位监测孔3-5个;新建地下水动态监测点6个,补充完善地面沉降监测网络。
——加强应急供水井的建设与保护,在进行封井的同时预留应急供水井2眼。预留应急供水井的基本条件是:在区内分布较均匀,井的结构合理,水质较好,单井涌水量大。
2、次重点防治区(B)
1)虹桥次重点防治区(B1)
分布于乐清市中东部平原区,隶属虹桥镇、石帆镇、天成乡,面积约28.8平方公里,为乐清市重点建设区段,该区位于地面沉降中易发区,地面标高2.0-3.5米。
主要分布有第I、II孔隙承压含水层,其含水层顶板埋深29.0-55.0米,厚度40.0-90.0米,均为淡水,2003年最深处水位埋深达55.0米,至2005年,由于深层孔隙承压水开采量的大幅度减少,地下水位恢复较快。区内陆面沉降迹象表现为局部井管上升800毫米左右。
地表水水质平原河网较差,靠近城镇的水质均为劣Ⅴ类水,干流及水库水质较好,为Ⅱ~III类。随着供水能力的不断提高,到2010年基本满足区内用水需求。
(2)上戍平原次重点防治区(B2)
分布于鹿城区西北部的上戍乡一带平原区,面积约22.0平方公里,为鹿城区重要的制革基地,该区位于地面沉降中易发区,地面标高3.0-5.0米。
主要分布有第I孔隙承压含水层上段,下段仅分布在上戍~下岸滨瓯江地带,含水层顶板埋深15.0-30.0米,厚度28.0-44.0米,水质为微咸水,开采强度约4.69万立方米/年·平方公里,2005年开采量约103.27万立方米,开采中心地下水位埋藏深度为20.51米左右。开采中心房屋已现裂缝,山前一带不均匀沉降已造成20-100毫米的沉降差,个别地方更大。
地表水水质平原河网较差,为IV~劣Ⅴ类水,干流及水库水质较好,为Ⅱ~III类。随着供水能力的不断提高,到2010年基本满足区内用水需求。
(3)汀田~郑楼次重点防治区(B3)
主要分布于瑞安滨海平原,面积约148.1平方公里,为温州市重点建设区段,该区位于地面沉降中易发区,地面标高2.0-4.0米。
主要分布有第I、II孔隙承压含水层,其含水层顶板埋深20.0-39.0米,厚度40.0-80.0米,第I层水质多为微咸水~咸水,第II层以淡水为主,开采强度约2.19万立方米/年·平方公里,2005年地下水开采量约324.11万立方米,地下水年平均水位仅在汀田等局部地方水位较深,达-26.39 米,其它地区水位在-14.00米左右。区内陆面沉降迹象表现为局部井管上升约180毫米。
地表水水质平原河网较差,为V类水,干流及水库水质较好,为Ⅱ~III类。随着供水能力的不断提高,到2010年基本满足区内用水需求。
(4)平苍平原次重点防治区(B4)
分布于平阳南部及苍南北部的滨海平原区,面积约126.2平方公里,为温州市重点建设区段,该区位于地面沉降中易发区,地面标高5.0-6.0米。
主要分布有第I、II孔隙承压含水层,其含水层顶板埋深65.0-72.0米,厚度20.0-50.0米,第I层水质多为微咸水~咸水,第II层以淡水为主,2005年地下水开采量约69.31万立方米,地下水位埋深一般为20.0-30.0米,局部大于40.0米。区内陆面沉降累计沉降量为63-177毫米。
地表水水质平原河网较差,为V类水,干流及水库水质较好,为Ⅱ~III类。随着供水能力的不断提高,到2010年基本满足区内用水需求。
次重点防治区地面沉降防治工作的重点是:
——实施地下水禁限采。鹿城区上戍乡(下岸村)为深层地下水限采区。限采区原则上不增打新井,确需增打新井的,必须经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并持有取水许可证。区内共30眼深层地下水开采井,至2008年底除留作应急供水井和监测井外,全部封井。
——强化地表水厂供水能力。加快地表水替代水源工程的建设,加大管网建设力度,充分发挥并扩大现有地面水厂供水能力,满足区内的用水需求。
——对虹桥镇及上戍乡的地面沉降开展专项调查。
——建立健全地下水与地面沉降监测网络。充分利用各部门布设的不同目的监测网,结合地下水禁限采工作,保留和改造一批监测井,建立并完善监测网络。规划建地下水动态监测点11个,新建专门监测井6眼。
虹桥次重点防治区(B1)规划新建地下水动态监测点2个,新建专门监测井1眼。布设地面沉降水准监测网络;
上戍平原次重点防治区(B2)规划新建地下水动态监测点2个,新建专门监测井1眼。布设地面沉降水准监测网络;
汀田~郑楼次重点防治区(B3)规划建地下水动态监测点4个,新建专门监测井2眼。在地面沉降迹象较明显的地段布设地面沉降水准监测网络;
平苍平原次重点防治区(B4)规划新建地下水动态监测点3个,新建专门监测井2眼。在地面沉降迹象较明显的地段布设地面沉降水准监测网络。
——加强应急供水井的建设与保护,在进行封井的同时预留应急供水井8眼。预留应急供水井的基本条件是:在区内分布较均匀,井的结构合理,水质较好,单井涌水量大。
3、一般防治区
(1)淡溪~乐成一般防治区(C1)
分布于乐清市中东部,隶属乐成镇、天成乡、淡溪镇等地,面积约58.8平方公里,该区位于地面沉降低易发区,地面标高2.0-3.5米。
主要分布有第I、II孔隙承压含水层,其含水层顶板埋深29.0-50.0米,厚度19.0-80.0米,水质为淡水,至2005年,由于深层孔隙承压水开采量的大幅度减少,地下水位恢复较快。区内陆面沉降迹象未发现。
地表水水质平原河网较差,靠近城镇的乐成镇水质均为劣Ⅴ类水,干流及水库水质较好,为Ⅱ~III类。随着供水能力的不断提高,到2010年基本满足区内用水需求。
(2)柳市一般防治区(C2)
分布于乐清市南部的瓯江北岸一带平原区,面积约117.2平方公里,该区位于地面沉降低易发区,地面标高2.0-4.0米。
主要分布有第I孔隙承压含水层,局部呈南北条带状分布有第II孔隙承压含水层,含水层顶板埋深29.0-55.0米,厚度19.0-67.0米,局部厚26.0-87.0米,水质于北白象一线以南及沿江一带为咸水、微咸水,往北过渡为淡水。由于深层孔隙承压水开采量小,地下水位埋藏较浅。区内陆面沉降迹象未发现。
地表水水质平原河网较差,为IV~劣Ⅴ类水,干流及水库水质较好,为Ⅱ~III类。随着供水能力的不断提高,到2010年基本满足区内用水需求。
(3)七都一般防治区(C3)
位于鹿城东,为瓯江之江心岛。分布面积约12.5平方公里,该区位于地面沉降低易发区,地面标高2.0-4.0米。
分布有第Ⅰ、II孔隙承压含水层,顶板埋深40.0-50.0米,厚45.0-65.0米,水质咸。现状开采量小,开采强度低,水位埋藏浅。区内陆面沉降迹象未发现。
地表水水质较好,为Ⅱ~III类。随着供水能力的不断提高,到2010年基本满足区内用水需求。
(4)灵昆一般防治区(C4)
位于龙湾东,为瓯江之江心岛。分布面积约15.5平方公里,该区位于地面沉降低易发区,地面标高2.0-4.0米。
分布有第Ⅰ、II孔隙承压含水层,顶板埋深40.0-50.0米,厚45.0-65.0米,水质咸, 开采强度约1.95万立方米/年·平方公里,2005年开采量约30.28万立方米。区内陆面沉降迹象未发现。
地表水水质较好,为Ⅱ~III类。随着供水能力的不断提高,到2010年基本满足区内用水需求。
(5)临江平原一般防治区(C5)
分布于鹿城区西北部的瓯江南岸,面积约7.4平方公里,该区位于地面沉降低易发区,地面标高3.0-5.0米。
主要分布有第I孔隙承压含水层上段,含水层顶板埋深20.0-30.0米,厚度约30.0米,以淡水为主,现状开采量小,开采强度低,水位埋藏浅。区内陆面沉降迹象未发现。
地表水水质平原河网较差,干流水质较好,为Ⅱ~III类。随着供水能力的不断提高,到2010年基本满足区内用水需求。
(6)仰义一般防治区(C6)
分布于鹿城区中北部,面积约11.5平方公里,该区位于地面沉降低易发区,地面标高3.0-4.0米。
主要分布有第I孔隙承压含水层,含水层顶板埋深25.0-35.0米,厚度25.0-50.0米,为微咸水,开采强度约6.73万立方米/年·平方公里,2005年开采量约77.45万立方米,开采中心地下水位埋藏深度为15.0-20.0米。地面沉降迹象未发现。
地表水水质平原河网较差,为IV~劣Ⅴ类水,干流及水库水质较好,为Ⅱ~III类。随着供水能力的不断提高,到2010年基本满足区内用水需求。
(7)双屿一般防治区(C7)
分布于鹿城区中北部,面积约7.6平方公里,该区位于地面沉降低易发区,地面标高3.0-4.0米。
主要分布有第I孔隙承压含水层,含水层顶板埋深25.0-35.0米,厚度25.0-50.0米,为微咸水,现状开采量小,开采强度低,水位埋藏浅。区内陆面沉降迹象未发现。
地表水水质平原河网较差,为IV~劣Ⅴ类水,干流及水库水质较好,为Ⅱ~III类。随着供水能力的不断提高,到2010年基本满足区内用水需求。
(8)鹿城~瑞安一般防治区(C8)
包括鹿城区、瓯海区城区及瑞安市区西部和东北部、平阳北部一带,分布面积约593.8平方公里。该区位于地面沉降低易发区,地面标高一般为3.0-5.0米。
鹿城区和瓯海区城区一带分布有第Ⅰ、Ⅱ孔隙承压含水层,西部局部仅分布第Ⅰ孔隙承压含水层。含水层顶板埋深40.0-50.0米,含水层厚度20.0-60.0米,水质主要为微咸~咸水, 2005年开采量约11.12万立方米,第Ⅰ、Ⅱ孔隙承压含水层地下水年平均水位分别为-4.99米和-3.09米;瑞安市区西部和东北部、平阳北部一带主要分布第I孔隙承压含水层,含水层顶板埋深14.4-39.0米,厚度8.3-18.1米,水质为微咸~咸水,地下水位埋藏深度为2.5米左右。区内陆面沉降迹象未发现。
地表水水质平原河网较差,为V类水,干流、水库及山前一带水质较好,为Ⅱ~III类。随着供水能力的不断提高,到2010年基本满足区内用水需求。
(9)平阳~苍南一般防治区(C9)
分布于平阳县南部及苍南县东北部一带平原区,面积约303.2平方公里,该区位于地面沉降低易发区,地面标高5.0-7.0米。
主要分布第I孔隙承压含水层,含水层顶板埋深15.0-40.0米,厚度12.0-35.0米,第I层上游地带水质为淡水,向下游过渡为微咸水、咸水,第II层以淡水为主,局部为微咸水或咸水。地下水位埋藏深度为2.0-4.0米。地面沉降迹象未发现。
地表水水质较好,为Ⅱ~III类,随着供水能力的不断提高,到2010年基本满足区内用水需求。
一般防治区地面沉降防治工作的重点是:
——实施地下水禁限采。区内鹿城区限采范围为:黎明街道、洪殿街道、蒲鞋市街道、绣山街道、江滨街道、南浦街道、五马街道、南门街道、莲池街道、水心街道、广化街道、黄龙街道、仰义乡;瓯海区限采范围为:新桥街道、梧田街道;龙湾区限采范围为瑶溪镇、灵昆镇。限采区原则上不增打新井,确需增打新井的,必须经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批,持有取水许可证。区内共60眼深层地下水开采井,至2010年底除留作应急供水井和监测井外,全部封井。
——强化地表水厂供水能力。加快地表水替代水源工程的建设,加大管网建设力度,充分发挥并扩大现有地面水厂供水能力,满足区内的用水需求。
——对各区进行一次较详细的地下水开发利用历史与现状调查。
——建立地下水动态监测网络。充分利用各部门布设的不同目的监测网,建立并完善地下水动态监测网络。规划补充建设地下水动态监测点10个。
淡溪~乐成一般防治区(C1)新建地下水动态监测点2个;
柳市一般防治区(C2)新建地下水动态监测点2个;
七都一般防治区(C3)新建地下水动态监测点1个;
灵昆一般防治区(C4)新建地下水动态监测点1个;
临江平原一般防治区(C5)新建地下水动态监测点2个;
仰义一般防治区(C6)新建地下水动态监测点1个;
双屿一般防治区(C7)新建地下水动态监测点1个。
五、主要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统一协调管理
政府应加强对地面沉降防治工作的领导,针对温州市地面沉降特点,建立健全政府主导、区域协作、部门协同的工作体系和长效机制,督促、检查、指导并通报地面沉降防治工作的进展情况。把地面沉降防治规划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
在市人民政府领导下,建立健全地面沉降防治机构,理顺各级机构关系;进一步明确各相关部门的管理职责。市国土资源局全面负责温州市地面沉降防治工作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管理工作。
(二)加快城乡供水一体化
把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加大供水工程建设力度,大力推进城乡供水管网建设,通过管网延伸供水、分片集中供水、分散供水三种建设方式,彻底解决部分农村存在的饮水困难和饮用水不安全问题。2010年前,建成楠溪江供水工程、珊溪水库向平苍供水工程,推进平阳顺溪水利枢纽工程建设等,做好瓯江小溪引水工程的前期工作。实施“百万农民饮用水工程”, 加快推动温州市城乡供水一体化的进程。为地表水替代地下水供水提供保证。
(三)加强水环境治理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严格环境准入制度,开展新建项目和区域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开展重点区域流域污染治理。
——在飞云江、鳌江、楠溪江等主要水系源头,划定重要水源保护区、涵养区,建设生态公益林,保持和提高源头径流能力和水源涵养能力。
——到2010年创建一批新的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加强珊溪~赵山渡水库、泽雅水库水源水质保洁和城镇(乡)饮用水源保护。
——对不符合环保要求的建设项目,坚决不予许可建设。在重要生态屏障区域、水系源头地区和无环境容量的区域,严格禁止新建有污染项目。
——根据《温州市重点区域行业环境污染整治工作实施方案》,进一步加大区域污染整治力度。
(四)建立正常投入机制,筹措落实地面沉降防治工作资金
温州市人民政府及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是温州市地面沉降防治工作的投入主体,建立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协调的地面沉降防治投入机制,把地面沉降防治工作经费纳入年度财政预算。
(五)完善管理手段,建立地面沉降防治的基本制度
按照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和“加强综合,明确分工”的原则,研究制定并出台《温州市地面沉降防治管理办法》。将地面沉降的监督管理职责落实到县(市、区)政府,明确各县(市、区)国土资源局为当地地面沉降防治的行政主管部门。
加大对《温州市地面沉降防治规划》的实施力度。建立健全行政执法主体资格制度,加强执法检查和行政监察,加大执法力度,严格按照法定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建立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地面沉降防治行政执法机制,规范地面沉降的监测、治理、预防、规划以及信息发布工作。全面推行建设项目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以及重大工程项目建设期与运行期地面沉降监测制度,将地面沉降防治贯穿于建设项目的立项、建设及运行管理的全过程。结合规划区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制定地面沉降防治目标责任制度。
(六)强化节水意识
发挥经济杠杆在资源配置中的调节作用,通过提高温州市地下水资源价格调节水资源的供求关系,实行优质优价,抑制低水价造成的不合理用水状况。制定和实施有利于地下水资源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的政策。鼓励依法用水,对违法、违规用水行为进行惩罚。
加快温州市产业结构调整,鼓励发展低水耗产业。强化生活节水、公共设施节水力度,建设节水型社会。积极推进以水资源保护和高效循环使用为主要目标的供水价格新体系。
(七)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地面沉降防治能力
利用现代科技成果和手段,引入“3S”技术,加强温州市地面沉降综合防治能力。布设GPS全局监控点,利用GPS静态测量技术对监控区域进行长期连续观测;同时利用RS(遥感技术)图像处理技术及InSAR技术,提高地面沉降监测精度和覆盖范围;利用GIS(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对地面沉降及其诱发因素进行信息采集和快速处理,建设地面沉降数据库和信息共享机制,实现实时的信息查询和灾害损失评估;进行地下水优化开采,提高抗灾应急能力,增强地面沉降防治效果。
(八)加强宣传教育,提高保护地质环境和防灾减灾意识
通过各种宣传媒介,采用多种形式,介绍温州市地面沉降的特点和危害,宣传地面沉降防治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普及防治地面沉降基本知识,提高各级领导和全社会对地面沉降危害的认识,以及对地面沉降防治及其监测设施的重视程度,进一步增加全社会防御地质灾害的能力,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六、附 则
本《规划》经温州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本《规划》由温州市国土资源局负责解释。
本《规划》五年修编一次。
附表1
温州市深层地下水开采井封井计划表
一、龙湾区封井计划表
乡(镇、街道)
名   称
2005年井数(眼)
封井计划数(眼)
2006年
2007-2008年
2009-2010年
滨海园区
12
11
1
瑶溪
2
2
永中
63
6
54
3
永兴
17
2
13
2
海滨
37
6
28
3
沙城
7
1
4
2
天河
2
1
1
海城
4
3
1
灵昆
9
9
合  计
153
16
116
21
二、鹿城区封井计划表
乡(镇、街道)
名     称
2005年井数(眼)
封井计划数(眼)
2006年
2007-2008年
2009-2010年
仰义乡
39
39
上戍乡
30
30
三、瓯海区封井计划表
乡(镇、街道)
名     称
2005年井数(眼)
封井计划数(眼)
2006年
2007-2008年
2009-2010年
梧田街道
7
2
5
新桥街道
3
2
1
附表2
温州市地面沉降易发分区说明表
分区
名称
分区概况
地质环境特征
地下水开采
地面沉降迹象
高易
发区
(I)
分布于龙湾永强平原,面积约56.5平方公里。
松散堆积物厚度120.0-170.0米,地表为第四系海相堆积,浅部软土层厚度较大,为30.0-80.0米。分布有上、中更新统二个承压含水层(Ⅰ、Ⅱ层),含水层顶板埋深60.0-70.0米,厚度40.0-119.0米。水质为淡水。
地下水开采历史悠久、现状开采程度较高,承压地下水开采强度达26.05万立方米/平方公里·年。
地面累计沉降量大于50毫米沉降区面积约17.2平方公里,最大沉降量为186-238毫米,最大沉降速率达30毫米/年。
中易
发区
(II)
分布于乐清虹桥、翁垟、鹿城的上戍平原、龙湾海城~瑞安郑楼、平苍平原等地,总面积约355.8平方公里。其中虹桥约28.8平方公里、翁垟约13.5平方公里、上戍平原约22.0平方公里、龙湾海城~瑞安郑楼约165.3平方公里、平苍平原约126.2平方公里。
松散堆积物厚度30.0-150.0米,浅部软土层厚度20.0-70.0米。分布有上、中更新统二个承压含水层 (Ⅰ、Ⅱ层),含水层顶板埋深15.0-72.0米,厚度为20.0-90.0米,乐清虹桥、翁垟水质为淡水,上戍平原为微咸水,龙湾海城~瑞安郑楼和平苍平原的第Ⅰ含水层主要为微咸水~咸水,第Ⅱ含水层主要为淡水。
承压地下水开采历史较长或现状开采程度较高。
局部地面沉降迹象表现为房屋开裂、地面下降63-177毫米或井管抬升180-800毫米等。
低易
发区
(III)
分布于乐清淡溪~乐成一带、翁垟北、柳市以及鹿城~瑞安、平阳~苍南、七都、灵昆、临江、仰义、双屿等,总面积约1114.0平方公里。其中面积较大的淡溪~乐成约58.8平方公里,柳市约96.1平方公里,鹿城~瑞安约593.8平方公里,平阳~苍南约303.2平方公里。
第四系堆积物厚度30.0-140.0米,七都、灵昆为155.0-160.0米,浅部软土层厚度10.0-70.0米。分布有上、中更新统二个承压含水层 (Ⅰ、Ⅱ层),含水层顶板埋深15.0-55.0米,含水层厚度12.0-87.0米,水质以微咸水~咸水为主,淡水体位于山前一带。
承压地下水基本处于未开发状态或补给充分。
未发现地面沉降迹象。
附表3
温州市地面沉降防治分区说明表
区段
区段
概况
地面沉降影响条件
地面沉降
现状
地表水供水
现状
防 治 措 施
治区
(A)
龙湾永强平原重点防治区
(A1)
分布于龙湾城区一带滨海平原,面积约73.7平方公里。
分布有第Ⅰ、Ⅱ孔隙承压含水层,以开采第Ⅰ孔隙承压含水层淡水为主,顶板埋深60.0-70.0米,含水层厚度40.0-119.0米, 开采强度约26.05万立方米/年·平方公里,2005年开采量约1922.50万立方米,地下水位漏斗中心年平均水位为-35.86米,最深-41.62米。
至2005年,地面累计沉降量大于50毫米的地面沉降区面积约17.2平方公里,四个较大的沉降漏斗中心累计沉降量为186-238毫米,沉降中心最大沉降速率达30毫米/年。
地表水水质平原河网较差,为V类水,干流及水库水质较好,为Ⅱ~III类。随着供水能力的不断提高,到2010年基本满足区内用水需求。
1.实施封井,完成地下水禁限采工作。
2.强化地表水厂供水能力。
3.建基岩标、分层标1组,.建地下水动态监测点6个,补充完善地面沉降监测网络。
4.提高建(构)筑物基础的设计标高和预留标高,定期对河道进行疏浚,保持通航能力。
治区
(B)
虹桥次重点防治区
(B1)
分布于乐清市中东部,隶属虹桥镇、石帆镇、天成乡,面积约28.8平方公里。
主要分布有第I、II孔隙承压含水层,顶板埋深29.0-55.0米,厚度40.0-90.0米,均为淡水,2003年最深处水位埋深达55.0米,至2005年,由于深层孔隙承压水开采量的大幅度减少,地下水位恢复较快。
地面沉降迹象表现为局部井管上升800毫米左右。
地表水水质平原河网较差,靠近城镇的水质均为劣Ⅴ类水,干流及水库水质较好,为Ⅱ~III类。随着供水能力的不断提高,到2010年基本满足区内用水需求。
1.实施封井,完成地下水禁限采工作。
2.强化地表水厂供水能力。
3.建地下水动态监测点11个,专门监测井6眼。布设地面沉降水准监测网络。
4.对虹桥镇及上戍乡地面沉降开展专项调查。
续附表3
区段
区段
概况
地面沉降影响条件
地面沉降
现状
地表水供水
现状
防 治 措 施
治区
(B)
上戍平原次重点防治区
(B2)
分布于鹿城区西北部上戍乡一带平原区,面积约22.0平方公里。
主要分布有第I孔隙承压含水层上段,顶板埋深15.0-30.0米,厚度28.0-44.0米,为微咸水,开采强度约4.69万立方米/年·平方公里,2005年开采量约103.27万立方米,开采中心地下水位埋藏深度为20.51米左右。
开采中心房屋已现裂缝,不均匀沉降已造成20-100毫米的沉降差,个别地方更大。
地表水水质平原河网较差,为IV~劣V类水,干流及水库水质较好,为Ⅱ~III类。随着供水能力不断提高,到2010年基本满足区内用水需求。
1.实施封井,完成地下水禁限采工作。
2.强化地表水厂供水能力。
3.建地下水动态监测点11个,专门监测井6眼。布设地面沉降水准监测网络。
4.对虹桥镇及上戍乡地面沉降开展专项调查。
汀田~郑楼次重点防治区
(B3)
主要分布于瑞安滨海平原,面积约148.1平方公里。
主要分布有第I、II孔隙承压含水层,顶板埋深20.0-39.0米,厚度40.0-80.0米,第I层水质多为微咸水~咸水,第II层以淡水为主,开采强度约2.19万立方米/年·平方公里,2005年地下水开采量约324.11万立方米,地下水年平均水位仅在汀田等局部地方水位较深,达-26.39 米,其它地区水位在-14.00米左右。
地面沉降迹象表现为局部井管上升约180毫米。
地表水水质平原河网较差,为V类水,干流及水库水质较好,为Ⅱ~III类。随着供水能力的不断提高,到2010年基本满足区内用水需求。
平苍平原次重点防治区
(B4)
分布于平阳南部及苍南北部的滨海平原区,面积约126.2平方公里。
主要分布有第I、II孔隙承压含水层,顶板埋深65.0-72.0米,厚度20.0-50.0米,第I层水质多为微咸水~咸水,第II层以淡水为主,2005年地下水开采量约69.31万立方米,地下水位水位埋深一般为20.0-30.0米,局部大于40.0米。
地面累计沉降量为63-177毫米。
续附表3
区 段
区段概况
地面沉降影响条件
地面沉降
现状
地表水供水现状
防 治 措 施
一般
防治区
(C)
淡溪~乐成一般防治区
(C1)
分布于乐清市中东部的乐成镇、天成乡、淡溪镇等地,面积约58.8平方公里。
主要分布有第I、II孔隙承压含水层,顶板埋深29.0-50.0米,厚度19.0-80.0米,水质为淡水,由于深层孔隙承压水开采量的大幅度减少,地下水位恢复较快。
区内陆面沉降迹象未发现。
地表水水质平原河网较差,靠近城镇的乐成镇水质为劣Ⅴ类水,干流及水库水质较好,为Ⅱ~III类。随着供水能力的不断提高,到2010年基本满足区内用水需求。
1.实施封井,完成地下水禁限采工作。
2.强化地表水厂供水能力。
3.建地下水动态监测点10个。
4.开展一次较详细的地下水开发利用历史与现状调查。
柳市一般防治区
(C2)
分布于乐清市南部的瓯江北岸一带平原区,面积约117.2平方公里。
主要分布有第I孔隙承压含水层,局部分布有第II孔隙承压含水层,顶板埋深29.0-55.0米,厚度19.0-67.0米,局部厚26.0-87.0米,水质于北白象一线以南及沿江一带为咸水、微咸水,往北过渡为淡水。由于深层孔隙承压水开采量小,地下水位埋藏较浅。
区内陆面沉降迹象未发现。
地表水水质平原河网较差,为IV~劣Ⅴ类水,干流及水库水质较好,为Ⅱ~III类。随着供水能力的不断提高,到2010年基本满足区内用水需求。
七都一般防治区
(C3)
位于鹿城东,为瓯江之江心岛。分布面积约12.5平方公里。
分布有第Ⅰ、II孔隙承压含水层,顶板埋深40.0-50.0米,厚45.0-65.0米,水质咸。现状开采量小,开采强度低,水位埋藏浅。
区内陆面沉降迹象未发现。
地表水水质较好,为Ⅱ~III类。随着供水能力的不断提高,到2010年基本满足区内用水需求。
灵昆一般防治区
(C4)
位于龙湾东,为瓯江之江心岛。分布面积约15.5平方公里。
分布有第Ⅰ、II孔隙承压含水层,顶板埋深40.0-50.0米,厚45.0-65.0米,水质咸, 开采强度约1.95万立方米/年·平方公里,2005年开采量约30.28万立方米。
区内陆面沉降迹象未发现。
临江平原一般防治区
(C5)
分布于鹿城区西北部的瓯江南岸,面积约7.4平方公里。
主要分布有第I孔隙承压含水层上段,顶板埋深20.0-30.0米,厚度约30.0米,以淡水为主,现状开采量小,开采强度低,水位埋藏浅。
区内陆面沉降迹象未发现。
地表水水质平原河网较差,干流水质较好,为Ⅱ~III类。随着供水能力的不断提高,到2010年基本满足区内用水需求。
续附表3
区 段
区段概况
地面沉降影响条件
地面沉降现状
地表水供水现状
(C)
仰义一般防治区
(C6)
分布于鹿城区中北部,面积约11.5平方公里。
主要分布有第I孔隙承压含水层,顶板埋深25.0-35.0米,厚度25.0-50.0米,为微咸水,开采强度约6.73万立方米/年·平方公里,2005年开采量约77.45万立方米,开采中心地下水位埋藏深度为15.0-20.0米。
地面沉降迹象未发现。
地表水水质平原河网较差,为IV~劣V类水,干流及水库水质较好,为Ⅱ~III类。随着供水能力的不断提高,到2010年基本满足区内用水需求。
1.实施封井,完成地下水禁限采工作。
2.强化地表水厂供水能力。
3.建地下水动态监测点10个。
4.开展一次较详细的地下水开发利用历史与现状调查。
双屿一般防治区
(C7)
分布于鹿城区中北部,面积约7.6平方公里。
主要分布有第I孔隙承压含水层,顶板埋深25.0-35.0米,厚度25.0-50.0米,为微咸水,现状开采量小,开采强度低,水位埋藏浅。
地面沉降迹象未发现。
鹿城~瑞安一般防治区
(C8)
包括鹿城区和瓯海区城区及瑞安市区西部和东北部、平阳北部一带,面积约593.8平方公里。
瓯、鹿城区一带分布有第Ⅰ、Ⅱ孔隙承压含水层,顶板埋深40.0-50.0米,厚度20.0-60.0米,水质主要为微咸~咸水,开采量小,地下水年平均水位分别为-4.99米和-3.09米;瑞安市区西部和东北部、平阳北部一带主要分布第I孔隙承压含水层,顶板埋深14.4-39.0米,厚度8.3-18.1米,水质为微咸~咸水,地下水位埋藏深度为2.5米左右。
地面沉降迹象未发现。
地表水水质平原河网较差,为V类水,干流及水库水质较好,为Ⅱ~III类。随着供水能力的不断提高,到2010年基本满足区内用水需求。
平阳~苍南一般防治区
(C9)
分布于平阳县南部及苍南县东北部一带平原区,面积约303.2平方公里。
主要分布有第I孔隙承压含水层,顶板埋深15.0-40.0米,厚度12.0-35.0米,第I层上游地带水质为淡水,向下游过渡为微咸水、咸水,第II层以淡水为主,局部为微咸水或咸水。地下水位埋藏深度为2.0-4.0米。
地面沉降迹象未发现。
地表水水质较好,为Ⅱ~III类。随着供水能力的不断提高,到2010年基本满足区内用水需求。
附表4
温州市地面沉降防治监测工作经费预算表
项      目
计量
单位
工作量
费用标准
(元)
费  用
(万元)
一、地面沉降监测网建设与监测
899.19
(一)地面沉降调查
86.87
1、地面沉降现状调查
平方公里
1526.3
45.00
6.87
2、地面沉降灾害经济损失评估
80.00
(二)地面沉降监测网建设
182.00
1、基岩标、分层标
126.00
(1)基岩标建设
1
210000.00
21.00
(2)分层标建设
1
700000.00
70.00
(3)配标长观孔建设
1
350000.00
35.00
2、自动监测系统建设
1
560000.00
56.00
(三)地面沉降监测
366.32
1、I等水准测量
公里×年
546
2717.00
148.35
2、II等水准测量
公里×年
1020
1366.00
139.33
3、GPS一级网测量
点×年
21
14467.00
30.38
4、GPS二级网测量
点×年
78
5957.00
46.46
5、自动监测系统运行及维护
站×年
3
6000.00
1.80
(四)地下水动态监测
284.00
1、新建专门监测井
6
100000.00
60.00
2、地下水动态监测
点×年
180
10000.00
180.00
3、地下水自动化监测仪
20
12000.00
24.00
二、地面沉降信息系统
170.00
1、数据库建设
70.00
2、信息系统研制
100.00
三、地面沉降预报预警工程
300.00
1、地面沉降模型及预报预警
300.00
合          计
1369.19
注:本次规划编写预算以《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设计预算暂行标准》为依据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地调 | 大国治水的国家行动中国地调局有关专家谈“水十条”
北京地面沉降与地下水开采时空演变对比
中国地面沉降继续 如何控制地下水过度攫取成难题
北京地面沉降——人与自然谁在主推?
中国海岸带环境水文地质问题及防治
地面沉降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