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同行中国考古博物馆(六)龙出大都,最早中国
11 
  
    龙出大都,礼乐文明







绿松石龙,中华第一龙

约8000年起,东亚大陆众多史前文化都出现了龙的形象,随着原始宗教信仰演进为神灵崇拜,龙成为了共认的精神信仰标志。

到了距今3800年前的二里头时代,各地多种多样的龙变成了统一的形象。
二里头文化装饰有龙形象的器物基本上仅见于二里头遗址,且都发现于宫城或周围重要地点,表明龙形象器物为社会上层所专有。

二里头的龙中,最著名的就是绿松石龙形器。

2002年,在二里头遗址宫城3号宫庙中院发现一座贵族墓葬,墓主人右肩部至胯部的位置,有呈长条状堆积的绿松石片。
考古人员及时认出这不是简单的绿松石堆积,而是一条由众多绿松石片组成的龙,因此没有现场发掘,而是整体打包运到北京实验室清理。
经过精心清理,一条三千多年前的绿松石龙完整地呈现出来,为了不破坏龙的整体形象,下半部分仍埋在土里保持三千年前的原样。
现在,这件绿松石龙成为中国考古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作为二里头最重要的出土文物,以出土原状陈放在展厅正中。
这条“龙”的发现弥足珍贵,其用工之巨、制作之精、体量之大,在中国早期龙形象文物中都是十分罕见的。
无足、呈蛇形的躯干特点来自于新石器时代各地出现的蛇形龙,与的红山文化C型玉龙、陶寺彩绘龙盘一脉相承。
龙首形象直接来自新石器时代末期中原地区的兽面纹,如果对良渚文化熟悉,可以看出与良渚神人纹的关联。
硕大的龙头置于梯形托座上,嘴部略微突出,青、白玉组成鼻梁,醒目的大鼻头由绿松石组成,眼睛则是两块圆饼形的白玉。

站在龙首的正面,与龙首直视,会觉得它也正在看你。

绿松石与青白玉搭配,让看惯了金银与瓷器的现代人觉得非常古朴。大鼻子大眼睛的兽面,又充满了神秘和力感。

一种震撼扑面而来,三千多年前的二里头普通人,在这具绿松石龙面前也是这样感觉吧。
绿松石龙全器长度越过70厘米,由2000余片各种形状绿松石片组合而成,绿松石片每片仅有0.2至0.9厘米见方,厚度仅0.1厘米左右。

龙身整体呈波浪状,宛如正在游动,体态生动自然,错落有致,色彩绚丽。

绿松石龙的龙身近尾部渐变为圆弧隆起,尾尖内蜷,与陶寺龙盘中的蟠龙尾一样为蛇尾造型。
相比之下,国家博物馆展出的蚌塑龙虎墓中的龙,时代定为6400年前的仰韶文化,蚌龙有腿有爪和鱼尾,被评论为不像新石器时代的龙,更像清代的龙。
该墓是迄今已发现的二里头时代最高等级的贵族墓之一,墓主人是一名年龄在30到35岁之间的成年男子,可能是位高级巫师,

龙的腰部还有一个铜铃,原应放在墓主人手边或者系于腕上。

绿松石龙形器和铜铃可能是墓主最珍贵的法器,也许这就是《诗经》中记载的“龙旂阳阳,和铃央央”吧。
在龙尾下方还有一件绿松石条形饰,原应与龙身所依附的有机质物体为一体,说明龙身四周可能有一圈绿松石边饰。

绿松石龙原来应是粘嵌在木、革之类有机物上,可能是龙牌、龙杖或龙旗。

如果是龙旗,那就是最早的国旗了。
这件绿松石龙形器不是考古发掘出土的最早的龙形象器物,但因其与后世中国龙的形象最为接近,被认为是中华民族龙图腾最直接、最正统的根源。

出土于“最早的中国”的“中国第一龙”。







绿松石兽面纹铜牌饰

国外一些博物馆收藏有一种绿松石兽面纹铜牌饰,在圆角束腰形青铜薄片上铸出兽面纹,以细小的绿松石片镶嵌其中,造型和工艺古朴,相传是夏代文物。

1981年、1984年和1987年,二里头遗址出土了3件绿松石铜牌饰,证明传世品年代确相当于夏代。

国外现有9件传世品,国内在甘肃和四川三星堆有类似出土。

二里头出土的绿松石铜牌饰,1981年和1987年的两件在考古博物馆展出,另一件在二里头遗址博物馆。

出土于1981年的绿松石铜牌饰,长14.2厘米、宽9.8厘米,微拱的弧形铜胎上铸出兽面纹,再以数百枚细小的绿松石片镶嵌其上,以浑圆的绿松石珠为睛,勾画出奇异的神兽形象。

这件铜牌饰出土时位于为墓主人胸部偏左侧,附近有铜铃同时被发现,时代定为二里头文化二期,是同类牌饰中最早的,可称是中国最早的“金镶玉”艺术品。

出土于1987年的绿松石铜牌饰,相当于二里头文化四期,长15.9厘米、宽7.5厘米至8.9厘米,圆角梯形,瓦状隆起,两侧各有二纽。

以青铜铸成兽纹镂空框架,镶嵌以绿松石片,兽面两眼圆睁,弯眉,虎鼻状直鼻,下颌有利齿,身有鳞状斑纹。
这件铜牌饰是同类器中工艺最巧妙的,主体为镂空铸造,所嵌400余块长条形、方形和三角形绿松石片,厚约0.2厘米,大者仅 0.5厘米左右,排列致密有序,镶嵌十分牢固,在无依托的情况下,历经3000多年而无一掉落。
镶嵌绿松石铜牌饰是极具二里头文化特色的艺术品,随葬这种牌饰的都是贵族墓,一般出土于墓主人胸腹部附近,原应是缝在衣服上。
过去对牌饰上形象各异的兽面纹有虎、鸟、狐、熊、犬等多种推测。

镶嵌绿松石龙形器发现后,表明大部分牌饰上的兽面纹应是简化版的龙首纹。

以镶嵌绿松石铜牌饰为代表的二里头文化兽面纹,开创了商周青铜器兽面纹母题的先河,也就是过去常说的饕餮纹。

这两件龙牌自上世纪80年代就出土了,在各种关于二里头文化的介绍中频频出场,但只是偶尔才拿出来。

第一次看到1987年的龙牌还是在2019年国家博物馆的《亚洲文明展》,现在终于可以看到了。






龙纹陶器
龙不仅被装饰在最高等的青铜器和绿松石器上,还以陶塑形象、刻划图案等形式出现在各种宏大的陶制礼器上。

二里头青铜器还处于发展初期,已出土的个头都不大,要在高大的殿宇或宽阔的广场上举行礼仪,还是需要陶制的大型礼器。

大口尊是二里头的常见日用器,但这件大口陶尊异常宏大,而且肩部的一周纹饰是图案化的龙纹。

二里头遗址大口陶尊

夔龙纹被认为是龙的侧视图案,在陶寺遗址出土的史前彩绘陶器上已出现,二里头的夔龙纹与商周时期的夔龙纹非常相似。

二里头出土了一类造型奇异的陶器,器底部有中空的圆孔,肯定不是容器,应该是某种祭祀用器,命名为陶透底器

这件陶透底器壁上有阴刻龙纹,是二里头刻划于陶器上的龙图像中最生动的

二里头遗址陶龙纹透底器
这应当是二里头龙纹最标准的基础形象,突出了三角形面部和神秘的兽形双目,在这 种基础特征上,可以做得更复杂,变成绿松石龙,也可以做得更抽象,变成绿松石铜牌。
二里头还发现蛇纹装饰,有观点认为也属于龙的形象范畴。
这件发现于宫城外侧的陶盆,形体硕大、通体磨光、制作精致,口沿内壁堆塑了一周长蛇纹,昂首卷尾,生动逼真,还阴刻了一周鱼纹,笔法写实。
二里头遗址鱼蛇纹大陶盆
这件盆的风格被认为与陶寺的彩绘蟠龙纹陶盘相似,都是在大型水器里装饰盘绕的龙蛇。
龙蛇在我国古代与水有密切关系,因此这种装饰龙蛇纹的陶盆可能用于祈雨等宗教祭祀活动。

二里头之前,各地有各地的龙,二里头之后就只有一种龙了。

这种龙的形象由多样到一统的变化,形象地再现了中华文明由多元起源到一体发展的进程。






礼乐生活,酒器礼仪
3800年前,洛阳盆地是亚热带与暖温带的交错区,气候温暖湿润,适合北方的旱地作物,也能播种南方的水田作物,粟与稻米成为各占一半的主要粮食。

旱涝保收的农业,支撑起了二里头两万人的生活,也留下了现在堆满仓库的陶器。

二里头处于多重聚落防守的中心,空前的安全感展示出开放心态,考古没有发现二里头存在外城郭,所谓大都无城。

不过王宫是有宫城的,这是一种彰显等级的封闭。

在宫城内的2号宫殿庭院发现一处地下排水设施,由11节陶水管连接,安装在预先挖好的沟槽内。
二里头遗址陶排水管

从陶寺起就固定的礼乐组合,在二里头也能看到,特别是出土的石磬与陶寺特磬一看就是一脉相传。

也许是陶寺人流散到了二里头,也许是大禹从舜那学到了好东西,经过二百年,二里的石磬更平滑规整了,既可演奏金石之乐,也是象征地位的礼器。

二里头遗址石磬

埙是我国特有的闭口吹奏乐器,是现在中国民族乐团中最古老的乐器,最早可追溯到半坡遗址的无音孔和1音孔陶埙,陶寺出土的陶埙已有两个音孔。

二里头也保留了陶寺的埙,但只有1个音孔,略显原始。

二里头遗址陶埙
展厅里的重头是青铜器和玉器,其实从考古上看最重要的还是陶器。

在博物馆里看二里头的陶器会觉得顺眼多了,不像新石器时代各地陶器那样怪异,因为这时的种类器型跟后世的青铜器很像了。

二里头遗址三足陶鼎
二里头吸收了四面八方的陶器,结合自身的文化传统,出现了器型固定的鼎、爵、盉、觚、鬶、盆、杯、壶,它们中的很多被商周所继承,也有的随二里头一同消失了。

三足盘也称瓦足皿,是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陶器组合中最多见的器物,但在同为二里头文化重要遗址的东下冯却未发现。

二里头遗址三足陶盘

陶器种类的差异,说明二里头文化在上层集团和意识形态上统一的同时,各个地区仍保持自己的习俗。

这种二元结构贯穿了中国的整个古代时期。

二里头遗址刻槽陶盆

如同二里头宫城和九宫格城区的区别,礼乐和享受也是分层的,昂贵稀少的青铜器只在王族和大祭司手中,中低级贵族就把精美的陶器作为自己的礼器。

二里头陶礼器应是铜礼器的来源,二里头唯一出土的青铜鼎便与这件陶鼎的罐形器身和锥状三足非常相似,青铜鼎上的菱形纹也是来自陶鼎上的几何形刻划纹、堆塑纹等纹饰。

二里头遗址附加堆纹陶鼎
起码仰韶时代就出现了酒,对于当时的人非常重要,酒的微醺感觉似乎就是与上天沟通的渠道。
二里头出现了大规模的酒器,是用于祭祀的酒礼器,更是贵族们享乐的用具,也是他们的主要随葬品。

觚在龙山文化时期就已在中原常见,二里头时被吸收为礼制组,爵、觚更是被商人所接纳,成为商代最重要的酒礼器之一。

二里头遗址陶觚
红山和良渚的礼器有强烈宗教色彩,二里头用源于日用器的酒礼器祭祀神灵,突出了世俗化和王权色彩,这也是中原文明从众多区域文明中脱颖而出的制度优势。

盉的器型很特殊,曾被戏称为高射炮,也许是一种调酒器,米酒与郁金香的花瓣在器中融合,器下加热后,浓浓的酒香从高流中散出。

二里头遗址陶盉
盉是龙山文化中的各地区都普遍存在,可能是由鬶发展而来。

盉因为器型独特,被认为是文献记载的夏代用于裸礼的鸡彝,这也成为二里头是夏的一个重要证据。

爵是知名度最高的酒器,电视剧中各个朝代的人用爵,以优雅的姿势把酒送入口中。

二里头的墓葬中出土了大量陶爵,还有更高等的青铜爵,都是实用器,墓主死后才随葬,并不是专门制作的明器,由此证明爵是一种常用的酒器。

二里头遗址陶爵

爵在商代成为青铜器的主要类型,进入西周就逐步减少,西周后期就不见了,宋代后才根据出土的铜爵仿制瓷爵。

也就是说,春秋起就不应该有青铜爵了,而且爵是温酒器,用来喝酒并不方便。

二里头遗址陶爵

斝也是一种温酒器,二里头斝的器口上出现了小突起,用于挂纱网,倒酒时把浊酒中的残渣过滤掉,到商代就发展成醒目的小柱子。

文献记载夏以鸡彝、商以斝,周以黄目行酒礼,鸡彝和黄目是什么有多种说法,斝就很明确了。

二里头遗址陶斝

陶鬶在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的黄河下游地区非常盛行,二里头文化把鬶由水器改为酒器,因此体态比以前变得更加苗条轻盈,盉、斝、爵等也都是这样。
二里头的这股酒风,传到四面八方,后来的商人学得更好,创造了青铜酒礼器群。
只是长期用含铅的青铜器饮酒,刺激商人统治更加血腥,也让贵族们的遗体很难保存下来。

二里头遗址陶鬶






夏都寻踪

二里头在时空和文化面貌上与文献记载的夏朝无限接近,但还不能完美契合。

二里头遗址的年代在不断精确,根据最新研究,第一期起于公元前1750年,第四期结束于公元前1530年,比以前的估计晚很多。

二里头文化一到四期曾被认为都是夏文化,现在从文化面貌和年代来看,二里头晚期已进入二里岗文化,也就是商代早期。

夏说不准,其实商也不大好说。

大邑商这个名称在殷墟时才出现,难说它是地名还是族名还是国名,以郑州商城和偃师商城为代表的早商是通过考古学文化推导而来,严格说是二里岗文化。
二里头遗址陶鬶、陶斝

这种不确定性导致考古与文献记载的关联会经常出现变化。

二里头有山东岳石文化风格器物,曾被解读成文献记载的太康失国和东夷人后羿代夏,但二里头年代推后,与文献中太康失国的年代就差太多了,又改说后羿在新砦代夏了。

二里头遗址陶盉

文献是固定的,考古是会出新的,所以文献记载就要和考古发现套来套去。

说理可能说不明白了,史前传说、文献记载与考古发现的关系也许是个逻辑学问题,也许与个人的思维体系相关。

关键的还是二里头没找到文字。

二里头遗址陶斝

二里头继承、汇集和总结了新石器时代众多文化的精华,建立了影响整个东亚大陆的广域王权国家和王朝,如此高度的文明,应该使用文字。

而且现在已证实,比二里头早的陶寺已经有与商代甲骨文同一体系的成熟文字,那在陶寺与商代之间的二里头,也应该有现在能看懂的文字。

二里头遗址大口陶尊

到目前为止,二里头仅在陶器上看到一些刻画符号,没有被公认为文字。

早期文字一般写在竹木简上,现在全国出土的字简最早只到战国,春秋的都没发现,更早的二里头字简很难保存下来。

二里头遗址大口陶尊

不过二里头里出土了很多大口尊,外形与甲骨文和金文的“酉”字相像。

大口尊只出现在二里头和二里岗早期,殷墟时期已经不见,那说明甲骨文和金文的“酉”字应该是从二里头传下来的。

二里头遗址大口陶尊

同样的现象还有二里头的壶和爵,它们的造型也出现在甲骨文里。

二里头肯定有文字,看谁有运气先挖到。

在理工学界,要推翻一个旧定理或发现一个新定理,已经是难于上天,但在考古学界,任何人都可能碰到改写历史的机遇。

二里头遗址陶爵

1996年至2000年开展了夏商周断代工程,2022年正式报告出版。
2011年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开放,列出了“夏商西周”单元,但相关三件展品的时代都只标明是二里头文化。
2018年,国家权威机构发布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成果,以距今3800年为中原成为中华文明总进程核心与引领者的节点,也就是二里头文化一期。
2019年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建成开馆。

2023年中国考古博物馆开放,一层有历史大道 ,三层有宅兹中国

如果历史上存在过夏朝,那就是二里头文化吧。
或者说夏朝只是个代号,二里头已经让中华文明形成和发展的过程非常完整了。
那就在《航拍中国》的悠扬乐曲中,看看展厅中最早的中国吧。

 
关注我们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许宏:二里头的龙形象为何“最中国”?
夏朝真的存在么?——从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探寻华夏文明的起源
观展:中国考古博物馆的绝世之宝
超级国宝:二里头绿松石龙的前世今生
我在二里头遗址发掘“中国龙”
许宏:“超级国宝”绿松石龙现形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