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老语文人实话高考教研及写作

老语文人实话高考教研及写作

渐新堂

       近日与一位曾经高校从事古代汉语教学九年省重点名校教高中语文三年又到市任语文教研员十多年的老语文人通过微信聊天,深感一些观点颇有价值,故接连复制对话,经本人同意后,贴在此处,供微友们阅读参考。

                 一  关于考试想说的话

        中国这几十年来的高考,是最公平公正的。

       同样的某市一中某个年级的高中生,同样的深圳某高中的某个年级的高中生,到高考之前,他们都经历过了高一考试,高二考试,和高三的调考,其成绩,基本没有大的变化。一类学生还是一类学生,二类学生还是二类学生,直至五类。他们参加高考,做广东题,做四川题。到最后,从公布的高考分数来看,还是一类学生得高分,二类学生得次一点的分数……这是基本规律。没法改变。因为平时就这样学的,平时就这样考的。高考也一样,五类学生一类不差地能“区分出来”。让某市一中的学生,深圳的学生,进入考场,给他们不是今天的高考试卷,而是唐代的,宋代的,明代的,清代的科举考试题,要他们必须做,不做就死。

       最后一阅卷,还是平时的一类学生得高分,五类的学生得低分。无他,他们的高中语文学习,就早己确定了他们得那一类的分数了。

      还可以在他们进入考场后,既不给他今天的高考试卷,也不给他唐宋明清的科举试卷,而是给他台湾的高考语文试卷,要他们必须做,不做就死。最后一阅卷,结果也一样,有非常好的区分度。

      好的学生就得高一些的分数,差一些的学生就得低一点的分数。无他,规律而已。这里的区别在于,第二三四类人员的成绩,可能有差异:某些二类变成了三类,某些三类变成了四类,和某些四类变成了三类,某些三类变成了二类。

       怎么消除这点误差呢?一个办法,高三最后一期,考前迎考,专做(唐宋明清科举和台湾高考)模拟题,做上几个月,再去应考。结果,就跟今天高考的结果一样了。无他,规律而已。

       高考的目的是选拔人才,把学生用成绩分等(这是最公平公正的)。老师却都希望自己的考生得高分(一类学生确保得高分,自己的二类三类四类甚至五类学生也希望他得上一二三类分数)。这是在帮学生做梦。并且还跟学生说,花点钱吧,花点钱(补课辅导)你的成绩就提高了。

       高考要通过高考选拔高分人才,教师要把非高分人才装扮成高分人才去欺骗高考。高考如果败在了金钱高分的学生面前而不能把他们剔分出来,那真的就是假高分真低能的人才(学生)了。试问,几十年来北大清华收了几个这样的“高分低能”考生?

       高考阅卷只能找重点高中有六年以上教学经验的老师阅读。从经济考虑或从别的什么角度考虑而招部分大学生或研究生参加高考阅卷,是极其错误的。

       高中语文教师对平时的语文考试中的作文评分,都不会(或很少)给予56以上的分数。但他们能给48分以上的作文,肯定是好作文。

       如果认为高考没有满分作文是个“问题”,那,这个问题很好解决。把50分(或48分)以上的作文都折算成满分。即高考作文分数前百分之十的学生都得满分(因为非作文卷的分数已出来,得上80分的,作文又属于百分之十的,一律将其作文折算为60分;得上70分的,折算其作文分数为55分,余类推)。这样一来,语文高分也就多了。语文分数一多,在高考录取中所占的便宜就越大。

       如果觉得语文重要,一定要强调语文在……的作用,那么有一个办法:在高考前先考语文。语文60分或70分或80分以下的学生,一律不得参加高考。

        如果觉得语文重要,一定要强调语文在……的作用,那么有一个办法:在高考前先考语文。语文60分或70分或80分以下的学生,一律不得参加高考。

但,谁会采取这样的措施?谁能接受这样的考法?谁还能办这种状况下的教育?

       现在的语文鼓吹,实质上就是这么一回事。

                           二  中华文化

       我看出中西方文化的最根本的区别在于:大家都认识到了“天行健”(自然界鼓励生命力旺盛的事物),但西方人的文化是:既然如此,那我就强大起来吧,自身强大,上天也赞助,处处有肉吃,弱肉强食呀,这是自然的规律。但中国文化却不去追求把我变得强大而去战胜他人,中国文化却转而对自己提出更高的生命要求――君子以自强不息。儒家文化的核心就在于此。

       这不是道家的。不是法家的。不是墨家的。这就变成了中华文化的底色。

       所谓“君子以自强不息”,意思就是让自己变得更像君子。这有错吗?世上哪个民族会有这样的追求?

                                    三  写作语言及教研

       读者对象是谁?初中语文老师,高中语文老师?他们有人读。但他们不会有人详细读完的。他们不会有人需要这样的视野。

       这样的视野,高校无人做,他们做不来,也不屑做。

      审视新中国建立以来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作文教学与高考作文考试,研究是全方位的,指陈得失是深辟精准的,把作文教学与考试之70年长河分析得很请晰,有一定研究能力的人会因此明了今后的走问。

       但中国的问题是折腾多。谁也说不清几年后谁谁上台就又会有些什么新花样出来,而且,一定要下面贯彻执行。

       我跟您不一样。你认可“普世价值”。我对它一笑了之。

       我对语文有一个粗浅的观点。小学生完成口语到书面语的转换,让学生通过六年语文学得有“学生腔”。

       初中生在书面语的基础上,完成文学腔。让初中生的语言有文学味儿。写诗歌,写抒情散文均可。

       主要是看初中生是不是在三年中将自己的语言变得追求优美。

       但是,高中则不是追求“文学语言”。

       看看现在网络上的文章,难道不是“文学”的味儿十足么?包括抗击肺炎疫情的中央台记者的采访和报道,是“新闻”的语言多,还是“文学”煽情的语言多?一目了然。

       牟宗三说过一句话,文学就是叫人“不明”的。

       他把非文学的语言,称为理智语言。

       小学学书面语言,初中学文学语言,高中学理智语言。

       高中的语文教学,要让高中生对语言“明”。

       初中的语文教学,要让初中生对语言优美一点。

       从学生腔到文学腔再到理智语言,完成对汉语言的“教学”,这是70年来,甚至100年来语文教学的追求。汉民族不同于其他民族(尤其是西方民族),我们学语文、考语文都是其他民族不及的。

        吕叔湘当年说中国的语文教学少慢差费,他的这个说法无据。

        他没有调查。

        他的结论影响很大。

       事实上,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一样,都在进步,没有退步。今天的初中生胜过昨天的初中生,今天的高中生胜过昨天的高中生。这是不证自明的事情。这是70年来不证自明的事情。这是100年来不证自明的事情。

       凡说教育怎么了的人,都是商家。                     

      教育,尤其是语文教育,支撑这庞大事业的,不单是教育行政,教育专家,等等等人,更是――语文教师。

      语文教师天天跟学生打交道,他每天向学生传授的,不是专家们的教育理念,而是自己学语文几十年的“所得”,他就是靠他的“得”学出语文来的,因此,他向学生的传授必然是自己经验得来的,他怎么能不比他的老师当年教他时教得更好?

      语文教师有了语文与文化的积累,他们说的是当代的语言,也知道古人的语言怎么说,他为了显示自己“见多识广”从而博得学生的尊重,因此在课堂上都在传授他的所得。没人听课,谁能管得了老师怎么讲,讲什么。

      语文的耳目传授,在“学生时代”(不含大学)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深厚的。

      这就是一个语文老师对学生的影响。在语文教研组内,他还会把从同组老师处得来的“得”输出给学生。――因此,语文教育,怎么能不进步?

      谁看见过教育专家坐阵学校坐阵语文组把他的理论强行传递给这个学校的语文教师的?

      他走了。学校依旧。

      再顺便说说现在的记者。有一位医生为了全身心投入防疫,将妻子和小女儿从武汉送到附近的岳父岳母家去了。记者不知道该称呼“岳父岳母家”,称的是“娘家”。

       这位医生把妻女送回娘家去了。

                       四  作文批改

       作文批改有一些基本东西是不能动的。比如:

       第一,在语文班级授课的教学中,只有“作文批改”才能体现因材施教。这个观点,怎么没人提?70年来没人提,100年来也没人提。

       第二,在封建社会的旧教育中,“老师批改学生作文”天经地义,怎么到了今天就变成了该不该老师批改,改多还是改少,红笔批改还是当面点评……而且有大量的论文(都是语文老师写出来的)来讨论这件“语文老师批改学生作文天经地义”是不是该与时俱进了?(打点折扣嘛,没说不改,少改点可以不?不写评语只给一个分数可以不?让学生自批自改或是学生互改可以不?

       第三,学生看看老师对自己作文的评语和改动处,会习得下次作文的进步。这进步有大有小,有快有慢,语文老师不能算这样的账―——我花了那么大的功夫评改作文,学生不认真看,下次作文又不见大的长进快的进步,不值得。如果这样算账―——语文老师认真评改值不值的,那,别当语文老师好了。

       第四,作文评改的一个重大功能是让学生减少错别字。学生学语文,是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这个“运用”,就集中体现在每两周才一次的作文写作中。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有没有错别字,一般只能通过作文体现出来。老师每次全批全改,把学生“语言文字运用中的错别字”指正出来,是学生作文的一个基本任务(学会不写错别字)和老师全批全改作文的一个基本任务(实地在学生的语言文字中正确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舍此之外(舍学生写作文和教师批改作文之外),你还能怎么体现你在教语文和学生在学语文。

       第五,教师的作文评改和学生的作文进步是相辅相承的,它集中体现了“师高弟子强”。善于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与善于提高学生的除作文之外的语文能力,是相互一致的。

       前面讲到的二人(略),其自身的写作水平,很难给高中学生有多好的指导和多大的帮助。因为他们自身的写作能力就不怎么样。

       但是,客观事实是:他们是大学本科,他们取得了教师资格证书,他们己经有了丰富的站讲台与站好讲台的经历,他们在自己所从教的学校还是佼佼者。所以,别人会说,你怎么能这样评论他们呢?你有资格这样评论他们么?谁喜欢你这样的评论呢?因此,这就说到第五,即:老师差了,学生的作文就没法进步了么?

       不是。不是。再说一遍,不是。

       学生在学校接受教育,根本不同于校外作文辅导班作文辅导课。

       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有三个重要因索。一是教师指导,二是自己勤学苦练,三是语文教材优秀选文(课文)的启迪。

       老师不行教材行。老师是乡下偏僻地方的有的甚至还是代课老师,但教材,则是全中国统一的教材。北上广深的学生能读到的语文书,最公平最公正地让地处偏僻乡野的聪明的学生也能读到。他们都从鲁迅的文章中(课文中)读到了什么是“民族脊梁”!

       这样的启发(做人的启发和写作文章的启发)都是深圳的老师和乡下的老师讲得一样透彻的!

       只要学生在读语文书,那他的作文能力就会一天天进步。不是么?

       教材作用,不可忽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厉害!高考语文想要高分?作文一定不能差!记住这些,高分拿定了
阅卷老师:时间管理才是王道!语文140分的学生,都这么做
作文教学研讨会上的发言
由批改学生的作文想到的-----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谈作文批改
高考试卷出现“神仙卷面”,字迹工整漂亮,阅卷老师直呼不忍扣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