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塞其闷,闭其门,和其光,同其尘,锉其锐而解其纷——《得道经》译注,与有缘人共修之!

本书法为武当仙侠玄真道长手迹。

《得道经》缘起:

堂主按:

《道德经》是千古名著,本人在学习和研读的过程中态度是毕恭毕敬,一开始是在一些国学活动中跟随国学导师吟诵,感觉非常不错;后来在床头常备一本道德经,再后来知道了有马王堆出土的版本,其中德经在前面,道经在后面,个中一些文字颠倒意思相左;再后来研读了心经,金刚经等,回过头再研习道德经,坚持一天通读一遍,于是发现几个问题:

一、不管是之前流传的版本还是马王堆出土的版本,通篇五千余字的内容,在通读过程中,可以感觉其逻辑结构并非如传说中一气呵成。

二、并非道经讲道,德经说德,却是道中有德,德中有道,阴阳虚实,随时转换。如果将德字通假为得,按照马王堆的排版顺序,本书名实为《得道经》。

三、按照现在流行的断章,一篇道德经不象是经书,更象是老子语录,而这语录中,有三千多字更象是后人对老人原文的注解。

四、删去带有强烈主观个人色彩和对细节指导的方法论之后,剩下的1914个文字组成的内容倒是上下起承为一篇文章,行文如流水,洋洋洒洒,读之一气呵成,更有经文之感。

五、特将误删后的内容发出来分享给大家,欢迎拍砖指教,稽首。

本封面中兰草为画家知一老师作品,感恩。

今有道学专家金桑先生专门拨冗进行译注,全篇译文流畅连贯,读之不倦,将道家思想和修为方法深入浅出、简明扼要地解释出来,让众多对道家文化感兴趣又一下子不熟悉文言文修辞的朋友能够迅速理解,实为一大功德,今将此译文推送,有缘了解的朋友欢迎加堂主微信入群交流(原文附后)。

(郑日青:金老师、我一友人梦幻般的书成古先贤老子的巜道德经》为《得道经》,有理有据,值得研讨论证。“求仙得道”是人间胜事,特请您译成现代文,凭此与好友巜得道经》原文对照盛传千年的《道德经》古今译文展开研讨,也许是打开中华圣贤文化遗产的惊世之重大发现!是件意义非凡的文化胜事。特此烦托,谢谢合作。注、以上是发给道学专家金老师的信,特报。)

图中为武当仙侠玄真道长

译者简介:


金桑(世人),江西鄱阳人,早年毕业于江西师大,当过工人,教师,记者。后进入中国政法大学"企业高级法律顾问班”接受民商法专业培训。现执业于南昌江西商海律师事务所(全国律师统一执业证号13601199410684608)。
曾任江西省民营科技实业家协会理事兼协会法律咨询委员会主任,曾任亚洲资本论坛驻江西代表处主任。
金桑长期从事项目策划和企业管理,曾出任集团公司董事长,总经理,总监等高层管理职务,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退居二线后,作为独立策划人,成立了金桑工作室,接受各社会团体和企业法人委托,从事项目考察和策划,制作市场运作的具体实施方案。现任全球客属宗亲会高级顾问和庐山杏林养生城高级顾问。
金桑长期潜心于中国道家思想和道教文化的研究,著作颇丰,其专著和论文发表后,均获得广泛关注和好评。
其《交换论》一书已由天津社科院出版社出版发行,其新著《人为什么活着》一书也即将由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出版。其论文《道家关于雾霾成因和雾霾防治的论述》以及《道家聚散理论的简述》分别发表于香港《弘道》第64和68期。

《得道经》译文:

从天人交换的关系来看,上代表着天,下代表着人。对于上天之德,人往往直接感受不到,所以才说大道无形。然而,没有上天好生之德,万物皆不能生,如此推断,上天对人还是有德的。

人们只是从自己的角度来考虑问题,也并没有什么不对,但是与上天之德相比较,就显得无德了。

上天看似不怎么作为,也仿佛无心作为;而人们的所作所为,却是有目的的行为。

上天的仁慈,虽不是刻意而为,而上天所显示的运行规则,却又是有警示意义的,自觉遵循上天的旨意,也就符合上天对礼的要求了,如果人们不予理会的话,就不要埋怨上天会挥臂抛弃你了。

上天之德,没有什么是不能包容的,就如同深邃的山谷,广袤的雪原,即使如此,人心的贪欲还是得不到满足,而上天的宽容,也还是不会因此而改变。对于修道的人来说,若是能够效法于天地,始终坚贞不渝,也就能够臻于精神自由、行动自如的至高境界了。这也就是说,修道之人应该知道:真正广阔的地方是没有边界的,只有学无止境才能够有所成就,而即使学道有了一些成就,也还是要谦虚谨慎,不要到处高声宣扬。

学道之人,应该知道,天至高至广,天没有具体的形象,人们永远也不可能窥探它的全貌。所以天道也常常是隐藏在平凡的事物之中,而也只有依托于具体的事物作为载体,才能昭示出道的运动规律,也只有了解道的规律,才能够善始善终,学有所成。而关键是要知道,任何事物都有相对性,不但要看到道作用于事物外部的有形的动态,还要觉察到道作用于事物内部的隐形力量,而往往事物内部的因素才是变化的根据。

道家的基本理念是:数的本源就是道,所以才说,万物皆数也。道家认为:有和无,虚和实,都是可以相互交换的。表面上看起来,万物是生于有,但从理论上来说,又何尝不是生于无。所以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乃至于生生不息。道家认为:在数的运算过程中,既有正负,又分单双,所以就有了阴阳的概念,而只有阴阳协调,才能和谐。正因为万物之中皆有阴阳和正负,既对立而又相互依存的关系,所以,修道养生之人,应该牢记:孤阴不生,孤阳不长的道理。只有阴阳二气在人体内处于充盈平衡的状态,才可以获得健康长寿。

天下表现最为柔弱的东西,莫过于没有固定形态的气,而气态的能量却能驰骋于天下而无坚不摧。道家所谓的炼气,目的就在于使先天之气和后天之气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并使此种元气充盈在人体的肌肤和脏腑之间,使人的精神和身体都进入最佳的状态,道家的打坐炼气,看似无为,实际上对保持健康,是大有益处的。这样明白的道理,还用得多说吗?然而,无为无不为的道理,能够知晓并深刻理解的人,在当下毕竟还是很少的。

修道之人,总要顺其自然,不要过分执著于追求圆满。即使做得再好,也是找得出瑕疵的,只要有成效就行。要知道,凡事都要预留一定的空间,要有回旋的余地,才能够继续发展和进步。世间,太直的道路是没有的,总要因势而有些弯曲,才行的通。太聪明的人处处招人忌恨,该装糊涂时,要显出一点笨拙才能保全自身。真正能辨理的人,不一定就得口舌如簧,而真正的赢家,总是不露声色的。所以,修道要保持清静而不躁动,切记不要头脑发热,只有修心养性才是通行于天下的正确道理。

天下太平的时候,战马也可以用来耕作,天下大乱的时候,小马驹在荒郊一生出来,也就要随同母马流徙了。

万物既生于道,还要自身具备一定的内在条件,才能够适应外部的环境而得以生长,此种内外完美的综合,就是所谓的德了。所以万物既看重于生它的道,也看重于养它的德。所以说,道和德都是上天的一种赐予,也都是符合自然规律的。

道即是数,不同的数结构,形成了不同的具体的物,而不同的环境又造成了同一物种不同个体的差异。万物在成长、发育、繁衍的过程中,道并不主动予以干预,而是任其自然发生。道之于万物,并不据为己有,也不自持其功,道滋生万物,而不主宰万物,而是让万物之间自行制约,这恰恰是保持物种平衡的自然方法,而这就是德的玄妙之处,修道之人可以从中得到启示。

宇宙天地就是从数开始的,所以说,数就是宇宙和天地的起源,也就是天下之母。既然找到了万物起始的源头,也就可以逐步掌握数的运算规律,按照这个规律,也就不难探索万物的奥秘。反之,知道了万物的奥秘,也就更进一步证实了规律的正确性,所以,也就坚定了遵道的信念,修道者也只有坚守信念,才能修成正果。

坚守信念,就要拒绝诱惑,关闭通往嗜欲的门户,对此,修道者,必须终身保持谨慎。而一旦打开了缺口,就会功亏一篑,抱憾终生。修道者一定要防微杜渐,能见到细小的危害,就算得上是个明白人了。不鲁莽从事,不是软弱胆小,而是内心强大的表现。修道者只有时刻保持头脑的清晰,通过学习,增长智慧,才能进入世事通达的光明境界,而不给自己留下祸患,这才是修道者应该遵循的常规。

修道者要保持纯朴厚道的秉性,像赤子一般不忘初心,如此,不会遭受毒虫螫害,不会遭受猛兽侵袭,不会遭受猛禽搏击,虽然如同婴儿一样筋骨柔弱,但却保持着元精不曾泄漏。只有保持元气充盈纯和,,保持每日能够增添一点,不断积累,并且坚持不懈,习以为常,才是修道者培补根基的秘诀。炼气时要以心为统领,才能使身体日益坚强。如果放纵自己,那么就会和常人一样,日渐衰老,如果是这样,还不如当初不修道了。

真正悟道的人,是不肯轻易说的,而那些夸夸其谈的人,恰恰是无知的。还是那几句话,要拒绝诱惑,控制嗜欲,更不能锋芒毕露,也不能被日常的种种琐事所困扰,修道者在勤于修炼的同时,要做到韬光养晦,和普通人没有两样,只有如此精进,才能进入与天地同态,日月同俦的至高境界。

调理身体的方术和治理国家的方法,都是相通的,应当像煎小鱼那样,不要老是翻来翻去,要知道:越是倒腾就越坏事,用道来作为处理事务指导的原则,就什么事情都好办了。善于运用这个原则的人,要继续保持运用这个原则,不善于运用这个原则的人,那就要认真学会运用这个原则。

在修道者看来,为是一种境界,不为也是一种境界,为或不为,唯心所使,你把它当成一回事来做,它就是那么回子事,你不把它当成一回事,它就不是那么回子事。你满心欢喜,高兴地去做,它就是一件高兴的事,很容易做成的事。你若不是那么心甘情愿,勉强去做,那就是一件令人头疼的麻烦事。把小事当做大事,认真做,就做得好;而把大事当做小事一桩,漫不经心地敷衍了事,那肯定就做不好。事多也好,事少也好,只凭着良心去做,就对了,用不着埋埋怨怨,絮絮叨叨。做难事,要从比较容易的地方入手,做大事,要从细微之处开始,这是前人总结的经验,也是自然形成的规律。

不要轻易作出承诺,如果实现不了,就会失信于人。一开始把事情看的太容易,必然会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难。所以,事先多考虑难处,是必要的,连圣人都是这么做的,更何况于修道者。

天地之间,万物处于柔软状态的,大都具备着活力。人活着时,身体组织都是柔软的,一旦死亡,也就僵硬了。植物也是一样,柔软的枝条和叶子都青翠可爱,一旦变得干枯,也就死亡了。所以说,万物的外在形态不可过于强势,太强则死,还是示之以弱,姿态低一点为好。就比如;军队太强大了,威胁到他人的安全,迟早是会被消灭的。而树木的枝干太坚硬,变得没有一点弹性,在外力的作用下,就很容易被折断。坚强和柔弱相比较,还是柔弱一些为好,这是修道者应该知道的基本常识。

儒家主张中庸之道,而道家则主张中和之道。什么是中和?保持万物之间的自然平衡状态,就是中和,而中和是符合天道原则的。这就像张弓射箭,箭头所指,高出目标,就要压低,若是低于目标,就要抬高,而用力也要恰当,过于用力,弓弦会被拉断,用力过小,又无法触及目标。自然法则就是去除多余的,补充不足的。这对于修道和养生来说,同样如此,人体之所以有病的根本原因,就在于阴阳失调,阳气太盛,阴气就会不足,人就会出现热症,这时候就要抑阳补阴。反之,阳气不足,阴气过盛,人就会出现寒症,这时候就要抑阴补阳。

人们口头上说,要效法于自然,然而实际上做起来,却是反其道而行之,不是损有余以补不足,而是损不足以补有余。那些不懂得这些道理的人,往往贪心不足,一味吃补药,补了又补,结果反而补出病来。有谁能真正把自己有余的东西拿出来,奉献给他人呢?能够做到这点的,也只有修道者了。

在道家看来,最柔弱的东西,最具有生命的活力,其中蕴藏着巨大的能量。而自然界中最柔弱的莫过于水了,但是水滴能够穿透坚硬的石头,而水一旦聚集起来,就会成为冲毁一切的洪流,谁也无法遏制。水的这种特性,是任何别的东西无法替代的。看似柔软的东西,往往能够胜过坚硬的东西。所以说,弱能胜强,在自然和社会中,是普遍存在的现象。人们虽然都明白这个道理,但在日常生活中,却不一定能实行。

对有些道理,只能用心去领悟,若是用语言来表述,往往就变味了,一旦用文字固定下来,也许就不是原来的那个意思了。同样,一些事物的名称,也是人们给予它的标识,并不能准确地描述它的本质,所以人们嘴上说出的名称,不一定就是心里所想的那个东西。万物,一开始都是没有名称的,一旦有了名称,就会又派生出一系列的名称。所以,我们在修道的过程中,不要被那些似是而非的事物名称所迷惑,而是要用心去追溯万物的本源,只有仔细观察,用心琢磨,才能领悟出道的奥秘。不论是道的无形常态和道的有形化态,其本原都是一样的,然而人们探索道的本原的过程,是永无止境的,每迈上一个新的阶梯,就有会有新的奥秘出现,所以,才有了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的说法。

道的常态虽然是无形的,但其对万物的作用和影响却是始终存在的,道之对于修道者来说,似有似无,既远又近,既使人感到十分陌生,又使人感到十分亲近。道究竟起源于何时,大概是出现于天地之先。

天地原本就没有什么仁慈不仁慈的概念,万物都是天地的一种安排,用起来时,可以作为祭祀的摆设,而赋予它某种象征意义,时过境迁,这意义也就随之淡泊了。圣人也是这样对待老百姓的,用得着的时候,是一个样,完事之后,又是一个样。然而,天地和圣人的不仁,却又恰恰是仁的正确体现。天地总是留给人们以足够的空间,就像是风箱,容量越大,鼓动的风也越大。修道者不要听那些个不着边际的议论,免得自己不知不觉钻进牛角尖里出不来,还是不忘初衷,保持内心的宁静为好。

修道者只要守住道义,也就会源源不断地获得天地之间的能量,并且把此种能量,一代一代地传递,把道脉延续下去,使其绵绵不绝,永远长存。

修道者只希望自己和天地一样长久,却不知道,天地之所以能够长久,正是因为天地并不是为了自己,所以才能长久。而圣人深谙此道,总是先考虑他人,后考虑自己,总是置身于度外,反而保护了自己。这就叫做不自私而后有私。

吾心如水,乃是修行人之境界,所以才说,应该心地如同水一样高尚善良,方便于万物,而不与之相互争斗。水总是往低洼的地方流淌,同样,修道者也应该谦卑恭让,这才是亲近于道的所为。比如,衣食住行,待人接物,处理事务,都要以善为先,动静相宜,只有清静无为,才能远离祸殃。

修道者不要过分看重于物质财富,如果心思用在聚集这些身外之物上面,实在没有必要。金玉满堂,有谁能够长久保留得住,若是还要以富贵炫耀,那就是自找麻烦。功成而自动退出是非之地,这才符合天道。

修道者试想一下,自己能够做到身心合一,不相分离吗?能够做到心无杂念,像婴儿一样纯洁纯净吗?能够做到胸怀坦荡,心中不藏污垢吗?在处理公众事务方面,能够顺其自然吗?在处身于嘈杂喧嚣的环境中,能够一点也不受干扰吗?即便事情都知道清楚了,能够不卖弄那一点小聪明吗?所以,修道者要效法于自然,要向天地那样,生育万物,而不占为己有,蓄养了万物,而不居功,更不会去干扰万物的自然生长规律,这就是天地的玄德啊!

修道者尤其要知道:有和无、虚与实的对应关系。三十根辐条链接在一个轮毂上,而轮毂中必须留一个圆孔,才能安放车轴,否则,车轮就转动不了。用陶土制作水罐等器皿,中间也必须是空的,否则就装不了水。建造房屋,也必须开凿门窗,留出空间,否则也住不了人。

修道者应该对自己的欲望有所控制,要知道,面对五彩缤纷的世界,用眼过度,就会损害视力。打猎时驰骋在田野上,会使人过度兴奋和感到刺激,而损害健康。难得的货物,会使人生出贪婪之心,而毁了德行。面对各种美味,甜酸苦辣吃起来没个够,最终会倒了胃口。听音乐,原本是好事,但是没有节制,也会损坏听觉。对此,圣人却是很实在的,在满足基本生存条件之后,也就不会再有过分的奢望了。

人的视力是有限的,尽管挣大了眼睛,但太遥远和太小的东西也仍然是看不见的,这就叫做微。人的听力也是有限的,尽管竖起了耳朵,但频率过高或过低的声音也是听不见的,这就叫做希。人的触觉也是有限的,尽管用力去摸,有些东西也还是摸不着的。这三种情况说明了人对外界的感知程度是有限的,所以对某些事物也就无法进一步深究,只好暂且混为一谈。这个不可深究“一”呀,就是所谓的“道”了。通过思维的推理,尽管人们知晓“道”是有源头的,也知晓“道”是有去向的,经过寻觅和探究一番啊,但最终得不出一个具体明了的结论,那么就又回到了“道”的初始概念。那么,对于“道”的描述,也只能说它是:没有状态的状态,没有形象的形象。这就叫人感觉恍恍惚惚,没有头绪了。往往也只好按眼下的情况,就事论事了。并从中寻找出一定的规律,这也正是“道”对人们的一贯要求啊。

可别小瞧了那个混而为一的“一”啊,它可是先于天地而存在的,它虽然无声无息、无形无相,它却始终我行我素,按照自身的规律运行,它是天地万物的起源。对这个“一”,也只好勉强称之为“道”了,当然,也可以称之为“大”。之所以称之为“大”,就在于它无边无际,周而复始,循环不已。所以修道者的第一件事,就是要知晓万物的缘起和道法的顺序。什么最大?道最大,其次是天大,地大,然后才是人大。而在人当中,自然是国家中的王大。所以说:人效法于地,地效法于天,天效法于道,道效法于自然规律。

修道者还要明白“大”的含义,只要掌握了事物发展变化的大方向,那就能行遍天下,无往而不利,自然会处处平安,这对于求学访道是很愉快的事啊。然而“道”也是在生活的平淡之中,才能体会得出的,“道”虽然看不见,听不到,但“道”却又是无处不在的,只要知晓了“道”的法则,那也就终身受用了。

“道”的最高境界就是“无为无不为”,不论是普通人还是帝王将相能够进入此种境界,相与接触的万物也都会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变得更为顺畅起来。一旦有必要对变化进行调整时,也只能是运用“道”的朴实和简单来予以矫正,只要不把事情复杂化,保持安静,天下也就自然会遵循着既有的规律平稳运行。

                                             (完)


武当仙侠玄真道长绎

《得道经》原文: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也,则攘臂而扔之。

上德如谷,大白如辱,广德如不足,建德如输,质真如渝。大方无隅,大器免成,大音希声。

天象无刑,道隐无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反也者,道之动也;弱也者,道之用也。

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

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之致坚;无有入于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能及之矣。

大成若缺,其用不敝;大盈若盅,其用不窘。大直如诎,大巧如拙,大赢如绌,躁胜寒,靓胜炅,请靓可以为天下正。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道生之,而德畜之;物刑之,而器成之。是以万物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也。夫莫之爵,而恒自然也。

道,生之,畜之,长之,遂之,亭之,毒之,养之,复之。生而。

弗有也,为而弗恃也,长而弗宰也,此之谓玄德。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

塞其闷,闭其门,终身不堇。启其闷,济其事,终身不救。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毋遗身殃,是谓袭常。

含德之厚者,比于赤子。蜂蝎蛇弗螫,攫鸟猛兽弗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会而脧怒,精之至也。和曰常,知和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即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知者弗言,言者弗知。塞其闷,闭其门,和其光,同其尘,锉其锐而解其纷,是谓玄同。

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道者,万物之注也;善人之葆也,不善人之所葆也。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也,为大于其细也。天下之难作于易,天下之大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于无难。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仞贤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曰:坚强者,死之徒也;柔弱微细,生之徒也。兵强则不胜,木强则恒。强大居下,柔弱微细居上。

天下之道,犹张弓者也。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故天之道,损有余而益不足;人之道,损不足而奉有余。孰能有余而有以取奉于天者,此有道者乎?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也,以其无以易之也。水之胜刚也,弱之胜强也。天下莫弗知也,而莫之能行也。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噭。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有玄,众眇之门。

道冲,而用之有弗盈也。渊呵!始万物之宗。锉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呵!似或存。吾不知谁子也,象帝之先。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声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钥与?虚而不淈,踵而俞出。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绵绵呵若存!用之不堇。

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是以声人芮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不以其无私与,故能成其私。

上善如水。水善,利万物而有静,居众之所恶,故几于道矣。居善地,心善渊,予善信,政善治,事善能,踵善时。夫唯不静,故无尤。

而盈之,不若其已。而棁之,不可常葆之。金玉盈室,莫之守也。贵富而骄,自遗咎也。功述身芮,天之道也。

戴营魄抱一,能毋离乎?槫气致柔,能婴儿乎?修除玄蓝,能毋疵乎?爱民栝国,能毋以知乎?天门启阖,能无雌乎?明白四达,能毋以知乎?生之、畜之,生而弗有,长而弗宰也,是谓玄德。

卅辐同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也。燃埴为器,当其无有,埴之用也。凿户牖,当其无有,室之用也。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五色使人目明,驰骋田腊使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使人之行方,五味使人之口爽,五音使人之耳聋。是以声人之治也,为腹而不为目。故去罢耳此。

视之而弗见,名之曰微。听之而弗闻,名之曰希。捪之而弗得,名之曰夷。三者不可至计,故束而为一。一者,其上不攸,其下不忽。寻寻呵!不可名也,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忽恍。随而不见其后,迎而不见其首。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谓道纪。

有物昆成,先天地生。绣呵,缪呵!独立而不垓,可以为天地母。吾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筮,筮曰远,远曰反。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国中有四大,而王居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大,乐与饵,过格止。故道之出言也,曰:“谈呵!其无味也。视之,不足见也。听之,不足闻也。用之,不可既也。”

道恒无名,侯王若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阗之以无名之朴。阗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辱。不辱以情,天地将自正。

武当仙侠玄真道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国学经典·道家代表著作《道德经》全文及译文(图文版)上
听老子说 / 文 : 李晓伟
《道德经》是怎样一部书
解读《道德经》
道德经
道家经典文化《老子》原文加翻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