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文字稿&录音】吴国宏:如何培养自信乐观的孩子


获取本次课程录音

请在公众号后台回复:自信







大家好,我是讲师吴国宏,很高兴又有机会和各位家长在小小糖心理进行交流,今天我介绍的内容是如何培养乐观自信的孩子。


首先,介绍这个主题之前我想跟大家简单地澄清,说乐观自信,其实有很多是气质性的乐观,它与我们今天所有说的乐观还是有所差别的,有些孩子先天就是乐天派,这样可能和神经类型类型或者和人格有关系,这个我们今天不加讨论。有的孩子天生就比较乐观,这无所谓好坏,也不涉及价值。

 



今天所介绍的乐观是属于后天养成的,也就是说跟父母的教养,跟亲子互动非常有关系。这么看来,我们今天介绍的乐观,或者后天养成的东西更有现实意义和价值,多少可以后天控制一些。先天气质类型的东西可能跟遗传有关,暂时难以控制。



 

孩子乐观自信的基石


暂时说一个观点,这个观点一点都不新,而且我相信任何负责,或者是积极去探索的家长都懂得这个道理:安全、有爱、情绪健康的孩子更自信,也更乐观。




这一点我相信肯定很多家长都同意这个观点,而且也是一种常识吧。既然是一种常识,为什么还需要在这里不管是老生常谈也好,还是再需要强调一下,都太重要了。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一个乐观的童年,未来的人生很快乐。实际上我们知道人生充满着各种波折,各种艰难困苦,需要我们去克服困难,去战胜各种波折。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家长美好的期望和现实当中什么时候开始孩子显示出这种能力呢?其实两者之间还是有密切关系的。

 

可以这样讲,有安全感,孩子是安全依恋,讲得通俗一点有父母关爱,有父母陪伴,专业角度来讲情绪更加健康、积极的孩子,他们更容易乐观和自信,可以这么说他们是乐观的基础、自信的源泉。小孩子你别以为他什么都不懂,或者是还没有开口说话,好象你以为他什么都不懂,其实被人当一回事,一开始孩子就明白了。我的哭、我的闹、我的诉求是不是第一时间得到家长的回应,家长是不是当回事,孩子很小就知道。

 

所以可以有这么一个结论:自信、乐观的孩子被人,尤其是被自己的父母当一回事,已经成为一种根深蒂固的习惯。那么以家庭为基础,为原点,他再实践扩展出去,家庭周围的亲戚、老师、朋友,亲属关系是依次递减,童年的时候得到父母的呵护,得到父母的重视,他这个乐观和自信的种子就可以说埋下了,之后他即使碰到挫折,回到父母身边也可以轻而易举地弥补外界的感情挫折。

 

关于安全依恋不是今天所讲的主题,我相信很多家长已经在其他的主题内容,或者说在其他的学习材料当中知道了,依恋有最初说的三种类型,其实是四种类型。B型是安全的依恋,还有不安全的依恋,这里不展开介绍了。总之安全依恋的孩子他容易形成自信和乐观的倾向性,而且一旦自信和乐观以后,他的社会交往,他的人际关系,他的语言发展,他的认知发展,个性发展,人格发展,其实都会得到一些正面的呼应,或者正面的促进,非常重要。


我稍微补充两点知识:因为我们现在是讲乐观和自信,我试图从发展心理学,儿童心理学的角度追溯到母婴,或者说亲子互动的最早期。母婴互动,或者是亲子互动最早期有一个重要的指标,就叫交互的同步性。这个指标怎么说,其实这个指标提出来有一个潜台词,首要照料者母亲,或者是父母守护在孩子身边。交互的同步性,也就是说儿童喜怒哀乐,冷暖、温饱、尿湿了,或者是碰到外部的刺激会好奇,第一时间做出的五官、身体、声音方面的表现就被父母觉察,而且父母同步地给予呼应,这是安全交互的同步性。

 

交互的同步性获得之后,其实母婴、亲子互动之间又有另外的一个指标,这时候家长会有意识地等待婴儿做出一个表情,做出一个动作、眼神与之呼应。家长呼应以后,儿童也会停止面部表情、动作,身体姿态,以及看家长的反应,一来一去,一来一去在交互的同步性之后又形成的依次,依次也是非常重要的。家长们可能已经听出道道来了,这个依次,一来一回,有节奏的依次,其实是任何社会交往的雏形。比如说两个人,两个朋友之间,哪怕是上下级之间,或者说服务人员和客户之间的交流,总归是你先说完以后,先表达清楚意思,对方有呼应,对方表达的时候,我不说话,等你表达清楚意思以后,我再来,这样交流才可以顺畅地进行。

 

最新的研究发现,其实婴儿很小的时候,跟首要照料者的父母、母亲就有很好的交互同步性。作为家长婴儿有需求的时候,守护在婴儿身边的家长能够做到交往的同步,我觉得交往的同步性更多取决于照料者。儿童是天然的社交家,他其实具有这种素质的。但是作为假如说缺乏重要的成人的引入的话,他的技能就得不到发展。我们今天说的是自信和乐观,实际上我讲的东西跟儿童的安全依恋发展密切联系,继而又跟乐观和自信紧密相连。

今天虽然不是讲安全依恋,但是可以重点讲两个指标。一般认为安全依恋获得的婴儿,他们的照料者,尤其是他们的母亲,作为首要照料者有两个特点:敏感、对婴儿的诉求做出及时的反映。一个是敏感,一个是反应。这两点跟前面讲的交互的同步性都不是矛盾的,顺着逻辑下来。这些我们讲得稍微比较专业一点的词,讲穿了就是婴儿被别人当一回事,怎么叫婴儿被别人当回事呢?也就是说妈妈,或者是爸爸,就是作为父母吧,在我刚刚出生的时候,就跟我保持身体、空间、距离的接近,对我各种的面部表情,身体动作、身体姿态、发出的声音有所回应,同时父母非常地敏感,非常地具有反应性。这样孩子他就很容易形成:我是这么一回事,很被我的父母当一回事。这个实际上其实就是乐观和自信最最基本的种子。我相信广大的父母想一想,假如婴儿来到这个世界上,他的暖冷、安危,大多数时间得不到亲生父母呼应的话,那将会是什么样的情况。当然,现在的社会分工非常地精细,有的父母不亲自照料的话,隔代教养啊,很好的保姆啊,是替代的作用,其实父母的作用还是非常重要的。

 

这里还可以产生一个研究,特别是孩子很小的父母可能有这样的困惑,我家的孩子假如说哭了,我该不该抱他呢,有很多种说法。有的父母说不能抱的,孩子的哭是一种手段,操纵父母的手段,你去抱他你完蛋了,下次他一想抱就哭,你就受他控制吧。复旦心理学的一个毕业的同学,可能今天也在听众当中。昨天晚上看他发的一条朋友圈,他的孩子很小的时候,一个晚上基本上在他的怀中,踱步当中睡的,好象是一个反面的例子。关于例子不想展开,个人是自己的代言,也是一种自信、乐观的体现。

 

美国幼儿教育的理念,它是怎么样的说法呢?我再告诉大家,从上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是一种说法,但是到上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安思沃思关于安全依恋的研究出来以后,婴儿哭闹该怎么处理,已经首次发生了变化。他们那时候行为主义当道,认为儿童的哭其实是作为一种操纵父母的手段,因此父母可以适当地保持距离,不能一哭就抱。

 

但是1970年这个发生了变化,70年代除了安思沃思关于依恋的研究出来以后,所有的手册都改写了,对于婴儿寻求拥抱、寻求关注的信息都应该是第一时间给予呼应的。讲得直白一点,孩子要抱,家长抱吧,抱不坏。美国权威研究发现,在他的婴儿期充分予以关照,予以身体的接触,予以拥抱之后,等这个孩子逐渐长大,他反而更独立。虽然长大以后父母的接近,尤其是妈妈身体的接触、拥抱、奖励性的拥抱、亲吻啊,孩子也会很喜欢,会非常地高兴。但是他们逐渐会了解到父母不可能像婴儿时候做到那样,他们会更加独立。

 

这个不再展开了,讲的例子其实就是说明家长作为最亲密婴儿身边的人,我现在讲的是自信、乐观的从小培养,你对婴儿的诉求要第一时间的敏感,然后第一时间做出反应,这个反应呢,大家也不要一味的理解为就是顺着他,就是依着他。我讲的拥抱,他其实只是手段的一种,你亲声细语非常温柔、低频的声音去交流,不要认为婴儿听不懂,听不懂就可以不跟他说话,或者是家长觉得婴儿不会说话,跟他说话很傻的,但是很多研究发现这样的说话会非常有自娱的功能。

 

安全依恋是一个公认的结果:儿童的社交能力、社会能力会比非安全依恋的儿童有显著的差异。自信也是其中的重要一方面,这也是乐观的保证。所以还是回到这一页的主题:安全友爱情绪健康的孩子更自信。教养过程当中你种什么样的因,最后就得什么样的果。所以从早些经历的那种照顾其实是非常不可替代的,非常重要。

 



自信究竟是个啥东西?


我们单独再来讲自信。其实自信是不能单独谈的,放在系统当中来加以考察和讨论




自我系统其实包括三个部分,分别是自我知识,自我调节和控制,自我评价,还有自我评价基础上产生自己对自己的情感。所以自信呢,或者是乐观是属于自我评价当中跟自尊、自我价值有关。所以我在今天介绍自信的,想把自我的系统,其实也是人格发展,作为一个小的单元来向广大的听众进行交流。其实小朋友关于自己是谁,自我觉察,其实也是从小就有的,也历经一个发展的过程,婴儿期幼儿,到学前经历一个过程。我这里不展开讲了,但是有一个概念:个人代言,小朋友期望是自己的代言。这个概念非常重要。

 

我不知道在听课的家长当中有多少发现自己的孩子有的时候会有这种所谓的个人代言,我下面的例子一讲,家长可以迅速地看看自己的孩子是不是可以作为代言的强烈诉求。比如说你家的小朋友很小的时候坐在婴儿椅上吃饭,你喂他,给他一套碗去自己摆弄,摆弄的时候塑料的碗、勺子掉在地上,这个小朋友当然很好奇了。作为家长你正常的行为是什么啊?把这个碗洗干净再还给这个小朋友,但是过一会儿发现这个小朋友不是偶然的。发现这个小朋友又会把这个碗从另外婴儿椅的角度扔出去,其实小孩子是故意的。按照一个心理学皮亚杰讲的高顿实验。儿童通过小碗,东西推到各个地方发出不同声音来证明自己是自己的代言,自己是事件的发言者,始作俑者,这也是自信的源泉、萌芽。

 

个人代言我觉得这个概念虽然在儿童心理学当中,婴儿期就作为提出了,但是我认为这个概念可以贯穿我们整个人发展的一生。假如说孩子大一点,我们对照一下自己的行为,或者是对照一下自己成长的经验,你对于自己的学业有多少自主权?是不是老师、父母,或者是自己的父母,你学什么,学钢琴啊,做功课啊,上补习班啊,上奥数啊,都是被父母牵着鼻子团团转的。有的家长说,儿童太小,怎么知道自己学什么呢?这是非常深刻的话题。发展到底儿童是自主性的,还是靠家长外在给予的。

 

关于这个话题今天不想展开,但是我就告诉大家,个人是代言,其实也是一种自信,也是一种乐观的体现。假如听众当中觉得自己的孩子很乐观、很自信,你拿这个概念回去套自己的孩子,看是不是这样,是不是做游戏、玩玩具、基本的学习过程当中高于家长的强制性。

 

自我知识就是儿童对自己的描述:是漂亮的,是聪明的,是能干的,还是讨人喜欢的,其实经历发展变化的规律,有表及里,很小的孩子相对来说比较肤浅,随着认知的发展会逐渐加深。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小小朋友,或者是相对比较小的孩子,当然还有一个前提,他是有爱的,健康家庭、健全家庭,父母把他当回事家庭的孩子,在学前、6岁以前,一般自我知识比较偏积极、偏正面的。还有自我调节和控制,以后有时间作为专题来讲,很多家长会说自己的孩子不听话,其实服从听话和孩子的自我调节控制很有关系,今天不展开讲。

自我系统当中第三个要点:自我评价。
自我评价的概念稍微有点复杂,我尽量讲得简短一点。现在在发展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当中,一般认为人的自尊,或者是自我价值是两个核心概念,自尊约等于自我价值,我自己是不是有价值,它的来源于两个:一个是镜中自我,我以为别人怎么看我的,从而觉得我是谁;另外一个是胜任力自我。

 

什么是胜任力自我呢?胜任力自我是通过自己做一件事情,想做一件事情,并判断自己有多大可能,有多大信心完成这件事情有关,这叫胜任力自我,跟自我心理学当中的自我效能很有关系。

 

简单来讲,每个人的自尊,或者是判断的自我价值都有这么两个部分,一个是别人怎么看我,我有一定的自尊和自我价值。第二,通过自己完成各种各样的事情,克服各种各样的困难来形成自尊和自我价值。任何一个人总的自尊,自我价值都包括这两方面。

 

一般来讲的话,镜中自我的成分越多,它的自尊水平相对就低,反之胜任力自我在自我价值当中比例占得越高的话,实际上他的自尊水平越高。而小朋友,或者是在发展心理学,以年龄为纬度的轴上来看一下,恰恰是小朋友他们关于我是谁的自我评价更多来自于镜中自我,来自于别人怎么看他,从而知道我是谁。比如说希望你家个小姑娘,别人看到她就说:哎呀,你好漂亮啊你非常地美丽。那她就真的以为自己很漂亮,很美丽了。

 

同样,老是有人夸他你很聪明啊,怎么这么棒。通过父母老师,或者是周围的人,就形成关于自己是聪明是棒的感觉。但事实上这个镜中自我它跟自尊水平其实并不是非常成正相关的。比如说在你的整体自尊当中,通过别人来告诉你,你是谁,从而知道你是谁的话,这个自尊不牢靠,或者说这个自尊相对来讲比较外在吧,比较廉价一点。

 

我再举个例子大家就明白了,有时候青少年很容易穿一些奇装异服,或者是梳奇怪的发型,包括纹身,想通过外在的东西,让别人注视我的发型、文身,对我有惊奇的评价,从而刷一遍我自己的存在感。自尊通过外型的东西一通过别人的评价,像一面镜子一样的,我证明自己的存在了。

 

作为家长们,作为成人肯定有这样的经验,随着我们人生经历的展开,假如说儿童,或者青少年通过不断地尝试各种任务,通过自己完成任务,或者是完不成任务,通过自己的尝试来反馈,来形成胜任力自我的话,这个自尊就更加地扎实,更加地牢靠。所以过了青少年以后,可能不再是幼稚的行为了,通过奇装异服,不听老师的话啊,通过各种标新立异的东西来证明自己的存在。

 

儿童的自尊,或者是自我价值其实是可以测量的。一般来说学前的孩子,我们测量可能只有四个方面,学龄到青少年到大学生维度会不断地增加。现在只讲学前,学前测量一个孩子的自尊、自我价值会从以下四个领域测量:第一、学业。家长可能会疑惑,学前没进入学习,怎么有学业呢?比如说背唐诗啊,做算术啊,或者是学才艺,这是广义的学业,学人类文明所崇尚,传导的知识。第二,社交能力,社会能力。第三,身体运动能力。第四,生理方面的特点,你的长相,身材。

 

根据我讲的测量当中的四个纬度,我们家长一般没办法主动向自己的孩子去测量他的自尊水平。但是不外乎这四个领域,在学业方面,完成社会期待的认知任务方面,社会交往方面,跟同伴相处方面,以及运动好不好,跳绳啊,跑步啊,滑板车啊,轮滑啊,以及他跟同伴相比是不是长得英俊啊,长得美丽啊,身材好啊,肤色啊,这几个方面假如说给他正面的反馈,或者怎么样的话,儿童的自尊水平可以得到相应的体现。

 

这里面怎么体现,一个是镜中自我,一个是胜任力自我呢?这里面比较专业,比较复杂,不准备展开讲了。我讲的学业、社会、运动、长相。小朋友觉得人家会怎么看我,自己觉得自己学业、社会、运动、长相怎么样。他觉得家长认为我学业怎么样,老师认为我社交能力怎么样,体育老师认为我运动能力怎么样,或者是爷爷、奶奶、外婆外婆觉得我怎么样,这时候是镜中自我。有时候可以问问孩子,你觉得别人怎么认为你的?

 

胜任力自我非常有意思,不妨问一下小朋友,这四个领域当中,学业和其他朋友交流,长相,颜值等,你问他哪个最重要,他判断最重要的,同时这个领域当中他也觉得自己比较好的话,其实这跟胜任力自我有某种契合的关系。我不准备再展开讲了,但是我就想告诉诸位家长的是,儿童的自信,或者是自我价值,其实在学前可以分成大致的四个领域,他以为别人怎么看,以及通过自己的尝试来却到底这四个方面得分怎么样,高下怎么样。

 



儿童的自尊来自哪里?


接着再讲一下儿童的自尊究竟从哪儿来,这里讲的是准备知识,基础的理论框架。




其实可以这么说,儿童的自尊基本上可以从镜中自我,外部来。一个是儿童自己内部。外部的角度来讲无非是从父母,以及父母之外的家庭成员,幼儿园的老师,比较重要的人物当中获得。

 

具体来讲,跟前面是呼应、重复的。被父母接纳,有温暖的孩子,其实他肯定可以从外部获得自尊,再度呼应前面的情绪。这里我想讲一个稍微题外的话,也是研究的例子。就是过分夸奖他好,既然你说父母要接纳他,给他温暖,我拼命地夸他。有一篇2014年的研究,发现过度好评其实跟自恋有关系。“自恋”这个词并不是完全中性,有点负面。自恋在青少年,孩子是成人的时候,甚至跟一些攻击行行为,跟暴力行为有一些正相关。

 

有研究说过分夸奖不好,一天到晚宝贝长、宝贝短,这个与父母的接纳与温暖不是一回事。顺着下来,我就讲了,表扬的技巧。就是父母该怎么表扬自己的孩子,会让自己的孩子感觉好,同时又让自己的孩子觉得你的表扬是真诚的,促进孩子的自信。反之如果表扬不好的话,孩子会觉得你不是真诚的,甚至有的时候跟孩子的成就动机,选择任务、选择困难都有影响。关于表扬和批评,其实非常占用一个专题来进行介绍,我今天稍微地简单介绍一点。

 

其实表扬,或者是批评家长记住一点,你可以表扬孩子的努力,表扬孩子在具体一项任务的完成过程当中,比如说搭积木过程当中非常地有耐心,非常有策略,有具体的细节。就是你可以表扬他的努力,可以表扬他的过程,可以表扬他的策略,但是你不能够表扬一些只是泛泛的,或者是一些哎呀,你真聪明啊,有研究发现不适合这样表扬,非常有意思。这个心理学家已经去世了,但是他的研究非常非常具有权威性。前说表扬,老表扬其实是不合适的。

 

表扬就说小朋友你做得非常努力,前面有困难了,看到你碰到困难了,但是你没有放弃。这个可以表扬的。过程当中不管是阅读、学习、游戏,或者是才艺,某种任务执行的过程当中,他的具体细节,也就是说表扬一定要有具体的内容和对象,而不是表扬持久的特质,比如说你真聪明啊,真棒啊,这些是空话。批评大致也是这样,批评的话,也可以批评他努力不够,也可以批评他具体过程当中什么地方出错了,什么地方不够细心,什么地方是策略性错误。批评尤其不能够对人,对事不对人,假如对人的批评,我对你太失望了,这样的批评也是非常有问题的。

 

这张PPT稍微总结一下,从镜中自我的角度来获得自尊。学前来讲主要是父母。孩子稍微大一点,是老师,或者同伴,社会比较当中也会得到。今天主要是讲学前。父母的温暖、接纳非常重要,但是不能够过度夸奖,或者说中国的老话过分地护犊,什么都是自己好。这样不好。还有表扬过程他的具体努力过程,但是不适合对一些持久的特质进行过度的表扬。批评的时候尤其不能够伤人,不能说我对你很失望。

 

好,儿童的自尊从哪里获得,还有一个是通过内部,通过儿童自己不断的探索和努力,胜任力方面开讲疆土破土来获得自信,这是从内部获得。




前面提到了,通过胜任力方面获得的自信其实更加可靠。这个地方家长也是有对策的,这个对策我是有前提的,前面已经讲了这么多前提,家长适度要放手,不要完全地左右儿童的作息,全部地给儿童的作息排满。玩都是家长安排的,这个时段学拼音,这个时段听音乐,这个时段看电视,全部由家长控制。家长是理性的成人,肯定比孩子的自我管理要好。其实不然。就是说儿童是自己的主人,他自己是自己的代言这个诉求非常地强烈。

 

所以家长较辩证地看,要给予儿童探索的时间和空间。这一点非常重要。现在一点不作为的家长很难见到,但是我觉得过度作为的家长也是比较常见的。包办孩子的吃喝拉撒,本来就是父母的责任,现在更关心、更焦虑的就是孩子未来的学业,因此把孩子的作息排得非常地死,非常地满,这其实是对孩子获得自尊,获得自信,培养乐观是不利的。今天讲自信和乐观,跟家长的放手有一定的关系。

 

另外一点,不要轻易打断儿童的活动,这个里边其实暗含一种家长的儿童观,就是你对自己的孩子,虽然是你亲生的孩子,但是对他的活动是不是不屑,是不是觉得你大人的活动更重要。我为什么讲得这么严重,举个例子,比如说到吃饭时间,家里的饭菜端上来了,热气腾腾的,这时候家长觉得孩子该吃饭了。但是孩子正在搭积木,或者是玩汽车,看本书看到一半,家长觉得应该要先吃饭,我们家庭当中应该有规则,你看书、搭积木,瞎胡闹应该听从于我大人的作息安排。但是这时候大家不要小看儿童的游戏、搭积木、读书、甚至发呆,其实这是他的时间和空间。你打断他了,跟他商量过吗?给他一点选择的余地,要比较客气、比较尊重,放下身段来请他吃饭。或者是不妨等儿童搭的积木、看的书看完。家长会说,那他看不完的,会永远看不下去。那也不是这样。



 

你的孩子够自信吗?


好,其实自尊,或者是乐观、自信从外部从内部。我想最后请家长们可以自己检查一下自己的孩子是不是够自信,是不是够乐观。




怎么检查呢?有以下三点:


第一,可以观察自己的孩子。就是充分相信自己。以你自己的眼光,孩子是自信、乐观的吗,自己有个判断。请注意啊,这里讲的孩子的自信乐观和他的胆小、懦弱,或者有的时候谨慎,孩子有时候会有保护性的应对,这是两码事。自信的孩子也可以非常地谨慎,有时候知道深浅,知道危险的时候,会比较谨慎。

 

第二、家长们可以先以自己的眼光去判断孩子的自信、乐观,其次自己问自己,作为家长你是否常常陪伴孩子?我讲的陪伴其实不仅是物理、空间上的陪伴,更多是心灵的陪伴。不要身在朝廷身在汉,你陪在他边上,玩自己手头的工作,看电视,自己若有所思都不是陪伴。这个陪伴是对他的诉求有敏感和反应吗?你对孩子的互动当中是如何反馈的,对他的表扬、限制、批评是怎么样的,我建议有条件的话,比如说妈妈跟孩子陪伴的时候,爸爸可以拿一个家庭摄像机拍下来,事后可以回过来看这个过程当中妈妈怎么表现的。

 

他有多少次说不,有多少次说你不要这样,这样又把玩具搞坏了,有多少次是赞扬的,积极的,肯定的。这个赞扬的是不是过度表扬啊,还是说非常有艺术,有针对性的表扬。这个批评,是不是对事,还是对人的啊,家长可以对自己的行为,对儿童的反应进行一下排摸,其实你的做法、反馈,跟孩子的互动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自信和乐观。

 

第三点,家长更可以冷静下来仔细地反思一下,您是否创设,给自己孩子创设了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这些时间和空间足够吗?这个我标红了,我为什么说把它标出了,为什么说这一点非常重要。儿童只有通过自主的探索,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进行自主探索,他才能够发展胜任力自我的自尊。这个事情不是应付家长给我的任务,应付这个画图,这个素描要达到什么样的标准。而是他自发的,这个自发的东西,可能不符合你家长的学业要求,但实际上所有儿童的行为都是有意义,有价值的。

 

做好这三个自检的工作,其实今天已经超时了。最后的问题我再丢给家长,就是比如说自信、乐观纯粹只是一种积极正面的品质吗?发现孩子是不是具有某方面的天赋,或者说特长。鼓励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尝试来证明自己,也就是说在胜任力自我方面可以开疆破土,孩子过分依赖的话,他不知道自己在哪方面可以做。




我们今天把自信乐观作为一个专题来讲,显然潜台词它是积极的、正向的,对社会能力、学业、人格、情绪的发展都会有帮助。但是家长们请思考,它真的只是一种唯一的积极正面的品质吗,悲观真的是一无是处吗?你家的小朋友如果真的是悲观的,当然跟这个有偏差的,心理偏差的悲观不一样,其实现实生活当中悲观的孩子,当然打引号了,有的时候学业也好,或者是未来长远的人生也好,不见得一塌糊涂。这是一个开放的话题。不管是研究也好,还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其实都有其他的说法。

 

最后的结论:“呵呵”两个字,请家长们放着轻松的心态,既把自信、乐观,自己的教养,自己跟孩子的互动当一回事来看,同时呢,也放轻松。有的时候孩子的自信,或者是乐观,以及它的悲观也好,他会自我调节的,他会随着学业的发展心理年龄的成熟,随着各种人格,社会性的发展会逐渐地成熟,有一个自己发展的过程和规律。

 

好,我今天就介绍到这里。

 

可能还要等一会儿时间,看到家长们的各种反馈、各种提问以后,我再择其重要的问题,或者是我觉得可以回答比较有代表性的问题来进行回答,好吗?




 互动问答



问题
1:孩子对我过分依赖怎么办?

答:不知道这个孩子到底多大年龄,其实这跟年龄非常有关,假如说是1岁,或者是1岁半的孩子对你过度依赖,这非常正常。假如家长焦虑,他3岁、4岁、5岁还是过分黏住父母,或者黏住妈妈,这叫过分依赖。过分依赖的话,可能恰恰是一种非安全依恋的体现。怎么会形成非安全依恋的,不深究了,或者是需要一个咨询师细致地才可以知道为什么会产生过分依赖,或者是不安全依恋。假如现在已经有过度依赖的话,你可以发现孩子是不是具有某方面的天赋,或者特长,鼓励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尝试来证明自己,也就是说在胜任力自我方面可以开疆破土。有的孩子过分依赖是因为他不知道自己哪些方面可以自己做。

 

问题2:假如儿童喜欢美国电影的英雄和游戏,这个有意要干涉吗?

答:我觉得这也是看的,把握尺度。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好,儿童在游戏的时候他是自我效能,或者是个人自己是自己的代言,最可以体现。儿童为什么容易游戏上瘾,请家长们思考一下。由于现实生活当中他不是自己的主人,而在游戏的虚拟世界里,他可以呼风唤雨,可以左右这个角色。所以游戏上瘾恰恰是他儿童想成为自己主人,想自己代言的体现。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家长是不是可以反思一下,假如他只是热衷于游戏,因为游戏特别能够体现他的自我效能,能够证明他自己是自己的主人,那是不是线下在其他的方面,你家长是不是适当地放开一些呢?比如说学习的难度选择、科目选择,线下活动,选择踢球,还是滑板车,到动物园去玩,还是植物园去看,这些东西,家庭当中林林总总的活动都跟他商量,在线下的多给他自己是自己主人的东西,他就不会在游戏当中去寻找自己是自己的主人。

 

问题3:孩子马上要上学了,但是课堂里不会积极举手发言。

答:我想这是有代表性的问题。有的家长非常羡慕有的孩子不管答得出答不出,非常愿意举手发言。有的孩子发现自己的孩子比较退缩。这个也要看的,到底他不举手发言是什么,假如你家孩子马上要上学的话,有这样的情况你不妨多观察,多跟他交流。假如他是怕别人取消,我认为这个别人,最重要的别人是父母。就是说孩子在表达自己意见的时候,是不是曾经有过创伤,有过得到父母不恰当的反馈呢?孩子现在还比较小,其实还是可以有途径改善,比如鼓励孩子多表达。我讲随意一点,比如说吃饭,吃什么菜也可以让他表达,表现读书怎么读,你是让爸爸来帮你读,还是妈妈读,哪一页开始读,让他多来表达,方方面面的表达。训练孩子的表达,通过儿童在表达过程当中逐渐建立自信,然后在公开的社交场所,以后未来的学校啊,未来的一些兴趣班当中来锻炼。

 

当然了,孩子每个人有自己的个性,我们到中学以后可能就不太举手发言了地家长不用太过度担心。

 

问题4:我们的宝宝是隔代抚养的,由老人来带,老人和孩子父母的教育理念可能存在一定的分歧。所以家长就担心是不是这种分歧会给孩子的乐观、自信带来影响。

 

答:这个问题其实我觉得也是蛮有代表性的,在一个家庭当中,不管是父母,还是祖父母,外祖父母,有一个教养的理念,应该是协同一致,或者说两代人之间可以存在差异,但是要经过充分的沟通,要求同存异。所以假如说家庭当中存在不同的声音,儿童他可能会无所适从,或者说他知道家庭当中谁最强势,谁最有发言权,可能这对儿童在选择,或者是在采取自己的行为当中策略的时候,可能会有一定的影响。但是可能对他的自信、乐观的影响不大。但总体来说一个原则就是两代人之间虽然都是在教养,但一定要充分地协调。

 

问题5:现在很多课外补习班,我坚决按照学校的进程,学校上什么,我就上什么,不会额外地去给他进行补习。但是家长也担心,这样的孩子跟同龄人相比会不会落后呢,落后以后他会不会自信呢?

 

答:我想问家长,你不去给你的孩子上补习班,那你的孩子在干吗?他在游戏,他在阅读,他在跟你一起游玩,你陪伴他身边跟他一起活动,其实你陪伴他身边,你引领他参加的活动也会给他很多知识。这些东西其实是儿童未来自信一个非常重要的源泉。所以我个人觉得家长自己有充分自信的话,是没问题的。

 

问题6:一个家长说孩子13岁了,男孩,数学不是很好,可能就没有自信。

答:这样的现象是非常多的,不管是男孩,还是女孩,比如说这个孩子有一个科目成绩不好,成绩不好以后,而且可能会恶性循环。当然就会形成对这门科目的恐惧,或者是对这门科目缺乏自信,很正常,反馈都是负面的,何来自信呢?

 

所以这时候就要寻找到一个教学的专家,比如说数学的专家,就你家孩子数学的问题到底出现在哪里,要有一个对症下药,我前面提到批评,不是说批评这个孩子笨,而是批评这个孩子在解题过程当中到底是由于注意力不集中呢,还是步骤与步骤的转换当中没有保持到某种注意力呢,还是某种解题的技巧没有。分析好了以后,再照方抓药,给他很好的纠正,把他容易完成的题目给他一些适合他的东西,逐渐逐渐让他在数学也好,比较弱的学科当中形成一种自信。

 

同样地,我顺着前面的话具体再接着讲,有的孩子英文非常不好,可能在学业当中他的数学、语文还行,但是碰到英文就头痛。哎,假如说他喜欢动画片,或者说假如他喜欢一些美剧,假如说在你们未来旅游,什么地方过程当中,需要他用一些口语,他可以通过自己的尝试,尝试沟通,结果成功了,这就是胜任力式的自我。怎么说啊,家长怎么样找问题,分析问题,然后再创设环境,让他实现胜任力的适龄评价是非常重要的。

 

问题7:一个五周岁半的男孩经常带去户外大自然,非常地争强好胜,是否应该磨炼一下他的性格,挫折他一下。

答:我觉得这个不必刻意。假如说他非常地争强好胜,因为他才5岁半嘛,在家庭里面,或者是跟外界的小朋友接触还不是很广的情况下,还是以保护为主。逐渐假如说他的活动能力、运动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随着年龄的增加,提高以后自然手里拿的风筝线会放出去,而他会自然而然碰到各种各样的困难,这样的困难才会自然,具有对这个孩子的冲击力,才能够让他重新审视自己。

 

也就是说小朋友在真实的环境当中,碰到同龄人,碰到对手,碰到困难,在社会比较当中会对自我评价形成一种挫折和打击的话,这是最自然的现象。这时候他就面临重新整合。我前面简单提到儿童在自我评价的时候,学前比较偏高的,一般到11岁的时候会存在一个坑,一个下降,这时候有很多种原因,都是因为大家知道的,11岁正好是在学业转折的关键点,也是青春期,同时也面临一些生活环境的改变。这个时候儿童的评价、自我评价往往是最低的,但是之后这个坑由儿童自己来填平。所以刻意地挫折儿童不必要。

 

问题8:一个男性40多岁凶巴巴地喜欢看着孩子,孩子看到就恐怖了,低着头。边上4看他的人觉得很好玩,作为妈妈该怎么办?

答:妈妈不必过分在意,既然是游戏性质的,不是真的有恶意。儿童对“凶巴巴”的眼光是有识别,证明有一种情绪识别能力,就是广义说的情商,当然他的情商还不够发展,长大以后他会知道哪些凶巴巴是真的凶巴巴,哪些是游戏性质的。假如你家孩子对这些比较敏感的话,你可以提出,因为太小的话,不适合太多的刺激。

 

问题9:儿子10岁半,在家里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父母面前非常活泼的,能歌善舞,会跳,会唱,一到外面就没有信心。幼儿园跳绳不会跳,画画不会画。

 

答:小孩进入社会生活环境当中,从家庭步入幼儿园的确有这么一个过程。其次呢,就是说家长也可以看一下家庭过程当中,父母、爷爷、奶奶都是比较友善的,积极正面。在家庭氛围过程当中,一味积极正面的评价转为客观的评价,甚至批评。

 

同时这个孩子害怕错误,就是说他之所以要老师下笔他才肯下笔,老师怎么样,他才怎么样,说明这个老师很在乎别人对他的评价,对镜中自我的评价,非常在乎。这也非常符合孩子年龄发展的特点,也当成积极的来看吧。这时候家长可以做一些安抚的工作,说其实老师要求高,并不是不喜欢你,批评你,而是想把你作为更好的孩子来培养,统统循循善诱的方式来鼓励孩子冲出去,他自己的一些涂鸦啊,在家庭当中的绘画、唱歌应该多鼓励,当然也可以多见世面,多到社区、人群当中去表现。

 

问题10:我女儿6岁半对自己要求过高,对自己不满意。我去表扬她,她说故意让她有信心。

答:这是我前面提到的,以后可以就批评和表扬展开讲的。你表扬呢,不能只是泛泛地表扬,要表扬她在努力方面,或者是具体的过程当中怎么做。假如说你只是泛泛地表扬,孩子会觉得不真诚,也就是说表扬要表扬出水准来,道道,具体什么地方是值得表扬的。假如家长是有心人的话,努力去观察自己的女儿,去创设挖掘表扬的点,那孩子会觉得你的表扬是真诚的,也会提升他的自信。

 

问题11:有一个家长说他家的孩子7岁,比较容易生气,较劲,还会打自己的头,会说生活没意思,不如死了好。

 

答:假如您的报告是客观的话,我觉得这个孩子可能有点问题,情绪有偏差。因为7岁的孩子不会说生活没意思,不如死了好,这肯定是有问题的。这个问题我不知道出在哪里。有时机会找个咨询师看一下。7岁的孩子生气较劲很常见,假如说生气打自己的头有一定的行为问题。假如说觉得生活没意思,不如死了好是绝对绝对有问题的。但是不能只凭你这一句报告就说是什么问题,具体的需要家长去咨询一下。

 

问题12:如何判断4岁的男孩性格胆小,性格的问题,胆小,还是谨慎?

答:我想告诉家长们的是,谨慎是儿童具有生物性的自我保护,比如说孩子怕黑,孩子怕陌生人,怕巨大的声响,这从进化的角度来讲,这是孩子自保,有价值的一种品质吧。还有另外一种说法:无知者无惧,因为孩子太小,不懂事,不知天高地厚,所以不害怕。

 

假如说您家的孩子怕黑啊,正常的害怕,或者是家长观察下来是正常的。家长也可以去学习,对照一些教科书,对照儿童心理学的教材,看儿童的情绪,在10岁的时候应该是怎么样的,可以看一下,谨慎是可以,假如过度地束手束脚,或者怎么样,那可能是有问题的。但是我想问一下家长,你觉得4岁的孩子应该怎么样?难道他应该什么都不怕吗?他才4岁,对这个世界了解的东西太少了,他采取谨慎,采取一些保守的策略,我觉得非常重要的。儿童的保守策略,家长们发现没有,他没有吃过的东西,不敢轻易吃的,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种谨慎,只有傻子才会抓起来就吃。

 

问题13女儿7岁,天生怕受伤。

答:这种天生里面我觉得都隐含家长的言传身教和榜样,总是把自己包裹得很好,不愿放开自己,不敢尝试一切未知的东西,怎么鼓励教育都不放不开。我前面提到了,孩子对一些新鲜的事物,不去尝试,可能是一种自我保护,这时候家长的言传身教非常重要,假如说您女儿非常信任你们夫妻,整个家庭氛围也非常好。这时候他不敢做的事情你们做啊,你们的言传身教,你们的榜样呢,社会参照效应会起很大的作用。

 

限于时间,我今天可能就不能再就家长们的问题一一做答了。可能下个月我还会有一次这样的时间,大家都可以自由听的微课。下次想讲的是如何评价现在的儿童兴趣班,到底是好是坏,作为家长该如何甄别、选择,我想就专业当中的东西跟大家交流一下。

 

也想做个预告一样的,跟小小糖有一种默契,或者是约定。不久的未来可能会推出一些系列的课程。现在临敲碎打,就问题就事论事。我个人觉得有一些问题可能适合更加系统,更加整体来学习,或者说我们家长现在也有条件,也可以来进行一些比较系统的,而且发展心理学的知识学习,那时候再来看些具体的问题,可能就有依照,可能就有参考了。

 

好,我今天跟大家的交流就到此为止。家长们再见,谢谢。

(结束)

 

 


获取本次课程录音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父母须知:9个养育快乐孩子的诀窍,让孩子自信乐观!限时发表!
高情商的孩子更易成功,如何培养?5招告诉你!
一个合格的家长,必须懂孩子的心理
亲子时间家长可以做的5件事
如何培养孩子开朗乐观的性格?
孩子上幼儿园为什么会哭?可能是分离焦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