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微课笔记】董海涛-叙事疗法:意义在关系中通过语言产生和改变

任性小编说

叙事疗法:意义在关系中通过语言产生和改变

董海涛


大家晚上好。很感谢大家的热情,这么多人来听今晚的微课,很激动,也觉得很有压力。


本来公布给大家的题目是叙事的哲学观,备课过程中我觉得我想分享的的应该是叙事的原理。回顾我这4、5年来学习叙事的过程,一个体会是,叙事并不好学,那些技术,和哲学观整合起来并不容易。后现代的哲学观、态度,对于我们这样成长在现代社会的人来讲,有时候是冲突的。比如,叙事强调去专家化、去病理化,但我有时候还是忍不住要做专家、做权威,给人指导;有时候也忍不住去病理化别人,这些都需要慢慢的去解构。


还有啊,它的外化、解构、改写、见证,这些技术、这些问话,究竟在做什么?背后的原理是什么,为什么这么问,这么做为什么有用啊。我想把思考的结果跟大家分享。


另外,我想说,我今天讲的,可能适合对叙事有一点了解,但了解不深的人,可能会引发你的共鸣。


如果你对叙事没有一点了解的话,听起来可能有困难,对外化、解构、改写、见证,这些名词不了解的话,可能会听不懂,这个我想如果我讲的东西让你对叙事疗法有兴趣,那也是很有意义的,接下来会安排更多的课程。




好啊,以上,是开场白。接下来先讲讲我和叙事,和后现代结缘的过程。


2012,我有幸遇见了我的恩师,台湾的吴熙琄老师。当时她在同济大学陪同她的老师,合作对话创始人贺琳·安德森来讲学,那是我第一次见到吴老师。这么大的专家,却没有一点儿架子,非常的谦卑,听她的课非常舒服,跟她谈话有一个非常怪的感觉,她会非常专注的听你讲话,让你觉得自己的话好重要,觉得自己的思想,很有价值。这一点跟其他的专家非常不同。她的老师,贺琳老师,也是一样的谦卑、专注。后来我知道,这种谦卑、专注、尊重,原来是后现代的精神。这让我对吴老师,对后现代心理疗法产生浓厚的兴趣。现在想来,她是知行合一的,真正把后现代的理念和态度活出来的人。


后来了解到吴熙琄老师已经在北京讲了几年的叙事疗法了,我就联系她在上海开课,从2012年开始,一直追随她学到现在。经由她的带领,还了解到后现代有很多的流派,包括焦点解决、合作对话、开放式对话、pcp公共对话项目等等。有些我们配合吴熙琄老师引入了国内,比如去年的开放式对话,今年pcp公共对话项目,都给人非常大的震撼。虽然到现在只学了皮毛,但对叙事,对后现代,越来越有兴趣,越来越喜欢。


大家知道,我们现在通常所讲的后现代心理治疗有三大流派:叙事疗法、焦点解决疗法,还有合作对话,它们有一些共同的哲学基础。在贺琳的书里面,都放在后现代的大伞之下。那么,什么是后现代?为什么说叙事疗法属于后现代?学界经常说从1985年以后,世界开始进入后现代时代,后现代是一个巨大的范式的更迭,每个流派都要做出回应。




后现代是针对于现代而提出来的。现代社会呢,可以认为是对应着工业时代,相信科学为唯一真理的时代。强调真理、权威、标准、正常。相特别是,相信权威、相信专家有能力制定标准,有资格去鉴别一个人的价值,一个人是不是正常,他是健康人还是病人。这个在现在的教育体制下体现很明显,比如用分数作为标准来判断你是不是好学生,60分及格,100分优秀,不到60分就不是好学生,学生的其他生活面向都被抹杀了。这些带来了很大的问题。给人的心灵带来苦恼,让人怀疑自己的生活是不是有价值,自己是不是正常。法国的思想家福柯对这些问题作出了尖锐的批评。


叙事受到福柯思想的影响很大。福柯对现代性的批评很尖锐,他说人们都不自觉的会用主流的量尺来看自己。比如一个人如果接受瘦才是美的,就会对自己的身材不满意,很多厌食症患者都会受到这个观念的影响。


再比如,成功就是要有钱,买大房子和豪车。如果我们认同了这种主流价值,那么很多人都会认为自己的人生是不成功的。是没有意义的。


现代社会充斥着这样的形形色色的主流价值,让每个人的独特性都消失了,体验不到存在感。


后现代呢,就是针对现代的这些的弊端,作出了一些反思。比如最基本的,对”现实”,” 真理”的看法,跟现代思想不同。后现代强调多元现实、多元真理、否认唯一真实、否认唯一真理、去权威化、去专家化、强调差异性、创造性。后现代不认为专家或者权威有资格去评价别人,而强调每个人的独特性、创造性,强调每个人努力的价值。后现代的精神是多元、包容、平等。




为什么说叙事疗法属于后现代?

 

我们先来看看叙事疗法的定义。叙事治疗就是指咨询师通过倾听他人的故事,运用适当的方法,使问题外化,帮助当事人找出遗漏片段,从而引导来访者重构积极故事,以唤起当事人发生改变的内在力量的过程。创始人是麦克怀特和大卫艾普斯顿,一位来自澳大利亚,一位来自新西兰。

 

为什么说叙事疗法属于后现代呢?因为来访者通常带来一个问题故事而来,认为自己是不好的,或者自己的孩子是有问题的,孩子是不好的。而叙事认为,这个问题故事版本呢,不是唯一的现实,它只是现实的一种,是社会建构而来的,是诠释而来的意义,我们如果能够发现一些不符合问题主题的事件,通过对话,把它们串联成一个新故事,新故事承载新的意义,就能改写人的自我认同,诠释一个新的意义,创造一个新的现实,一个新的真理。

 

所以说叙事是符合后现代认为,真实是社会建构而来的,强调多元现实,多元真理的基本精神的。

 

叙事,一开始最吸引我的就是它的两个核心精神:一是去病理化,一是去专家化。

 

第一个是去病理化。病理化是贴标签,人一旦贴上病人的标签就很容易被病理化自己,比如一位在校大学生,难以适应大学生活,不能像同学那样控情绪,和别人和谐相处,不能通过考试,完成学业,去了医院就容易被贴上抑郁症、适应障碍等标签。这种标签呢,一方面会强化来访者的困扰,增加他(她)的心理负担,让他觉得自己是不好的,不合格的。另一方面会影响身边同学对他(她)的看法,甚至疏远、害怕他,这些都对康复非常的不利。所以叙事和后现代疗法呢,对诊断、对贴标签都是有很多反思的,当然并不是说诊断就不重要,就没有意义,只是说要警惕贴标签带来的负面效果。

 

所以叙事强调,人是人,问题是问题,把人和问题分开,这样去病理化的处理,使人们免于因问题而自责,或者因问题而羞愧,把人的力量解放出来,反而更有利于解决问题。

 

第二个是去专家化。在叙事治疗中,咨询师是不以专家自居的。咨询师不认为自己是权威,自己的知识比来访者更加正确。,叙事的咨询师是站在”不知道”(not knowing)的立场,而不是从我已经了解的专家立场问话。这一点是我非常喜欢的,因为我早先所学的是传统理论,也用传统疗法做了很多年的心理咨询,在这个过程中,会不断的期待自己变成更好的专家,但心理学这条路是没有尽头的,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能成为真正有效能的”专家”,这时候,自我价值感很低的。看到叙事疗法,不用做专家,以来访者为专家,它就能自己有效的解决问题,就可以有效的助人,这对咨询师是有非常大的解放作用的。




接下来讲讲什么是社会建构。


这个词会在叙事,后现代的书里经常出现,让人似懂非懂的。社会建构论呢,是后现代诸多疗法的重要理论基础。我的理解是说,我们所能认识的的世界啊、真理啊、知识啊,都其实是大家一起谈论出来的,大家在一起反复讨论,就都相信世界是怎么样的,相信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过一阵子,你和另外一群人探讨交流,你又相信世界是那样的,真理是那样的。所以,究竟什么是真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和哪些人一起探讨。他们决定了你认为什么是真理。比如育儿理论,如何教养你的孩子。社会上充斥着各种育儿理论,让家长十分纠结,是严格管教好?还是爱和自由好?按照后现代,按照社会建构论来说,也许都是对的,也都不是唯一正确的。这方面不可以有执念。插句话,我觉得心理咨询师常常有执念,觉得心理学是唯一正确的道理,觉得家里没学过心理学的人的育儿观是错误的。其实,不一定的,也许都正确呢。只不过我们和学心理学的人呆久了,耳濡目染,才觉得这些是真理的。这就是我理解的社会建构。


社会建构论强调一切都是社会建构而来,不仅我们理解的外在世界、真理,是社会建构而来的,一些心理学概念,人格、自我等心理学概念都是社会建构而来的。


拿一个核心的心理学概念来说,”自我”,过去的心理学似乎认为,自我是存在于我们内在的一个实体。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方法去认识、去测量、去发现这个”自我”,所以做很多的量表,甚至实验,试图去发现这个”自我”的实体。


再比如说和自我联系密切的另外一个概念,”人格”,有特质论,有类型论,在特质论里,有大五人格,有16pf,类型论里,有粘液质,多血质,外向,内向。就说外向、内向好了,通过心理测试,发现我的人格是“内向的”。这些人格理论,几乎都有一种暗示,我们的人格是固定的,相对不怎么变化的。


但是你有没有想过,我可能在某些人面前是内向的,少言寡语的,但在比我更内向的人面前,我可能会说很多话的,那时候的我是“外向”的。所以,内向,还是外向,其实是依赖于环境的,看你面对的是什么环境,跟什么人互动。环境不同,人格就不同的。就像我们的微信群里,在每个群里,我们呈现出来的人格是不一样的,因为我们的群里面的人是不一样的,所以是互动出来的人格也是不一样的。所以说人格是社会建构而来的,依赖于你与之互动的那个群体。总之, 社会建构论,就强调,我们的“人格”、“自我”,都是在人们的互动中建构而来的,它们不属于个人内在,而是存在于你我之间。


同样的,社会建构论认为,问题也是社会建构而来的,问题只存在于语境之中,基于这个理念,怀特发展了外化的技术,问题不属于你。也不属于我,它只存在于我们互动中。我们的互动方式变了,问题可能就没了。


举个例子,我的一个朋友,有个孩子,小男孩,很爱哭,妈妈很苦恼,如果说这里的问题是“爱哭”,爱哭是属于谁的呢?我们通常会觉得是属于孩子的,是孩子的问题,那就是“内化”的思维。我们谈话间,发现“爱哭”的出现是有脉络的,有语境的,这两个词对应一个英文context,台湾翻译成脉络,大陆叫语境。因为妈妈觉得男孩哭是很不好的,男孩不应该爱哭,所以,孩子一哭,妈妈就很生气,情绪很激动的说,有什么好哭的?结果,孩子哭的更厉害了。所以“爱哭”这个问题就长大了,长的很强壮。所以”爱哭”是在母子的互动中产生的,所以,爱哭是社会建构而来的,怀特由此发展了外化的技术,其实是很有道理的,问题真的不属于哪个人的内在。


再比如昨天小邹发的一个焦点解决的案例,焦点解决和叙事有很多相通之处。因为5月份有焦点解决的课程,所以工作组的小邹每天都会在群里发一些相关的内容,昨天的故事取自因素老师的书里面,说,有个小男孩,每天上学都会对同学发脾气,但有一天很奇怪,他没有冲同学发脾气,老师调查了一下,发现这个小孩那天出门之前跟妈妈的互动很愉快。而发脾气的那些天,都是出门之前跟妈妈闹不愉快。所以就发现,对同学发脾气这个问题。是与妈妈和孩子的互动很有关联的。是社会建构而来的。


写到这里,我想到,我女儿今天早上上学磨磨蹭蹭,我忍不住对她发火了,如果说磨磨蹭蹭是个问题,那么这个问题也是在女儿和我的互动中产生的,如果我不对她发火,磨磨蹭蹭可能没有那么严重。我决定明天调整一下自己和她互动的方式。


所以这就是社会建构论,非常重要的理论基础。是叙事的重要原理。



叙事的语言

 

叙事对语言是非常重视的,后现代各流派都对语言非常的强调。语言不是反应思维,而是规定思维。语言是我们思维的工具,但这个工具不是中性的,而是非常有倾向性的。我们的文化通过特定的语言,在我们学习说话的时候传递给了我们,给了我们一把特殊的工具来思考世界。

 

怀特曾说,当我们说,“我控制不了我自己”,暗示着,有两个对立的我,主体我和客体我,但在毛利人那里,并不存在这样的两个我。

 

德里达曾经说过,翻开字典,每个词汇,都是由其他词汇来解释,我们的思维就是这样的一些解释系统,不管是理解和认识外部世界,还是理解和认识我们的内心世界,都要依赖语言。完全依赖语言,语言改变,我们的内部现实就改变了。

所以怀特说,语言就是世界。

 

叙事的语言,是有强烈暗示性的,比如,“抑郁什么时候来找你的”,暗示着抑郁和你是分开的。这个就是外化的语言。就拿创始人麦克怀特的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案例来说。那是一个小男孩到处拉大便让父母很头疼,所以来咨询,怀特并不是说:“你儿子随地大便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而是说:“那个‘便便’是什么时候开始老跟着你的?”此刻,“便便”被外化了,它仿佛是生命中的不速之客。“真是太调皮了,它是如何做到可以让它每天可以跟随你玩的呢?”叙事外化语言,让我们可以把人和问题分开,暗示你人不等于问题。另外也暗示你随地大便不是天生的 ,是外来的。而且,更重要的是:“便便”既然可以“来”,那么也代表它可以“走”,不是吗?所以,叙事的外化语言是非常有暗示性的。




接下来讲讲今天的重点:故事承载着意义。

 

叙事被称为故事疗法,说故事的疗法。故事承载着意义,故事在时间轴上有过去、现在、未来,故事中有各种事件,这些事件通常都贯穿着同一个主题。故事让我们的生活有意义,人的自我认同,本质上是一个故事。

 

心理咨询的来访者,往往带着一个问题故事而来,因为他忽略了那些积极意义的事件。不是每个事件都有机会被叙说成意义的,如果没有成为意义,那些事件就消失不见了。而叙事,就是通过重新叙说这些被忘记的事件,去创造一个新故事,带来新的意义。

 

比如叙事说人们是思考自己问题的专家,每个人来心理咨询之前,都已经自疗很长时间了。但是当你只盯着问题时,这些努力就是微不足道的,被忽略的。吴熙琄老师有次访问一个小孩,这个小孩不自信,吴老师就问他,你是如何面对不自信的。小孩说,我看书,我还做了什么什么别的努力。吴老师问,当你看到自己做了这么多努力,会对不自信带来什么?小孩回答说,那我好像可以对自己多一些自信了。

 

当这个努力的故事,通过问话,被小孩重新叙说,重新听见自己的努力,他对自己的看法就改变了。所以人的自我认同,本质上是个故事,我们可以重新建构新的自我认同,只要把叙说的焦点改变一下。

 

叙事就是创造新的意义。意义是在关系的互动中,通过对话交流产生的。其实叙事疗法关心的是如何创造新意义。叙事就是在做重新创造意义的事情。那么意义是如何产生的,我们先来看一段话、

 

个人的经验从根本上来说是模糊的,它的意义不是天生的或是显在的,而是要通过多重的解释,才能够显现的。换句话说,意义是在关系的互动中,通过对话交流产生的。

 

叙事疗法就是通过提问,引导来访者从新的角度去叙说自己的故事,让那些不重要的,被忽略的但是有积极意义的事情变得重要,凸显他们的积极意义。

 

讲叙事有一个美国的吉尔老师,她写过一本很好的教材,解构并重写生命的故事。我上过她的课,开始有一个经典的写自传练习,让你体会意义是如何产生的。先写出你的人生中重要的章节,比如8个章节,可以按时间序列,也可以按主题。然后在每两个章节之间,再加一个章节,然后从这些加进来的章节中,选一个最不重要的章节。然后是两人组对话,问话的人极力通过各种问话,来凸显这最不重要的章节的意义和重要性。

 

这个练习,我找到的最不重要的章节是这样的,这个章节是夹在工作和结婚之间的,我认为它没有找工作重要,也没有结婚生子重要,是找到工作以后,结婚以前,一群单身的同事经常出去玩,一起踢球,一起吃饭喝酒,闲逛,谈天说地。对于现在的我,生活主要就是工作和家庭,觉得那些事件并不重要了。但是,同伴问我,这些事情当时对你的意义是什么,这些经历给你带来什么?如果没有那段时光,你现在的生活会有什么不同?等等各种问话。通过这些问话,我发现那些玩耍的时光其实挺重要的,我现在的生活好像缺少了一些玩耍的快乐。所以,后来我也会去积极参加一些同学聚会,发现这也给我带来了不少轻松快乐,丰富了我的生活。

 

这个过程,就体现了通过对话,来改变事件的意义,本来不重要的事情,早已忘记的事情,通过对话,变得重要了,这也改变了我的生活习惯。所以意义就是这么产生的,这么改变的。


意义的产生需要关系。

 

意义是社会建构出来的,是在关系中通过对话建构出来的,离开这些关系,就不会产生意义。格根是社会建构论的提出者,他最近的一本书叫做《relational being》,在关系里生存。

 

所以在叙事和焦点解决里都有关系问句,记得有一次叙事课,吴熙琄老师讲到say hello again技术,让我们做练习,想想一个过世的亲人,看到你现在在做的助人工作,为了做好助人工作在不断的努力,不断的学习,他会对你说什么?

 

我当时想起的是我过世几年的爷爷,当时和王树江老师一起练习,我说爷爷如果在天堂看见我不断的努力学习,做好助人的工作,我想到他可能会说,我为你骄傲,家族里祖上有人开药店的,所以你做助人的工作,好像也是家族的传承。

 

讲了这些,我突然觉得自己做的工作好有意义。所以关系问句的原理,是因为意义的产生离不开关系。我们做咨询的时候常常会发现来访者有一些闪光点,我们如果提出来,对方不会有太大的感动,所以,最好通过这些关系的问话, 引导对方自己说出来,让自己听见,比如你可以问他,如果外婆跟她关系好,你可以问她外婆会怎么看。这是重组会员问话。

 

你也可以用 跨越时空的对话,比如小时候的自己,老年的自己,看到自己的现在的情况会怎么说。吴熙琄老师就非常善于用跨越时间的问话,一下子就带出不一样的视角,另来访者说出新的故事。

 

其实不管是关系问句,还是跨越时空的问话,都是来访者自己的话,只不过是不一样的声音,叙说不一样的意义。所以,总结一下 意义,就是在关系中,通过对话交流产生的。叙事疗法主要就是在做这样的事情,它的原理就是,通过关注和问题故事主题不一致的事件,重新叙说,重新创造新的意义,有效的改变人们的自我认同。

 

今天的分享大致就到这里。如果我的分享,能引起你对叙事的兴趣,能引起你对叙事有新的思考,我就很满意了。


董海涛

上海海事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负责人,副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应用心理学博士在读。
2014年与学生及同事们合作,创立“上海后现代对话”的专业组织,致力于将后现代对话的实践和推广。



点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2020.2.14日原创微头条(参考心理学知识)
当“问题学生”遇上“叙事疗法”
学习清华大学李焰老师叙事疗法的心得
后现代主义视角下的叙事心理治疗
叙事疗法的理论及童年生活片断解析
叙事疗法第五讲第一节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