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金融科技在商业银行授信审查审批中的运用
孙宁   

一、商业银行拥抱金融科技是大势所趋

金融科技是技术驱动的金融创新。当今世界技术突飞猛进,金融科技蓬勃发展,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技术与金融业务深度融合。加快金融科技应用,是银行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打好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的内在需要和重要选择。

1.金融科技是推动银行转型升级的新引擎。加快转型发展是银行的内在要求。借助金融科技,银行可以优化金融产品、经营模式和业务流程,部分改变金融交易的载体、渠道和技术,简化交易环节,降低边际成本,提升服务质效,助推转型升级。

2.金融科技是银行服务实体经济的新途径。服务实体经济是银行的本质要求。通过金融科技,银行可以快速捕捉市场信息、客户需求与风险状况,有效创新和增加金融产品供给;全面监测资金流、信息流和物流,增强授信决策和资源配置的智能化、科学化水平,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质效。

3.金融科技带来银行普惠金融发展新机遇。发展普惠金融面临诸多挑战。借助金融科技,银行可以更好地解决普惠金融发展面临的渠道受限、成本较高、收益不足、效率不高和风险过高问题,将金融服务融入民生应用场景,助力普惠金融市场化、商业可持续性发展。

4.金融科技成为银行防范化解风险的新利器。防控风险是银行永恒的主题。银行可以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建立和完善金融风控模型与技术手段,有效甄别高风险交易,智能化开展风险监测预警,努力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实现风险早识别、早预警、早处置,提升风险技防能力。

二、金融科技在商业银行授信审查审批中的应用

目前金融科技已广泛应用于银行授信业务全流程。授信审查审批是银行风险防控的重要环节,金融科技对信审机制、信审流程、信审技术、信审模式、风险预警等产生重大影响,得到广泛应用,有效提升金融服务质效。

(一)完善信审机制,增强市场竞争力

长期以来,我国银行业遵循“审贷分离、分级审批”的基本原则,按照贷前调查、贷中审查、贷后管理的“三查”机制,形成不同部门职责分工明确、相互制衡的信审体系。但对于个贷、信用卡等零售信贷业务,与非银行金融机构相比,银行的信审机制面临流程长、效率低、体验差、成本高等现实挑战。银行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金融科技手段,前中后台部门事前协同、相互制衡地设计贷款审批模型和自动审批机制,完善了部分个贷、信用卡等业务的信审机制,既遵守了监管规定、落实了内控与制衡要求,也大幅合并业务环节、提升业务效率、改善客户体验,提升了银行零售信贷的市场竞争力。

(二)优化信审流程,提升作业效率

银行传统的授信审批流程包括业务受理、尽职调查、贷中审查、贷后管理等环节,一笔业务往往需要经过多机构、多部门、多岗位人工处理,工作繁杂、耗时较长。通过科技赋能,银行可以持续优化业务流程:一是线上获客。丰富银行获客渠道,可以运用大数据、客户画像精准获客,客户可线上申请和提交材料,拓宽银行服务渠道;二是移动展业。通过移动端进行客户进件的受理、流程操作的处理、信息的记录与查看,满足其业务营销、风险审查等需要,客户不用多次往返银行办理业务,简化了业务流程,加快了响应速度;三是标准化和结构化报告模板。银行可以基于无纸化、自动化的信贷流程设计原则,设计线上标准化、结构化的尽职调查、审查报告、审批批复等授信表单,尽量实现客户与业务信息自动导入、线上作业和智能处理,提升信审效率;四是自动判断审批权限。通过信息系统,可以实现授信审批授权体系的线上参数化配置与自动管控,防止超权限审批。

(三)升级信审技术,增强风控能力

银行授信审查审批本质上是要解决信息不对称和风险的识别、计量、分析与控制问题。相较于银行传统的信审技术与手段,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互联、深度学习等技术,银行可以有效地甄别信息、智能处理与管控风险,极大地提升了信审技术智能化、自动化、适时化、科学性、前瞻性与精准性。一是信息识别与交叉核验。利用光学OCR识别技术、生物识别技术(如人脸识别、指纹识别、声纹识别等)、大数据信息(包括银行内部数据和工商、税务、海关、行政、水电、征信、司法、环保、学历等外部数据)、黑灰名单等进行信息甄别与勾稽核验,自动进行身份信息、工商信息、发票、权证、海关、业务等信息识别与核验;二是反欺诈模型。传统反欺诈主要依赖专家规则、黑名单库等方法,难以适应新的欺诈挑战。运用机器学习、神经网络、逻辑回归等技术,明确欺诈规则引擎、深入挖掘大数据和进行反欺诈客户画像,建立数据驱动的智能化反欺诈模型,可以有效识别客户信息虚假、偿债能力不足、恶意骗贷等状况,提升银行信审反欺诈识别能力;三是客户信用风险画像。基于内外部大量数据,按照特定的评分体系和风险评判维度,通过将客户基本信息、财务状况、行为信息、征信状况、风险预警信号及处置措施等信息,形成全面的风险预警因素特征变量,全方位展示客户信用风险状况,精准刻画客户风险特征,构建客户风险全视图,作为银行信审的重要决策依据;四是智能化信审分析。通过建立知识库、智能报表分析、数据管理平台、审批条件库等,提升审查审批智能分析能力;五是统一授信视图。运用图谱技术、大数据分析和规则引擎,银行可以全面梳理集团客户关系树、深入挖掘客一致行动人,精准绘制关系图谱、识别集团/关联关系,加强统一授信管理,防止多头授信、过度授信、空壳授信与关联授信风险。

(四)丰富信审模式,提升服务质效

传统模式下银行审批多采用人工审批模式,运用金融科技技术,银行可以区分不同业务类型差异化信审模式,有效提升自动审批、智能审批水平。一是自动审批模式。对于信用卡、个贷等零售信贷业务,人工审批面临业务流程繁长、信审人员不足、信审标准难统一、审批时间较长等问题。利用大数据模型替代人工精准识别风险,制定规则引擎建立自动化决策机制,自动审批中持续完善审批模型与策略设计,提升自动审批效果。相比于人工审批,自动化审批的重要优势在于其可以利用更多的模型和数据,实现更复杂、更精确的规则匹配,并能大幅度提高审批效率;二是自动审批+人工审批模式。针对个人经营性贷款、部分小微企业贷款,因授信主体、业务复杂程度及潜在风险等特殊因素,难以完全依赖自动审批。可以采取“自动审批+人工审批”模式,如“信贷工厂”模式,选择自动审批与人工审批相结合的方式,在智能审核没有特别显著结果时引入人工审批的干预,既发挥自动审批的优势,也保留了适当的人工干预;三是专家审批为主+智能技术为辅的模式。公司授信是银行信贷重要配置领域和主要利润来源。同时,公司授信也是标准化程度较低、复杂程度更高、审查审批要点更多、更依赖专家经验的业务,仅靠数据、模型驱动无法实现风控目的。对于公司授信业务,要坚持专家审批为主+智能技术为辅的信审模式,结合专家经验与场景分析、人工判断与智能分析,全面、科学、高效地综合研判客户与业务的合规性、信用风险、授信方案及风险缓释等内容,科学做出授信决策。

(五)赋能风险预警,提升预警效果

银行是经营风险的,早识别、早预警、早处置风险至关重要。传统银行信贷风险预警普遍存在信息来源有限、预警规则简单、预警功能零散化、预警管理智能化水平低等问题,利用经验、专家意见、业务人员的主观判断较多。运用金融科技,可以有效提升风险预警的前瞻性、智能化、全流程、主动化、精细化。一是拓展信息来源,适时自动预警。除利用人工收集信息与内部信息外,积极应用外部数据资源,适时掌握和预警客户最新动态、趋势、事件、资信变化、重大变动等信息与数据,并自动发起风险提示及预警,减少与客户的信息不对称性;二是整合风险预警功能,实施预警信息全周期管理。整合银行内部多个系统的风险预警功能,实现全条线统一风险预警全流程闭环管理,集中预警信号生产、核实、审批、解除、推送、解除等业务处理环节,责任到人,自动推送,实现预警信息全周期闭环管理;三是实现统一风险视图,防范关联风险传导。针对企业与个人、企业与企业、个人与个人之间复杂的关联关系,根据不同关系类型、不同关系强度、不同关系距离等要素识别关联风险,统一客户风险视图;四是开展行业预警,强化贷后风险预警。建立行业景气周期的监测预警机制,形成预警指数体系并进行可视化展现,为制定行业政策、内部评级、贷后预警、行业限额、授信审批等提供科学依据;支持银行适时开展非现场检测、客户风险监测及组合风险监测,帮助客户经理与各层级贷后管理人员早识别、早预警、早处置。

三、体会与建议

(一)相关体会

1.银行要积极、开放、主动应用金融科技。银行要加快提升科技赋能水平,充分发挥金融科技在获客活客、提升服务、智能风控、转型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加快数字化转型步伐,这是传统银行转型的主要方向与基本路径。

2.金融科技改变不了金融和客户风险本质。金融科技虽然部分改变了金融业态,但没有改变金融的本质和功能,也没有改变客户的风险本质。为有效管控风险,商业银行仍须遵循信贷规律、基本常识、合规底线、实事求是。

3.大额法人授信仍离不开专家经验与判断。金融科技革新了银行审批模式。但大额法人授信仍离不开专家审批,因为审批专家在政策把握、经验积累、客户识别、财务分析、风险缓释等方面,具有数据、模型和机器不可替换的优势。

(二)几点建议

一要强化金融科技监管。金融科技监管不力将会危害金融和经济安全。要以保障金融安全为前提,更新监管理念,完善监管政策,创新监管模式,加快构建服符合我国国情的金融科技监管体系。

二要加强金融数据保护。保护金融数据安全和金融消费者权益是前提。要加快金融数据保护立法,强化数据权利归属、市场主体权利、行业自律、数据监管等要求,确保合法、规范地采集、使用和管理金融数据。

三要搭建沟通交流平台。金融科技赋能银行智能风控还在探索过程中,离不开包容、开放、协作、分享。要积极搭建交流平台,加强政府、监管、协会、金融机构及与国外专业组织之间的沟通交流,趋利避害,少走弯路。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复盘微众五年求索|十字财经
【飞跃“迷雾”】信贷人,你真正了解你的客户吗?
为什么现在要做小微业务和同业的做法【深度强文】
分行总经理对银监42号文的解读:防范传统信贷风险向“表表外”、“非信贷类”转移!
银行如何实现风控技术、业务场景与大数据的深度结合?
银行“表表外”业务风险管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