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二十章贯食贵

道德经 第20章 独贵食母,唯道是从

第二十章


唯之与阿(ē),相去几何?

善之与恶 (è),相去若何?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荒兮,其未央哉!

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

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咳。

儽儽(lei)兮,若无所归。

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

我愚人之心也哉,沌(dùn)沌兮!

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澹(dàn)兮其若海,飂(liù)兮若无止。

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似鄙。

我独异于人,而贵求食于母。


 先看看 流行的注解是多么的肤浅,因流于表面而导致曲解。


  应诺和呵斥,相距有多远?美好和丑恶,又相差多少?人们所畏惧的,不能不畏惧。这风气从远古以来就是如此,好像没有尽头的样子。众人都熙熙攘攘、兴高采烈,如同去参加盛大的宴席,如同春天里登台眺望美景。而我却独自淡泊宁静,无动于衷。混混沌沌啊,如同婴儿还不会发出嘻笑声。疲倦闲散啊,好像浪子还没有归宿。众人都有所剩余,而我却像什么也不足。我真是只有一颗愚人的心啊!众人光辉自炫,唯独我迷迷糊糊;众人都那么严厉苛刻,唯独我这样淳厚宽宏。恍惚啊,像大海汹涌;恍惚啊,像飘泊无处停留。世人都精明灵巧有本领,唯独我愚昧而笨拙。我唯独与人不同的,关键在于得到了“道”。



相对性之真解:

真心诚恳的应诺 和 虚伪奉迎的应诺,虽然嘴巴说出的话一样,但人们能看的出它们的差别吗?

人们从自身的利益考虑,把事物区分为 “对自己有利的”和“对自己不利的”,但人们能看的出它们之间的相同点吗?

自然法则以其作用结果,让人类敬畏其未知的一面,世人不可自以为是而不敬畏未知。

看不到表面相同的事物的不同点,看不到表面不同的事物的共同点,仅了解有限的事物就自以为是而不敬畏未知,世人就好像是处在远离中心地带的荒野一样,被已知的有限的事物的外界表象所迷惑,没有抓住自然法则这个根本中心。

世人对待未知,不但不心存敬畏,反倒肆意妄为。心理上还乐呵呵的悠闲自得,就好像要去享用盛大的宴席一样,就好像要去登高远眺欣赏春天的美景一样。一点也不知道未知法则的反作用就要发挥,灾祸就要来临。

唯独我能在未知法则发挥反作用之前,就及早的停止那些破坏自然平衡的肆意妄为的行为。就好像在婴儿还没叫唤哭闹之前,我就处理掉了即将要导致婴儿哭闹的因素。

因为我没有肆意妄为的行为,所以相比于世人的主观意向性的作为,我就显得颓废/无志/懒散/懈怠,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就好像无家可归的人不知道自己要去哪里那样。

世人都有做不完的主观目标和心愿。和世人相比,我做事就显得好像是迷失了方向一样,没有什么目的地。

我的心就像没有任何知识见解的愚人那样,没有任何主观知见的相对性。

世人对待万物,就像在大白天看事物一样,要区分的泾渭分明。唯独我能像在昏暗的时候看事物一样,看到它们的一体性。

世人对待利益,一点点小利小害都分辨的很清楚,唯独我好像闷头不觉一样。

我对待万物,不存在人为主观的相对性,只遵守客观的相对性。就好像海面上摇动的波浪,何时摇荡、何时平静,不随大海自己的意愿,仅仅随着自然法则而动;就好像高空中的风,何时刮起,何时停止,不随大气层自己的意愿,仅仅随着自然法则而动。

世人对待不同的事物,都会根据事物对自己的利害关系,而有自己不同的主观意愿和行为准则。唯独我却显得好像是,永远不知变通的,只知遵守一条简陋的法则。

我为什么会显得和世人不一样呢?因为我就像只吃母乳的婴儿那样,只遵守自然法则这个万物之母来处事。



相对性之真悟:

唯之与阿(ē),相去几何?

:指的是真心诚意的应诺。

:指的是阿谀奉承,虚伪的应诺。

真心诚意的应诺, 和 虚伪奉迎的应诺,表面上看,嘴巴说出的话都是一样的,但世人能看到它们的区别吗?举个例子,就好比老板在台上唾沫横飞,台下的员工口上都说“老板,你说的太对了”,你能分辨的出谁是真心,谁是假意吗?

老子通过这个例子,来告诉人们,要能看到表面相同的事物的区别。这就要从“有相对性”的角度去观察。


善之与恶 (è),相去若何?

:这里指的是人们给“对自己有利的事物”划分的类别。是人们站在自己的角度定义的“善”。更接近第二章中“美”的意思,而非“遵守自然法则”这个意思。

:是人们给“对自己不利的事物”划分的类别。

人们只从自己利益的角度看待事物,“对自己有利的”和“对自己不利的”当然就是完全对立的。世人有几个可以从别人的利益角度去看待这些事物呢?换个角度看,自己认为的“对自己有利的”事物,可能在别人的眼里却是“对自己不利的”。善 与 恶,描述的都是同一件事物,只不过是看待利益的角度不同罢了。

老子通过这个例子,来告诉人们,要能看到表面不同的事物的通性。这就要从“去相对性”的角度去观察。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被xx,描述的是一个被作用的关系

:就是畏惧,敬畏。

这句话字面的意思是:人被畏惧的,不可以不敬畏。

光从字面理解,这句话就显得很突兀,插在这里莫名其妙的。其实这只是人们没能理解其更深层次的本质意思。人被什么东西恐吓?被自然法则。

自然法则拿什么来恐吓人类?拿人类未知的事物来恐吓人类。

对未知的事物要保持敬畏,这是生灵经过自然界优胜略汰的法则淘汰后所学到的。这句话的本质意思就是:自然法则的“未知”使人类感到畏惧,所以人们对未知的事物不可不敬畏。

举个例子,大家都知道《黔驴技穷》的故事。世人只看到这个故事里,对老虎胆怯的讽刺,和对驴子只会表面功夫的讽刺,却没有看到老虎对未知事物的敬畏心。

连老虎这么猛的生灵,都会对未知事物保持敬畏心。而人类这么弱小的生灵,仅因为掌握了有限的已知的事物的规律,就自以为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和主观意愿,去肆意妄为。


荒兮,其未央哉!

:就是荒郊,指的是远离中心地区。

:就是中央,中心。

这句话字面的意思是:就像在荒郊一样,离中心差的太远了!老子用 荒郊,来形容人们被事物的表象所迷惑;用中心地区来形容自然法则这个万物的根本中心。

所以这句话的本意就是:世人看不到表面相同的事物的不同点,看不到表面不同的事物的共同点,仅了解有限的事物就自以为是而不敬畏未知。

世人就好像是处在远离中心地带的荒野一样,被已知的有限的事物的外界表象所迷惑,而远离了自然法则这个根本中心。


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

:是乐呵呵,悠闲舒适的意思。

太牢:是古代献祭的大礼,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盛大的宴席。

春登台:描述的是春天时,登上高楼去欣赏风景。

世人自以为是,对未知不抱有敬畏心。对待事物时,为了自己的利益和主观意愿去肆意妄为。世人这么做,心理上却还乐呵呵的悠闲自得,就好像要去参加盛大的宴席,或是要去登高远眺欣赏春天的美景那样。完全没有意识到,未知的自然法则就要发挥反作用来回复自然的平衡,他的灾祸就要临头了。


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咳。

:字面意思是停船靠岸。这里指的是停止/不去做肆意妄为的行为。

未兆:是事物还没表现出变化的征兆。这里指的是自然法则还未发挥反作用之时。

:指的是婴儿的哭闹叫唤。

世人都自以为是,唯独我这个懂得自然法则的人是对未知心存敬畏的。所以唯独我能在自然法则还未发挥反作用之前,就先停止/不去做那些肆意妄为的行为。

就好比带孩子:世人带孩子,要等到婴儿哭闹了,才知道去查看婴儿为什么哭闹。是饿了呀?还是尿尿大便了呀?然后才知道要去停止婴儿的哭闹。而我这个懂得自然法则的人,因为懂得自然规律,所以知道婴儿什么时候要喝奶,什么时候要把屎把尿,所以在婴儿还没哭闹之前,我就已经给婴儿喂了奶,把了屎尿,婴儿将来就不会哭闹了。

这就叫做“谋事于未兆”,老子在后面的章节还提到了这一点。举个例子,大家都知道扁鹊见齐桓公的故事,说的就是扁鹊这个神医,能看从病人身上的征兆得知人得了什么病,病有多严重。世人都认为扁鹊的医术是天下最厉害的,但其实不然。扁鹊说,我们家有三兄弟,大哥的医术最高明,却毫无名气;二弟的医术次之,小有名气;我的医术最差,却被世人认为是神医。世人大为不解,扁鹊解释到:大哥的医术最高明,他能在病情发作之前,就知道人将会得什么病,然后直接铲除了病根,整个过程中,病人觉得自己根本就没病,又怎么会认识到他的医术高明呢?只有我们家人知道大哥医术最高。二哥的医术要差一点,他要在病情小露征兆的时候,才能发现并铲除病根。病人在病症很小的时候就被治好了,只会认为二哥是帮他们治好了小病,所以二哥只是小有名气。而我的医术最差,要等到病人的病症很严重的时候,才能发现病根,这个时候病人都病的很厉害很痛苦,我给他们穿针放血大动手术。把他们给治好后,病人都觉得我很厉害,所以我虽然医术最差,却名闻于天下。

老子通过用带孩子来比喻,懂得自然法则的人,在事物将要被自然法则发作用之前,就已经制止了那些破坏自然平衡的肆意妄为的行为。这一章的“我”,字面意思是老子自己,也可泛指所有行事符合自然法则的人。


儽儽(lei)兮,若无所归。

:是颓废无力的意思。

无所归:是无家可归的的意思。

世人都有的主观意向性的作为,而我却没有。相比之下,我就显得颓废/无志/懒散/懈怠,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就好像无家可归的人没有明确的主观目的地,走到哪里,哪里就是家。

老子用无家可归,来比喻符合自然法则的人,对待事物不含主观相对性。


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

有余:字面的意思是有多余的东西。这里指的不是财富,而是人主观的目标和心愿。

:字面的意思是遗失。这里是形容迷失了方向的人,到处乱走没有明确的主观目标。

世人都有做不完的主观目标和心愿,而我却没有。和世人相比,我就显得好像是迷失了方向一样,没有什么主观目的。

老子又用迷路的人,来比喻符合自然法则的人,对待事物没有自己主观的目标。


我愚人之心也哉,沌(dùn)沌兮!

愚人:就是没有知识见解的人。

:字面的意思是混沌不可区分。本质的意思是没有相对性。

我的心就像是没有任何知识见解的人那样,没有任何主观见解的相对性。老子不是叫人们去做愚人,去不学无术。相反的,老子整本书都在教人们要如何的从“无相对性”和“有相对性”的角度去认识自然法则的原理和运用。老子是叫人们要对事物有全面平衡的认知,要做到这点,内心就要像个白痴一样,要去掉心中主观知见的相对性。


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是明显,显著的样子。

:是昏暗,模糊朦胧的样子。

:是形容人对细微的事物也分辨的清楚。

:是形容人面对不同的事物都没反应。

世人对待万物,都要区分的泾渭分明。唯独我能像在昏暗的时候看事物一样,看到它们模糊朦胧的轮廓,看到不同事物的通性。世人看不到事物的通性,不同的事物在他们眼里就显得泾渭分明。而懂得自然法则的人,能看透事物的本质,所以能看到事物的对立面。

世人对待利益,一点点小利小害都分辨的很清楚,唯独我好像闷头不觉,完全没反应。世人因为心中有“我”vs“非我”的相对性,所以在趋利避害的人性法则作用下,对待利益就会分辨的很清楚。而符合自然法则的人,心中没有了“我”vs“非我”的相对性,就能全方位的考虑所有人的利益,对待个人的利益得失就会表现的好像没反应一样。


澹(dàn)兮其若海,飂(liù)兮若无止。

:是形容水波摇荡的样子。

:是形容风刮起来的声音。

澹(dàn)兮其若海,就是形容符合自然法则的人,对待事物的心态就像是大海的波浪摇荡那样样。

大海的波浪是怎么摇荡的呢?它好像是漫无目的摇荡,不知道自己何时要摇动或平静,完全是随着大海自然而动。

飂(liù)兮若无止,就是形容符合自然法则的人,对待事物的心态就像是高空中的风刮起一样。

高空中的风是怎么样刮的呢?它好像是毫无目标的刮着,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刮起,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停止,完全是随着大气层自然而动。

老子前面用了 无家可归 和 迷路的人来比喻。这里再次用大海的波浪 和 高空的风 来比喻符合自然法则的人,对待事物的心态是毫无主观相对性的,一切行为都是跟随自然法则的作用而作用。


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似鄙。

以:行为的凭借或前提。有以:行为有凭借或前提,这里指的是有人为主观的意愿和行为准则。

:是顽固,不知变通的意思。

:是简陋,单一,质朴的意思。

世人对待不同的事物,都会根据事物对自己的利害关系,而有自己不同的主观意愿和行为准则。相比与世人,我只知道遵守一条客观的自然法则,所以显得好像很简陋,且永远不知变通。


我独异于人,而贵求食于母。

求食于母:指的是婴儿只知道吃母亲的奶水。

我为什么会显得和世人不一样呢?因为我就像是只知道吃母乳的婴儿那样,行为处事独尊自然法则这个万事万物之母。


相对性之总结:

老子通过唯与阿、善与恶的关系,来举例告诉我们:要抓住自然法则这个根本中心,才能透过事物的表象看到它们的本质。

自然法则展现的事物是无限的,人们所有的认知仅仅是对已知的有限的事物总结出的规律,外面还有无限个对人类来说是未知的事物。所以人类应该要敬畏自然法则,那些自以为是的藐视自然法则的行为是很容易招致自然法则的反作用的,是非常危险的。

而世人却看不到这些危险,反倒是悠然自得的好像要去参加宴席或欣赏美景一样。符合自然法则的人则不然,老子用“带小孩,止咳于未然”来比喻,他能在自然法则的反作用的征兆显现之前,就预先停止那些破坏自然平衡的行为。

那他是如何能做到行为不破坏自然平衡,事事都能符合自然法则呢?

这就要靠去掉人的主观意向带来的相对性。

老子接下来用了几个比喻来描述,去掉了主观相对性的处事态度。无家可归的人,迷路的人,愚笨无知的人,昏昏闷闷的人,随海摇荡的波浪,不知起止的风,都是对这种处事没有主观相对性的态度的比喻。

符合自然法则的人,为什么会显得和世人不一样呢?

因为世人对待不同的事物,会根据利害关系,生出不同的主观意愿和行为准则;而符合自然法则的人,只遵从自然法则来待人处事。

是谓:独贵食母,唯道是从。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与其试图掌握无限事物,不如去掌握最根本的自然法则(连载34)
道学探秘(6)-无为
第二章:好坏成对难取舍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老子“无为”思想探微
经邦理国 | 老子说的“无为”,其实是最民主的治国之方
结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